司法《民事诉讼》知识点:民诉的基本原则

更新时间:2025-01-14 18:37:30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3日发(作者:父亲的眼睛)

司法《民事诉讼》知识点:民诉的基本原则

司法《民事诉讼》知识点:民诉的基本原则

民事诉讼,是指民事争议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人民

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裁判民事

争议的程序和制度。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司法《民事诉讼》知识

点:民诉的基本原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或者在重

要的诉讼阶段,起指导作用的准则。它体现民事诉讼的精神实质,为

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指明了方向,概括地提

出了要求,因此对民事诉讼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国民事诉讼法的

基本原则是以我国宪法为根据,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

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要求,结合民事诉讼法的特点而确

定的。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诉讼活动本质和规律以及立法者

所奉行的诉讼政策的集中体现。

民事诉讼法第一章规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法学界通常将这些原

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根据宪法原则,参照人民法院组织法有关规

定制定的基本原则,这类基本原则的特点是它不仅适用于民事诉讼,

而且也适用于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正因为如此,这些原则就成为宪

法、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共有原则,简称共有原

则。共有原则在民事诉讼法典中之所以要做规定,是因为其内容对于

民事诉讼来说。在适用上有其特殊要求。第二类是根据民事诉讼的特

殊要求制定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民事诉讼的特殊规律性,因此是民事

诉讼法的特有原则,简称特有原则。下面分别对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

则加以阐述。

二、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

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法律规定的上述原则,可以概括为当事人平等原则,包含以下几

方面的内容:

1.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完全平等。诉讼地位平等,也就是诉讼

权利和义务平等。诉讼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虽有原告、被告、第三

人等不同的诉讼称谓,但在有关诉讼过程中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不

分优劣和高低。民事诉讼当事人双方,在民事诉讼中平等地享有诉讼

权利,平等地承担诉讼义务。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平等,在民事诉讼中

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双方当事人享有相同的诉讼权利,如双方当事

人都有委托代理、申请回避、提供证据、请求调解、进行辩论、提起

上诉、申请执行等权利;二是双方当事人享有对等的诉讼权利,如原告

有提起诉讼的权利,被告有提出反驳和反诉的权利。诉讼权利和诉讼

义务是互相对应的,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平等,承担的诉讼义务也

平等,如双方当事人都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遵守

诉讼程序等。当然,由于当事人在诉讼中担负的具体角不同,在某

些情况下,他们所承担的诉讼义务也不尽相同,不履行诉讼义务的后

果也有差异。因此,无论是从诉讼权利来看,还是从诉讼义务来看,

当事人双方平等都不意味着完全相同。

2.双方当事人有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同时,人民法院平

等地保障双方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是实现诉

讼权利的具体形式,没有同等地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平等的诉讼权

利也只是纸上谈兵,得不到一实现。行使诉讼权利的具体形式,有口

头的或书面的。例如,实现申请回避的权利,就要提出口头的或书面

的申请,说明理由;为行使辩论权,就要在法庭上有充分的发言机会,

等等。如果在民事诉讼中,只一方当事人享有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

就无法保证双方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保障当事人平等地行使

诉讼权利,是人民法院的职责。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处于主导地位,

起组织、领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保障当事人平等地实现诉讼权利,是

人民法院职务上的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已对原告和被告双方当事人

的权利和义务做了平等的规定,没有这种规定,就谈不上当事人平等

地行使诉讼权利,或者充其量只是对不平等的平等维护。在立法平等

的前提下,人民法院为当事人创造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的机会,并且

平等地要求当事人履行诉讼义务,不偏袒或者不歧视任何一方,这样

做具有重要的意义。

3.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对一切诉讼当事人,不分民

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的程度、财产

状况、居住期限,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应毫无例外

地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一切当事

人的合法权利都应受到保护,一切当事人的违法行为都应受到制裁。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条第1款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

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

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这一规定表明,我国法律对在人民法

院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赋予他们同

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这就是同等原则。

也就是说,我国民事诉讼法给予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的外国人、无

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的,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

组织同样的待遇。这种对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既不优

待,也不歧视,既不限制他们的诉讼权利,也不增加他们的诉讼义务

的态度,符合当代民事诉讼立法的总趋势,有利于发展同世界各国人

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条第2款规定: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这就是所谓的对等原则,即外国法院对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

