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增长

更新时间:2022-11-24 03:58:1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4日发(作者:羊脂球读后感)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1页

介词“被”的起源和发展

班级:2010级文本(1)班

姓名:吴佑红

学号:2010021028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很多新语言现象产生。如前段时间流行的“雷

人”、“沙发”、“房奴”等。但是,在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被

时代”。于是大量与“被”字相关词语出现,如大学生“被就业”、民

众工资“被增长”、居民收入“被增长”等等。由此看来,“被”字被

赋予新的意义和力量。那么,介词“被”是何时起源的?怎么样发展

的?本文将对“被”字的起源和发展做简要叙述。

“被”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被”字的演变如下: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2页

从上面“被”字的字形演变,我们可以知道“被”最早产生于商

朝的甲骨文。在古代汉语中,“被”的主要用法是做名词和动词,许

慎《说文解字》:“被,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段玉裁注:“《论

语·乡党》篇曰:‘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孔安国曰:“今被也。”

郑注曰:‘今小卧被是也。’引申为横被四表之被。”可见“被”当初

是一个形声字,其本义应是“被子”的意识,是一个名词。

所以“被”字的解释为:被:(形声。从衣,从皮,皮亦声。“衣”

本指“覆盖物”。“皮”意为“弹性起伏”。“衣”与“皮”联合起来表

示“皮制覆盖物或类皮覆盖物”。本义:睡眠时用以取暖的覆盖物)。

(1)、翡翠珠被,烂齐光些。(《楚辞·招魂》)

(2)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楚辞·招魂》)

(3)、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史记》卷五)

“被”作为名词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今天常常说的“被子”、“被

套”“棉被”等等。“被”作名词的时候还表示披在身上的斗篷或披风,

后来写作披。如“工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左传▪昭公十二

年》)。所以“被”在那时候可以是披风。

除了作名词外,上古汉语中“被”字的常见用法是做动词用,有“覆

盖”、“披”等义。从“被子”起初应该是“加在……..身上”如“泽被

生民”(《荀子▪臣道》),然后由此再到“表面”再到“覆盖”,是符合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3页

意义引申的逻辑规律的。“被子”是用来遮盖身体的,由遮蔽身体的物

体引申出“覆盖”的动作是合乎情理的。如:

(1)、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毛诗·采

蘩》)

(2)、以其烟被之,则凡水虫无声。(《周礼》)

然后在由“披风”引申到动词“披”。所以今天的“披在身上”

的源流是“被”。如: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七十章)黄伯

荣、廖序东认为:施事主语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主谓的语义

结构及关系是“施动者+动作”的关系。从语法关系看,这里所说的施

事,既包括动作的发出者,也包括不能发出动作的事物。在这句中“被”

作为“披”解释时,“被”几乎都由施事者所为,它们的主语是事件的

行动者,很显然“被”应该是一个典型的行为动词。而作为“覆盖”

义的“被”则不是由施事者所为,也就是说其主语不是事件的行动者,

而只能称为小句“话题”或“主题”,因此“被”在这里只能是一个

非施事性的行为动词。

随着时代和语言环境的变化,被的演变并没有停下来。在“覆盖”

的基础之上,有了“到、及、达”的意思。如:东渐于海,西被于流

沙。(《今文尚书·禹贡》)。还有引申为“施加”、“施及”,如:其胤

维何,天被尔禄。(《诗·大雅·既醉》)。被有了“施加”之后,此时

“被”的意义变的越来越多,又可引申为“遭受”、“蒙受”义。如: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这样,我们今天所流行的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4页

网络词语也就有了解释,就是“遭受”的意义。“被自杀”就是“被

迫、遭受自杀”。

当“被”作“覆盖”、“披”、“施加”来理解时,不论其是作为行

为动词还是非行为动词,“被”在句中强调的往往是施事者的行为动

作,而不是受事者。所以当“被”一旦作“遭受”、“蒙受”来理解时,

其强调的往往是受事者。也就是说,在这类句式中,施事者与受事者

的句法位置发生了转换,从而导致了句子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被”在句中的意义,使一个典型的表行为动作

的动词逐渐减弱了其施动意味。“动词虚化为介词即语法化往往是由

动词句法位置的改变引发的。如果一个动词一直在‘主-谓-宾’格式

中充当谓语,它一直作为句子结构的核心成分,那么它在句中表达的

动作或状态是实实在在的,不会虚化。如果某个动词不用‘主谓宾’

格式,或不是句中惟一的动词——出现了连动式。那么这个动词就有

可能虚化。”按照张洪明先生的说法,“被”已从行为域转到心理域,

因而不再是一个行为动词,而是一个心理动词。作为心理动词的“被”

所表达的往往是受事者所不愿意不期待的,是不愉快的事情。这样“被”

就逐渐获得了贬义属性并变得只限于使用在受事者受到负面影响的

上下文中,从而把焦点转向受事者,完成了“被”字从表主动的行为

动词向表被动的心理动词的转变。正是这种转变,使得“被”字具备

了“虚化”的条件。

从以上对“被”字意义转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汉语中,

“被”字主要是作为名词和动词存在,而现代汉语中表示被动意义的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5页

标志词“被”很明显出现得较晚。这样,在现在,“被”才成为一个

介词而存在,其实现在的被也是一个多意词。

这要就产生了被动句,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主动句是

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句子。而被动句则是

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很早

都出现了,最早时候被动句主要用“于”、“为”、“见”等。如: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到了汉末年,“被”字慢慢被虚化,成了被动句的特殊标志,一

直沿用至今,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

行》)。

到了现在,以“于”、“为”、“见”引起的被动句已经不用了,一

般是以“被”引起。如:张三被李四打了。李四是发出动作“打”的,

张三是“受事”被害者。

现在我们面临着“被毕业”,每天都面临着“被考试”,“被生活”。

看来,“被”时代已经到来。

本文发布于:2022-11-24 03:5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97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进度条英文
下一篇:英语日记格式
标签:被增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