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一种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与流程

更新时间:2024-12-23 00:23:34 0条评论

一种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连续梁浇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连续梁悬臂浇筑的方法。


背景技术:



2.悬臂现浇连续梁多为在跨路、跨河、跨山区等严峻地势区域进行施工,一般采用挂篮悬臂模板施工作业,挂篮模板施工方法累计发展时间已超过70年,工艺成熟稳定,但施工周期难以突破,连续梁施工单节梁段工期基本在10天左右。而铁路工程、公路工程中大跨度连续梁分节段较多,采用挂篮施工越发成为制约工程项目工期的关键,在紧缩工程时间的压力面前,传统的悬臂挂篮施工方法正面临极大挑战。
3.所有的悬臂施工基本定义为高空作业,采用挂篮模板在连续梁梁面施工场地有限,而且节段施工模板骨架占用空间较多,狭小空间机具密集,导致作业风险较大,以钢筋笼拼装为例,钢筋作业通常是在模板调整工序之后进行,由于人员、机械限制施工规模,钢筋作业往往依赖作业人员现场逐根散拼完成作业,相比模具集中加工,散拼施工存在施工周期长、定位精度差、作业难度较大、焊接质量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另外,挂篮施工还存在人工依赖性较大、作业不连续、作业效率较低等问题,以其中的外侧模施工为例,外侧模一般采用钢面板、型钢背肋桁架支撑的模板结构形式,低变形的情况下往往多次利用,施工过程中,外侧模支撑滑移通常采用足够长的型钢作为导梁支撑外模,而该导梁是通过上下吊带牵引吊环实现支撑,其中,前端吊环与导梁销接,后端吊环与导梁滑动连接,前端吊环和后端吊环配合下,导梁跟随着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支撑桁架同步前移,同时承担着外侧模在空载移动以及浇筑施工负载工况下产生的重量;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支撑桁架通过轨道滑移的方式进行前移,前移依靠步进千斤顶的牵引来实现,作业量大并且较大程度依赖人员操作技能,存在节段前移的操作连续性差、整体作业时间较长、施工人员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等问题;另外,在走行作业过程中,还需通过人工牵引方式将转换用的吊环滑移向前,做好挂吊支撑转换,该操作存在脱空风险,作业风险大;最后,外侧模滑移到位后,还需要根据设计图纸调整顶面标高,该操作需要通过手动螺旋千斤顶调整来实现,这一方式操作缓慢并且高空风险大。
4.对连续梁悬臂浇筑方式进行研究,进而实现降低高空作业风险、提高施工作业连续性、提高施工质量、缩短作业时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梁悬臂浇筑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高空作业风险、提高施工作业连续性、提高施工质量、缩短作业时间。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s1.安装悬臂浇筑一体机,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包括支撑骨架系统,支撑骨架系统下面设置有行走系统,前端设置有悬吊机构,所述悬吊机构的下端连接有底部承重机构用
于支撑模板装置、钢筋笼及浇筑中的连续梁节段,所述模板装置包括底模、外侧模和内模;
9.s2.悬臂浇筑一体机行走至施工前端,在底部承重机构上面拼装底模和外侧模,将预制好的钢筋笼吊装至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拼装内模,模板装置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
10.s3.混凝土固结并达到一定强度后,使底模、外侧模和内模脱离已浇筑好的连续梁节段,外侧模、底模跟随悬臂浇筑一体机走行至下一个浇筑节段的施工前端,调整外侧模的高度及水平度以及底模的仰角和高度,再将预制好的钢筋笼吊装至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移动内模至钢筋笼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模板装置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
11.重复步骤s3直至连续梁浇筑完成。
12.进一步的,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还包括钢筋笼装配系统,钢筋笼装配系统包括钢筋笼吊运轨道、吊重车和吊具机构,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固定在支撑骨架系统上部,所述吊重车能沿着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在支撑骨架系统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前后移动,所述吊重车连接有吊具机构用于吊装钢筋笼,所述吊具机构包括旋转吊具;
13.将预制好的钢筋笼吊装至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的具体步骤包括:吊具机构移动至支撑骨架系统的后端,吊起钢筋笼,将钢筋笼沿着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移动至施工前端,吊具机构旋转及前后、左右移动,调整钢筋笼的角度、前后及左右方位与设计位置的角度、前后及左右方位相一致,下放钢筋笼,安装至连续梁模板中的设计位置。
14.进一步的,所述悬吊机构包括第一前吊带和后吊带,所述第一前吊带至少设置有两根,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上部前侧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的前侧连接,所述后吊带至少设置有两根,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下部前侧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的后侧连接;
15.使底模、外侧模和内模脱离已浇筑好的连续梁节段具体步骤包括:使所述第一前吊带和所述后吊带向下下放一段距离;或使所述支撑骨架系统向下调整一段高度及所述后吊带向下下放一段距离。
16.进一步的,所述外侧模包括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节段,至少有一节侧板节段为可替换的,用于根据连续梁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
17.调整外侧模的高度及水平度以及底模的仰角和高度的具体过程包括:解除顶部侧板单元和调整节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和顶部侧板单元向外移动;解除调整节侧板单元和底部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将调整节侧板单元吊离,并将高度缩减的调整节侧板单元吊装至更换位置处;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底部侧板单元连接,使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相贴合,完成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的连接固定;调整悬吊机构前侧和后侧的悬吊高度,以完成底模角度和高度的调整,然后调整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角度和高度,与设计位置的角度和高度相匹配,完成外侧模的更换和合模。
18.更进一步的,所述模板装置还包括外模支撑机构,所述外模支撑机构包括外侧模支撑门架、顶部承托支撑件、外侧模走行车、左右伸缩件、底部支撑单元和角度调整件,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设置在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外侧,为可上下伸缩结构,至少设置有2排;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顶部设置有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设置有横向
排列的外侧模走行轨道;所述外侧模走行车设置在所述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下面,且能沿着所述外侧模走行轨道横向滑移;所述左右伸缩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和/或顶部承托支撑件朝向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一侧,另一端与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连接;所述底部支撑单元与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下端连接,且一侧与所述角度调整件上端连接,另一侧设置有可转动的铰接件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所述角度调整件的下端沿竖向延伸,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底部支撑单元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距离;
19.调整外侧模的高度及水平度以及底模的仰角和高度的具体过程包括:解除顶部侧板单元和调整节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与顶部承托支撑件连接的左右伸缩件收缩,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和顶部侧板单元依靠外侧模走行车向外移动;解除调整节侧板单元和底部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将调整节侧板单元吊离,并将高度缩减的调整节侧板单元吊装至更换位置处;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底部侧板单元连接,与顶部承托支撑件连接的左右伸缩件向外伸出,与底部侧板单元连接的左右伸缩件向上调整角度和/或支撑门架调整高度,使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相贴合,完成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的连接固定,调整底部承重机构的角度和高度及调整支撑门架的高度,收缩底部支撑纵梁后端部位的角度调整件,使底模的仰角和高度与设计梁段底板仰角和高度相匹配,且支撑门架恢复至竖直状态,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角度及高度与设计梁段翼板位置相匹配,完成外侧模的更换和合模。
20.进一步的,所述内模包括内模顶板、内模侧板和内模支撑桁架,所述内模顶板两侧设置有内模侧板,下面间隔设置有内模支撑桁架,所述支撑桁架内固定设置有内模横向伸缩杆,通过内模横向伸缩杆能够调节所述内模支撑桁架的宽度,以调节内模的宽度,所述内模内设置有所述内模支撑机构;