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

诉讼权利,也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限制。实行对等原则,是维护国家

主权的需要,也是保护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需要。

在国际交往中,处理主要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应当以平等互惠

为基础。表现在司法上,一国法院要求他国法院对自己国家的公民、

企业和组织提供诉讼上的方便,应当以自己国家的法院对他国公民、

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不加限制为前提。否则,你怎么限制人家,

人家也怎么限制你,此所谓对等。我国一贯奉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

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

我们绝不首先对外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而是依

法确保外国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以实现。但是,如果外国法院对我国

公民和法人在该国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那么,我们也将对该国

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以限制对抗

限制,这样在司法上实现了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

四、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的原则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民事诉讼

把法院调解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并将自愿、合法进行调解确定为一

项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做如此规定,反映了其中国特。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

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根据这一规

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要多做说服教育和疏导工作,促使双

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自愿合法进行调解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其含义有三:

1.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应当重视调解解决。调解解决的核

心是要求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对当事人多做思想教育工作,用国

家的法律、政策启发当事人,促使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协议,

彻底解决纠纷。重视调解解决,就是指民事案件,凡能用调解的方式

结案的,就不采用判决的方式结案。

2.要求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多做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当事人的思想

教育工作是解决民事案件的基础.通过说服教育,宣传国家的法律和政

策。即使不能调解结案,需要判决结案的,也要做思想教育工作。

3.法院调解要在自愿和合法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因为强调调解而

违背自愿和合法的精神;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坚持自愿、合法进行调解的原则,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忽视

调解的意义,把调解工作看成可有可无;二是滥用调解,久调不决。第

=种倾向在审判实践中常有发生,必须坚决克服。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结

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重要形式,但不是惟一的形式,调解无效,

应当及时判决。另外,调解一般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对于那些不能

调解或不具备调解条件的案件,应当判决结案。

五、辩论原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对争议

的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原则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

件事实和争议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

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辩论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又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经济纠

纷案件的准则。当事人双方就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进行辩驳,通过辩

论揭示案件的真实情况。只有通过辩论核实的事实才能作为判决的根

据。对于辩论原则,必须把握以下内容:

1.辩论权之行使贯穿于诉讼的整个过程。在通常的理解中,辩论

只指法庭辩论,实际上这种理解并非全面。固然,法庭辩论是当事人

行使辩论权的重要体现,法庭辩论最集中地反映了辩论原则的主要精

神,但是,辩论绝不限于法庭辩论,而贯穿于从当事人起诉到诉讼终

结的整个过程中。原告起诉后,被告即可答辩,起诉与答辩构成了一

种辩论。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和各个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均可通过法定

的形式,开展辩论。因此,在理论上有人主张将法庭辩论称为狭义辩

论,而把一般的辩论称为广义辩论,能够全面地体现辩论原则的只能

是后者。

2.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实体方面的

问题。对于程序方面的问题,如当事人是否合格、当事人的某项诉讼

行为是否符合法定要求以及代理人是否有代理权等,当事人双方均可

依据自己的意志提出否定的或者肯定的意见。实体方面的问题通常是

辩论的焦点。一般来说,对实体问题的辩论往往是法庭认定事实的重

要依据,因为借助辩论过程,审判人员可以了解双方的观点及各自的

论据,进而作出某种评判。

3.辩论的表现形式及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辩论既可以通过口头形

式进行,也可以运用书面形式表达。口头形式便于当事人随时阐明自

己的主张,随时对他方观点做辩驳,所借唇舌剑,因此口头形式的

运用较为普遍。但是。口头形式往往容易造成口误。同时,口头形式

只能在特定场合,向特定对象进行,有一定的局限性。书面形式虽然

不够灵便,同时又受当事人文化水平的限制,但能够弥补口头形式的

某些缺陷。

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与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原则具有一定的区别。

辩护原则建立在公诉权与辩护权分立的基础之上,检察机关代表国家,

以公诉人的身份对刑事被告人行使追诉权,被告人处于被控诉和受审

判的地位,只能就自一已是否犯罪和罪行轻重进行辩护。辩论原则建

立在原告和被告诉讼地位平等而又彼此对立的基础之上,双方可以相

互反驳、争辩,被告还有权对原告进行反诉。

六、处分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的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

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即自由支

配,对于权利可行使,也可以放弃。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处分的权利对象多种多样,但无非两大类:

