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空调器带给人们便利及生活空间环境是其他产品不能替代的,但用户在使用空调器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吹出风过热或过冷的较差体验。
3.目前,分体式空调出风口大都横向导风板和竖向百叶分开设计,该种设计不便安装和拆卸,同时存在导风效果差,送风范围小,也有部分厂商将出风口横向导风板和竖百叶一体化设计,竖百叶只有一段设计固定在小导风板上,该种设计只能提高送风的左右范围,并不能解决左右两侧送风由于温差大造成舒适性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室内空调器,其包括导风板和混风百叶组,相邻所述导风板的侧部设置的混风百叶组可以引导室内空间中的室内气流混合至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解决了因室内空调器两侧出风的气流和室内空间中的空气的温差大而造成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百叶组,将所述百叶组的混风百叶组相邻所述导风板的侧部设置,根据伯努利效应,所述百叶组用于限定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沿所述混风百叶组的每个百叶流动,所以能够引导室内空间中的室内气流动并从所述混风百叶组的两个百叶之间混合至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中,进而减小了室内空调器的两侧出风气流和室内空间中空气的温度差值,避免了室内空调器吹出的气流过冷或过热,提升了用户体验。
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混风百叶组,所述混风百叶组包括至少两个百叶,以在两个所述百叶之间形成有第一通过部,由所述第一通过部允许所述室内气流流向所述换热气流混风,进而减小了室内空调器的两侧出风气流和室内空间中空气的温度差值,避免了室内空调器吹出的气流过冷或过热,提升了用户体验。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增设了导风百叶组,且所述导风百叶组和所述混风百叶组均呈波浪形,进而当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气流流过所述导风板的导风面时,所述百叶组能够扰乱该气流,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风,使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变得柔和,不会让用户在使用室内空调器的过程中有直吹的感觉,提升了用户体验。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所述导风板的结构,将所述导风板设置为多个导风部互相连接的形式,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单个导风部的导风板设计,增大了所述导风板的导风面积,保证了所述导风板对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具有更大的托举和导向作用,提升了所述室内空调器的送风距离。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所述百叶组的布置方式,所述混风百叶组包
括至少两个百叶,每组所述导风百叶组包括至少两个百叶,因此每组百叶组均为多段式的布置,相较于单个百叶的设置,延长了对气流的控制距离,且所述导风百叶组和所述混风百叶组均呈八字形布置在所述导风板上,且所述导风百叶组和所述混风百叶组的出风端向所述壳体的两侧倾斜,进一步地扩大了室内空调器的送风广度。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室内空调器,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热交换器,用于对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百叶组,设置于所述导风板上,用于限定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沿所述混风百叶组的每个百叶流动,包括:混风百叶组,相邻所述导风板的侧部设置,以引导室内空间中的室内气流动并混合至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百叶组还包括:导风百叶组,设置于所述混风百叶组内侧;第一通过部,位于所述混风百叶组的相邻两个百叶之间,且所述第一通过部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室内空间,所述第一通过部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导风百叶组和所述混风百叶组之间的空间。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百叶组还包括:第一通过部,位于所述混风百叶组的相邻两个百叶之间,且所述第一通过部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室内空间,所述第一通过部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混风百叶组内侧的空间。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百叶组包括至少两个百叶,且所述导风百叶组的数量可设置为多组,所述百叶组还包括:第二通过部,位于每组所述导风百叶组的相邻两个百叶之间。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百叶组和所述混风百叶组均呈波浪形;所述导风百叶组和所述混风百叶组均呈八字形布置在所述导风板上,且所述导风百叶组和所述混风百叶组的出风端向所述壳体的两侧倾斜。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百叶呈s形或弧形。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包括:多个导风部,相邻两个所述导风部相连接,所述第一通过部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导风部之间。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风百叶组包括至少两个百叶,且所述混风百叶组设置于与所述导风板出风端相邻的任意个所述导风部上。
1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的横截面呈波浪形,所述导风部的横截面为s形或弧形。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空调器还包括:出风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框上;所述导风板处于打开所述出风口的状态时,所述导风板的进风端相邻所述出风框的出风端和所述出风框的底部或侧部设置。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室内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室内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室内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器、出风框和风扇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器、出风框、风扇和风扇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及其
