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4名儿童被埋遭殴打

更新时间:2023-01-04 19:51:4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福州取消体育中考)

《被埋葬的孩子》空间及社会意象解读

《被埋葬的孩子》是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的家庭剧三部曲之一。该剧聚

焦在一个家庭的病态和人物的异化上,却从中透视出美国神话和美国梦的破裂以

及传统美国家庭结构的分崩离析。本文试从空间意象和社会意象两个方面解读作

者如何通过意象来揭示剧作的主题。

标签:空间;孤独;雨;乱伦;出走

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到朗基努斯的《论崇高》,再到西方现代文学批评

诸流派,通过意象来展现文学作品的主题历来被文学家和批评家所重视。意象派

运动的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就曾提出“意象”是诗歌创作的宗旨:“一生中能描述

一个意象,要比写出成篇累牍的作品好”。他认为,“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

一个理性与感情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的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

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的艺术品时经受到突然长大了

的感觉(庞德,1987:109)。意象理论认为,意象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呈现出

事实,并给读者以解放感、自由感和超时空感。意象经常被运用在诗歌的创作中,

因为使用意象可以在有限的篇章中展现丰富的内涵。由于受到表演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戏剧同样有篇幅限制,剧作家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现作品的主题,

借助丰富的意象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意象在谢泼德的名作《被埋葬的孩子》

中得以巧妙的运用,展现了深刻的意蕴。

萨姆·谢泼德被奉为美国大众文化偶像,不仅在于其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于

各个公众角色——好莱坞明星、电影导演和编剧、不羁的摇滚乐手和温情的浪漫

诗人之间,更因其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剧作家熠熠生辉于美

国文坛。独树一帜的创作个性和不断创新的艺术手法不仅使谢泼德受到文学评论

界专业人士的肯定和好评,更是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山姆·谢

泼德是从外国百老汇中脱颖而出的成功剧作家,是美国剧坛继尤金·奥尼尔、阿

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姆斯以来最重要的人物。他共创作50余部戏剧,尤其以

他的家庭三部曲奠定了他在美国剧坛的地位,家庭三部曲包括《挨饿阶级的诅咒》

《被埋葬的孩子》和《真正的西部》,其中《被埋葬的孩子》是谢泼德迄今为止

上演次数最多,最受观众关注的剧作,该剧荣膺了1979年的普利策奖。这部戏

剧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之间两天一夜的故事,情节围绕着这个家庭的秘密展开:

一家之主道奇在变得性无能之后,他的妻子黑利跟他们的长子蒂尔顿乱伦生下了

一个孩子。愤怒的道奇把这个孩子淹死后埋在了后院。从此之后,后院成了这个

家的禁地,而“被埋葬的孩子”也成了这个家的核心隐秘。但是,蒂尔顿在离家多

年后却突然回来了,这就意味着这桩家庭丑闻有被揭露的危险。而在此后不久,

蒂尔顿的儿子——这个家庭的第三代人文斯也带着女友谢利不期而至。就这样,

这桩家庭秘密随着蒂尔顿和文斯的归来,逐渐真相大白。为了渲染情感、揭示主

题和推动情节发展,谢泼德在剧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

《被埋葬的孩子》以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背景,上演了在喧嚣世界中力求寻

找自我的个人所经历的迷茫,形成性格畸形;畸形的人物造就了变态的家庭关系,

酗酒的父亲手刃儿子,妻子和儿子的通奸,两个儿子对父亲权威亵渎,孙子归家

却不被接受;这样的家庭只是当时混乱无序的社会的一个缩影。而所有的一切都

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现状息息相关。《被埋葬的孩子》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全剧充满隐喻性的语言,行为及场景,这无疑带给无论读者还是观众直接的感官

震撼,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这些隐喻丰富了作品的语言,意象,而且深化作

品的主题,但同时也加大了解读的难度。他们是作品展露出的“冰山一角”,而其

下隐藏的巨大冰山内容,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发现。

一、空间意象

《被埋葬的孩子》里的空间意象总体特征是封闭、隔绝,这与剧作的孤独主

题相暗合。爱德华·索雅在《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

旅程》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三种“空间认识论”,索雅认为,第一空间关注的主要是