21.所述模板装置还包括内模支撑机构;所述内模支撑机构包括内模走行机构、内模支撑门架、上倒角伸缩件和下倒角伸缩件;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固定设置在内模支撑桁架的下面,所述内模支撑门架高度可调,且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带着所述内模移动,所述上倒角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所述内模侧板的上部连接;所述下倒角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所述内模侧板的下部连接;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底部设置有内模悬吊件,所述内模支撑门架侧边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所述内模悬吊件能匹配在所述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
22.移动内模至钢筋笼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具体包括:收缩上倒角伸缩件、下倒角伸缩件,缩短内模支撑门架的高度,使内模支撑门架处于使内模悬吊件悬挂的状态,在悬挂状态下,向前推动内模支撑门架,使内模走行机构能位于内模支撑门架的前部上面,内模支撑门架的一部分设置在已浇筑的连续梁孔道底部,另一部分架设在钢筋笼上,内模支撑门架调整至合适的高度,使内模走行机构能抵住内模支撑桁架,调整内模顶板和内模支撑桁架的宽度,内模走行机构带动内模向前移动,行走至设计位置,上倒角伸缩件、下倒角伸缩件伸长,内模通过拉杆与外侧模固定。
23.进一步的,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还包括支点顶升支撑机构,所述支点顶升支撑机构包括顶升千斤顶,所述顶升千斤顶的固定端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的底面前端连接;
24.当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不处于行走状态时,顶升千斤顶的活塞向下伸长,顶住下方的固定结构。
25.进一步的,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还包括锚固结构,所述锚固结构部分压住所述支撑骨架系统的底部,且向已浇筑的连续梁节段的方向延伸,与预埋在连续梁中的预埋固定件可拆卸连接,用于防止支撑骨架系统前倾。
26.更进一步的,所述锚固结构包括滚轴压轮、保护框架、连接板、连接摇杆和螺旋接头,所述滚轴压轮的长度能匹配下压走行支撑机构,所述保护框架围护在所述滚轴压轮的上方和外侧,且通过轴承与所述滚轴压轮连接,所述连接板上部与所述保护框架连接,下端与所述连接摇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摇杆的下端与所述螺旋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螺旋接头由下端口向上开设有内螺纹用于固定所述预埋固定件中的预埋螺纹钢;
27.当锚固结构阻碍支撑骨架系统向前移动时,调整锚固结构的位置,使其与合适位置的预埋螺纹钢连接。
2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骨架系统包括立柱、下行走梁、上承重梁、上前横梁和上后横梁,两根立柱、一根下行走梁和一根上承重梁围成支撑桁架,支撑桁架平行设置有两片,两根上承重梁前侧通过上前横梁连接;位于前侧的两根立柱的下部/下走行走梁的前端通过下前横梁连接;
29.在所述支撑桁架中,设置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和/或骨架纵梁连接于两根立柱之间;
30.和/或
31.所述上承重梁的中部与位于前侧的所述立柱上端连接,前端和位于前侧的所述立柱之间也连接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
32.和/或
33.所述下行走梁后端能连接下行走梁延长段,下行走梁延长段与位于后侧的所述立柱之间连接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
34.所述立柱为可伸缩结构。
35.以上所述的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36.(1)通过本发明的浇筑方法,外侧模的施工由原来简支挂吊的繁杂流程,改为底部直接支撑的施工方式,外侧模直接跟随悬臂浇筑一体机整体前移,大大提高了作业的连续性,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对人工操作熟练程度的依赖性。
37.(2)通过本发明的浇筑方法,可实现钢筋笼的整体吊装,替代了节段模板上直接散拼钢筋笼的方式,解决了骨架或构件不均倾斜的问题,显著提高了钢筋笼的质量水平,且由于钢筋笼的提前加工直接打破了传统挂篮工序散拼的固定时长,达到缩减单个梁段施工时长、加速悬臂施工进度目的。
38.(3)采用本发明的浇筑方法,内模可通过内模走行机构和内模支撑门架的配合实现整体前移,改变了传统导梁和吊环配合实现内模前移作业不连续、作业效率低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
39.(4)通过本发明可实现侧模、内模自动化安装和拆卸,替代传统手拉葫芦拖拽、人工安拆模板方式,可有效减少了人工作业强度及难度,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40.图1是连接梁节段施工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是悬臂浇筑一体机一实施形式用于连接梁节段施工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42.图3是图2中a-a、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左边结构为左视、右边结构为右视,展示内模和外模的截面结构部分),图中左半部分为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右半部分为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43.图4是悬臂浇筑一体机另一实施形式用于连接梁节段施工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44.图5是悬臂浇筑一体机走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5.图6是滚动轮组结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6.图7是是图5在主动轮部分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及平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左半部分为截面结构示意图,右半部分为平面结构示意图。
47.图8是支点顶升支撑机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8.图9是图8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49.图10是锚固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1是图1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51.图12是外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3是图12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53.图14是图1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54.图15是内模一种实施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6是图15的c-c截面结构示意图。
56.图17是内模另一种实施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7.图18是图17的d-d截面结构示意图。
58.图19是内模行走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59.图20是内模行走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60.图21是内模悬吊件的结构示意图。
61.图22是钢筋笼装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2.图23是图22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63.图24是旋转吊具与多点吊架的结构示意图。
64.图25是图24中多点吊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65.图中,下前横梁1,底部支撑单元2,底部支撑纵梁201,固定支座202,外侧模支撑门架3,第一门架立杆301,门架横梁302,第二门架立杆303,第二门架立杆304,顶部承托支撑件4,外侧模支撑横梁401,外侧模支撑纵梁402,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滚动轮组结构6,走行驱动电机601,变速器602,主动轮603,从动轮604,围护钢架叉耳605,围护钢架606,支撑卡具607,下行走梁7,骨架斜撑8,多点吊架结构9,旋转架901,柔性悬吊单元902,吊架纵梁903,吊架横梁904,连接吊耳905,钢筋笼吊钩906,旋转吊具10,吊装件11,吊重车12,钢筋笼吊运轨道13,立柱14,上承重梁15,上前横梁16,第一前吊带17,钢筋笼18,上后横梁19,走行轨道20,梁面支撑垫梁21,内模支撑桁架22,内模走行机构23,内模行走小车2301,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内模走行基架2303,内模行走轮组2304,内模悬吊件2305,内模支撑门架24,内模支撑纵梁2401,内模立柱调节丝杆2402,内模支撑立柱2403,内模支撑横梁2404,后吊带
25,连续梁26,锚固结构27,保护框架2701,滚轴压轮2702,连接板2703,连接摇杆2704,螺旋接头2705,锚固下销轴2706,预埋螺纹钢28,下后横梁29,外侧模腹板部分30,底部侧板单元3001,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顶部侧板单元3003,第二前吊带31,上倒角伸缩件32,下倒角伸缩件33,外侧模走行车34,左右伸缩件35,支座螺母36,底模纵梁37,角度调整件38,外侧模纵梁铰接件39,内模顶板40,内模横向伸缩杆41,内模侧板42,支点顶升支撑机构43,顶升分配梁4301,顶升千斤顶4302,顶升下垫板4303,走行机构叉耳44,吊具承重梁45,底模46。
具体实施方式
