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通风柜降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更新时间:2024-12-23 05:10:24 0条评论

通风柜降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实验室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风柜降温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实验室设备的发展,做各类实验室需要同时满足高温和通风条件。而现有的高温实验设备,例如马弗炉、电磁炉等加热设备,对周围的热辐射较大,导致通风柜温度升高,进而对实验室产生一定危险。
3.然而,目前的实验室通风柜,没有设计专用的降温系统,只能通过室内空调或者将通风柜放置于实验室角落降低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通风柜不具备降低温度功能问题,提供一种通风柜降温系统。
5.一种通风柜降温系统,包括:通风柜及降温装置,所述通风柜内设置有腔体及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所述腔体的顶部,所述通风口用于抽取所述腔体内的空气;所述降温装置包括喷淋单元及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导流板及内衬板,所述导流板倾斜设置于所述通风口的下侧,所述内衬板固定连接所述腔体的底部及所述导流板的底侧,所述内衬板及所述导流板将所述腔体分隔为操作区和降温区,所述内衬板上设置有换气孔,所述喷淋单元包括供液组件及喷淋口,所述喷淋口设置于所述降温区内,所述喷淋口位于所述通风口的下侧且连通于所述供液组件。
6.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流板和内衬板将腔体分为操作区和降温区,操作区放置的加热装置加热周围空气后,通过换气孔被吸入降温区中进行降温。降温区中设置有喷淋头,喷淋头中喷射的降温液在受到供液组件提供的初始速度和风机提供的向上压力以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喷洒在通风口下侧的导流板上,然后沿导流板和内衬板向下流动,对导流板和内衬板进行吸热降温,以实现降温通风柜整体温度的效果。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液组件包括液泵以及出液管路,所述出液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喷淋口,所述出液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液泵,所述液泵用于驱动液体从所述进液管路向所述出液管路流动。
8.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液泵和出液管路的设置,能够实现降温液体从液泵获得初始向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液组件还包括进液管路及集流板,所述集流板设置于所述降温区的底部,所述进液管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集流板上,所述进液管路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液泵。
10.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将集流板设置于降温区底部,能够收集从导流板和内衬板上流动的降温液,并且将降温液通过进液管路输送至液泵中,从而实现降温液的内循环。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流板具有斜面,所述进液管路穿设于所述斜面的底端。
12.上述技术方案,集流板上设置有斜面,降温液通过斜面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斜面底端,底端上设置进液管路,从而提升集流板收集降温液的效果。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冷凝板,所述冷凝板设置于所述通风口与所述导流板之间。
14.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通风口下侧设置冷凝板,当通风口处风速过大时,冷凝板能够阻止降温液进一步升入通风口中,避免降温液的损失以及降温液损坏风机。同时,冷凝板设置于导流板上侧,冷凝板上的降温液被阻挡后汇聚成液滴滴落至导流板上,能够提高导流板的降温效果。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板上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开口朝向所述导流板靠近所述操作区的一端。
16.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冷凝板上设置导流槽,以及使导流槽开口朝向导流板靠近操作区的一端,使得冷凝板上的液滴滴落至倾斜设置的导流板上较高的一侧,从而提高降温液与导流板的换热面积,提升降温效果。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板上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设置有检修门,所述检修口的高度高于所述降温区内降温液的液面高度。
18.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检修口和检修门,实验人员能够定期补充操作区内的降温液,防止降温液因挥发和抽气流失后导致的降温能力下降。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板靠近所述降温区的一侧上还设置有遮挡罩,所述遮挡罩设置于所述透气孔上侧。
20.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透气孔上侧设置遮挡罩,能够在保证气体在透气孔处流动的同时,避免降温区的降温液从内衬板上向下滴落时,从透气孔中流出至操作区从而污染操作区。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挡罩包括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一端贴合于所述透气孔上侧的轮廓设置。
22.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遮挡罩设置为贴合于透气孔上侧的环形板,既能够保证降温液滴不从透气孔中流出污染操作区,也能够保证降温液滴与内衬板有足够的换热面积,保证降温效果。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口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用于雾化并喷淋液体。
