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一种可移动闸机的制作方法

更新时间:2024-11-15 15:56:29 0条评论

一种可移动闸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移动闸机。


背景技术:



2.闸机可广泛用于地铁、车站、大型体育馆、剧院、音乐厅、会堂、商超等各类公共场所,是人流通道出、入口的智能控制终端设备,也是进行人员出、入口管控的通闸,可进行人员管控、数据分析、流量控制。闸机是目前最为快速、简便的出入检测手段。
3.现在市面上的闸机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闸机,固定闸机安装在特定位置后不可移动,无法实现对于场所人流管控进行适时调整;一旦场所使用环境变更,需要更换位置,闸机拆卸非常困难,并且地面破坏后无法修复,影响环境美观,成本造价很高;另一种是移动款的闸机,市面上的移动款闸机基本是整体移动时,一般是单通道或者双通道整体移动,通道大于双通道时,无法做成整体移动;并且在单通道和多通道移动时,移动时候比较费力,并且移动时候占地空间很大,整体很笨拙。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改进的可移动闸机。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可移动闸机,其包括基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的基座上的升降机构、定位机构、闸机,所述的基座上开设有第一开孔、第二开孔、第三开孔;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与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移动轮、与所述的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二移动轮,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的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在竖直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的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内或分别伸出所述的第一开孔、第二开孔至地面;
7.所述的定位机构用于将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定位在地面;
8.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具有固定模式和移动模式,在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处于固定模式时,所述的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分别位于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内,所述的定位机构的底部伸出所述的第三开孔将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定位在地面;在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处于移动模式时,所述的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分别伸出所述的第一开孔、第二开孔至地面,所述的定位机构的底部与地面之间保持间隙。
9.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均包括丝杆、螺母、第一支撑板以及驱动部件,所述的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的基座之间连接有导向柱,所述的第一支撑板可沿所述的导向柱的轴向移动;所述的丝杆与所述的基座连接并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的丝杆与所述的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的螺母、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均连接在所述的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的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的丝杆绕自身轴线转动,带动所述的螺母、第一支撑板在竖直方向移动。
10.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的驱动部件均为把手,所述的把手与
所述的丝杆连接,转动所述的把手可带动所述的丝杆转动。
11.优选地,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升降部件、吸盘、支架,所述的支架设置在所述的基座上,所述的升降部件设置在所述的支架上,所述的升降部件与所述的吸盘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的吸盘在竖直方向移动,使所述的吸盘位于所述的第三开孔内或伸出第三开孔至与地面相抵;所述的吸盘用于吸附或松开地面。
12.优选地,所述的升降部件包括丝杆、螺母以及驱动部件,所述的螺母连接在所述的支架上,所述的丝杆与所述的螺母连接,所述的丝杆沿所述的基座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的吸盘与所述的丝杆连接,所述的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的丝杆在竖直方向移动。
13.优选地,所述的升降部件的驱动部件为把手,所述的把手与所述的丝杆连接,转动所述的把手可带动所述的丝杆转动。
14.优选地,所述的吸盘为真空吸盘。
15.优选地,所述的定位机构位于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与所述的第二升降组件之间。
16.优选地,所述的定位机构设置有两个。
17.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的丝杆的上端设置有限位件,所述的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的把手脱离所述的丝杆;所述的升降部件的上端设置有限位件,所述的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的把手脱离所述的丝杆
18.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闸机,通过设置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可使闸机轻松升降;使用定位机构,闸机固定更牢固;不会破坏地面,不影响环境美观,成本造价较低;可实现整体移动,移动时候不费力,并且移动时候占地空间较小,整体结构更紧凑。
附图说明
20.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闸机在固定模式下的主视图;
21.附图2为图1中的放大图;
22.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闸机在移动模式下的主视图;
23.附图4为图3中的放大图;
24.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闸机的仰视图;