剖视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板的立体图;
26.图7是图6中“a”处放大示意图;
27.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板的俯视图;
28.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板的正视图;
29.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板的侧视图;
30.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气流和换热气流的流向示意图之一;
31.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气流和换热气流的流向示意图之一。
32.图中,
33.100、壳体;110、前表面;111、前面板;120、后表面;130、侧表面;140、底表面;150、顶表面;160、安装板;
34.200、进风口;210、吸入格栅;220、出风口;
35.300、导风板;310、导风部;320、通风部;330、加强筋;
36.400、热交换器;410、端板;420、制冷剂管;430、热交换部;
37.500、出风框;
38.610、风扇电机;620、风扇;
39.710、混风百叶组;720、导风百叶组;730、第一通过部;740、第二通过部;750、百叶。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2.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4.本技术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45.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
释放到周围环境。
46.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47.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400,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48.室内热交换器400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400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400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49.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安装在室内空间中的室内单元。室内单元,通过管连接到安装在室外空间中的室外单元(未示出)。室外单元中可设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膨胀器和制冷循环的类似部件,室内单元中也可设有室内热交换器400和室内风扇620。
50.例如,室内单元可包括安装在室内空间的壁上的壁挂式室内单元;还可包括放置到室内空间地上的柜式或立式空调器。
51.参照图1、图2和图3,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壳体100中安装有构成制冷循环的多个部件。壳体100包括至少部分打开的前表面110、安装在室内空间的壁上且设有安装板160的后表面120、限定底部构造的底表面140、设置在底表面140的两侧的侧表面130、以及限定顶部外观的顶表面150。
52.前表面110的打开部分的前方处设有前面板111,前面板111限定室内单元的前外观。
53.安装板160(参见图3)联接到后表面120。安装板160中可限定联接到壁的安装孔。例如,安装板160可以联接到壁上,且壳体100可设置为安装在安装板160上。
54.壳体100可以是在分离式空调的情况下设置室内空间中的室内单元壳体100,也可以是一体式空调的情况下的空调的自身壳体100。而且,在广义上,前面板111可被理解为壳体100的一个部件。
55.参照图1和图3,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吸入部,室内空气通过该吸入部被引入;以及排放部,通过吸入部引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该排放部排放到室内空间,排放部包括出风口220,吸入部包括进风口200。
56.可通过打开壳体100的上部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吸入部,且可通过打开壳体100的下部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排放部,例如,壳体100上设置有出风口220。
57.而且,吸入部上可以设有防止引入异物的吸入格栅210,排放部上可以设有排放格栅。
58.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可移动地设置为打开或关闭排放部的导风板300设置在排放部的一侧,例如,导风板300设置于出风口220处。
59.当导风板300打开时,壳体100内的调节过的空气可以被排放到室内空间中,导风板300还用于限定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换热气流沿导风板300的导风面流动,以引导换热气流和室内气流混风后的混合气流流向室内空间的方向。
60.例如,导风板300可以通过允许导风板300的上部向下旋转来打开。
61.参照图4,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安装有热交换器400,热交换器400与通过吸入部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例如,热交换器400用于对将要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气流进行热量交换。
62.热交换器400包括热交换部430和以及用于固定热交换部430的端板410端板410,热交换部430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管420,和联接到制冷剂管420以便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热交换鳍片,热交换器400设置为围绕风扇620的吸入侧。
63.例如,热交换器400可以包括多个弯曲的热交换部430。
64.参照图4和图5,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安装有风扇620。例如,风扇620可以包括将沿周向吸入的空气径向排放的横流风扇620。
65.风扇620可呈沿圆周方向排布的多个叶片的形状。而且,风扇620在壳体100中沿左右方向延伸。此处,风扇620的轴向可以是左右方向。
66.风扇电机610联接到风扇620的一侧。风扇电机610被驱动以便向风扇620提供旋转力。而且,风扇620的另一侧可以被支撑在壳体100内部,例如,风扇620可以被支撑在出风框500上。
67.参照图4,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出风框500,出风口220位于出风框500上,出风框500作为支撑部件,用于为热交换器400、风扇620等部件提供支撑,且出风板可转动地连接在出风框500,以实现导风板300打开或关闭出风口220以及对由出风口220流出气流进行导向。
68.出风框500设置于壳体100内。
