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及其装置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及其装置,主要是将一所在环境的常温空气,经压缩后形成一较高温的压缩空气,再以一管道输送该压缩空气,并对该压缩空气施以散热减温,随后将已减温的压缩空气,以一自行膨胀降压的形式输送至一终端膨胀喷散位置,再朝向使用者体表喷散体表热空气层及进行最终的空气膨胀吸热的双重致冷作用。
背景技术:
2.传统易于携带且用以针对人体局部降温的装置中,其形态有如:公告第i290026、m425537、558427号等专利案所公开案者,其主要系利用送风装置(风扇)将所在环境(未冷却降温)的常温空气加速后送入一空气导引装置(即衣服或冷却流通路)中,凭借加速流动的空气直切吹拂使用者体表,可加速带走该体表附近的热流,而达到降温凉爽的功效;然而,上述各结构于实际应用时,该流动的空气是未经冷却降温的一般常温空气,因此所能产生的降温作用,仅在于加快通过该体表附近空气的流动,以增加体表附近热流的被携走量,致冷效果相当有限;再者,如上述的送风装置所推动的气流,在送入狭窄的空气导引装置(衣服或冷却流通路)内部时,因其空气通道的风阻,使得进入该空气通道中的空气难以维持通畅的流动,其致冷效果将更为降低。
3.另外有如:公告第m598060、m424789号及公开第201100030号等专利案所公开者,均系利用电子式致冷元件(致冷晶片或冷热二极管)预先热交换地将所在环境的常温空气冷却降温,再将冷却后的空气导引输送至可直接或间接接触使用者体表的位置,以达到降温凉爽的功效;但由于所述的这些电子式致冷元件(致冷晶片或冷热二极管)受限于单位能量的致冷效率(40%至50%)较低,对于较大量冷却作用及外出携带型的空调需求,难以产生充分且令人满意的冷却能力,因此对于应用在外出携带且需长时间对空气进行冷却作用的场合,往往无法产生充足且令人满意的降温凉爽效果。
4.在公告第m589457号专利案中,揭示了利用压缩机、蒸发器、膨胀阀、冷凝器等所组成的现有冷媒式空调系统,对环境空气进行冷却降温,再以该冷却降温后的空气吹向使用者体表,以达到降温凉爽的功效;此种利用冷媒循环间接冷却空气的装置,虽然具有较强的致冷效果,可将大量空气冷却降温,但冷媒的使用较易产生环保污染或机组污染等问题,且其整体结构复杂、体积庞大,致使携带使用较为不便且成本高昂,再者因整体系统的运作需耗用较大量的电力,随身携带使用并不便利,也不符合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以上各种传统可携式人体局部降温装置的缺失,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是将一所在环境的常温空气,经压缩后形成一较高温的压缩空气,再以一管道输送该压缩空气,并在输送中对该较高温的压缩空气施以散热减温作业,随后该已散热减温的压缩空气在输送管道中,持续以和缓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形式,输送至一终端膨胀喷散位置,最终该压缩空气朝向使用者体表喷散体表附近的热空气层及
进行最终的空气膨胀吸热的双重致冷作用。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是将一所在环境的空气经压缩后形成一压缩空气,再以输送管道输送该压缩空气,并在输送过程中对该压缩空气施以散热减温作业,随后将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持续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自行膨胀降压降温,并使该压缩空气被输送至一终端膨胀喷散位置,再将该压缩空气直接朝使用者体表喷散,以喷散该体表的热空气层,并进行压缩空气的最终膨胀吸热降温程序。
8.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中:所在环境的空气在进行压缩之前及压缩之后两者的至少其一增加一空气过滤程序。
9.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中:在空气经压缩后形成一较高温的压缩空气,该压缩空气在输送管道中,将较高温度的热能传递给输送管道,并通过输送管道对外传递热能,让该压缩空气减温,且同时在输送管道外对输送管道进行外加的热交换散热作业。
10.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中:该所在环境的常温空气在受压缩而形成压缩空气时,利用该空气在受压缩时自然产生的高温,以达到足以对该空气进行有害人体的微细物的高温灭除减量作业。
11.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中:其中一个终端膨胀喷散位置提供给使用者呼吸之用。
12.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中:在该压缩空气进行散热减温及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作业过程的至少其中一个是以无阻断式通路输送该压缩空气。
13.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中:在该无阻断式通路输送该压缩空气的过程中,是利用输送空气管道的孔道大小及长短,控制该压缩空气在输送管道中膨胀扩散及降温的速度。
14.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中,其实施的步骤为:
15.压缩空气的步骤(a):将所在环境的空气压缩成一压缩空气,使其能在常态环境中产生自我膨胀的物理特性;
16.对压缩后的空气在输送中进行散热减温的步骤(b):该压缩空气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输送,并在输送过程中对该压缩空气施以散热减温作业,使压缩空气减温;
17.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持续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步骤(c):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持续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输送,使该压缩空气可以在输送过程中持续自行膨胀降压降温;
