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一种行走机构的制作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11 08:42:18 0条评论

一种行走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行走机构。


背景技术:



2.盾构法施工隧道是使用盾构机在地下掘进,一边防止开挖面土砂坍塌,一边在机内安全的进行开控作业和衬砌作业,从而构筑成隧道的施工方法。
3.由于在盾构法施工之后,还需要拆卸支护管片对隧道进行进一步挖掘,以扩大隧道的直径,方便后续的作业,然而国内盾构法施工的运输系统基本上均采用有轨运输方式,因此带有履带的吊装机和挖机不方便进入隧道作业。目前,支护管片的拆除和隧道的进一步挖掘还是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劳作,影响隧道挖掘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行走机构,旨在能够解决支护管片和隧道挖掘过程中吊装机构和挖机不方便进入隧道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多个行走单元,各所述行走单元包括:
6.行走主体,所述行走主体沿横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安装部和配合部,所述行走主体的顶部形成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以停放吊装机构;以及,
7.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滚轮,各所述第一滚轮通过车轮连接装置连接在所述行走主体沿纵向相对两侧,以使得所述行走主体具有沿横向的活动行程;
8.其中,相邻两个所述行走组件中的安装部和配合部连接,以使得所述多个行走单元可以拼接在一起。
9.可选地,所述行走主体包括:
10.第一车体;以及,
11.第二车体,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车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车体的上表面形成所述承载面;
12.其中,所述第一滚轮设于所述第一车体的底部。
13.可选地,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第二车体之间设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固定端设于所述第一车体,活动端与所述第二车体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车体上下运动。
14.可选地,所述第一车体具有容纳腔;
15.所述行走组件还包括:
16.两个主动轮,设于所述行走主体沿纵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滚轮沿横向呈间隔设置;以及,
17.电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伸出所述容纳腔与所述两个主动轮驱动连接。
18.可选地,所述车轮连接装置包括:
19.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上端与所述行走主体铰接,下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滚轮的转动轴固定;以及,
20.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缸筒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气缸的气缸杆与所述伸缩杆的中部铰接。
21.可选地,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配合部均为车钩结构。
22.可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侧面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行走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
23.所述配合部包括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侧面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所述行走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二通孔;
24.相邻的两个行走单元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其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板呈上下向间隔设置,通过销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以将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25.可选地,所述承载面的上表面设有凹槽,用于容置所述吊装机构。
26.可选地,所述承载面的上表面凹设有安装槽;所述行走机构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
27.第一限位块,设于所述承载面的上表面;以及,
28.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块能够上下活动安装于安装槽内,以具凸出所述安装槽的第一位置和收纳所述安装槽的第二位置;
29.其中,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用于分别设于吊装机构横向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块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共同固定吊装机构。
30.可选地,所述行走组件还包括:
31.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缸筒端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气缸的气缸杆沿上下向延伸;以及,
32.支撑块,与所述第二气缸的气缸杆固定连接,用于与地面接触。
3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行走主体沿横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安装部和配合部,其中相邻的两个行走单元可以通过配合部与安装部进行活动连接,从而使得多个行走单元可以拼接在一起,因此可以根据工程作业的要求进行行走单元数量的调整。此外,行走单元由行走主体和行走组件构成,行走主体的顶部形成有承载面,行走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滚轮,每个第一滚轮通过车轮连接装置连接在行走主体沿纵向相对两侧,从而使得行走主体具有沿横向的活动行程,因此,工程作业用的挖机或者吊装机构可以固定放置在承载面上,通过行走机构的运动将挖机或者吊装机构运送到隧道中进行工作,这样能够减少人力的使用,提高工程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行走机构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36.图2为图1中行走机构的俯视图;
37.图3为图1中行走机构的右视图。
38.附图标号说明:
39.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行走机构2第一车体10行走单元21容纳腔1行走主体22电动推杆11安装部3第二车体111第一连接板4行走组件111a第一通孔41第一滚轮12配合部42车轮连接装置121第二连接板421伸缩杆121a第二通孔422第一气缸13承载面43主动轮131安装槽44电驱动装置131a第一限位块45第二气缸131b第二限位块46支撑块
40.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3.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4.由于在盾构法施工之后,还需要拆卸支护管片对隧道进行进一步挖掘,以扩大隧道的直径,方便后续的作业,然而国内盾构法施工的运输系统基本上均采用有轨运输方式,因此带有履带的吊装机和挖机不方便进入隧道作业。目前,支护管片的拆除和隧道的进一步挖掘还是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劳作,影响隧道挖掘的效率。
45.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行走机构100,旨在能够解决支护管片和隧道挖掘过程中吊装机构和挖机不方便进入隧道的问题。
