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道传染病收治设施通风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
背景技术:
2.进入2022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了反弹的迹象,为解决大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轻症患者的收治问题,充分利用既有建筑,改造成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从而实现有效隔离传染源、最大限度救治患者的目标,各地加紧建设方舱医院。方舱医院的建设,尤其是卫生通过区通风系统设计,对于阻断污染区病毒的扩散和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现有卫生通过区的构建,以医护人员从安全区进入污染区流线为例,第一更衣间送风量按换气次数不小于20次/h设计,然后在各相邻隔间,第一更衣间和第二更衣间之间、第二更衣间和缓冲间、缓冲间和污染区设置通风短管,保证气流从安全区单向流至污染区。医护人员从污染区出去,进入安全区,各相邻房间也是一样设置,目的是确保气流单向流动。然而,这样设置一般会有两个弊端:1、因为设置了通风短管,造成各区域之间物理上无法做到完全分隔,有相互感染的风险,一旦风机出现故障,卫生通过区将无法使用;2、医护人员进出卫生通过区的时候,开关门会造成室内气压不稳定,污染空气会通过通风短管感染其他房间。
3.因此,开发一种安全可靠性更高的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由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以解决现有风机加通风短管的设计易引发气流倒流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包括从安全区到污染区依次分布的第一更衣间、第二更衣间和缓冲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更衣间顶上设有送风口;在第一更衣间与第二更衣间的隔墙上、所述送风口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一自动排气活门;在第二更衣间与缓冲间的隔墙上、所述第一自动排气活门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二自动排气活门;在缓冲间的污染区墙壁上、所述第二自动排气活门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三自动排气活门。
7.以医护人员从安全区进入污染区为例,通过第一更衣间的送风口向第一更衣间送风,造成第一更衣间超压,第一更衣间的超压气流通过第一自动排气活门进入第二更衣间。第二更衣间的超压气流通过第二自动排气活门进入缓冲间。缓冲间内的超压气流通过第三自动排气活门进入污染区。通过以上设置,确保安全区的气流单向流进入污染区,并形成稳定的单向流。医护人员从污染区出来的设置也是一样。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自动排气活门和第三自动排气活门在距地300mm设置。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自动排气活门贴顶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更衣间、第二更衣间和缓冲间之间的隔墙门洞呈斜对角分布。
11.进一步地,同一隔墙上的所述门洞和自动排气活门分两侧排布。
12.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13.(1)避免各相邻房间设置通风短管,破坏了物理分隔;
14.(2)不会出现因为风机故障,引发各相邻房间的相互感染;
15.(3)不因医护人员进出、开关门造成室内气压波动,造成气流反向流动的问题;
16.(4)结构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
1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以解决现有风机加通风短管的设计易引发气流倒流的问题。所述通风结构,包括从安全区到污染区依次分布的第一更衣间、第二更衣间和缓冲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更衣间顶上设有送风口;在第一更衣间与第二更衣间的隔墙上、所述送风口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一自动排气活门;在第二更衣间与缓冲间的隔墙上、所述第一自动排气活门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二自动排气活门;在缓冲间的污染区墙壁上、所述第二自动排气活门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三自动排气活门。本实用新型不会因为风机故障,引发各相邻房间的相互感染,也不会因为医护人员进出,开关门造成室内气压波动。
附图说明
1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平面图;
20.其中,1为送风口,21为第一更衣间,22为第二更衣间,23为第三更衣间,31为第一自动排气活门,32为第二自动排气活门,33为第三自动排气活门,4为门洞。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2.实施例
23.如图1所示,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包括从安全区到污染区依次分布的第一更衣间21、第二更衣间22和缓冲间23,所述第一更衣间21顶上设有送风口1;在第一更衣间21与第二更衣间22的隔墙上、所述送风口1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一自动排气活门31;在第二更衣间22与缓冲间23的隔墙上、所述第一自动排气活门31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二自动排气活门32;在缓冲间23的污染区墙壁上、所述第二自动排气活门32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三自动排气活门33。
2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自动排气活门31和第三自动排气活门33在距地300mm设置。所述第二自动排气活门32贴顶设置。所述第一更衣间21、第二更衣间22和缓冲间23之间的隔墙门洞4呈斜对角分布。同一隔墙上的所述门洞和自动排气活门分两侧排布。
25.以医护人员从安全区进入污染区为例,通过第一更衣间21的送风口1向第一更衣间送风,造成第一更衣间21超压,第一更衣间21的超压气流通过第一自动排气活门31进入
第二更衣间22。第二更衣间22的超压气流通过第二自动排气活门32进入缓冲间23。缓冲间内的超压气流通过第三自动排气活门33进入污染区。通过以上设置,确保安全区的气流单向流进入污染区,并形成稳定的单向流。医护人员从污染区出来的设置也是一样。
2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以解决现有风机加通风短管的设计易引发气流倒流的问题。所述通风结构,包括从安全区到污染区依次分布的第一更衣间、第二更衣间和缓冲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更衣间顶上设有送风口;在第一更衣间与第二更衣间的隔墙上、所述送风口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一自动排气活门;在第二更衣间与缓冲间的隔墙上、所述第一自动排气活门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二自动排气活门;在缓冲间的污染区墙壁上、所述第二自动排气活门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三自动排气活门。本实用新型不会因为风机故障,引发各相邻房间的相互感染,也不会因为医护人员进出,开关门造成室内气压波动。
27.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结合现有技术以及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变化例,在此不做赘述。这样的变化例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2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包括从安全区到污染区依次分布的第一更衣间(21)、第二更衣间(22)和缓冲间(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更衣间(21)顶上设有送风口(1);在第一更衣间(21)与第二更衣间(22)的隔墙上、所述送风口(1)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一自动排气活门(31);在第二更衣间(22)与缓冲间(23)的隔墙上、所述第一自动排气活门(31)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二自动排气活门(32);在缓冲间(23)的污染区墙壁上、所述第二自动排气活门(32)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三自动排气活门(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自动排气活门(31)和第三自动排气活门(33)在距地300mm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自动排气活门(32)贴顶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更衣间(21)、第二更衣间(22)和缓冲间(23)之间的隔墙门洞呈斜对角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隔墙上的所述门洞和自动排气活门分两侧排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染病方舱医院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结构,以解决现有风机加通风短管的设计易引发气流倒流的问题。所述通风结构,包括从安全区到污染区依次分布的第一更衣间、第二更衣间和缓冲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更衣间顶上设有送风口;在第一更衣间与第二更衣间的隔墙上、所述送风口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一自动排气活门;在第二更衣间与缓冲间的隔墙上、所述第一自动排气活门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二自动排气活门;在缓冲间的污染区墙壁上、所述第二自动排气活门的对角位置,设有第三自动排气活门。本实用新型不会因为风机故障,引发各相邻房间的相互感染,也不会因为医护人员进出,开关门造成室内气压波动。开关门造成室内气压波动。开关门造成室内气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