18.该已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压缩空气,朝使用者的体表喷散及进行最终膨胀吸热的步骤(d):该在步骤(c)中已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压缩空气,直接朝使用者的体表喷散,以喷散体表附近的热空气层,且在该喷散过程中让压缩空气进行最终的膨胀吸热作用而对该体表附近进行降温,形成双重致冷的效果。
19.一种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中:包括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及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其中的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与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相连接,通过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连接空气通路到接近使用者的体表位置;
20.该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是由机壳、空气压缩单元、空气散热通路组及动力
单元所形成,且该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能够供电给该动力单元,使该动力单元运转后能够带动该空气压缩单元,将所在环境的空气压缩后输入该空气散热通路组,对该压缩空气进行散热降温后,再经由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输送到使用者的体表位置,进行喷散及终端膨胀。
21.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中:在该空气散热通路组处组合一外加热交换散热单元,以提高该空气散热通路组的散热效果。
22.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中:该空气压缩单元设有一空气吸入口及一压缩空气排出口,该空气散热通路组设有一空气散热通路进气口及一空气散热通路排气口,且由至少一空气散热通路本体及整合在该空气散热通路本体的空气散热通路孔道所组成,且该空气散热通路本体通过该外加热交换散热单元进行加强散热降温;一压缩空气导管的两端接口分别连接该压缩空气排出口与该空气散热通路进气口;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设有提供给空气流通的空气输送管道,该空气输送管道设有至少一进气口及一出气口,各该出气口分别向外衔接连通该终端膨胀喷散单元,且该进气口与该空气散热通路排气口相连接。
23.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中:对应在该空气压缩单元的吸入空气前及压缩空气后的至少其中一个加设一空气过滤元件,以对吸入空气进行滤清作业。
24.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中:该空气散热通路组以及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中的至少其一的输送压缩空气的输送管道是一种无阻断式输送通路。
25.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中: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连接空气通路到接近使用者体表的位置,组合连通至少一终端膨胀喷散单元,且该终端膨胀喷散单元的型式依使用者身上使用部位的不同设计成适合配带在使用者颈部的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适合配带在使用者手臂上的环臂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适合喷向使用者腰下肢体的腰下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适合配戴在使用者口鼻部位的口罩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及适合配戴在使用者头部的头盔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中的至少其中一种。
26.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中: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设有至少一个延伸喷出管道接口,该延伸喷出管道接口与一延伸喷出管道相接,再由该延伸喷出管道与其他终端膨胀喷散单元相连接。
27.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中: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及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能够装设在使用者身上的穿戴式机组载体上;该穿戴式机组载体是腰带式载体、背负式载体及衣物式载体中的至少其中一种。
28.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中:背负式载体中设有能够收纳该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及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的内部空间;在背负式载体与使用者的接触部位兼具有背负面空气输送管道及背带空气输送管道,且在所述背负面空气输送管道及背带空气输送管道上设有多个空气喷散孔。
29.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在该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中,由至少一空气压缩单元、一空气散热通路组及一动力单元(马达)组成一种可携式的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并组合有一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行动电池组)及一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使得在该电源供应装置供电给动力单元进行运转时,可带动该空气压缩单元吸入该所在环境的空气,将该空气经过压缩成较高温的压缩空气后,再
