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网

原创写作投稿

实用文体写作网
您当前的位置在:文体写作网各类书信各类书信 → 家谱的格式和写法大全

家谱的格式和写法大全

时间:2015-02-16 | 作者:佚名

  家谱对很多人来说十分神秘。很多人只是听说过有家谱,却从未见到过家谱。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家谱自古以来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各地民间素有编修家谱的传统。家谱曾在一段时间内销声匿迹过,这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因被冠以“宣扬封建毒素”的恶名”而难见踪影。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或谱牒。它是记录同宗共祖的血缘家族的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有关情况的民用存录文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以来,不仅原有的家谱得到了内地学术界和海外华人的重视、开发、利用,而且在内地的民间也开始出现了一批新修的家谱,呈现出盛世重修续家谱、寻根认祖可查谱、彰显文明起新风的新景象。

  2000年12月,上海图书馆开始启动了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发起编纂第一部包含全球华人家谱资料的《中国家谱总目》。参与这一工程的有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几十家家谱收藏研究机构,收录的范围有中国(包括香港、台湾、澳门)和世界各国家谱收藏研究机构以及民间收藏的至2000年底前刊印的用汉字记载的中国家谱,包括以家谱、族谱、世谱、支谱、房谱、宗谱、统谱、总谱、通谱等命名的谱牒。据估计,收录在此书中的全球中国人家谱目录至少在40000种以上。

  2001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中国人的姓,吾祖吾宗”丛书。家谱既是家族的历史,又是姓氏的文化。讲姓氏文化就涉及到家谱。

  一、文种特征

  家谱除了具有民用存录文书共有的特点之外,还有以下特征:

(一)由族人编修和续写家谱通常由同一支脉家族的后代进行编修和续写,其他人一般不参与。因为,这是家族内部的事。

  (二)入谱者有严格规定

  在旧式家谱中,只要有据可查的来历清楚者,不论身份贵贱,不论地位高低,都可以入谱。但是,不是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可以入谱。例如,许多家谱对被收养的人员和母亲改嫁后带到家族中的人,大多不准入谱。

  (二)论资排辈的编写次序

  家谱十分讲宄论资排辈,严格按照辈分的高低和山生的先后来排列家族成员。在旧式家谱中,对官位显、地位高、名望大、影响广的人物,除了介绍他们的举考、仕宦、功绩、分迀、生卒、聚葬之外,还要单独为他们立传,以表述他们荣宗耀祖的功德,供后世族人效仿。

  (四)实录来龙去脉

  家谱的编写,着重于记录家族支脉的来龙去脉,列清血缘源流。自始祖而下的家族衍生、发展、存亡、变迁的历史,要一一实录,不能有虚妄之处。

  二、结构与写法

  家谱的结构与写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由各个家族按各自的需要而定。

  (一)旧式家谱

  旧式家谱较多采用世经人纬的写法,即以世代为经,在同一世代中以人为炜,大多以五世为一个图谱。由于中华民族历史久远,氏姓庞大,家谱卷册浩繁,工程宏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整理完成。尤其是一些“大姓”,如刘、李、朱、孔等姓氏的家谱,帝王多,将相多,贤哲多,人丁多,支脉也多。一个小支脉都有几十代,稍多的也有八九十代,再多的有一百多代。按五代人一册,就有几十册。

  现以刘氏为例,看一看旧式家谱的结构与写法,以便对旧式家谱有一个认识。

  中国人口最多最大的姓氏是李、王、张、刘。在这四大姓氏中,刘氏虽居第四位,但由于起源早,旺族多,分布广,赐姓、改姓、少数民族附姓多,加上在历史上作为国姓的时间长,所以刘氏人口十分庞大。

  刘氏自刘邦而下,汉朝四百年有22帝,南宋有9帝,五代有2帝,南汉有3帝,共36帝;王以千计,列侯以万计,汉时刘姓宰相19人,唐时刘姓宰相12人,名儒硕学之士不胜枚举。如此庞大的刘氏家族,其家谱要全面写,相当困难。

  上海图书馆所藏刘氏宗谱,多达20余种,其中《起云刘氏宗谱》的写法另有一番设计:

  首先,截取刘氏一脉自立宗谱。汉高祖刘邦有个弟弟叫楚元王刘交。从刘交到清朝乾隆时的巨容,历40代人。撰谱人砍掉刘氏中大多数支脉,先截取刘交这一支脉,再以巨容为始祖开始立谱。