46.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行走机构100包括多个行走单元10,各所述行走单元10包括行走主体1和行走组件4,所述行走主体1沿横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安装部11和配合部12,所述行走主体1的顶部形成有承载面13,所述承载面13用以停放吊装机构,所述行走组件4包括两个第一滚轮41,各所述第一滚轮41通过车轮连接装置42连接在所述行走主体1沿纵向相对两侧,以使得所述行走主体1具有沿横向的活动行程,其中,相邻两个所述行走单元10中的安装部11和配合部12连接,以使得所述多个行走单元10可以拼接在一起。
47.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行走单元10通过配合部12与安装部11进行活动连接,从而使得多个行走单元10可以拼接在一起,因此可以根据工程作业的要求进行行走单元10数量的调整。此外,行走主体1的顶部形成有承载面13,行走组件4包括两个第一滚轮41,每个第一滚轮41通过车轮连接装置42连接在行走主体1沿纵向相对两侧,从而使得行走主体1具有沿横向的活动行程,因此,工程作业用的挖机或者吊装机构可以固定放置在承载面13上,通过行走机构100的运动将挖机或者吊装机构运送到隧道中进行工作,这样能够减少人力的使用,提高工程作业的效率。
48.由于隧道的内径是不固定的,若挖机或者吊装机构放置行走机构100上面,随着行走机构100移动的过程中容易与隧道的内壁发生剐蹭,因此在本实例中,所述行走主体1包括第一车体2和第二车体3,所述第二车体3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车体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车体3的上表面形成所述承载面13,其中,所述第一滚轮41设于所述第一车体2的底部。挖机或者吊装机构放置在承载面13可以通过第二车体3在第一车体2的上表面进行上下伸缩来调节挖机或者吊装机构的高度。
49.为了减轻行走机构100的重量,所述第二车体3设置为车架的结构,同时为了方便挖机或者吊装机构的停放,所述承载面13的面积是所述第一车体2上表面的1.5倍至2倍,这是由于当承载面13过小时,不利于挖机或者吊装机构的停放,当所述承载面13过大时,不利于所述行走机构100的移动。当然所述第二车体3的结构并不只限于此种结构,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
50.为了使所述第二车体3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车体2的上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述,所述第一车体2与所述第二车体3之间设有电动推杆22,所述电动推杆22的固定端设于所述第一车体2,活动端与所述第二车体3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车体3上下运动。显然本设计不限于此,能够使所述第二车体3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车体2的上表面的伸缩装置还有剪叉结构、气缸或者电动推杆22等其他可以伸缩的结构,在此不做限制。
51.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车体2具有容纳腔21,所述行走组件4还包括两个主动轮43和电驱动装置44,所述两个主动轮43设于所述行走主体1沿纵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滚轮41沿横向呈间隔设置,所述电驱动装置44设于所述容纳腔21内,所述电驱动装置44的驱动轴伸出所述容纳腔21与所述两个主动轮43驱动连接,通过电驱动装置44驱动所述两个主动轮43进行转动,带动两个所述第一滚轮41进行转动,从而实现行走机构100在隧道内运动。其中,对于第一滚轮41的数量不做限定,至少为两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
便行走组件4的移动,所述第一滚轮41为四个,沿横向与所述主动轮43呈间隔设置。
52.在本实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车轮连接装置42包括伸缩杆421和第一气缸422,所述伸缩杆421的上端与所述行走主体1铰接,下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滚轮41的转动轴固定,所述第一气缸422的缸筒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1的底部,所述第一气缸422的气缸杆与所述伸缩杆421的中部铰接,由于所述伸缩杆421与所述行走主体1是通过铰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因此伸缩杆相对于行走主体而言是可以活动的,同理所述第一气缸422相对于伸缩杆421也是可以活动的,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通过所述第一气缸422与所述伸缩杆421配合带动车轮摆动,从而实现车轮的位置可调节,此外由于所述伸缩杆421是可以进行伸缩调节的,因此在车轮位置调整的过程中使得车轮始终与地面轨道接触,从未使得所述行走机构100的适用性更好,稳定性更好。
5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安装部11包括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1侧面的第一连接板111,所述第一连接板111远离所述行走主体1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111a,所述配合部12包括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1侧面的第二连接板121,所述第二连接板121远离所述行走主体1的一端设有第二通孔121a,相邻的两个行走单元10中,所述第一连接板111与其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板121呈上下向间隔设置,通过销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1a和所述第二通孔121a以将所述第一连接板11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21连接。当需要将多个行走单元10连接在一起的时候,首先相邻的两个行走单元10相对应第一连接板111的第一通孔111a与第二连接板121的第二通孔121a,上下向间隔叠设在一起,所述第一通孔111a与所述第二通孔121a连通,然后再用销钉依次将所示第一通孔111a与所述第二通孔121a串联在一起,这样能将相邻的两个行走单元10活动连接在一起,因此可以通过此种设置可以根据工程作业的需要将多个行走单元10拼接在一起。
5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11与所述配合部12均为车钩结构,相邻的两个行走单元10通过车钩结构进行活动连接,从而实现多个行走单元10的拼接。
55.为了将挖机或者吊装机构固定在所述承载面13上,避免由于挖机或吊装机构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晃动的现象,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承载面13的上表面凹设有安装槽131,所述行走机构100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块131a和第二限位块131b,所述第一限位块131a设于所述承载面13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限位块131b与所述第一限位块131a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块131b能够上下活动安装于安装槽131内,以具凸出所述安装槽131的第一位置和收纳所述安装槽131的第二位置,其中,第一限位块131a和第二限位块131b用于分别设于吊装机构横向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块131b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一限位块131a共同固定吊装机构,当挖机或者吊装机构在承载面13上作业的时候,所述第一限位块131a固定不动,所述第二限位块131b伸出安装槽131处在第一位置固定不动与所述第一限位块131a共同固定吊装机构或者挖机;当挖机或者吊装机构需要在承载面13上移动的时候,所述第二限位块131b缩进安装槽131处在第二位置,使得所述承载面13保持平整,从而实现挖机或者吊装机构在承载面13上的自由移动。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块131a与所述第二限位块131b的数量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挖机或者吊装机构更加稳定,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限位块131a与所述第二限位块131b各为两个,呈间隔对称设置。