通过该空气散热通路组进行输送及散热,在该输送过程中更可由一外加热交换散热单元对压缩空气施予外加散热减温,然后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在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的输送管道中,持续进行和缓自行膨胀降压降温,通过该压缩空气自行膨胀所产生的推送力往使用者体表位置输送,最终再让该充分降温降压的压缩空气在接近使用者体表的位置,直接朝向使用者体表喷散其附近的热空气层及进行最终的膨胀吸热作用,以达到双重致冷的效果。
30.为使本发明的机组设备易于穿戴或背负,上述组成的可携式的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及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可放置在一穿戴式机组载体(如腰带或背包)上,当以背负式的背包为穿戴式机组载体时,背包除了可当机组载体外,也可在背带及与后背接触的部位,设计成具有压缩空气终端膨胀喷散管道,使压缩空气在背包与体表或体表着衣的接触部位喷出,以达到致冷的效果。
31.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结构特征及达致的功效可得到更具体的了解,请容配合适当的可实施例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如下。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发明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的作用流程示意图。
33.图2是本发明依图1所示方法所设计形成的一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示意图。
34.图3是图2所示的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的结构立体剖面示意图。
35.图4是图3所示的空气压缩单元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36.图5图3所示的系无阻断式空气散热通路管道及散热鳍片示意图。
37.图6是本发明依图2所示装置,且以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与其他终端膨胀喷散单元相接的另一可行实施装置示意图。
38.图7-1是本发明设计成兼具有后背式背包穿戴机组载体及终端膨胀喷散管道型式的实施例示意图。
39.图7-2是本发明设计成兼具有斜背式背包穿戴机组载体及终端膨胀喷散管道型式的实施例示意图。
40.图7-3是本发明设计成兼具有后背式背包为穿戴机组载体及终端膨胀喷散管道并与其他终端膨胀喷散单元相连组合型式的实施例示意图。
41.图8-1是图2所示的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设计成可舒张分段环套型态的立体示意图。
42.图8-2是图2所示的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以各可舒张分段进行展开的状态立体示意图。
43.图9是图2所示环臂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的对压缩空气进行终端膨胀喷散及膨胀吸热作用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说明:1-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11-机壳;111-空气过滤元件;12-空气压缩单元;121-空气吸入口;122-压缩空气排出口;1220-空气排出口;123-压缩空气导管;124-叶片转子;125-叶片;126-转动叶室外壳;127-偏心叶室区;13-空气散热通路组;131-空气散热通路进气口;132-空气散热通路排气口;133-空气散热通路本体;134-鳍片;135-空气散热通路孔道;14-外加热交换散热单元;15-动力单元;2-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
3-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31-空气输送管道;311、5213、5223-进气口;312-出气口;32-终端膨胀散热单元;321-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11-内连通道;3212、3222-进气通孔;3213、3223-空气喷散孔;3214、3215-可舒张分段;3216-枢接部;3217-延伸喷出管道接口;3218-延伸喷出管道;322-环臂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21-中空通气道;323-腰下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4-口罩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5-头盔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4-使用者;41-使用者颈部;42-使用者手臂;43-使用者腰下肢体;44-使用者口鼻;45-使用者头部;5-穿戴式机组载体;51-腰带式载体;52-背负式载体;521-后背式背包载体;5210、5220-载体的内部空间;5211、5221-背负面空气输送管道;2111、52121、52211、52221-空气喷散孔;5212、5222-背带空气输送管道;522-斜背式背包载体;60-热空气层;a-压缩空气;b-对压缩后的空气在输送中进行散热减温;c-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持续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自行膨胀吸热降压;d-该已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压缩空气,朝使用者的体表喷散及进行最终膨胀吸热。