  全谱计十二卷,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卷首。它是全谱的核心部分。首先,介绍先儒,介绍刘氏一族,使巨容这一支脉有一个荣耀的源头。其次,介绍全谱的编辑凡例,有序言,世系总论,家规,嘉靖、乾隆统修先世图,巨容公、汾公授任诏、行状、遗像赞、墓图、词记、排行、祭言、分迁总览。这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引言、总纲、总叙,统领全谱。

  第二部分为正文,从卷一至卷十。这部分按各世系分叙,详叙各世系的具体情况。

  第三部分为卷末,是全谱的结尾。这部分只叙了“视材寿先公世系”,外加一个领谱字号(收谱编号,分送人保管,并登记在册)作为结束。

  全谱记叙详略相宜。谱中规定,凡年届六旬者,准书小传于本名之下,注明其功名、字号、懿行、娶某氏、生卒、葬地。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独立立小传、行状,配有画像、墓图、墓歌、词记、丧礼、服制、祭言等文字。谱中人物按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在文字上有详有略。

  在旧式家谱中,有一种赐姓、改姓、少数民族附姓的现象。

  所谓赐姓,指一些封建帝王对有大功之臣赐以国姓(即帝王之姓),以示信任;而有大功之臣作为一种荣耀予以接受,从此自他开始,其家族的姓氏就被改变。如汉高祖刘邦曾赐刘姓给项伯和娄敬。

  所谓改姓,是指改为他姓。其原因较多,主要是为了躲避祸害。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家族有一个支脉的后裔改姓为王。据2001年5月2日《文汇报》报道,2001年,在陕西省蒲城县孙镇潘庄村发现了一本成吉思汗17世至21世后人编写的成吉思汗后裔族谱。这本族谱由该村村民王继灵在拆修其祖父王凤成旧居的墙壁时发现的。它厚约8厘米,共有287页,由成吉思汗17世至21世后人编写,民国年间作了修订,记录了21代数以千计元代族人的姓名。该族谱记载:“朱元璋起自濠江泗,扫荡群雄,移兵北犯……逼燕京,顺帝如应冒而国柞移,由是元室宗族留居中土者皆隐名韬光,至今莫能尽考。惟顺帝之四子帖木花儿由濮阳兵败新乡渡河留居晁陂,为我元室支族南迁之始祖,以王为氏,历明及清五百余年,儿二十有一传族。”据有关资料,元朝后裔多分布于河南镇平、福建厦门、陕西蒲城及广东、浙江等地。“隐寓王氏为皇族贵胄之意”,亦因躲避宋王朝祸害而改姓埋名。

  少数民族附姓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朝历代帝王往往采用和亲政策求得边境安宁。高祖、高后及文帝时,和亲次数尤多。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成了文学的一个经典题材。匈奴习俗,族中的贵族往往跟随母姓,于是匈奴中开始山现刘姓。据记载,河南雕阴、东郡一带的刘氏望族均出自匈奴族。他们的后代历经两晋、隋、唐,有许多人人朝为官,发展为中原刘姓一大支派。

  (二)新修家谱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出现了一批新修的家谱,在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原先有着悠久编修家谱传统的地区,新修家谱之风更盛。有的地方,甚至乡乡、村村、户户修家谱。新修的家谱,既继承了旧式家谱的传统,又有所变化。

  在内容上,加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材料。安徽一份新修的家谱,修谱者将家族中捐款给“希望工程”、义务赡养孤老、为村民数年如一日无偿修理农具等“善举”悉数记录下来,以晓谕后代。

  在形式上,一些家谱添进了许多现代化的图像资料,如家族合影的照片等。湖南有一份家谱,甚至还附有录像带,并规定每五年翻录一次,以保证录像带的质量。

  盛世修史,民间重显编修家谱热,说明百姓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充满信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将通过家谱这一纽带代代相传。

  民间在编修家谱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据搜狐网站2005年2月14日转载《北京青年报》的消息,一些国家重点扶贫县的部分农村,近两年来“山谱”风盛行,某些宗氏为了举行体面的“开谱大典”,要求同一姓氏的村民事先按人头每人交几十元至上百元的款额,摆上上百桌酒席,请戏班搭台唱戏几天,不山钱的,其姓名被宗谱中剔除。这种做法就有违文明新风的要求。

  三、写作要点提示

  续编和新修家谱,最主要的是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和发扬新风的关系。对旧式家谱中的封建性做法要剔除,如对收养的人,对母亲改嫁后带到家族中的人,不应有所歧视,应一视同仁。家谱中新修的内容,既要发扬新风,又要符合家谱的特点,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放进去的,要有一些新的规范。

【家谱的格式和写法大全】相关文章大全

本站除部分文章为原创外,其他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若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在收到后第一时间删除。

欢迎原创作者投稿 文体写作网(www.wtabc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