6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6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9.一种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结合图1-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s1.安装悬臂浇筑一体机,悬臂浇筑一体机包括支撑骨架系统,支撑骨架系统下面设置有行走系统,前端设置有悬吊机构,悬吊机构的下端连接有底部承重机构用于支撑模板装置、钢筋笼18及浇筑中的连续梁26节段,模板装置包括底模46、外侧模和内模;s2.悬臂浇筑一体机行走至施工前端,在底部承重机构上面拼装底模46和外侧模,将预制好的钢筋笼18吊装至底模46上面、外侧模之间,拼装内模,模板装置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s3.混凝土固结并达到一定强度后,使底模46、外侧模和内模脱离已浇筑好的连续梁26节段,外侧模、底模46跟随悬臂浇筑一体机走行至下一个浇筑节段的施工前端,调整外侧模的高度及水平度以及底模46的仰角和高度,再将预制好的钢筋笼18吊装至底模46上面、外侧模之间,移动内模至钢筋笼18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模板装置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重复步骤s3直至连续梁26浇筑完成。
70.以下先对悬臂浇筑一体机的支撑骨架系统和行走系统作出说明: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支撑骨架系统示例,包括立柱14、下行走梁7、上承重梁15和横联系结构,两根立柱14、一根下行走梁7和一根上承重梁15围成支撑桁架,具体的,立柱14平行竖直设置,上端与上承重梁15连接,下端与下行走梁7连接,上承重梁15部分节段和下行走梁7部分节段与立柱14围成支撑桁架,两片支撑桁架通过横联系结构连接,支撑桁架为方形,该横联系结构可以是连接在立柱14之间、和/或上承重梁15之间,和/或下行走梁7之间,只需要将两个支撑桁架固定成整体即可,由于支撑骨架系统前端吊装钢筋笼受到的压力更大,因此,优选的,在两根上承重梁15的前端上面连接有上前横梁16,在两根位于前侧的立柱14下部前面
也连接有下后横梁29,以更好的保证支撑骨架系统前侧的稳定性。为保证支撑骨架系统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在立柱14、下行走梁7和上承重梁15围成的支撑桁架中,设置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8和/或骨架纵梁连接于两根立柱14之间,本实施例图2中所示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立柱14的中部之间连接有骨架纵梁,骨架斜撑8连接于立柱14顶端和骨架纵梁的中部之间、以及立柱14底端和骨架纵梁的中部之间。为使钢筋笼18吊装下放时不被支撑骨架系统所遮挡,上承重梁15的中部与位于前侧的立柱14上端连接,即上承重梁15前端伸出位于前侧的立柱14之外,为保证上承重梁15的支撑强度和稳定性,在上承重梁15的前端和位于前侧的立柱14之间也可以连接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8;为保证整个支撑骨架系统的平衡性,在下行走梁7后端还可以连接有下行走梁延长段,下行走梁延长段和下行走梁7之间可以通过螺栓锚固,即如图3所示的结构,下行走梁延长段与位于后侧的立柱14之间连接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8。对于支撑骨架系统中的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均可采用螺栓连接,方便拆装。
71.结合图2所示,在进行连续梁浇筑时,可在连续梁0#块同时安装2个悬臂浇筑一体机,分别朝向1#块的方向安装,2个悬臂浇筑一体机的下行走梁7连接在一起,待1#块施工完成后,拆除2个悬臂浇筑一体机之间的连接,向前行走一段距离后,分别在下行走梁7后端连接下行走梁延长段,安装骨架斜撑8,同时开始2#块的施工,以节约施工时间。
72.对于行走系统,采用能实现整个悬臂浇筑一体机移动的结构即可,如多个滚动轮,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优选的结构,结合图5-7所示,滚动轮组结构6包括走行驱动电机601、变速器602、主动轮603、从动轮604和围护钢架606,走行驱动电机601设置在围护钢架606上面,围护钢架606为走行驱动电机601提供支撑,走行驱动电机601为变速器602转动提供动力,变速器602通过传动件带动主动轮603转动,主动轮603通过传动件带动从动轮604转动,传动件可采用皮带或链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变速器602可以选择是比主动轮603半径小的齿轮或链轮结构,从而实现变速功能。主动轮603和从动轮604半径相同,设置于围护钢架606内,并通过轴承与围护钢架606连接,围护钢架606可设置为方形,与走行轨道机构保持一定的间隙,其能为主动轮603和从动轮604提供保护,同时为与主动轮603和从动轮604的转轴连接的轴承提供支撑力,主动轮603和从动轮604能匹配行走于走行轨道机构上面,围护钢架606与下行走梁7转动连接。每个走行支撑机构6可根据需要选择滚动轮组结构6的数量,通过本优选的滚动轮组结构6的结构,可保证对支撑骨架系统的支撑力,保证移动的稳定性。更优选的,围护钢架606上面设置有围护钢架叉耳605,下行走梁7下面设置有走行机构叉耳44,围护钢架叉耳605和走行机构叉耳44之间通过销轴连接。采用此种销轴连接的方式,可以在吊装装置前移的过程中,或者是吊装施工过程中有微小角度的前倾时,销轴连接处也能适应性的调整一定的角度,防止位于行走后端的走行轮组件脱离轨道。
73.为保证一体机按既定路线行走,走行系统还包括走行轨道20和梁面支撑垫梁21,走行轨道20包括轨道和轨道连接梁,其中,梁面支撑垫梁21,其间隔平行设置,沿滚动轮组结构6的移动方向铺设,轨道设置有两条,且互相平行,垂直设置在梁面支撑垫梁21,轨道之间间隔连接有轨道连接梁,轨道连接梁将轨道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由于连续梁26梁面会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铺设有梁面支撑垫梁21,可以保持走行轨道20的平整性,走行轨道20则为滚动轮组结构6提供走行的轨道。本实施例中,结合图7所示,一根下行走梁7下面匹配有四组滚动轮组结构6,每两组互相平行,以保持下走行梁3的平衡性,互相平行的两组滚动轮组结构6分别运行在同一走行轨道20的两条轨道上,而每个一体机有两根下行走梁7,也匹
配两条走行轨道20。本实施例中,轨道采用双拼i40工字钢定位焊接而成,轨道连接梁采用槽钢制作,两端与轨道焊接,走行轨道20可多节组拼,走行轨道20前端和后端均设置有轨道连接件,将轨道连接件通过螺栓固定即可将走行轨道20组拼在一起。走行轨道20的前端优选安装有支挡块,防止滚动轮组结构6走行超过设计位置。针对于上述走行轨道20,由于在钢筋笼18下放时,支撑骨架系统由于重力下压而会具有外倾的趋势,因此,在围护钢架606的外侧可设置有支撑卡具607,支撑卡具607上端与围护钢架606连接,下端延伸至走行轨道20外侧,其具有向内伸出的卡位柱,卡在走行轨道20的外侧面,对于本实施例采用工字钢制成的走行轨道20,卡位柱卡在工字钢翼缘的下面。上述滚动轮组结构6、走行轨道20和梁面支撑垫梁21的设置,有利于降低整个悬臂浇筑一体机的高度。
74.进一步的,为方便在连续梁26梁面上集中预制钢筋笼18,且减少大型吊装设备的使用,本实施例的悬臂浇筑一体机还包括钢筋笼装配系统,钢筋笼装配系统包括钢筋笼吊运轨道13、吊重车12和吊具机构,钢筋笼吊运轨道13固定在支撑骨架系统上部,吊重车12能沿着钢筋笼吊运轨道13在支撑骨架系统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前后移动,吊重车12连接有吊具机构用于吊装钢筋笼18,吊具机构包括旋转吊具10,由于设置有钢筋笼吊运轨道13,钢筋笼18即可以通过吊具机构吊起,然后利用吊重车12由支撑骨架系统的后端行走至前端,如此即可实现钢筋笼在支撑骨架系统的移动及吊装对位,解决了大型吊装设备吊装精度不足的问题。
75.针对于上述支撑骨架系统,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筋笼吊运轨道13的具体设置方式,上承重梁15内侧设置有钢筋笼吊运轨道
76.13,本实施例中,上承重梁15采用截面为l型的箱型梁,结合图21和图22所示,两根上承重梁15的l型箱型梁呈横向延伸的底部相对设置,为钢筋笼吊运轨道13提供支撑。如此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支撑骨架系统。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第一前吊带17和后吊带25与支撑骨架系统的连接结构,第一前吊带17的上端分别与上前横梁16的两端连接,后吊带25的上端分别与上后横梁19的两端连接。
7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筋笼装配系统的一种优选结构,为实现钢筋笼18的旋转,吊具机构至少包括旋转吊具10,旋转的角度不小于90
°
。钢筋笼18通过旋转吊具10旋转90
°
,再下放至连续梁模板中,如此可有效缩减支撑骨架系统的宽度,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78.更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更便于实现本发明目的吊具机构,结合图3和图4所示,吊具机构包括吊具承重梁45、吊装件
79.11和旋转吊具10,吊重车12至少设置有两个,之间连接有吊具承重梁45,吊具承重梁45下面设置有吊装件11,吊装件11下面悬吊有旋转吊具10,旋转吊具10用于吊装及转动钢筋笼18,钢筋笼吊钩906上端与吊架纵梁903连接。对于吊重车1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钢筋笼18重量较大,钢筋笼吊运轨道13可以设置有2条,每根上承重梁15内侧均设置有一条,吊重车12可以设置有4辆,位于同一轨道上的吊重车12之间连接有吊重车连接纵梁,吊重车连接纵梁通过横向的吊具承重梁45连接为一整体,吊具承重梁45与吊装件11连接,吊装件11能沿着吊具承重梁45横向移动,该结构可采用现有的桁吊吊机,或者类似于龙门吊中的吊装结构,或是采用葫芦吊,且有驱动结构驱动葫芦吊左右移动,作为吊装件11,必然的,还可以完成钢筋笼18下放和提升的功能。更进一步的,旋转吊具10采用电动回转机构。常见的电动回转机构,即通过电机带动蜗杆,蜗杆带动涡轮旋转,进而带动旋转体旋转的机构,电
动回转机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详述。对于钢筋笼18的预制,可以是在工厂预制,可以在施工现场地面预制完成,也可以是在连续梁梁面上集中加工。出于便于运输考虑,当施工1#连续梁节段时,钢筋笼18在施工现场地面预制完成,通过塔吊吊装至支撑骨架系统内或前端,当施工2#连续梁节段及后续节段施工时,在连续梁梁面上集中加工,当一体机通过走行系统行走至已浇筑完成的连续梁节段的前端时,通过平板运输车将钢筋笼18运输至一体机的后端,采用吊装件11将钢筋笼18由支撑骨架系统的后端吊运至前端即可。
80.基于上述钢筋笼装配系统,将预制好的钢筋笼18吊装至底模46上面、外侧模之间的具体步骤包括:吊具机构移动至支撑骨架系统的后端,吊起钢筋笼18,将钢筋笼18沿着钢筋笼吊运轨道13移动至施工前端,吊具机构旋转及前后、左右移动,调整钢筋笼18的角度、前后及左右方位与设计位置的角度、前后及左右方位相一致,下放钢筋笼18,安装至连续梁26模板中的设计位置。