具体实施方式
45.请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主要系提供一种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以改善上述各传统可携式人体局部降温装置的缺失;其可实施的步骤为:
46.压缩空气的步骤(a):将所在环境的空气压缩成一压缩空气,使其能在常态环境中产生自我膨胀的物理特性;
47.对压缩后的空气在输送中进行散热减温的步骤(b):该压缩空气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输送,并在输送过程中对该压缩空气施以散热减温作业,使压缩空气减温,更可在该输送过程中,同时利用气流扰动元件(风扇或鼓风机)或电子致冷元件(致冷晶片)等,对该输送管道施行外加热交换散热作业以加速散热,提高对压缩空气的散热减温效果;
48.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持续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步骤(c):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持续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输送,使该压缩空气可以在输送过程中持续自行膨胀降压降温;
49.该已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压缩空气,朝使用者的体表喷散及进行最终膨胀吸热的步骤(d):在步骤(c)中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压缩空气,直接朝使用者的体表喷散,以喷散体表附近的热空气层,且在该喷散过程中让压缩空气进行最终的膨胀吸热作用而对体表附近进行降温,形成双重致冷的效果。
50.请参考图2及图3所示,是本发明依上述的致冷方法,所设计形成的一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主要由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1、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2及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3所构成,其中的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1是由机壳11、空气压缩单元12、空气散热通路组13、外加热交换散热单元14及动力单元15所形成;该空气压缩单元12设有一空气吸入口121及一压缩空气排出口122,对应在该空气压缩单元12的吸入空气前及压缩空气后的至少其中一个,可加设一空气过滤元件111对吸入空气进行滤清;该空气散热通路组13设有一空气散热通路进气口131及一空气散热通路排气口132,且该压缩空气导管123的两端接口之一,连接该空气压缩单元12的压缩空气排出口122,另一端接口连接该空气散热通路组13的空气散热通路进气口131;该空气散热通路组13,以空气散热通路排气口132与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3相连接,使得经由该空气散热通路组13
进行减温后的压缩空气,得以再通过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3输送到接近使用者4体表的位置,以便压缩空气直接喷散体表附近的热空气层及进行最终膨胀吸热降温的程序。
51.依上述的装置组合,当该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2能够供电给动力单元15,使该动力单元15运转并带动该空气压缩单元12,将所在环境的空气经过该空气吸入口121被该空气压缩单元12吸入并压缩成较高温的压缩空气;由该压缩空气排出口122连接该压缩空气导管123,再从该空气散热通路进气口131进入该空气散热通路组13;该较高温的压缩空气在经过该空气散热通路组13的输送管道时,可将较高温度的热能传递给输送管道,并通过该输送管道对外传递热能,让该压缩空气减温,而且可以同时再通过该输送管道外所设置的外加热交换散热单元14(如风扇、鼓风机、致冷晶片、冷却水套、冷却管道等),加速对该输送管道进行散热减温作业,在形成一减温的压缩空气后,再从该空气散热通路排气口132排向连接的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3,在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3的空气输送管道31中,该压缩空气可以在充分阻绝外界环境温度影响的条件下,进行和缓自行膨胀降压降温,并被输送至接近使用者4体表的位置,在此过程中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再次膨胀降压,使得该压缩空气的气压及温度持续降至更低,最终直接将该接近无压缩的低温压缩空气,直接朝向使用者4的体表喷散热空气层60及进行最终膨胀吸热降温的双重程序,以达到较优良的行动致冷的目的。
52.依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所采用的空气压缩单元12的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该空气压缩单元12至少具有一叶片转子124、一叶片125及一转动叶室外壳126,该转动叶室外壳126相对该叶片转子124为偏心,使得该转动叶室外壳126内部形成一偏心叶室区127,该偏心叶室区127被叶片125区隔成压缩侧及进气侧,在压缩侧的转动叶室外壳126上有空气排出口1220,在进气侧的转动叶室外壳126上有空气吸入口121,空气从该空气吸入口121进入该空气压缩单元12,经压缩后,当空气排出口1220与该压缩空气排出口122相通时,该压缩空气由该压缩空气排出口122排出该空气压缩单元12。