25.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闸机的结构图;
26.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的结构图;
27.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位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28.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位机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图。
29.以上附图中:1-基座,11-第三开孔,21-丝杆,22-螺母,23-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24-把手,31-丝杆,32-螺母,33-吸盘,34-把手,4-第三支撑板,5-第一支撑板,6-第二支撑板,61-第二支撑板上的开孔,7-闸机,8-支架,9-地面,10-导向柱。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
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参见图1至图9所示的可移动闸机,根据应用场景改变可移动闸机,闸机设置较灵活。
33.可移动闸机包括基座1以及设置在基座上的升降机构、定位机构、闸机7,具体地:
34.基座1位于地面9,基座1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表面位于下表面上方,如基座1可为方体形,基座1的下表面可与地面9相接触。基座1上开设有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和第三开孔11,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和第三开孔11的开口位于基座1的下表面。
35.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移动轮、与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二移动轮,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移动轮、与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二移动轮分别对应第一开孔、第二开孔。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分别用于驱动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竖直方向)升降运动,使得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23位于对应的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内或伸出对应的第一开孔、第二开孔至与地面9相抵,当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移动轮、与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二移动轮分别位于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内,基座1与地面9贴合接触,此时闸机固定在地面9;当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移动轮、与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二移动轮分别伸出对应的第一开孔、第二开孔至与地面9相抵时,基座1与地面9保持间隙,此时闸机可移动。
36.本例中,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移动轮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移动轮呈一条直线分布;与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二移动轮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移动轮呈一条直线分布,两条直线平行,设置四个移动轮,当可移动闸机整体移动时更加顺畅且稳定。或者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移动轮设置有一个,与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二移动轮设置有两个,形成具有三个移动轮的结构;或者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移动轮设置两个,与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二移动轮设置有一个,形成具有三个移动轮的结构。
37.本例中,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23可为脚轮、牛眼轮或万向轮,只要带动闸机整体移动的移动轮均可应用于可移动闸机中。使用脚轮和牛眼轮,能使闸机实现万向自由转动,方便移动。
38.本例中,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均包括丝杆21、螺母22、第一支撑板5以及驱动部件,第一支撑板5与基座1之间连接有导向柱10,导向柱10固定设置在基座1上,第一支撑板5可沿导向柱10的轴向移动;丝杆21与基座1连接(丝杠21通过轴承与基座连接),丝杆21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即竖直方向)延伸;两个螺母22、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23均连接在第一支撑板5上(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23连接在第一支撑板5的底部),丝杆21与螺母22螺纹连接,驱动部件用于驱动丝杆21绕自身轴线转动,丝杆21转动时带动螺母22与第一支撑板5在竖直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23在竖直方向移动,具体地:丝杆21相对基座1在竖直方向是不动的,螺母22与第一支撑板5在导向柱10的限制下不相对基座1发生转动,所以,丝杆21相对基座1转动时,螺母22绕丝杆21螺旋转动使螺母22与第一支
撑板5沿丝杆21轴向移动。通过使用丝杠和丝杠螺母结构,稳定可靠,并且力矩小,能轻松升降闸机。
39.本例中,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的驱动部件均为把手24,把手24与丝杆21连接(把手24套设在丝杆21上或把手24与丝杆21固定连接),把手24位于丝杆21的上端,转动把手24可带动丝杆21转动,把手24转动是指周向转动。
40.定位机构用于将可移动闸机整体定位在地面9,当可移动闸机位于地面9时,通过定位机构使得整体稳稳地定位在地面9,防止整体移动。
41.定位机构包括升降部件、吸盘33以及支架8,支架固定设置在基座上,升降部件与吸盘连接用于驱动吸盘33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竖直方向)升降运动,使得吸盘33位于第三开孔11内或伸出第三开孔11至与地面9相抵。吸盘33用于吸附或松开地面9,当可移动闸机处于定位状态时,吸盘33伸出第三开孔11与地面9相接触并紧紧吸附地面9;当可移动闸机处于移动状态时,吸盘松开地面9,即吸盘位于第三开孔11并与地面9之间保持间隙。使用吸盘装置,使吸盘能紧紧吸附在地面9上,闸机固定更牢固。