81.另外,由于钢筋笼18的高度较大,且在施工过程中会逐渐缩减高度,为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于支撑骨架系统的优选改进,立柱14选择为可伸缩结构。钢筋笼18预制可以在连续梁梁段上面的固定位置完成,而整个吊装钢筋笼18的装置运行到下一浇筑节段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一体机依靠走行系统整体移动时,降低立柱14高度,降低一体机的重心,如此可提高施工的安全性,而在将钢筋笼18由支撑骨架系统后端吊运至前端时,提升立柱14高度,能保证钢筋笼18顺利通过,不受支撑骨架系统的阻挡。对于立柱14的可伸缩结构,只要能实现立柱可伸缩功能的结构均可,例如可以是两根套管式结构,如包括上立柱节段和下立柱节段,上立柱节段的下端套在下立柱节段的上端外围,并通过螺栓固定,当需要调整立柱的高度时,解除螺栓,将上立柱节段向上或向下移动,移动完成后在用螺栓固定即可,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便于伸缩的形式,柱状物体的伸缩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详细叙述。当立柱14之间设置有骨架斜撑8时,为适应立柱14的不同高度,骨架斜撑8也设置为可拆卸式,骨架斜撑8与立柱14之间的连接采用螺栓连接,根据立柱的高度,选择合适长度的骨架斜撑8进行替换即可,或者换一种形式,骨架斜撑8也可以采用可伸缩结构。对于本实施例图2和3中所示的骨架斜撑8连接于立柱14顶端和骨架纵梁的中部之间、以及立柱14底端和骨架纵梁的中部之间的结构,且立柱14采用套管式,在调整立柱14高度时,骨架纵梁与上立柱节段连接,因此,骨架纵梁上面的骨架斜撑8长度不需要调整,只需要调整骨架纵梁下面的骨架斜撑8即可。
82.为保证吊装过程中钢筋笼不容易发生变形,本实施例对于钢筋笼的吊运,还采用了多点吊架结构9,旋转吊具10下面连接有多点吊架结构9,结合图22-25所示,多点吊架结构9包括吊架横梁904、吊架纵梁903、连接吊耳909、柔性悬吊单元902、旋转架901和钢筋笼吊钩906,吊架横梁904至少设置有两根,且通过多根吊架纵梁903连接,吊架横梁904上面设置有连接吊耳909,连接吊耳909相对吊架横梁904的纵向中心线至少对称设置有4个,且通过柔性悬吊单元902与旋转架901连接,旋转架901与旋转吊具10连接,钢筋笼吊钩906上端与吊架纵梁903连接,下端用于钩住钢筋笼18。旋转吊具10旋转,带动旋转架901旋转,旋转架901再带动吊架横梁904和吊架纵梁903旋转,进而带动钢筋笼18旋转。本实施例所示的连接吊耳909有14个,每根吊架横梁904连接有7个,其中,在吊架横梁904的中间有1个,相对吊架横梁904的纵向中心线,每侧设置有3个,呈对称设置,其中同一侧边的3个连接吊耳909通过钢链或钢筋各自连接于旋转架901对应一侧边的一端,中间的1个连接吊耳909通过钢链
或钢筋连接于旋转架901对应一侧边的中间,钢链或钢筋即为柔性悬吊单元902。通过多点吊架结构9,可以避免吊装过程中出现钢筋笼18变型的问题,同时也解决吊装过程中钢筋笼18吊装受力不均匀的问题。
83.进一步的,悬吊机构包括第一前吊带17和后吊带25,第一前吊带17至少设置有两根,上端分别与支撑骨架系统上部前侧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下端与底部承重机构的前侧连接,后吊带25至少设置有两根,上端分别与支撑骨架系统下部前侧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下端与底部承重机构的后侧连接。
84.使底模46、外侧模和内模脱离已浇筑好的连续梁26节段具体步骤包括:使第一前吊带17和后吊带25向下下放一段距离;或使支撑骨架系统向下调整一段高度及后吊带25向下下放一段距离。支撑骨架系统向下调整一段高度可以利用上述可伸缩的立柱14来完成。
85.更优选的,为更好的保证悬吊的稳定性,悬吊机构还包括至少1根第二前吊带31,第二前吊带31的上端穿过上承重梁15的中部,且能上下移动,下端与底部承重机构中部的前侧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前吊带设置有2根,在上承重梁15中部的两侧呈对称设置,以更好的保证混凝土浇注时的承重能力,下端与下前横梁1的中部两侧可拆卸连接。但由于钢筋笼18在旋转时,可能会受到第二前吊带31的阻挡,因此,在进行钢筋笼18在旋转之前,需解除第二前吊带31与底部承重机构的固定结构,使第二前吊带向上移动,当钢筋笼18安装完成后,再向下移动第二前吊带,然后将其与底部承重机构固定。为方便第二前吊带的移动,第二前吊带可采用柔性结构,如钢链或钢绞线等,第一前吊带17不会与钢筋笼18发生碰撞,可采用刚性结构,如钢筋、钢条等。调整第二前吊带31移动结构可设置于上承重梁15上,采用现有的传动装置均可实现,如zl201610637468.0中的链式牵引装置。
86.在整体下放模板机构时,可解除第二前吊带31与底部承重机构的连接,或者是也同时调整第二前吊带31的长度。在提升底部承重机构时,第二前吊带31的悬吊长度也同时通过上移第二前吊带31来实现。
87.对于第一前吊带17和后吊带25的下放,该下放调整可以采用现有的吊绳调整悬吊高度的方式,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的结构,优选的,第一前吊带17与支撑骨架系统上部前侧的两端采用可拆卸连接,以及后吊带25与支撑骨架系统下部前侧的两端采用可拆卸连接,是为了调整第一前吊带17和后吊带25悬吊底部承重机构的悬吊高度,以适应不同连续梁26节段不同的梁高,对于悬吊高度的调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结构,在上前横梁1和上后横梁19的上面对应设置有第一吊带分配梁,第一吊带分配梁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吊带分配梁,第一吊带分配梁和第二吊带分配梁之间设置有吊带调节液压千斤顶,第一吊带分配梁和第二吊带分配梁的中间沿竖向贯穿有吊带调整槽,以容纳第一前吊带17/后吊带25穿过,吊带调整槽的前面和后面均设置有横向贯穿第一吊带分配梁/第二吊带分配梁的分配梁销孔,第一前吊带17和后吊带25上部间隔设置有多个吊带销孔,分配梁销孔和吊带销孔中能匹配穿入销轴以固定第一前吊带17/后吊带25。当需要调整第一前吊带17和后吊带25的长度时,先取出穿在第一吊带分配梁中的销轴,固定好穿在第二吊带分配梁中的销轴,吊带调节液压千斤顶顶升,第一前吊带17/后吊带25向上移动,顶升完成后,取出穿在第二吊带分配梁中的销轴,在第一吊带分配梁中插入销轴,吊带调节液压千斤顶回缩,第二吊带分配梁随之向下移动,然后在第二吊带分配梁中插入销轴,取出穿在第一吊带分配梁中的销轴,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完成第一前吊带17/后吊带25长度的调整。如需要下放,则反向
操作即可。
8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优选的底部承重机构,包括下前横梁1和下后横梁29;下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前吊带17的下端连接,下后横梁29的两端分别与后吊带25下端连接。
89.以下对模板装置的拆模、更换/调整、以及合模作出详细说明。按照常规设计,模板装置包括外侧模、内模和底模46,底模46位于外侧模的底部,钢筋笼设置在外侧模之间,其中间有通道设置内模。
90.外侧模包括外侧模腹板部分30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外侧模腹板部分30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节段,至少有一节侧板节段为可替换的,用于根据连续梁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本实施例选择可替换的侧板节段位于外侧模腹板部分30的中部,其上面和其下面的侧板节段为高度固定的。结合图12,本实施例示意的为外侧模腹板部分30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节段,具体为底部侧板单元3001、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顶部侧板单元3003,其中,顶部侧板单元3003上边缘与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连接,能与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一同向外滑移,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为可替换的节段,根据不同梁高截面,选取对应的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进行替换,以避免整块外侧模腹板部分30进行更换,降低了工作难度,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将外侧模腹板部分30划分为4节侧板节段,其中有2节侧板节段为可替换的。侧板节段之间的拼缝可采用双排抗错缝的螺栓连接,保证侧板节段板面平齐,整体总高度适应节段梁高,可实现外侧模整体向上更换,底部侧板单元3001基本与底模46齐平,区别于传统模板向下调整节段外侧模板高度的方式,避免了施工区域底部限高、占用底部空间的问题。
91.调整外侧模的高度及水平度以及底模46的仰角和高度的具体过程包括:解除顶部侧板单元3003和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之间的连接,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和顶部侧板单元3003向外移动;解除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和底部侧板单元3001之间的连接,将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吊离,并将高度缩减的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吊装至更换位置处;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与底部侧板单元3001连接,使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与顶部侧板单元3003相贴合,完成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与顶部侧板单元3003的连接固定;调整悬吊机构前侧和后侧的悬吊高度,以完成底模46角度和高度的调整,然后调整外侧模腹板部分30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的角度和高度,与设计位置的角度和高度相匹配,完成外侧模的更换和合模。
92.更进一步的,为方便提高外侧模更换的自动化水平,如图3、12-15所示,先对图3作出说明,图3是图2中a-a、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左边结构为左视、右边结构为右视),图3主要是展示内模和外侧模的截面结构部分,以方便了解内模、底模46和外侧模的结构,图中左半部分为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靠近下前横梁1的位置),右半部分为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下后横梁29的位置处),模板装置还包括外模支撑机构,外模支撑机构包括外侧模支撑门架3、顶部承托支撑件4、左右伸缩件35、外侧模走行车34、底部支撑单元2和角度调整件38,其中:外侧模支撑门架3,设置在外侧模腹板部分30的外侧,具体设置在外侧模腹板部分30的左、右两侧,每侧至少设置有2排,为可上下伸缩结构,结合图15所示,本实施例设置有5排,沿着外侧模的纵向间隔平行排列,对应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的支撑桁架的位置和数量;顶部承托支撑件4,设置在外侧模支撑门架3的顶部,且设置有横向排列的外侧模走行轨道,同一侧外侧模支撑门架3顶部对应设置有一个顶部承托支撑件4,如此能保证外侧模支