53.依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所采用的空气散热通路组13,是由空气散热通路本体133、鳍片134及在该空气散热通路本体133内部作为压缩空气输送管道的空气散热通路孔道135所组成;当该较高温的压缩空气进入该空气散热通路孔道135时,该压缩空气通过该空气散热通路本体133及鳍片134,将压缩空气较高温的热量向外传递散热,让压缩空气减温;此外,更可以再配合一设置在该空气散热通路组13外部的外加热交换散热单元14(风扇、鼓风机、致冷晶片、冷却水套、冷却管道等),对该空气散热通路组13施行一加强散热减温作用,且可依据需要将多个空气散热通路本体133及鳍片134连接组合,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54.依图2所示,上述的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1,可直接利用使用者4身上的穿戴式机组载体5予以披戴(例如图2及图6所示的腰带式载体51)或背负(例如图7-1及7-2所示的背负式载体52)或穿戴(例如衣物式载体),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2则可内建在该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1中,或另设置成可配带或容纳在使用者4身上的穿戴式机组载体5的外接型式;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3,可设计成依附或结合在类似背心、衣物、可披戴在身上的类似吊挂带或背包的背带及后背接触部位等位置的形式,以利穿戴、配挂或背负在使用者4的身肩上,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3包括有提供给压缩空气膨胀输送的空气输送管道31,该空气输送管道31设有至少一进气口311,各该进气口311与该
空气散热通路组13的各该空气散热通路排气口132连通,以利经过该空气散热通路组13散热减温后的压缩空气,可以由此输入该空气输送管道31,并在充分阻绝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条件下,持续进行压缩空气的输送;该空气输送管道31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一出气口312,各该出气口312分别衔接连通有适当型式的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该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的型式,依使用者4身上使用部位的不同,能够被设计成多种型式,举例如图2所示者,至少设有适合配带在使用者颈部41的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1、适合配带在使用者手臂42上的环臂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2、喷向使用者腰下肢体43的腰下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3、提供给使用者口鼻44呼吸的口罩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4及佩戴在使用者头部45的头盔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5。
55.有一点需特别述明的,该压缩空气无论是在散热阶段的空气散热通路孔道135中,或在各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之前的空气输送管道31中,如果可以设计成不受到任何类似开关阀等类会阻断空气输送通道的元件或介入元件的拦阻,也没有将该压缩空气输入任何具备阻隔空间的装置内部,再施予集中散热处理,而形成一种直接在一无阻断式输送通路中输送压缩空气的过程,进行该压缩空气的散热及自然膨胀降压降温的方式,如此更可以直接利用该空气散热通路孔道135及空气输送通道31的孔道大小及长短,控制压缩空气膨胀扩散及降温的速度,进而达到控制散热冷却的效果,更能让本发明以缩小体积及重量,提高整体可携行使用的实用价值,实为本发明最主要的特殊散热控制成效的一。
56.请参考图7-1及图7-2,上述的背负式载体52常见者有后背式背包载体521及斜背式背包载体522,所述的这些背负式载体52除了与腰带式载体51相同,可收纳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1及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2在所述的这些载体的内部空间5210、5220内,并可在其与使用者4的接触部位,设计成具有背负面空气输送管道5211、5221及背带空气输送管道5212、5222,其管道上面都有多个空气喷散孔52111、52121、52211、52221,该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1输出的压缩空气,可从进气口5213、5223输送到该背负面空气输送管道5211、5221及该背带空气输送管道5212、5222,再从多个空气喷散孔52111、52121、52211、52221,将压缩空气喷散在使用者4的体表或体表外的衣物上面,做最后的喷散吹凉及膨胀吸热降温,虽然有可能是隔着衣物,致冷效果没有比直接作用在体表上面好,但是使用上却非常方便,只要背着或脱下该背负式载体52即可。
57.请参考图8-1及图8-2,上述的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1,可设成超过半圆的内中空环状结构体,使适合环套在使用者颈部41,该内中空环状结构体的内部设内连通道3211,且设有与该内连通道3211相连通的进气通孔3212,以与该空气输送管道31的出气口312衔接连通;在该内中空环状结构体朝向使用者颈部41或颈部下方身体的体表方向的侧壁上,设有多数与该内连通道3211连通的空气喷散孔3213,可让该内连通道3211内部的空气,从所述的这些空气喷散孔3213朝使用者颈部41附近的体表进行空气喷散及最终膨胀吸热降温的作用;依上述的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1,为了穿戴的便利,更可将该内中空环状结构体分设成至少两可舒张分段3214、3215,各舒张分段3214、3215之间再以枢接部3216予以枢结,以便穿戴时可调整该可舒张分段3214、3215的枢接角度,方便使用者4脱戴及调整到舒适的角度(如的8-2所示)。