24.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喷淋口上设置通孔,在水泵压力下通过通孔的液滴被一定程度地雾化弥漫在操作区中,更加容易被通风口中的气流带走从而滴落在远离喷淋口的导流板上,使得导流板距离喷淋口的一端也能够被降温液覆盖,从而优化了降温液在导流板上的分布,增加了换热面积,提升降温效率。
25.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通风柜降温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导流板和内衬板将腔体分为操作区和降温区,操作区放置的加热装置加热周围空气后,通过换气孔被吸入降温区中进行降温。降温区中设置有喷淋头,喷淋头中喷射的降温液在受到供液组件提供的初始速度和风机提供的向上压力以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喷洒在通风口下侧的导流板上,然后沿导流板和内衬板向下流动,对导流板和内衬板进行吸热降温,以实现降温通风柜整体温度的效果。
27.2.通过设置将集流板设置于降温区底部,能够收集从导流板和内衬板上流动的降温液,并且将降温液通过进液管路输送至液泵中,从而实现降温液的内循环。
28.3.通过在透气孔上侧设置遮挡罩,能够在保证气体在透气孔处流动的同时,避免降温区的降温液从内衬板上向下滴落时,从透气孔中流出至操作区从而污染操作区。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通风柜降温系统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通风柜降温系统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00、喷淋单元;200、换热单元;300、通风口;110、喷淋口;120、出液管理路;130、液泵;140、进液管路;150、集流板;210、导流板;220、内衬板;221、透气孔;222、遮挡罩;223、检修口;230、冷凝板;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4.请参阅图1及图2,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通风柜降温系统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通风柜降温系统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包括通风柜及降温装置。通风柜内设置有腔体用于进行试验,腔体的底端用于放置实验设备,腔体远离底端的顶部设置有通风口300,用于抽取空气通风。降温装置包括喷淋单元100和换热单元200。换热单元200包括导流板210及内衬板220,导流板210及内衬板220将腔体分隔为降温区和操作区,高温加热的实验装置放置于操作区,操作区中的空气通过设置于内衬板220上的换气孔流动,从而被抽入通风口300中进行通风和换热。喷淋单元100设置于降温区内,用于对通风柜整体进行降温。喷淋单元100包括喷淋口110及供液组件,供液组件连通于喷淋口110并提供降温液,降温液通过喷淋口110喷出并受到通风口300处的风压影响喷洒至导热板及内衬板220上进行换热降温,从而实现对通风柜整体的通风降温。
35.导流板210设置于通风口300的下侧,用于隔断通风口300与高温加热装置。具体地,导流板210倾斜设置,导流板210与内衬板220相连接的一端的高度低于另一端,以使得导流板210上的降温液在重力作用下向连接有内衬板220的一端流动。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导流板210的倾角被设置为30度,以提供降温液适宜的流动速度,防止降温液在导流板210上停留时间过短造成换热不充分和降温液在导流板210上停留时间过长造成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36.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降温液的类型改变导流板210的倾角,当选用不同粘度的降温液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大或降低导流板210的倾角,以使降温液在导流板210上保持适宜的流动速度。
37.导流板210为导热材料制成,操作区内的热空气部分向上流动并积聚于导流板210
远离通风口300的一侧,导流板210靠近通风口300的一侧上被喷淋有降温液,从而使得导流板210成为操作区与降温区换热的重要介质。在此基础上将导流板210设置为导热系数较高的导热材料能够有效地提升通风柜降温系统对通风柜整体的降温效果。优选地,导流板210由金属材料制成,以保证导热板具有足够的刚性承接降温液不变形。
38.进一步地,导热板的表面被设置为波浪形,以提升导热板与降温液或热空气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导热板与外界的换热量,进而提升通风柜降温系统对通风柜整体的降温效果。
39.需要说明的是,导热板的表面形状不局限于波浪形,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将表面形状设置为如翅片式或绕片式等本领域常见的导热板形状。
40.导热板与通风口300之间还设置有冷凝板230,冷凝板230用于阻挡细小的降温液被通风口300抽走,避免风机内部结构被降温液水汽腐蚀,同时也能减少降温液被从通风口300被抽走后流失。具体地,冷凝板230靠近通风口300的一侧还设置有导流槽,导流槽的开口朝向导流板210靠近操作区的一端。当降温液被抽吸入通风口300后,部分降温液在风道内进一步降温并汇聚为较大的液滴,从而沿通风口300的内壁或者直接从风道中坠落至冷凝板230上,积聚在冷凝板230上的液滴沿导流槽坠落至导流板210靠近操作区的一端,从而回收了部分冷凝液并将其重新流动至导流板210上进行换热。
41.内衬板220设置于导流板210远离通风口300的一侧,内衬板220与导流板210的远离通风口300的一侧相连接,用于支撑导流板210并隔断操作区及降温区。具体到本实施中,当导流板210上的降温液滴流动至内衬板220与导流板210的交界处时,降温液已经在导流板210上经过了充分的热交换,与操作区内的空气温差减小,降温效果减弱,增加内衬板220的换热面积对降温效果的提升不佳,同时由于内衬板220支撑导流板210需要具备足够的结构稳定性,因此将内衬板220构造为垂直设置。
42.内衬板220上设置有若干透气孔221,以实现操作区和降温区的空气流通。具体地,透气孔221朝向降温区一侧设置有遮挡罩222,遮挡罩222用于防止降温液从内衬板220向下流动时进入透气孔221后,流动至操作区内干扰高温加热设备的正常运行。具体到实施例中,遮挡罩222包括环形板,环形板设置于透气孔221上侧并且与透气孔221上侧的轮廓相贴合,以防止降温液从透气孔221与遮挡罩222之间的空隙中流入透气孔221。
43.内衬板220上还设置有检修口223,检修口223用于向降温区内补充降温液。具体地,检修口223的高度高于降温区内降温液的液面高度,以防止降温液从检修口223中流出。检修口223上设置有阀门,以防止降温液从检修口223中渗出。
44.喷淋口110设置于降温区靠近通风口300的一侧,用于喷淋降温液至导流板210上。具体地,喷淋口110上设置有若干通孔,通孔用于将降温液挤压至雾状的水滴,以使降温液能够覆盖整个导流板210,增加导流板210的有效换热面积,提升通风柜降温系统的降温效果。具体到本实施例中,通孔孔径被设置为0.01-0.1mm之间,以实现水滴雾化效果。