69.参照图6、图7、图8和图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300,包括连接筋和多个导风部310;导风部310的横截面为s形或弧形,以使得导风板300的横截面呈波浪形,在很好的将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换热气流限定为沿导风板300的导风面流动同时,进一步加强导风板300对由出风口220流出气流流动方向的控制,另外,在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气流在导风板300的导风面流动的过程中形成波浪风,能够很好地模拟自然风,使得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气流变柔和,不会让用户有直吹的体验,保证了用户在使用室内空调器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体验。
70.导风板300用于限定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换热气流沿导风板300的导风面流动;多个导风部310的相邻两个导风部310相连接以形成导风板300,进而可以实现对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气流进行导向,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单个导风部310的导风板300设计,增大了导风板300的导风面积,保证了导风板300对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气流具有更大的托举和导向作用,提升了室内空调器的送风距离;加强筋330用于将相邻两个导风部310相连接,保证导风板300的结构稳定性。
71.加强筋330设置于相邻两个导风部310和通风部320之间。
72.另外,加强筋330和多个导风部310可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便于导风板300的安装和拆卸清洗,提升了室内空调器的生产装配效率,以及室内空调器的后期维护。
73.参照图6和图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300上设置有通风部320,通风部320可以是间隙结构。
74.参照图7和图12,通风部320用于将导风板300的导风面和室内空间连通,且导风板
300用于限定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换热气流沿导风板300的导风面流动,此刻,导风面侧的空间中压强较小,导风板300的背风面的空间中压强大,进而能够引导室内空间中的室内气流由通风部320流至导风面和换热气流混风,降低了流入到室内空间中的换热气流的温度和室内空间中的温差,避免了用户对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气流具有过冷过热的直吹感觉,提升了用户体验。
75.通风部320连通于导风面和室内空间,通风部320位于导风面和导风板300的背风面之间,且通风部320位于相邻两个导风部310之间。
76.另外,将多个导风部310互相连接形成波浪形结构,且在导风板300上设置通风部320,增强了导风板300的可观赏性,一定程度上装饰了室内空间。
77.参照图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适应由出风口220流出气流的流动方向,保证导风面气流流动的流畅性,通风部320相邻导风面的一端向导风板300的出风端倾斜设置,使得室内气流缓和地混入到换热气流中。
78.参照图图6、7、图8、图9和图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百叶750组,百叶750组包括多个百叶750,每个百叶750可设置为s形结构或弧形结构。
79.百叶750组用于限定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换热气流沿混风百叶组710的每个百叶750流动。
80.百叶750组设置于导风板300上。
81.参照图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百叶750组包括混风百叶组710和第一通过部730,混风百叶组710呈波浪形,第一通过部730为混风百叶组710的两百叶750之间的间隙。
82.参照图6和图11,混风百叶组710相邻导风板300的侧部设置,且由于气流沿混风百叶组710的内侧流动,使得混风百叶组710的内侧压强小于混风百叶组710的外侧,以引导室内空间中的室内气流流动并混合至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换热气流,进而减小了室内空调器的两侧出风气流和室内空间中空气的温度差值,避免了室内空调器吹出的气流过冷或过热,提升了用户体验;第一通过部730用于允许室内气流向导风面的流动,即,用于允许室内气流向混风百叶组710的内侧流动向换热气流混风。
83.混风百叶组710呈八字形布置在导风板300上,且混风百叶组710的出风端向壳体100的两侧倾斜;第一通过部730位于混风百叶组710的相邻两个百叶750之间,且第一通过部730的一端连通于室内空间,第一通过部730的另一端连通于混风百叶组710内侧的空间。
84.另外,混风百叶组710包括至少两个百叶750,以保证第一通过部730的形成;同时,混风百叶组710设置于与导风板300出风端相邻的任意个导风部310上,例如,与导风板300出风端相邻的一个导风部31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百叶750,与导风板300出风端相邻设置的多个导风部310且每个导风部310上可设置多个百叶750,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85.参照图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百叶750组包括混风百叶组710、第一通过部730、第二通过部740和导风百叶组720,混风百叶组710和导风百叶组720均呈波浪形,第一通过部730为混风百叶组710的两百叶750之间的间隙,第二通过部740为导风百叶组720的两百叶750之间的间隙。
86.参照图6和图11,混风百叶组710相邻导风板300的侧部设置,且由于气流沿混风百叶组710的内侧流动,使得混风百叶组710的内侧压强小于混风百叶组710的外侧,以引导室
内空间中的室内气流流动并混合至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换热气流,进而减小了室内空调器的两侧出风气流和室内空间中空气的温度差值,避免了室内空调器吹出的气流过冷或过热,提升了用户体验;第一通过部730用于允许室内气流向导风面的流动,即用于允许室内气流向导风百叶组720和混风百叶组710之间的空间流动向换热气流混风。
87.导风百叶组720和混风百叶组710均呈八字形布置在导风板300上,且导风百叶组720和混风百叶组710的出风端向壳体100的两侧倾斜;导风百叶组720设置于混风百叶组710内侧;第一通过部730位于混风百叶组710的相邻两个百叶750之间,且第一通过部730的一端连通于室内空间,第一通过部730的另一端连通于导风百叶组720和混风百叶组710之间的空间;第二通过部740位于导风百叶组720的相邻两个百叶750之间。
88.另外,混风百叶组710包括至少两个百叶750,以保证第一通过部730的形成;同时,混风百叶组710设置于与导风板300出风端相邻的任意个导风部310上,例如,与导风板300出风端相邻的一个导风部31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百叶750,与导风板300出风端相邻设置的多个导风部310且每个导风部310上可设置多个百叶750,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导风百叶组720的数量可设置为多组,进而可以进一步地引导流量更大的气流的流向。