42.升降部件包括丝杆31、螺母32以及驱动部件,螺母32连接在支架8上,丝杆31与螺母32连接,丝杆31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延伸,吸盘33与丝杆31连接,驱动部件用于驱动丝杆31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升降运动。当丝杆31转动时,丝杆31在竖直方向移动可带动吸盘33在竖直方向移动,当吸盘33向下移动时,基座相对向上移动使得底座与地面9之间保持间隙。通过使用丝杠和丝杠螺母32结构,稳定可靠,并且力矩小,能轻松升降闸机。
43.驱动部件为把手34,把手34与丝杆31连接,把手34套设在丝杆31上或把手34与丝杆31固定连接),把手24位于把手34连接在丝杆31的上端,转动把手34可带动丝杆31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升降运动,把手34转动是指周向转动,调整可移动闸机的状态时,通过操作者转动把手34来实现,操作简单。
44.吸盘33以真空吸盘33为最优,定位机构还包括抽真空件,吸盘33与抽真空件连接,抽真空件用于从吸盘33抽气或向吸盘33内充气,当从将吸盘33里面空气抽出,吸盘33会紧紧吸附在地面9上,闸机随之固定;当向将吸盘33里面送入空气,使吸盘33放开地面9,闸机可进入移动模式。
45.进一步地,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的丝杠的上端部、定位机构的丝杠的上端部均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用于限制把手脱离丝杆,限位件可为螺母,螺母直径大于丝杆直径。
46.支架8连接在基座1上,支架8包括均呈u形的支撑单元,支撑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连接形成u形,两个支撑单元的第二板可交叉连接形成x形,吸盘位于支架8与基座1之间的空间内,吸盘对应基座1上的第三开孔11。
47.参见图1至图4,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定位机构相互独立,定位机构位于第一升降组件与第二升降组件之间,即第一升降组件与第二升降组件分别位于整体的两端,当可移动闸机移动时,整体可更平稳、平衡移动。
48.当需要固定可移动闸机,为保证可移动闸机整体的稳固,定位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定位机构相邻设置,参见图,两个定位机构设置在第一升降组件与第二升降组件之间,当可移动闸机移动时,整体定位固定时可更平稳。
49.本例中,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均还包括第二支撑板6,第二支撑板6固定连
接在基座1上(第二支撑板6不可动),第二支撑板6上开设有供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穿过的开孔61,第二支撑板6上的开孔61与基座1上的第一开孔、第二开孔、第三开孔11一一对应。第一支撑板5位于第二支撑板6的上方,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6之间保持间隙,导向柱10连接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6,导向柱10连接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6之间,第一支撑板可沿导向柱10的轴向移动,导向柱10的轴向为竖直方向。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的丝杆一端连接在第二支撑板6,另一端穿过对应的第一支撑板5,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的螺母均连接在第一支撑板5上。
50.进一步地,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均还包括位于第一支撑板5上方的第三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6、第三支撑板4上开设有供丝杆穿过的通孔,丝杆连接在第三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6上,导向柱10连接第三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6,利于丝杆上下移动更顺畅,且整体结构更稳固。丝杠21的两端均通过轴承连接在第二支撑板6、第三支撑板4上,丝杆21转动时可减少摩擦力。
51.本技术提供的可移动闸机具有固定模式和移动模式,具体如下:
52.在可移动闸机处于固定模式时,参见图1和图2,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分别位于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内,定位机构的底部伸出第三开孔11将闸机定位在地面9,基座1的底部与地面9之间间隙较小。
53.在可移动闸机处于移动模式时,参见图3和图4,转动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的丝杆21,使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23分别伸出基座的第一开孔、第二开孔至与地面9相抵,定位机构的底部与地面9之间保持间隙,推动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23,闸机可移动,基座1的底部与地面9之间的间隙相对固定模式较大。
54.在固定模式时的丝杆21上端与地面的间距(h1)小于在移动模式时的丝杆21上端与地面的间距(h1+h2),h2为移动模式下基座1底部与地面的高度;在固定模式时的螺母22与地面的高度(l1)大于在移动模式时的螺母22与地面的高度(l2)。
55.当由移动模式转为固定模式时,再转动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的丝杆21,使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23移动直至分别位于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内,此时定位机构的底部伸出第三开孔11将闸机定位在地面9。
56.可移动闸机还具有非固定移动模式,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分别位于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内,基座1下底面与地面9相贴,定位机构的底部与地面9之间保持间隙,此种模式也可固定闸机。
57.每台闸机上有插头,插座设置在地面或墙壁上,当定好闸机的位置后,将闸机的插头插入地面或墙壁的插头即可通电使用,两台闸机的通讯使用无线设置。
58.本技术提供的可移动闸机不会破坏地面,不影响环境美观,成本造价较低;可实现整体移动,移动时候不费力,并且移动时候占地空间较小,整体结构更紧凑。
