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更新时间:2025-02-25 15:51:52 0条评论

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冷风机用换热器领域,具体而言是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翅片换热器是冷风机广泛使用的一种换热设备,它通过在普通的换热管上加装翅片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换热管可以用钢管、不锈钢管、铜管等;翅片也可以用钢带、不锈钢带、铜带,铝带等,当室外换热器翅片表面低于空气露点温度时就会结霜,霜层会导致加热效率下降,传统加热管均布置于换热器后部,加热管扩散热得不到完全利用,且后置加热管的固定方式如安装不当可能会产生火灾风险。
3.现有的冷风机用翅片换热器并不配置排水盘加热管,若有少数产品配置了排水盘加热管也均采用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其安装和拆卸很不方便。
4.而且现有的换热管的连接方式均采用上下两个依次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此种连接方式的换热效率并不高。
5.综上,如何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保证除霜效率、换热效率及使用安全性是代除霜功能的风机用换热器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根据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
7.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8.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包括两个左右相对设置的管板,两个管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换热管组;每个换热管组中设置有多个换热管,且多个换热管的端部穿过管板后通过u形弯头连接,使多个换热管串联;两个管板之间设置有一个中穿加热管,且中穿加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管板,并通过固定件固定,且中穿加热管被多个换热管围绕;两个管板的底部设置有一个水平设置的排水盘加热管,且排水盘加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设置在管板底部的迷宫安装结构安装在管板的底部;
9.两个管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翅片,换热管和中穿加热管均穿过翅片上的预留孔。
10.优选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中穿加热管的管壁上的凹槽和位于凹槽内的环形止挡。
11.优选地,排水盘加热管呈u形,管板的底部具有两个迷宫安装结构,每个迷宫安装结构对应排水盘加热管的每根支腿。
12.优选地,迷宫安装结构包括竖直向上延伸的迷宫入口、水平延伸的水平段和向下延伸的承载段;
13.迷宫入口的顶部与水平段的一端连接,水平段的另一端与承载段的顶部连接,承载段的底部具有承载板,且承载段贴近迷宫入口的侧壁向迷宫入口倾斜。
14.优选地,具有三个换热管组,且每个换热管组的出口均与集管连接,每个换热管组
均包括十个换热管;
15.三十个换热管由上至下依次排列,且分为三排,每排之间错位设置;
16.三十个换热管的编号为一号换热管~三十号换热管;
17.第一个换热管组中,一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入口a1,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三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三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五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五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六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六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四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四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七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七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九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九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八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八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一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一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出口b1,出口b1与集管连接;
18.第二个换热管组中,十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入口a2,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三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三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二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十二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四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四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五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十五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六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六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八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十八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一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一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七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七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出口b2,出口b2与集管连接;
19.第三个换热管组中,十九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入口a3,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二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二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四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四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三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三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六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七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五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五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八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八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三十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三十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九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九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出口b3,出口b3与集管连接。
20.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21.本实用新型采用中穿加热管中穿管板的方式,使中穿加热管位于多个换热管的中间,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能够更好的对换热管进行加热。采用了迷宫安装结构安装排水盘加热管,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增加了其安装速率。
22.三十个换热管采用跳管的方式进行安装,有效的减少了风阻,减少了结霜形成,提高了换热效率,管板的预留孔为固定值,且传统的换热管的连接方式都是相邻两排的两个错位设置的换热管通过u形管串联,此种连接方式连接后整齐,但是u形管会将多出的预留孔覆盖,使中穿加热管无法穿出,本技术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采用了跳管的方式,这样就将预留孔露出,供中穿管穿过,进而实现了不需要重新单独定制管板和翅片就能够将中穿加热管穿过,降低了成本。同时这种跳管的连接方式经过实验测算,得出其换热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
23.基于上述理由本实用新型可在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的主视图、左视图和右视图;
26.附图2为图1中i部放大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28.附图4为换热管连接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2.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清楚,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己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34.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位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35.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6.如图1~4所示,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包括两个左右相对设置的管板1,两个管板1之间设置有三个换热管组;每个换热管组的出口均与集管9连接,每个换热管组中设置有十个换热管2,且多个换热管2的端部穿过管板1后通过u形弯头3连接,使十个换热管2的串联;两个管板1之间设置有一个中穿加热管4,且中穿加热管4的两端分别穿过管板1,并通过固定件5固定,且中穿加热管4被多个换热管2围绕;两个管板1的底部设置有一个水平设置的排水盘加热管6,且排水盘加热管6的两端分别通过设置在管板1底部的迷宫安装结构7安装在管板1的底部;本实施例中排水盘加热管6呈u形,管板1的底部具有两个迷宫安装结构7,每个迷宫安装结构7对应排水盘加热管6的每根支腿。
37.两个管板1之间设置有多个翅片8,换热管2和中穿加热管4均穿过翅片8上的预留孔。固定件5包括设置在中穿加热管4的管壁上的凹槽51和位于凹槽51内的环形止挡52。
38.迷宫安装结构7包括竖直向上延伸的迷宫入口71、水平延伸的水平段72和向下延伸的承载段73;
39.迷宫入口71的顶部与水平段72的一端连接,水平段72的另一端与承载段73的顶部连接,承载段73的底部具有承载板,且承载段73贴近迷宫入口71的侧壁向迷宫入口71倾斜,形成上窄下宽的效果,窄处与排水盘加热管6过盈配合。
40.如图4所示:
41.三十个换热管由上至下依次排列,且分为三排,每排之间错位设置;
42.三十个换热管的编号为一号换热管~三十号换热管;
43.第一个换热管组中,一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入口a1,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三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三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五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五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六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六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四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四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七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七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九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九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八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八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一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一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出口b1,出口b1与集管连接;即第一个换热管组中冷媒的流向为:入口a1、一号管、三号管、二号管、五号管、六号管、四号管、七号管、九号管、八号管、十一号管、出口b1。