8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挂壁式室内空调器在运行制冷热的模式时,导风板300处于打开出风口220的状态,此时导风板300的进风端相邻出风框500的出风端和出风框500的底部设置,使得混风百叶组710尽量地暴露在室内空间中,还能使得导风板300的背风面尽量地暴露在室内空间中,因此,室内气流在由通风部320和,或第一通过部730从室内空间向导风面流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阻碍,或受到出风框500的干扰。
90.当侧开门的立式或柜式室内空调器在运行制冷热模式时,导风板300处于打开出风口220的状态,此时导风板300的进风端相邻出风框500的出风端和出风框500的侧部设置,使得混风百叶组710尽量地暴露在室内空间中,还能使得导风板300的背风面尽量地暴露在室内空间中,因此,室内气流在由通风部320和,或第一通过部730从室内空间向导风面流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阻碍,或受到出风框500的干扰。
91.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构思,由于改进了百叶组,将百叶组的混风百叶组相邻导风板的侧部设置,根据伯努利效应,百叶组用于限定由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沿混风百叶组的每个百叶流动,所以能够引导室内空间中的室内气流动并从混风百叶组的两个百叶之间混合至由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中,进而减小了室内空调器的两侧出风气流和室内空间中空气的温度差值,避免了室内空调器吹出的气流过冷或过热,提升了用户体验。
92.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构思,由于改进了混风百叶组,混风百叶组包括至少两个百叶,以在两个百叶之间形成有第一通过部,由第一通过部允许室内气流流向换热气流混风,进而减小了室内空调器的两侧出风气流和室内空间中空气的温度差值,所以避免了室内空调器吹出的气流过冷或过热,提升了用户体验。
93.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构思,由于增设了导风百叶组,且导风百叶组和混风百叶组均呈波浪形,进而当由出风口流出的气流流过导风板的导风面时,百叶组能够扰乱该气流,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风,所以使由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变得柔和,不会让用户在使用室内空调器的过程中有直吹的感觉,提升了用户体验。
94.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构思,由于改进了导风板的结构,将导风板设置为多个导风部互相连接的形式,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单个导风部的导风板设计,增大了导风板的导风面积,
所以能够保证导风板对由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具有更大的托举和导向作用,提升了室内空调器的送风距离。
95.根据本技术的第五构思,由于改进了百叶组的布置方式,混风百叶组包括至少两个百叶,每组导风百叶组包括至少两个百叶,因此每组百叶组均为多段式的布置,相较于单个百叶的设置,延长了对气流的控制距离,且导风百叶组和混风百叶组均呈八字形布置在导风板上,且导风百叶组和混风百叶组的出风端向壳体的两侧倾斜,所以进一步地扩大了室内空调器的送风广度。
9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热交换器,用于对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百叶组,设置于所述导风板上,用于限定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沿所述百叶组的每个百叶流动;百叶组包括:混风百叶组,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导风板侧部,用以引导室内空间中的室内气流并与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混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组还包括:导风百叶组,设置于所述混风百叶组内侧;第一通过部,位于所述混风百叶组的相邻两个百叶之间,且所述第一通过部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室内空间,所述第一通过部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导风百叶组和所述混风百叶组之间的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百叶组包括至少两个百叶,且所述导风百叶组的数量可设置为多组,所述百叶组还包括:第二通过部,位于每组所述导风百叶组的相邻两个百叶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百叶组和所述混风百叶组均呈波浪形;所述导风百叶组和所述混风百叶组均呈八字形布置在所述导风板上,且所述导风百叶组和所述混风百叶组的出风端向所述壳体的两侧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百叶呈s形或弧形。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包括:多个导风部,相邻两个所述导风部相连接,所述第一通过部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导风部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百叶组包括至少两个百叶,所述混风百叶组设置于与所述导风板出风端相邻的任意个所述导风部上。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横截面呈波浪形,所述导风部的横截面为s形或弧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风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框上;所述导风板处于打开所述出风口的状态时,所述导风板的进风端相邻所述出风框的出风端和所述出风框的底部或侧部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室内空调器,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热交换器,用于对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百叶组,设置于所述导风板上,用于限定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沿所述混风百叶组的每个百叶流动,包括:混风百叶组,相邻所述导风板的侧部设置,以引导室内空间中的室内气流动并混合至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进而减小了室内空调器的两侧出风气流和室内空间中空气的温度差值,避免了室内空调器吹出的气流过冷或过热,提升了用户体验。提升了用户体验。提升了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