一是基于实体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民事实体权利;二是基于民事诉讼法律

关系所产生的诉讼权利。对实体权利的处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

一,诉讼主体在起诉时可以自由地确定请求司法保护的范围和选择保

护的方法。在民事权利发生争议或受到侵犯后,权利主体有权决定自

己请求司法保护的范围。不仅如此,权利主体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

行选择所受保护的方法。例如,在侵害财产所有权的纠纷中,被损害

者有权就全部损害提出赔偿要求,也有权以部分损害的赔偿作为诉讼

标的;同时,有权请求返还原物,也有权要求侵权人作价赔偿。第二,

诉讼开始后,原告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即将诉讼请求部分或全部撤回,

代之以另一诉讼请求;也可以扩大(追加)或缩小(部分放弃)原来的请求范

围。第三,在诉讼中,原告可全部放弃其诉讼请求,被告可部分或全

部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双方可以达成或拒绝达成调解协议;在判

决未执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随时可就实体问题自行和解。

诉讼权利是当事人处分的另一重要对象,诉讼权利虽然属于程序

意义上的权利,但往往与实体权利有关,当事人对实体权利处分,一

般是通过对诉讼权利的处分而实现的。对诉讼权利的处分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1)诉讼发生后,当事人可依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行使

起诉权。目前,立法在起诉方面仍然采取当事人“不告不理”的做法。

因此,当事人在其实体权利受到侵犯或就某一实体权利与他人发生争

议时,是否诉诸法院,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只有在当事人起诉的情况

下,诉讼程序才能开始,法院既不强令当事人起诉,更不能在当事人

不起诉的情况下主动进行审理。(2)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可以申请撤回

起诉,从而要求人民法院终止已经进行的诉讼,也就是放弃请求法院

审判、保护的诉讼权利。被告也有权决定是否提出反诉来主张自己的

实体权利,借以对抗原告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双方都有权请求法院进

行调解,请求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当事人还能够依其意愿决定是否行

使提供证据的权利。当事人双方都有权进行辩论,承认或否认对方提

出的事实。(3)在一审判决作出后,当事人可以对未生效的判决提起上

诉或不提起上诉;对于已生效的判决或调解书认为确有错误时,当事人

有权提出申请,请求再审,由法院决定是否再审;对生效判决或者其他

具有执行力的法律文书享有权利的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申请强制执

行。(4)在执行过程中,申请执行人可以撤回其申请,这种撤回申请的

处分行为不影响其实体权利的继续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处分权不是绝对的,我

国法律在赋予当事人处分权的同时,也要求当事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否则,人民法

院将代表国家实行干预,即通过司法审判确认当事人某种不当的处分

行为无效。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国家干预原则具体体现为人民法院的监

督,这是处分原则的题中之意和另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七、检察监督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括动实行法

律监督。根据检察监督原则的要求,人民检察院实行监督的内容主要

有两方面:

(1)监督审判人员贪赃枉法、徇私作弊等违法行为。这方面的监督

主要采取消极的方式,即它一般不主动调查和追究司法审判中的不法

行为。民事经济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或者其他人对审判中的不法行为,

对审判人员进行控告、检举,人民检察院应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

(2)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合法进行监督。根

据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

判决、裁定,如果认为有错误,应当提出抗诉,并派员出席再审法庭。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判决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审判权的正确行使,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149日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

讼法典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生效裁判发现错误,应当提出抗诉。这就

使检察监督原则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为可行。

八、支持起诉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

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

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支持起诉必须具备三个要件:

1.支持起诉的主体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支持起诉的主

体主要是对受害者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如妇

联支持受害妇女、共青团支持受害青年、企业事业单位支持本单位受

害职工向人民法院起诉,公民个人不能作为支持起诉主体。

2.支持起诉的前提,是法人或者自然人有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

人民事权益的违法行为。

3.支持起诉的场合必须是受损害的单位或个人造成了损害,而又

不能、不敢或者不便诉诸法院。如果受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已向人民

法院起诉,就不需支持起诉。

民事诉讼的发生要有利害关系当事人的起诉,这种起诉必须出于

自愿,通常无须外力的影响。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社会有

权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民事纠纷给予一定的干预,只是这种干预必

须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必须符合一定要件。合法的干预如支

持起诉,可以调动社会力量与违法行为做斗争,有利于祛邪扶正,构

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然受侵害的当事人是否

起诉,还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可包办,更不得

强迫。

下载全文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13:50: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78/1004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