59.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可移动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的基座上的升降机构、定位机构、闸机,所述的基座上开设有第一开孔、第二开孔、第三开孔;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与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移动轮、与所述的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二移动轮,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的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在竖直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的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内或分别伸出所述的第一开孔、第二开孔;所述的定位机构用于将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定位在地面;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具有固定模式和移动模式,在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处于固定模式时,所述的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分别位于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内,所述的定位机构的底部伸出所述的第三开孔将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定位在地面;在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处于移动模式时,所述的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分别伸出所述的第一开孔、第二开孔至地面,所述的定位机构的底部与地面之间保持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均包括丝杆、螺母、第一支撑板以及驱动部件,所述的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的基座之间连接有导向柱,所述的第一支撑板可沿所述的导向柱的轴向移动;所述的丝杆与所述的基座连接并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的丝杆与所述的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的螺母、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均连接在所述的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的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的丝杆绕自身轴线转动,带动所述的螺母、第一支撑板在竖直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的驱动部件均为把手,所述的把手与所述的丝杆连接,转动所述的把手可带动所述的丝杆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升降部件、吸盘、支架,所述的支架设置在所述的基座上,所述的升降部件设置在所述的支架上,所述的升降部件与所述的吸盘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的吸盘在竖直方向移动,使所述的吸盘位于所述的第三开孔内或伸出第三开孔至与地面相抵;所述的吸盘用于吸附或松开地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部件包括丝杆、螺母以及驱动部件,所述的螺母连接在所述的支架上,所述的丝杆与所述的螺母连接,所述的丝杆沿所述的基座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的吸盘与所述的丝杆连接,所述的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的丝杆在竖直方向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部件的驱动部件为把手,所述的把手与所述的丝杆连接,转动所述的把手可带动所述的丝杆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盘为真空吸盘。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机构位于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与所述的第二升降组件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机构设置有两个。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移动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的丝杆的上端设置有限位件,所述的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的把手脱离所述的丝杆;所述的升降部件的上端设置有限位件,所述的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的把手脱离所述的丝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移动闸机,其包括基座以及设置在基座上的升降机构、定位机构、闸机,基座上开设有第一开孔、第二开孔、第三开孔;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移动轮、与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二移动轮,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分别用于驱动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在竖直方向移动,使得第一移动轮、第二移动轮分别位于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内或分别伸出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定位机构用于将可移动闸机定位在地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闸机,可实现整体移动,移动不费力,并且移动时候占地空间较小;不会破坏地面,不影响环境美观,成本造价较低。较低。较低。


技术研发人员:

何胜哲 李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苏州嘿林博特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9

技术公布日:

2023/1/16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zhuanli/patent-1-87880-0.html

来源:专利查询检索下载-实用文体写作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1-29 21:32:53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