5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面13的上表面还可以设置为凹槽,用于
限位固定所述吊装机构,通过凹槽与挖机或者吊装机构的履带进行配合限位来固定挖机或者吊装机构,避免挖机或者吊装机构在作业的过程中发生晃动的现象。
57.为了进一步是挖机或者吊装机构在作业的过程中更加稳定,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行走组件4还包括第二气缸45和支撑块46,所述第二气缸45的缸筒端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1的底部,所述第二气缸45的气缸杆沿上下向延伸,所述支撑块46与所述第二气缸45的气缸杆固定连接,用于与地面接触,由于所述第二气缸45的气缸杆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伸缩,从而带动所述支撑杆进行上下伸缩,当挖机或者吊装机构作业的时候,所述支撑块46与地面接触,减轻所述行走组件4的压力,使挖机或者吊装机构在作业的过程中更加稳定;当所述行走机构100移动的时候,所述支撑块46收缩进所述行走组件4的底部,方便所述行走机构100的移动。其中,对于支撑块46的数量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块46为两个,沿横向间隔设于所述行走主体1的底部中心。
5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多个行走单元,各所述行走单元包括:行走主体,所述行走主体沿横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安装部和配合部,所述行走主体的顶部形成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以停放吊装机构;以及,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滚轮,各所述第一滚轮通过车轮连接装置连接在所述行走主体沿纵向相对两侧,以使得所述行走主体具有沿横向的活动行程;其中,相邻两个所述行走单元中的安装部和配合部连接,以使得所述多个行走组件可以拼接在一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主体包括:第一车体;以及,第二车体,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车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车体的上表面形成所述承载面;其中,所述第一滚轮设于所述第一车体的底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第二车体之间设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固定端设于所述第一车体,活动端与所述第二车体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车体上下运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具有容纳腔;所述行走组件还包括:两个主动轮,设于所述行走主体沿纵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滚轮沿横向呈间隔设置;以及,电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伸出所述容纳腔与所述两个主动轮驱动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连接装置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上端与所述行走主体铰接,下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滚轮的转动轴固定;以及,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缸筒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气缸的气缸杆与所述伸缩杆的中部铰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配合部均为车钩结构。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侧面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行走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配合部包括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侧面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所述行走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二通孔;相邻的两个行走单元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其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板呈上下向间隔设置,通过销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以将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的上表面设有凹槽,用于容置所述吊装机构。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的上表面凹设有安装槽;所
述行走机构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块,设于所述承载面的上表面;以及,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块能够上下活动安装于安装槽内,以具凸出所述安装槽的第一位置和收纳所述安装槽的第二位置;其中,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用于分别设于吊装机构横向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块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共同固定吊装机构。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组件还包括: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缸筒端固定至所述行走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气缸的气缸杆沿上下向延伸;以及,支撑块,与所述第二气缸的气缸杆固定连接,用于与地面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多个行走单元,各所述行走单元包括行走主体和行走组件,所述行走主体沿横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安装部和配合部,所述行走主体的顶部形成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以停放吊装机构,所述行走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滚轮,各所述第一滚轮通过车轮连接装置连接在所述行走主体沿纵向相对两侧,以使得所述行走主体具有沿横向的活动行程,其中,相邻两个所述行走单元中的安装部和配合部连接,以使得所述多个行走单元可以拼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能够解决支护管片和隧道挖掘过程中吊装机构或者挖机不方便进入隧道的问题。题。题。


技术研发人员:

宁振国 秦宏霄 杨晓明 田旭明 张帅宾 张春朝 张碉堡 李俊杰 常龙 徐艳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铁二十局集团南方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0

技术公布日:

2023/1/3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zhuanli/patent-1-75697-0.html

来源:专利查询检索下载-实用文体写作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1-24 22:07:20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