45.供液组件包括液泵130及出液管路,液泵130通过出液管路连通于喷淋口110,液泵130用于将降温液泵130至喷淋口110中。具体地,出液管路设置于降温区内,液泵130设置于通风柜下侧的柜体内,以减少供液组件在腔体内的占用体积。具体到本实施例中,通风柜的控制台上还设置有与液泵130电连接的液泵130控制开关,通过液泵130控制开关能够控制液泵130的启闭,从而实现控制对通风柜的降温操作。
46.供液组件还包括进液管路140及集流板150,集流板150设置于降温区远离通风口300的一侧,以收集从导流板210上流下的降温液。进液管路140的一端穿设于集流板150上,进液管路140的另一端连通液泵130的进液口,从而实现降温液按液泵130、出液管路、喷淋口110、冷凝板230、导流板210、内衬板220、集流板150、进液管路140、液泵130的流动顺序实现降温区内的内循环,在保证通风柜降温效果的同时,提高降温液的资源利用效率。
47.具体地,集流板150上设置有斜面并形成凹槽,集流板150上的降温液在重力作用下汇聚至凹槽底部。进液管路140的一端设置于凹槽底部,从而提升集流板150收集降温液的效果。
48.本技术的通风柜降温系统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导流板210和内衬板220将腔体分为操作区和降温区,操作区放置的加热装置加热周围空气后,通过换气孔被吸入降温区中进行降温。降温区中设置有喷淋头,喷淋头中喷射的降温液在受到供液组件提供的初始速度和风机提供的向上压力以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喷洒在通风口300下侧的导流板210上,然后沿导流板210和内衬板220向下流动,对导流板210和内衬板220进行吸热降温,以实现降温通风柜整体温度的效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液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液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液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液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柜,所述通风柜内设置有腔体及通风口(300),所述通风口(300)设置于所述腔体的顶部,所述通风口(300)用于抽取所述腔体内的空气;及降温装置,包括喷淋单元(100)及换热单元(200),所述换热单元(200)包括导流板(210)及内衬板(220),所述导流板(210)倾斜设置于所述通风口(300)的下侧,所述内衬板(220)固定连接所述腔体的底部及所述导流板(210)的底侧,所述内衬板(220)及所述导流板(210)将所述腔体分隔为操作区和降温区,所述内衬板(220)上设置有换气孔,所述喷淋单元(100)包括供液组件及喷淋口(110),所述喷淋口(110)设置于所述降温区内,所述喷淋口(110)位于所述通风口(300)的下侧且连通于所述供液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组件包括液泵(130)、进液管路(140)以及出液管路,所述出液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喷淋口(110),所述出液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液泵(130),所述液泵(130)用于驱动液体从所述进液管路(140)向所述出液管路流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组件还包括集流板(150),所述集流板(150)设置于所述降温区的底部,所述进液管路(140)的一端穿设于所述集流板(150)上,所述进液管路(140)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液泵(13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板(150)具有斜面,所述进液管路(140)穿设于所述斜面的底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200)还包括冷凝板(230),所述冷凝板(230)设置于所述通风口(300)与所述导流板(210)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板(230)靠近通风口(300)的一侧上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开口朝向所述导流板(210)靠近所述操作区的一端。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板(220)上设置有检修口(223),所述检修口(223)的高度高于所述降温区内降温液的液面高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板(220)朝向所述降温区的一侧上还设置有遮挡罩(222),所述遮挡罩(222)的下侧设置有透气孔(22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罩(222)包括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一端贴合于所述透气孔(221)上侧的轮廓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口(110)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用于雾化并喷淋液体。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通风柜降温系统,包括通风柜及降温装置,通风柜内设置有腔体及设置于腔体顶部的通风口;降温装置包括喷淋单元及换热单元,换热单元包括倾斜设置于通风口下侧的导流板及支撑导流板的内衬板,内衬板及导流板将腔体分隔为操作区和降温区,喷淋单元包括设置于降温区内的供液组件及喷淋口,喷淋口位于通风口的下侧且连通于供液组件。降温液通过喷淋头喷洒在通风口下侧的导流板上,然后沿导流板和内衬板向下流动,对分隔腔体的导流板和内衬板进行吸热降温,降温液然后通过供液组件进行循环使用,以实现降低通风柜整体温度和资源重复利用。复利用。复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

朱晓曦 熊雅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嘉鸿顺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2

技术公布日:

2023/1/23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zhuanli/patent-1-88161-0.html

来源:专利查询检索下载-实用文体写作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1-30 00:03:32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