58.请再参图2及图9所示,该环臂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2则可设成适于配戴在使用者手臂42上的环带体,内部设有中空通气道3221,且设有与该中空通气道3221相连通的进
气通孔3222,以与该空气输送管道31的出气口312衔接连通;在该环臂式终端膨胀散热单元322朝向使用者手臂42的体表的侧壁上,设有多数与该中空通气道3221连通的外面开通的空气喷散孔3223,可让该中空通气道3221内部的压缩空气,从所述的这些空气喷散孔3223朝使用者手臂42的体表进行空气喷散膨胀,以达到喷散使用者体表的热空气层60并进行最终膨胀吸热的双重作用。
59.请参考图6、图7-3、图8-1及图8-2所示,该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1上有多个延伸喷出管道接口3217,该延伸喷出管道接口3217可与延伸喷出管道3218相接,再由该延伸喷出管道3218与其他部位的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相接(例如图6所示的环臂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2、口罩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4、头盔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5)。
60.依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可行实施例,由于所使用的空气压缩单元12为可高压缩比的压缩机,因此,如图2、图3及图6所示者,可在进入空气压缩单元12的吸入空气前(或排出空气压缩单元12的压缩空气后),以一空气过滤元件111进行吸入空气(或压缩空气)的过滤,再应用空气压缩比越高,压缩空气的温度越高的物理现象,利用瞬间高温对该空气中的有害人体的微细物(例如细菌、尘螨、花粉、有害微生物、易造成过敏物
……
)进行高温减害作业,并将该减害作业后的压缩空气降温及膨胀还原到接近或等于常压后,配合该口罩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4与该空气输送管道31相连通,将该减害作业后的空气分流,经该口罩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324供给使用者口鼻44呼吸使用,并可另外再搭配紫外线照射以加强其减害效果,如此即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况下,轻易做到医疗水平的要求,使得本发明除了可有致冷的功能外,也可往空气减害的医疗品质应用发展,也是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目的。
61.由上述本发明的致冷流程可知,其中空气压缩单元12、空气散热通路组13、强制热交换散热单元14、动力单元15、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2及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3等,都能以各种不同的结构及组合方式达到相同的功能,唯压缩空气在输送管道中散热降温,及直接以该压缩空气对体表的热空气层60进行气体喷散及最终的膨胀吸热降温,是本发明与一般致冷过程完全不同的两项重点设计概念,可在不使用冷媒等传统致冷设备的条件下达到致冷效果,让致冷设备的体积及重量可以大幅减少,使得致冷降温功能需求可以更具实用的被实施在可携性的装置上。
62.依上述本发明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的设计,确实可在不使用冷媒的条件下,直接对环境中的空气操作以有效达到体表致冷的功能,不仅可改善前述传统制冷装置结构复杂、笨重、体积大及不环保的诸项缺失,更可凭借本发明的可携式致冷装置,使得行动致冷可在无冷媒使用的安全环境下被实现出来,确为一深具实用价值的设计。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将一所在环境的空气经压缩后形成一压缩空气,再以输送管道输送该压缩空气,并在输送过程中对该压缩空气施以散热减温作业,随后将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持续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自行膨胀降压降温,并使该压缩空气被输送至一终端膨胀喷散位置,再将该压缩空气直接朝使用者体表喷散,以喷散该体表的热空气层,并进行压缩空气的最终膨胀吸热降温程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在环境的空气在进行压缩之前及压缩之后两者的至少其一增加一空气过滤程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空气经压缩后形成一较高温的压缩空气,该压缩空气在输送管道中,将较高温度的热能传递给输送管道,并通过输送管道对外传递热能,让该压缩空气减温,且同时在输送管道外对输送管道进行外加的热交换散热作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所在环境的常温空气在受压缩而形成压缩空气时,利用该空气在受压缩时自然产生的高温,以达到足以对该空气进行有害人体的微细物的高温灭除减量作业。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终端膨胀喷散位置提供给使用者呼吸之用。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压缩空气进行散热减温及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作业过程的至少其中一个是以无阻断式通路输送该压缩空气。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无阻断式通路输送该压缩空气的过程中,是利用输送空气管道的孔道大小及长短,控制该压缩空气在输送管道中膨胀扩散及降温的速度。