撑门架3稳定地支撑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且为外侧模向外移动提供导向,且还能将外侧模支撑门架3连为一个整体;外侧模走行车34,设置在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的下面,且能沿着外侧模走行轨道横向滑移,从而承托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向外滑移,为保证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的平稳滑移,外侧模走行车34的数量根据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的桁架数量而确定;左右伸缩件35,一端分别设置在外侧模支撑门架3和顶部承托支撑件4朝向外侧模腹板部分30的一侧,另一端与外侧模腹板部分30连接,设置在顶部承托支撑件4一侧的左右伸缩件35,可为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和顶部侧板单元3003的向外移动提供动力,同时还能为顶部侧板单元3003提供支撑,设置在外侧模支撑门架3一侧的左右伸缩件35可为顶部侧板单元3003下面的侧板节段提供支撑,另外,设置在外侧模支撑门架3一侧的左右伸缩件35还可以调整角度,帮助实现侧板节段的上下调整;底部支撑单元2,与外侧模支撑门架3的下端连接,用于为外侧模支撑门架3提供支撑,底部支撑单元2包括底部支撑纵梁201和固定支座202,底部支撑纵梁201通过固定支座202与外侧模支撑门架3的下端连接,底部支撑纵梁201之间可通过底部承重机构实现固定,使得整个支撑结构保持整体性。角度调整件38,结合图13所示,图13相对图12增加显示了底部承重机构及角度调整件38,角度调整件38上端与底部支撑纵梁201的一侧连接,下端沿竖向延伸,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用于调节底部支撑单元2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角度,此处表达的竖向,具体是指上下方向的布置,并不绝对是垂直;底部支撑纵梁的另一侧设置有可转动的外侧模纵梁铰接件39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本实施例具体是与下前横梁1铰接。角度调整件能调整底部支撑单元2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角度,主要是通过改变其在调整底部支撑单元2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长度来实现的,即采用可伸缩结构、或能调整上下距离的结构都能实现,由于底部支撑单元2一侧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因而另一侧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的角度也发生改变,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角度调整件38的结构,结合图13所示,角度调整件38包括支撑螺杆、上调整螺母和下调整螺母,支撑螺杆下端与底部承重结构连接,支撑螺杆上端穿过底部支撑纵梁201,位于底部支撑纵梁201上面的部分匹配套设有上调整螺母,位于底部支撑纵梁201下面的部分匹配套设有下调整螺母,上调整螺母和下调整螺母将支撑螺杆的上端固定在底部支撑纵梁201中,需要调整外侧模支撑门架3的角度时,调整下调整螺母和上调整螺母的位置,继而改变支撑螺杆的支撑长度,即改变底部支撑纵梁201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距离,即可实现角度的调整。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图12中所示的仅为其中一侧的外侧模和其对应的外侧模支撑门架3、顶部承托支撑件4、左右伸缩件35、外侧模走行车34和底部支撑单元2,另一侧的外侧模也对称设置有上述结构。
93.进一步的,外侧模支撑门架3包括门架立杆和门架横梁302,门架横梁302两端分别与门架立杆连接,每个外侧模支撑门架3至少设置有两根门架立杆,门架立杆之间通过门架横梁302连接,此门架横梁302可以由钢板制成,同样可以作为操作人员的操作平台和走行通道,或者是在门架横梁302的上面焊接花纹钢板作为操作平台11。更进一步的,门架立杆包括第一门架立杆301和第二门架立杆303;本实施例中,第一门架立杆301选择为液压千斤顶,第二门架立杆303为可伸缩支撑杆,即机械式升降结构,第一门架立杆301和第二门架立杆303间隔平行设置,第一门架立杆301为伸缩提供动力,即液压千斤顶的活塞伸缩为门架立杆的伸缩提供动力,第二门架立杆303提供稳定的支撑力量,可以是套杆式结构,分为三段,上段和下段分别套在中段的上端和下端,通过调整上段或下段与中段的相对位置可以
调整第二门架立杆303的长度,调整完成后将上段或下段与中段的相对位置锁定即可,锁定的方法可有多种,如螺栓顶紧,插销卡紧等,当然,也可以将中段设置为外螺纹结构,上段和下段与中段连接的位置处有内螺纹结构,通过旋转中段实现升降。结合本实施例的结构,一排外侧模支撑门架3选择第一门架立杆301,相邻的一排外侧模支撑门架3则选择第二门架立杆303,即第一门架立杆301和第二门架立杆303平行间隔设置。根据本实施例的门架立杆结构,为给外侧模提供有力支撑,靠近外侧模腹板部分30的门架立杆的固定部分(即不活动伸缩的部分)一侧设置有2个左右伸缩件35,与外侧模腹板部分30形成三角连接结构,即2个左右伸缩件35连接门架立杆固定部分的一端相贴近,连接外侧模腹板部分30的一端相远离,以对外侧模腹板部分30形成稳定的支撑,支撑外侧模的底部侧板单元3001、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施工荷载,另外,该左右伸缩件能旋转一定角度以帮助实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升降。具体的门架立杆固定部分,对于第一门架立杆301,可以是液压千斤顶的油缸部分,对于第二门架立杆303,可以是第二门架立杆303的下段。门架立杆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外侧模支撑纵梁402、底部支撑纵梁201连接,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法兰盘,螺栓穿过法兰盘并拧入外侧模支撑纵梁402、底部支撑纵梁201中,实现上端和下端的固定,左右伸缩件35为电动推杆或液压油缸,本实施例选用电动推杆。
94.进一步的,顶部承托支撑件4包括外侧模支撑纵梁402和外侧模支撑横梁401,外侧模支撑纵梁402纵向连接在多根门架立杆的顶端上面,外侧模支撑横梁401垂直连接在外侧模支撑纵梁402的上面,且设置有外侧模走行轨道。顶部承托支撑件4的设置是为了保持其与外侧模支撑门架3的整体性,保证对外侧模走行轨道及顶部混凝土的支撑强度。该顶部承托支撑结构,包括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4的支撑桁架作为支撑主肋,外侧模支撑纵梁402和外侧模支撑横梁401采用轻型型钢组焊支撑,配合外侧模走行车34,外侧模走行车34可由横移块、轴承及滚轮组成,横移块下面通过轴承与滚轮连接,外侧模走行轨道设置有提供滚轮走行的沟槽,防止外侧模走行车34脱离外侧模走行轨道,滑移块最大横移可经过调整可达30cm至45cm,外侧模走行轨道内固定有限位钢板,防止外侧模走行车34从外侧模走行轨道外端脱离,横移驱动力来源于左右伸缩件35,在底部支撑稳定情况下,左右伸缩件35伸缩驱动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基于外侧模走行车34在外侧模走行轨道上实现左右水平移动。对于门架立杆与外侧模支撑纵梁402的连接,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结构,对于第一门架立杆301,在第一门架立杆301顶端设置有螺纹,在外侧模支撑纵梁402的底部设置有支座螺母36,第一门架立杆301顶端与支座螺母36螺纹连接,实现第一门架立杆301与外侧模支撑纵梁402的固定。而对于第二门架立杆303,可以是在第二门架立杆303顶部设置加劲板,通过加劲板焊接实现第二门架立杆303与外侧模支撑纵梁402的固定。
95.对于底模46,底模46下面的支撑结构底模纵梁37也设置于底部承重机构上面,用于为其提供作业支撑面,本实施例中,底模纵梁37的前端下面与下前横梁1连接,后端下面与下后横梁29连接。
96.调整外侧模的高度及水平度以及底模46的仰角和高度的具体过程包括:解除顶部侧板单元3003和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之间的连接,与顶部承托支撑件4连接的左右伸缩件35收缩,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和顶部侧板单元3003依靠外侧模走行车34向外移动,为调整节侧板节段3002的替换提供足够的吊装更换空间;解除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和底部侧板单元3001之间的连接,通过塔吊将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吊离,并将高度缩减的调整节侧板单
元3002吊装至更换位置处;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与底部侧板单元3001连接,与顶部承托支撑件4连接的左右伸缩件35向外伸出,与底部侧板单元3001连接的左右伸缩件35向上调整角度和/或支撑门架调整高度,使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与顶部侧板单元3003相贴合,完成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3002与顶部侧板单元3003的连接固定,调整底部承重机构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改变下前横梁1和下后横梁29之间的高度差来实现)和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改变第一前吊带17、第二前吊带31和后吊带25的吊装长度来实现)及调整支撑门架的高度(第一门架立杆303和第二门架立杆304根据连续梁翼缘部分的高度调整至合适的长度),收缩底部支撑纵梁201后端部位的角度调整件38,使底模46的仰角和高度与设计梁段底板仰角和高度相匹配,且支撑门架恢复至竖直状态,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5的角度及高度与设计梁段翼板位置相匹配,完成外侧模的更换和合模。
97.进一步的,对于内模,内模包括内模顶板40、内模侧板42和内模支撑桁架22,内模顶板40两侧设置有内模侧板42,下面间隔设置有内模支撑桁架22,内模顶板40和内模侧板42形状和大小匹配连续梁浇筑节段中部的孔道。通常两内模侧板42与内模顶板40是可活动连接,如铰接方式连接,这样便于调整整个内模的大小,也便于安装和拆除。进一步地,内模支撑桁架内固定设置有内模横向伸缩杆41,通过内模横向伸缩杆41能够调节内模支撑桁架22的宽度,内模支撑桁架22是相互套设可以伸缩的结构,这个与现有技术类似,其通过内模横向伸缩杆41可以实现内模的宽度调节。
98.模板装置还包括内模支撑机构;内模内设置有内模支撑机构。内模支撑机构包括内模走行机构23、内模支撑门架24、上倒角伸缩件32和下倒角伸缩件33。内模走行机构23固定设置在内模支撑桁架的下面,用于带动内模行走,并在浇筑混凝土时提供支撑,内模支撑门架24高度可调,且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内模走行机构23带着内模移动,内模支撑门架24的高度,根据连续梁中部孔道的高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节段的内模支撑要求,上倒角伸缩件32的固定端与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内模侧板的上部连接;下倒角伸缩件33的固定端与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内模侧板的下部连接,上倒角伸缩件32和下倒角伸缩件33用于实现内模侧板的快速拆模和合模,并在浇筑混凝土时为内模提供有力支撑,防止内模侧板发生型变;内模走行机构23底部设置有内模悬吊件2305,内模支撑门架24侧边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内模悬吊件2305能匹配在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