44.第二个换热管组中,十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入口a2,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三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三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二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十二号换热
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四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四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五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十五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六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六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八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十八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一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一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十七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七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出口b2,出口b2与集管连接;即第二个换热管组中冷媒的流向为:入口a2、十号管、十三号管、十二号管、十四号管、十五号管、十六号管、十八号管、二十一号管、二十号管、十七号管、出口b2。
45.第三个换热管组中,十九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入口a3,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二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二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四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四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三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三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六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七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五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五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八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八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u形弯头与三十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三十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u形弯头与二十九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九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出口b3,出口b3与集管连接。即第三个换热管组中冷媒的流向为:入口a3、十九号管、二十二号管、二十四号管、二十三号管、二十六号管、二十七号管、二十五号管、二十八号管、三十号管、二十九号管、出口b3。
4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左右相对设置的管板,两个所述管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换热管组;每个所述换热管组中设置有多个换热管,且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穿过三十管板后通过u形弯头连接,使多个所述换热管串联;两个所述管板之间设置有一个中穿加热管,且所述中穿加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管板,并通过固定件固定,且所述中穿加热管被多个所述换热管围绕;两个所述管板的底部设置有一个水平设置的排水盘加热管,且所述排水盘加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设置在所述管板底部的迷宫安装结构安装在所述管板的底部;两个所述管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翅片,所述换热管和所述中穿加热管均穿过所述翅片上的预留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中穿加热管的管壁上的凹槽和位于所述凹槽内的环形止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盘加热管呈u形,所述管板的底部具有两个所述迷宫安装结构,每个所述迷宫安装结构对应所述排水盘加热管的每根支腿。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安装结构包括竖直向上延伸的迷宫入口、水平延伸的水平段和向下延伸的承载段;所述迷宫入口的顶部与所述水平段的一端连接,所述水平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承载段的顶部连接,所述承载段的底部具有承载板,且所述承载段贴近所述迷宫入口的侧壁向所述迷宫入口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三个所述换热管组,且每个换热管组的出口均与集管连接,每个所述换热管组均包括十个所述换热管;三十个所述换热管由上至下依次排列,且分为三排,每排之间错位设置;三十个所述换热管的编号为一号换热管~三十号换热管;第一个所述换热管组中,一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入口a1,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三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三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二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五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五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六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六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四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四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七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七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九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九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八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八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十一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一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出口b1,所述出口b1与所述集管连接;第二个所述换热管组中,十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入口a2,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十三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三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十二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十二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十四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四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十五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十五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十六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六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十八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十八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二十一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一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二十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
与十七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十七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出口b2,所述出口b2与所述集管连接;第三个所述换热管组中,十九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入口a3,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二十二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二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二十四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四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二十三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三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二十六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七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二十五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二十五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二十八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八号换热管的左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三十号换热管的左端连接,三十号换热管的右端通过所述u形弯头与二十九号换热管的右端连接,二十九号换热管的左端为出口b3,所述出口b3与所述集管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风机用低成本高效换热器,包括两个左右相对设置的管板和多个翅片,两个管板之间设置有多个换热管,且多个换热管的端部穿过管板后通过U形弯头连接,使多个换热管的串联;两个管板之间设置有一个中穿加热管,且中穿加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管板,并通过固定件固定,且中穿加热管被多个换热管围绕;两个管板的底部设置有一个水平设置的排水盘加热管,且排水盘加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设置在管板底部的迷宫安装结构安装在管板的底部。本实用新型采用中穿加热管中穿管板的方式,使中穿加热管位于多个换热管的中间,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能够更好的对换热管进行加热。热。热。


技术研发人员:

李响 钟鸣 代小军 孙晓智 鮑宏宇 郭心 沈治涛 郭冰 于丽 杨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松下冷链(大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14

技术公布日:

2023/1/16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zhuanli/patent-1-84931-0.html

来源:专利查询检索下载-实用文体写作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1-28 16:11:56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