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实施的步骤为:压缩空气的步骤(a):将所在环境的空气压缩成一压缩空气,使其能在常态环境中产生自我膨胀的物理特性;对压缩后的空气在输送中进行散热减温的步骤(b):该压缩空气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输送,并在输送过程中对该压缩空气施以散热减温作业,使压缩空气减温;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持续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步骤(c):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持续在输送管道中进行输送,使该压缩空气可以在输送过程中持续自行膨胀降压降温;该已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压缩空气,朝使用者的体表喷散及进行最终膨胀吸热的步骤(d):该在步骤(c)中已自行膨胀降压降温的压缩空气,直接朝使用者的体表喷散,以喷散体表附近的热空气层,且在该喷散过程中让压缩空气进行最终的膨胀吸热作用而对该体表附近进行降温,形成双重致冷的效果。9.一种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及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其中的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与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相连接,通过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连接空气通路到接近使用者的体表位置;该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是由机壳、空气压缩单元、空气散热通路组及动力单元
所形成,且该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能够供电给该动力单元,使该动力单元运转后能够带动该空气压缩单元,将所在环境的空气压缩后输入该空气散热通路组,对该压缩空气进行散热降温后,再经由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输送到使用者的体表位置,进行喷散及终端膨胀。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空气散热通路组处组合一外加热交换散热单元,以提高该空气散热通路组的散热效果。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空气压缩单元设有一空气吸入口及一压缩空气排出口,该空气散热通路组设有一空气散热通路进气口及一空气散热通路排气口,且由至少一空气散热通路本体及整合在该空气散热通路本体的空气散热通路孔道所组成,且该空气散热通路本体通过该外加热交换散热单元进行加强散热降温;一压缩空气导管的两端接口分别连接该压缩空气排出口与该空气散热通路进气口;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设有提供给空气流通的空气输送管道,该空气输送管道设有至少一进气口及一出气口,各该出气口分别向外衔接连通该终端膨胀喷散单元,且该进气口与该空气散热通路排气口相连接。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在该空气压缩单元的吸入空气前及压缩空气后的至少其中一个加设一空气过滤元件,以对吸入空气进行滤清作业。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空气散热通路组以及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中的至少其一的输送压缩空气的输送管道是一种无阻断式输送通路。14.如权利要求9或10或11或12或13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压缩空气输送及终端膨胀喷散装置连接空气通路到接近使用者体表的位置,组合连通至少一终端膨胀喷散单元,且该终端膨胀喷散单元的型式依使用者身上使用部位的不同设计成适合配带在使用者颈部的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适合配带在使用者手臂上的环臂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适合喷向使用者腰下肢体的腰下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适合配戴在使用者口鼻部位的口罩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及适合配戴在使用者头部的头盔型终端膨胀喷散单元中的至少其中一种。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环颈式终端膨胀喷散单元设有至少一个延伸喷出管道接口,该延伸喷出管道接口与一延伸喷出管道相接,再由该延伸喷出管道与其他终端膨胀喷散单元相连接。16.如权利要求9或10或11或12或13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及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能够装设在使用者身上的穿戴式机组载体上;该穿戴式机组载体是腰带式载体、背负式载体及衣物式载体中的至少其中一种。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背负式载体中设有能够收纳该可携式空气压缩及散热机组及可携式电源供应装置的内部空间;在背负式载体与使用者的接触部位兼具有背负面空气输送管道及背带空气输送管道,且在所述背负面空气输送管道及背带空气输送管道上设有多个空气喷散孔。
技术总结
本发明是一种可携式体表空气致冷方法及其装置,是将一所在环境的常温空气,经压缩后形成一压缩空气,再以一管道输送该压缩空气,并在输送过程中对该压缩空气施以散热减温,再让该已减温的压缩空气在输送管道中,持续自行膨胀降压降温并将其导向至一终端膨胀喷散位置,再朝向使用者体表喷散该体表的热空气层,并进行最终的空气膨胀吸热;本发明通过让该已散热减温的压缩空气可以在输送的管道中,进行和缓自行膨胀降压降温,最终再将该压缩空气直接朝向使用者的体表喷散热空气层及进行最终膨胀吸热降温,以达到双重致冷的效果。以达到双重致冷的效果。以达到双重致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