99.针对于上述内模和内模支撑机构,移动内模至钢筋笼18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具体包括:收缩上倒角伸缩件32、下倒角伸缩件33,缩短内模支撑门架24的高度,使内模支撑门架24处于使内模悬吊件2305悬挂的状态,在悬挂状态下,向前推动内模支撑门架24,使内模支撑门架24的前部架设在钢筋笼18上,后部设置在已浇筑的连续梁26孔道底部,内模支撑门架24调整至合适的高度,使内模走行机构23能抵住内模支撑桁架22;调整内模顶板40和内模支撑桁架22的宽度,内模走行机构23带动内模向前移动,行走至设计位置,且内模走行机构23能位于内模支撑门架24的前部上面,上倒角伸缩件32、下倒角伸缩件33伸长,内模通过拉杆与外侧模固定。
100.对于内模支撑门架24和内模走行机构23,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优选结构,内模支撑门架24包括内模支撑纵梁2401、内模支撑立柱2403、内模支撑横梁2404和内模立柱调节丝杆2402,内模支撑纵梁2401、内模支撑立柱2403、内模支撑横梁2404连接形成立方体形支架,图中所示的为内模支撑纵梁2401设置有4根,图16所示的左右方向各2根,内模支撑横
梁2404的竖向通过内模支撑立柱2403连接,横向通过内模支撑横梁2404连接,内模支撑纵梁2401、内模支撑立柱2403、内模支撑横梁2404的数量都可以根据实际的承载要求进行调整,内模支撑立柱2403采用钢管制成,其两端分别焊接有立柱连接板。内模支撑立柱2403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内模立柱调节丝杆2402。具体地,内模支撑门架的高度调整,可通过调整内模立柱调节丝杆2402的高度来实现,当然,如果高度调整较大,也可以采用螺栓固定便于拆装更换合适长度的内模支撑立柱2403。内模支撑立柱2403的底部也用螺栓固定内模立柱调节丝杆2402,内模立柱调节丝杆2402还可以起到调整整个内模支撑门架的水平度的作用。调节丝杆调节高度为现有技术,采用现有的调节高度的丝杆即可,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优选结构,内模立柱调节丝杆2402包括螺杆、正丝螺母、反丝螺母、第一支撑杆钢管、第二支撑钢管以及连接板。第一支撑杆钢管的一端端部设置有正丝螺母,第一支撑杆钢管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连接板。第二支撑钢管的一端端部设置有反丝螺母,第二支撑钢管的另一端与内模支撑立柱的底端固定连接。螺杆一端与正丝螺母螺纹连接,螺杆另一端与反丝螺母螺纹连接。通过转动螺杆,可以调节第一支撑杆钢管和第二支撑钢管之间的间隙,从而调整内模支撑机构的高度。这样的设计容易生产制作,调节简单,能够快速适应不同斜度的支撑底面。
101.内模支撑门架24的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内模走行机构23带着内模移动,模板走行导轨设置有两根,两根模板走行导轨相互平行设置,模板走行导轨上面设有内模走行机构23,该内模走行机构23与内模支撑桁架22固定连接,能够带着内模沿着模板走行导轨移动。
102.内模走行机构23包括内模走行轮单元、内模走行基架2303、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和内模悬吊件2305,内模走行基架2303固定设置在内模支撑桁架下面,其下面设置有内模走行轮单元和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内模走行轮单元用于带动内模走行基架2303在内模支撑门架24上移动,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的固定端与内模走行基架2303连接,内模走行基架2303和/或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和/或设置有内模悬吊件2305,内模悬吊件2305底部具有内模悬吊件2305,内模支撑门架24侧边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内模悬吊件2305能匹配在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在需要前移内模支撑门架24时,即可使内模支撑门架24处于依靠内模悬吊件2305悬吊的状态,推动或驱动门架支撑门架前移即可,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1所示,内模悬吊件2305是设置在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两侧,采用的是悬吊轮,以减少与支撑门架滑移轨道顶面的摩擦。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内模走行轮单元的一种优选结构,内模走行轮单元包括内模行走轮组2304和内模行走小车2301,内模行走小车2301设有动力装置,能够带动内模行走轮组2304移动。结合图9所示,内模行走小车2301和内模行走轮组2304分别与内模连接,内模行走小车2301和内模行走轮组2304一直排列,能够同时设置于模板走行导轨上。更具体地,结合图19所示,内模行走小车2301的结构与滚动轮组结构6类似,也是通过驱动电机,经变速器带动主动轮和从动轮旋转,从而就可以带动整个内模进行移动,此处不再详述,有区别的是,内模行走轮组2304的数量是根据模板走行导轨的数量来确定,每条模板走行导轨匹配一组主动轮和从动轮。结合图20所示,内模行走轮组2304包括轮组基架和行走轮,行走轮可转动设置在轮组基架内,轮组基架的上面还设置有轮组固定部,用于与内模模板固定连接。内模行走小车2301、内模行走轮组2304和内模走行基架2303的连接,与滚动轮组结构6和下走行梁7的连接方式类似,都是设置有叉耳,通过销轴连接。内模行走小
车2301驱动电机启动后,内模行走轮组2304也随之在模板走行导轨上移动,从而就可以带动整个内模进行移动。
103.如图16和图18所示,内模走行基架2303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的固定端与内模走行基架2303连接,伸缩端与内模支撑门架24相抵。当内模走行机构带动内模移动到适当位置后,控制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抬起,使得内模提升与连续梁26内圈顶部齐平,就可以进行混凝土浇筑了。内模支撑桁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倒角伸缩件32和下倒角伸缩件33的固定端,上倒角伸缩件32的伸缩端与内模侧板的上部连接;下倒角伸缩件33的伸缩端与内模侧板的下部连接。进一步的,两块内模侧板的下部之间还横向设置有侧板横向撑杆,该侧板横向撑杆为可拆卸的,在浇筑混凝土时使用,与下倒角伸缩件33对内模侧板42形成三角支撑,保证支撑的稳定性。通过上倒角伸缩件32和下倒角伸缩件33的位置,可以改变内模侧板的伸缩,以实现自动安模和拆模的目的,为了便于自动控制,上倒角伸缩件32和下倒角伸缩件33可以采用液压千斤顶,也可以采用电动撑杆,本实施例优选为电动撑杆。上述的千斤顶、伸缩件以及电机等通过控制器进行统一控制后,可以实现内模的自动行走、模板自动伸展、固定或者拆除等操作,用程序控制减少人工的参与,进一步提升其自动化作用水平。
104.结合上述结构,本实施例还进一步对内模的移动、拆装方法作出说明:浇筑混凝土时,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的活塞向下伸长,抵住内模支撑门架24,以此减轻内模走行轮单元的工作荷载,上倒角伸缩件32、下倒角伸缩件33和侧板横向撑杆,结合其与外侧模的拉杆,保持其处于设计位置不发生型变,内模浇筑完成后,底部承重机构整体下放一段距离,包括内模的全部模板与浇筑好的混凝土结构脱离。具体内模到下一连续梁节段的移动和安装过程为:一体机走行到位,安装外侧模,当钢筋笼在外侧模之间安装到位之后,收缩上倒角伸缩件32、下倒角伸缩件33和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拆除侧板横向撑杆,然后缩短内模支撑门架24的高度,使内模支撑门架24处于使内模悬吊件2305悬挂的状态,在悬挂状态下,向前推动内模支撑门架24,使内模支撑门架24的前部架设在钢筋笼18上,后部设置在已浇筑的连续梁孔道底部,内模支撑门架24调整至合适的高度,使内模走行机构上面能顶住内模支撑桁架,内模走行轮单元能贴住模板走行导轨,图15和图16所示的为内模支撑门架前移到位的状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图16的状态下,此时侧板横向撑杆已拆除,图中只是为了示例在浇筑混凝土节段时,侧板横向撑杆的安装位置。调整内模顶板和内模支撑桁架的宽度,内模行走小车2301启动,带动整个内模走行机构23行走,继而带动整个内模向前移动行走至设计位置,且内模走行机构23能位于内模支撑门架24的前部上面,上倒角伸缩件32、下倒角伸缩件33伸长,内模通过拉杆与外侧模固定,,内模支撑千斤顶2302的活塞向下伸长,抵住内模支撑门架24,如图17和图18所示的即为内模前移到位的状态,安装侧板横向撑杆支撑内模,即按成内模的安装,进行连续梁节段的浇筑。
105.进一步的,悬臂浇筑一体机还包括支点顶升支撑机构43,支点顶升支撑机构43包括顶升千斤顶4302,顶升千斤顶4302的固定端与支撑骨架系统的底面前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是和下行走梁7的底面前端连接。
106.当悬臂浇筑一体机不处于行走状态时,顶升千斤顶4302的活塞向下伸长,顶住下方的固定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是顶住其下放的走行轨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调整。设置该支点顶升支撑机构43的目的,是由于悬臂浇筑一体机在吊运钢筋笼和模板装置以及浇
筑中的混凝土节段时,悬臂浇筑一体机会呈前倾的趋势,设置支点顶升支撑机构43可降低走行机构后侧脱离其下面的固定结构的可能性,在本实施例中,是降低滚动轮组结构6脱离走行轨道20的可能性,同时,支点顶升支撑机构43同时还具有保护滚动轮组结构6的作用,避免工作载荷全部集中在滚动轮组结构6部分处受力。
107.具体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能形成稳定支撑的支点顶升支撑机构43,结合图8和图9所示,还包括顶升分配梁4301和顶升下垫板4303,顶升千斤顶4302至少设置有2个,固定端的上面与顶升分配梁4301连接,伸缩端的下面与顶升下垫板4303连接,即2个或2个以上的顶升千斤顶4302的顶面通过顶升分配梁4301来连接,底端通过顶升下垫板4303来连接,与支撑骨架系统的连接是通过底面顶升分配梁4301来实现的,顶升千斤顶4302向上顶升的力量通过顶升分配梁4301来均匀的传递至下行走梁7,而顶升下垫板4303能匹配扣在走行轨道20的上面,结合图中所示,可以是顶升下垫板4303两侧有向下伸出的下垫板定位部,两块下垫板定位部之间的距离能匹配扣在走行轨道机构的上面,如此可防止发生偏移,同时还能将走行轨道20的支撑力均匀传递至顶升千斤顶4302。支点顶升支撑机构43同时还具有保护滚动轮组结构6的作用,避免工作载荷全部集中在滚动轮组结构6部分处受力。
108.进一步的,悬臂浇筑一体机还包括锚固结构27,锚固结构27部分压住支撑骨架系统的底部,且向已浇筑的连续梁26节段的方向延伸,与预埋在连续梁26中的预埋固定件可拆卸连接,用于防止支撑骨架系统前倾。
109.针对于本实施例的支撑骨架系统,是在下行走梁7和已浇筑的连续梁26节段之间设置有锚固结构27,能压住下行走梁7,以防止支撑骨架系统后端向前倾覆的锚固结构27均可,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优选的锚固结构27如图7和图8所示,锚固结构27包括包括滚轴压轮2702、保护框架2701、连接板2703、连接摇杆2704和螺旋接头2705,滚轴压轮2702的长度能匹配下压下行走梁7,保护框架2701围护在滚轴压轮2702的上方和外侧,且通过轴承与滚轴压轮2702连接,连接板2703上部与保护框架2701连接,下端与连接摇杆2704的上端转动连接,连接摇杆2704的下端与螺旋接头2705可拆卸连接,螺旋接头2705由下端口向上开设有内螺纹用于固定预埋固定件中的预埋螺纹钢。设置滚轴压轮2702下压下行走梁7,在吊装装置需要前移时,由于滚轴压轮2702可以转动,也能保证一体机在低摩擦阻力下高效前移作业。设置有保护框架2701,是为保护滚轴压轮2702不被雨水和灰尘损伤,保护框架2701可以是包括上封板和侧扣板,上封板的两侧分别与侧扣板连接,滚轴压轮2702位于上封板和侧扣板围成的空间中,且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侧扣板连接,侧扣板为滚轴压轮2702的旋转提供支撑,且能协同上封板一定程度的遮挡雨水和灰尘,更优选的,保护框架2701还包括前侧板和后侧板,上封板、侧扣板、前侧板和后侧板从滚轴压轮2702的上方和侧方围住滚轴压轮2702,下方是需要留出滚轴压轮2702压住下行走梁7的空间,而具体的侧扣板,其截面优选设置为l型,两块侧扣板之间的最短间距大于下行走梁7的宽度,且其底端与上封板之间的距离大于下行走梁7的高度,如此可防止滚轴压轮2702滑落,同时保证轴承能更好的发挥支承作用。本实施例中,滚轴压轮2702为铸钢锻造的滚轴,保护框架2701采用钢板制成,滚轴压轮2702的转动面与上封板间设置有间隙,以保证轴承发挥支承作用,同时减少滚动摩擦阻力,同时,也保证滚轴压轮2702接触下行走梁7的表面保持良好润滑覆盖面,减少接触阻力。对于连接板2703的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也提供一种优选的方式,连接板2703上部与保护框架2701连接,且设置有通孔容纳滚轴压轮2702穿过。结合以上的保护框架2701的结构,
连接板2703上边缘与上封板的底面连接,上部前、后边缘分别与前侧板和后侧板连接,如此能更好的固定连接板2703。对于连接板2703与连接摇杆2704的上端转动连接的方式,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703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板2703销孔,连接摇杆2704的上端也设置有摇杆上销孔,连接板2703销孔和摇杆上销孔中穿设有锚固上销轴2707或上螺栓使连接板2703和连接摇杆2704连接在一起,采用此种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在吊装装置前移的过程中,或者是吊装施工过程中有微小角度的前倾时,转动连接处也能适应性的调整一定的角度,保持连接摇杆2704的向下垂直度,选择使用锚固上销轴2707能更好的满足这一要求,而采用锚固上销轴2707时,锚固上销轴2707与连接板2703和连接摇杆2704通过轴承连接,如此能极大限度保证反压机构施加下压作用力时减少被拖拽的作用趋势。对于连接摇杆2704的下端与螺旋接头2705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连接摇杆2704的下端设置有摇杆下销孔,接头部分设置有接头销孔,摇杆下销孔和接头销孔中穿设有锚固下销轴2706或下螺栓使连接摇杆2704和接头部分固定连接在一起。对于接头部分,本实施例采用的具体结构,包括一块横向钢板和两块竖向钢板,横向钢板的下面与螺旋紧固部分的上端连接,上面连接有两块平行的竖向钢板,竖向钢板之间的间隙能匹配插入连接摇杆2704的下端,竖向钢板设置有接头销孔,与摇杆下销孔的位置相对应,如此能更好的稳定与连接摇杆2704连接,此处采用下螺栓更方便拆卸。采用以上的锚固机构5的技术方案,即使在吊一体机移动的过程中,也能实现对支撑骨架系统的锚固,使其不会向前倾覆,进一步使一体机不会向前倾覆。更优选的,连接板2703设置有两组,且相对保护框架2701的竖向中心线对称,连接板2703之间的间距大于走行支撑机构6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703位于侧扣板的内侧,每组连接板2703优选是包括两块连接板2703单元,且中间设置有间隙,容纳连接摇杆2704的上端插入,从而能从连接摇杆2704两侧夹住连接摇杆2704,避免下行走梁7碰撞损伤到连接摇杆2704,延长锚固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对于锚固的过程,具体为:在浇筑连续梁26节段时,预埋螺母及预埋螺纹钢28在连续梁26节段中,且预埋螺纹钢28上端伸出连续梁26节段,在浇筑下一连续梁26节段时,一体机移动至预埋螺纹钢28上方,将滚轴压轮2702压在下行走梁7上面,解除螺旋接头2705和连接摇杆2704之间的连接,将螺旋接头2705拧紧至螺纹钢上端,连接摇杆2704转动下放,使摇杆下销孔和接头销孔位置对应,用锚固下销轴2706或下螺栓将连接摇杆2704和螺旋接头2705固定在一起,即完成一体机的整体锚固。当需要调整反压轮机构的锚固位置时,解除螺旋接头2705和连接摇杆2704之间的连接,旋出螺旋接头2705,锚固结构27和/或一体机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即可。走行系统走行及吊装钢筋笼过程中采用上述锚固结构27可保持支撑骨架系统的底部不向前倾斜,在本实施例中,滚轴压轮的长度下压下行走梁7,可保持整个支撑骨架系统不向前倾斜。对于上述锚固结构27设置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至少设置有1个。
110.当锚固结构27阻碍支撑骨架系统向前移动时,调整锚固结构27的位置,使其与合适位置的预埋螺纹钢28连接。
111.针对上述的更具体的结构,本实施例对浇筑方法进行了更具体的说明,具体包括:s1.安装悬臂浇筑一体机,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包括支撑骨架系统,支撑骨架系统下面设置有行走系统,前端设置有悬吊机构,悬吊机构的下端连接有底部承重机构用于支撑模板装置、钢筋笼及浇筑中的连续梁26节段,模板装置包括底模46、外侧模、外侧模支撑机构、内模和内模支撑机构;s2.悬臂浇筑一体机行走至施工前端,在底部承重机构上面拼装底模、外
侧模和外侧模支撑机构,在预制好的钢筋笼18的合适位置处焊接前端模,此时,钢筋笼18的横断面与安装横断面垂直,用锚固结构27锚固一体机,然后移动吊重车12至靠近至钢筋笼制作区,用塔吊吊起钢筋笼18,放置于平板车进行移动,平板车将钢筋笼18运送至吊重车12下方,旋转吊具10吊起钢筋笼18,将钢筋笼18移动至施工前端,旋转吊具10旋转90
°
,从而使钢筋笼18也旋转90
°
,下放钢筋笼18,安装至底模46上面、外侧模之间,缩短立柱14以降低骨架支撑系统的高度,拼装内模和内模支撑机构,拼装完成后浇筑第一节段混凝土;s3.安装悬臂浇筑一体机下一段移动需要的走行轨道20、梁面支撑垫梁21,待混凝土固结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将模板装置整体下放一段距离使底模、外侧模和内模脱离已浇筑好的连续梁节段,调离前端模,底模46、外侧模和外侧模支撑机构整体跟随一体机走行至下一个浇筑节段位置,此时,更换匹配新的梁段高度的外侧模,调整外侧模的高度及水平度以及底模的仰角和高度,再将预制好的钢筋笼吊装至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移动内模至钢筋笼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模板装置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重复步骤s3直至连续梁浇筑完成。

技术特征:


1.一种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安装悬臂浇筑一体机,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包括支撑骨架系统,支撑骨架系统下面设置有行走系统,前端设置有悬吊机构,所述悬吊机构的下端连接有底部承重机构用于支撑模板装置、钢筋笼及浇筑中的连续梁节段,所述模板装置包括底模、外侧模和内模;s2. 悬臂浇筑一体机行走至施工前端,在底部承重机构上面拼装底模和外侧模,将预制好的钢筋笼吊装至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拼装内模,模板装置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s3.混凝土固结并达到一定强度后,使底模、外侧模和内模脱离已浇筑好的连续梁节段,外侧模、底模跟随悬臂浇筑一体机走行至下一个浇筑节段的施工前端,调整外侧模的高度及水平度以及底模的仰角和高度,再将预制好的钢筋笼吊装至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移动内模至钢筋笼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模板装置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重复步骤s3直至连续梁浇筑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还包括钢筋笼装配系统,钢筋笼装配系统包括钢筋笼吊运轨道、吊重车和吊具机构,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固定在支撑骨架系统上部,所述吊重车能沿着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在支撑骨架系统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前后移动,所述吊重车连接有吊具机构用于吊装钢筋笼,所述吊具机构包括旋转吊具;将预制好的钢筋笼吊装至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的具体步骤包括:吊具机构移动至支撑骨架系统的后端,吊起钢筋笼,将钢筋笼沿着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移动至施工前端,吊具机构旋转及前后、左右移动,调整钢筋笼的角度、前后及左右方位与设计位置的角度、前后及左右方位相一致,下放钢筋笼,安装至连续梁模板中的设计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机构包括第一前吊带和后吊带,所述第一前吊带至少设置有两根,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上部前侧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的前侧连接,所述后吊带至少设置有两根,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下部前侧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的后侧连接;使底模、外侧模和内模脱离已浇筑好的连续梁节段具体步骤包括:使所述第一前吊带和所述后吊带向下下放一段距离;或使所述支撑骨架系统向下调整一段高度及所述后吊带向下下放一段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模包括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节段,至少有一节侧板节段为可替换的,用于根据连续梁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调整外侧模的高度及水平度以及底模的仰角和高度的具体过程包括:解除顶部侧板单元和调整节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和顶部侧板单元向外移动;解除调整节侧板单元和底部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将调整节侧板单元吊离,并将高度缩减的调整节侧板单元吊装至更换位置处;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底部侧板单元连接,使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相贴合,完成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的连接固定;调整悬吊机构前侧和后侧的悬吊高度,以完成底模角度和高度的调整,然后调整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角度和高度,与设计位置的角度和高度相匹
配,完成外侧模的更换和合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装置还包括外模支撑机构,所述外模支撑机构包括外侧模支撑门架、顶部承托支撑件、外侧模走行车、左右伸缩件、底部支撑单元和角度调整件,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设置在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外侧,为可上下伸缩结构,至少设置有2排;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顶部设置有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设置有横向排列的外侧模走行轨道;所述外侧模走行车设置在所述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下面,且能沿着所述外侧模走行轨道横向滑移;所述左右伸缩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和/或顶部承托支撑件朝向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一侧,另一端与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连接;所述底部支撑单元与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下端连接,且一侧与所述角度调整件上端连接,另一侧设置有可转动的铰接件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所述角度调整件的下端沿竖向延伸,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底部支撑单元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距离;调整外侧模的高度及水平度以及底模的仰角和高度的具体过程包括:解除顶部侧板单元和调整节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与顶部承托支撑件连接的左右伸缩件收缩,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和顶部侧板单元依靠外侧模走行车向外移动;解除调整节侧板单元和底部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将调整节侧板单元吊离,并将高度缩减的调整节侧板单元吊装至更换位置处;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底部侧板单元连接,与顶部承托支撑件连接的左右伸缩件向外伸出,与底部侧板单元连接的左右伸缩件向上调整角度和/或支撑门架调整高度,使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相贴合,完成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的连接固定,调整底部承重机构的角度和高度及调整支撑门架的高度,收缩底部支撑纵梁后端部位的角度调整件,使底模的仰角和高度与设计梁段底板仰角和高度相匹配,且支撑门架恢复至竖直状态,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角度及高度与设计梁段翼板位置相匹配,完成外侧模的更换和合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包括内模顶板、内模侧板和内模支撑桁架,所述内模顶板两侧设置有内模侧板,下面间隔设置有内模支撑桁架,所述支撑桁架内固定设置有内模横向伸缩杆,通过内模横向伸缩杆能够调节所述内模支撑桁架的宽度,以调节内模的宽度,所述内模内设置有所述内模支撑机构;所述模板装置还包括内模支撑机构;所述内模支撑机构包括内模走行机构、内模支撑门架、上倒角伸缩件和下倒角伸缩件;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固定设置在内模支撑桁架的下面,所述内模支撑门架高度可调,且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带着所述内模移动,所述上倒角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所述内模侧板的上部连接;所述下倒角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所述内模侧板的下部连接;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底部设置有内模悬吊件,所述内模支撑门架侧边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所述内模悬吊件能匹配在所述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移动内模至钢筋笼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具体包括:收缩上倒角伸缩件、下倒角伸缩件,缩短内模支撑门架的高度,使内模支撑门架处于使内模悬吊件悬挂的状态,在悬挂状态下,向前推动内模支撑门架,使内模支撑门架的前部架设在钢筋笼上,后部设置在已浇筑的连续梁孔道底部,内模支撑门架调整至合适的高度,使内模走行机构能抵住内模支撑桁架,
调整内模顶板和内模支撑桁架的宽度,内模走行机构带动内模向前移动,行走至设计位置,上倒角伸缩件、下倒角伸缩件伸长,内模通过拉杆与外侧模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还包括支点顶升支撑机构,所述支点顶升支撑机构包括顶升千斤顶,所述顶升千斤顶的固定端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的底面前端连接;当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不处于行走状态时,顶升千斤顶的活塞向下伸长,顶住下方的固定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还包括锚固结构,所述锚固结构部分压住所述支撑骨架系统的底部,且向已浇筑的连续梁节段的方向延伸,与预埋在连续梁中的预埋固定件可拆卸连接,用于防止支撑骨架系统前倾。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结构包括滚轴压轮、保护框架、连接板、连接摇杆和螺旋接头,所述滚轴压轮的长度能匹配下压走行支撑机构,所述保护框架围护在所述滚轴压轮的上方和外侧,且通过轴承与所述滚轴压轮连接,所述连接板上部与所述保护框架连接,下端与所述连接摇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摇杆的下端与所述螺旋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螺旋接头由下端口向上开设有内螺纹用于固定所述预埋固定件中的预埋螺纹钢;当锚固结构阻碍支撑骨架系统向前移动时,调整锚固结构的位置,使其与合适位置的预埋螺纹钢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梁悬臂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包括立柱、下行走梁、上承重梁、上前横梁和上后横梁,两根立柱、一根下行走梁和一根上承重梁围成支撑桁架,支撑桁架平行设置有两片,两根上承重梁前侧通过上前横梁连接;位于前侧的两根立柱的下部/下走行走梁的前端通过下前横梁连接;在所述支撑桁架中,设置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和/或骨架纵梁连接于两根立柱之间;和/或所述上承重梁的中部与位于前侧的所述立柱上端连接,前端和位于前侧的所述立柱之间也连接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和/或所述下行走梁后端能连接下行走梁延长段,下行走梁延长段与位于后侧的所述立柱之间连接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所述立柱为可伸缩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梁悬臂浇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安装悬臂浇筑一体机,所述悬臂浇筑一体机包括支撑骨架系统,支撑骨架系统下面设置有行走系统,前端设置有悬吊机构,悬吊机构的下端连接有底部承重机构;S2.悬臂浇筑一体机行走至施工前端,将预制好的钢筋笼吊装至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拼装内模,浇筑混凝土;S3.混凝土固结并达到一定强度后,使底模、外侧模和内模脱离已浇筑好的连续梁节段,外侧模、底模跟随悬臂浇筑一体机走行至下一个浇筑节段的施工前端,调整外侧模和底模,再将预制好的钢筋笼吊装至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移动内模至钢筋笼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模板装置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重复步骤S3直至连续梁浇筑完成。通过本发明可以有效降低高空作业风险、提高施工作业连续性、提高施工质量、缩短作业时间。业时间。业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

唐俊 何鹏 冷炎 张伯聪 张湘元 肖延军 杨旭 刘草平 张豪 李晟 朱淑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8

技术公布日:

2023/1/16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zhuanli/patent-1-88616-0.html

来源:专利查询检索下载-实用文体写作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1-30 04:46:00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