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可由经验描述的事物,人类能直接掌握它。第二空间是

在空间的观念中构思而成的,缘起于人类精神或认知形式中的表征生活意义的观

念形态。第三空间是再现的空间,它是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肯定性解构和启

发性重构。换言之,第一空间是具象的物理空间,第二空间是由话语建构的心理

空间,第三空间类似于列弗菲尔所提的社会空间,是游离于自然与文化之外的、

他者的异质空间。

(一)物理空间

《被埋葬的孩子》中的物理空間包括房间、楼梯和门廊等。房间是舞台的核

心,所有的叙事都发生在这里,家庭三代人的风风雨雨都无一例外地在这里展开,

这个空间是封闭的。房间里是哥特式的场景布置,破旧的、露出填充物的沙发、

闪着蓝光的电视、摆满各种药瓶的茶几和灯罩已经褪色的落地灯。家本应是充满

爱与温暖的地方,而这个家庭里所有的物品都散发着陈腐的气息,象征着这个家

庭的衰败和感情的支离破碎。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展开,一方

面是限于舞台的限制,在一个空间里演绎一个家庭前后几十年的沧桑,有利于叙

事的集中性;另一方面,家成了一个桎梏,家庭的第一代主人公道奇始终没有迈

出这个房间半步,并最终命丧于此,家庭的其他成员虽然都试图走出这个家,但

最终都由于各种原因回到家中。

在舞台上,楼梯也处于核心位置,楼梯是连接楼上楼下的桥梁,而在剧作中

楼梯却是将夫妻隔绝起来的媒介。故事的女主人公,道奇的妻子黑利始终躲在阁

楼上回忆过往,道奇则始终未离开房间,两人的对话也是自说自话,夫妻间空间

上的隔绝象征着夫妻关系的名存实亡。而这个家庭的门廊极具特色,传统的门廊

应该是开放的,而剧作中的门廊“四周装着纱窗、地上铺着木板”,却是封闭的。

这种物理上的封闭带来的是心灵上和情感上的封闭,屋里的人出不去,屋外的人

也无法进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二)心理空间

《被埋葬的孩子》中人物的心理空间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的,这一剧作中典

型的心理空间是孤独和无力感,这种孤独和无力是心灵上的自闭,是固执地把自

己锁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家庭第一代男主人公道奇只与电视为伴,守着没有影像

的电视酗酒而与其他家庭成员几乎没有交流。道奇与妻子黑利之间的对话根本不

是真正的交流,而是各说各话。道奇的大儿子蒂尔顿与母亲乱伦,儿子又被自己

的父亲溺死,他在愤怒中远走他乡,身陷囹圄而最终不得不回到家中,他直言自

己的孤独:“蒂尔顿:过去我不在家的时候,当我在新墨西哥州的时候,你并没

有为我担心。

道奇:的确,我那时是没有为你担过心。

蒂尔顿:你那时应该多关心我。

道奇:为什么?你在那儿不是没干什么事吗?

蒂尔顿:我什么也没干。

道奇:那我为什么要为你担心呢?

蒂尔顿:因为那时我感到很孤独。

道奇:因为你孤独?

蒂尔顿:是啊,那时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感到

孤独。

道奇:为什么?

蒂尔顿:(停顿)能给我喝口你的威士忌吗?”

当父亲问及他孤独的原因时,他却放弃了和父亲交流的机会,顾左右而言他,

选择在自我封闭中吞食孤独的果实。

另外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展现出一种无力感或者说机能缺失,道奇作为丈

夫,六年不和妻子同床,结果妻子和儿子乱伦生下一个孩子,这是作为丈夫机能

的缺失。作为父亲,大儿子用玉米皮埋葬他、二儿子给他剃头都是颠覆他作为父

亲的权威,是给他去势的象征,这是作为父亲机能的缺失。蒂尔顿的精神失常,

布雷德利的身体残疾都是机能丧失的体现。另外,整个家族的人都没有姓,只有

名,连基本维系家庭纽带的姓都丧失了,这也是作为家庭的机能缺失。

二、社会意象

剧作中比较突显的社会意象有埋葬和开车,埋葬象征着权力的崩溃,开车则

彰显了出走的主题。

埋葬的意象在剧作中反复出现,首先,乱伦的孩子是埋葬在后院当中的;其

次,蒂尔顿多次想用玉米皮将父亲道奇埋葬起来。而道奇自己也用毛毯来覆盖自

己,毛毯也是埋葬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剧中,埋葬具有仪式化的原型意义,这

个意象的反复出现都和道奇有关,道奇是家庭权威的核心,通过埋葬这种葬父的

仪式,家庭里的其他成员为权威去势。

出走是本剧的主题之一,这在剧中是通过开车的意象展现的。蒂尔顿年轻时

候也曾开车出游,却惹得一身麻烦而不得不回到家中。文斯是家族中最年轻的一

代,二十出头,六年前,叛逆使他离家出走。六年后,他开车去新墨西哥州看父

亲,顺路回家,结果回到家中发现没有人能认出自己,于是想方设法模仿自己小

时候曾经玩的游戏、恶作剧和小时候的声音,试图幻想唤醒道奇和蒂尔顿的记忆,

但是,文斯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文斯仿佛突然之间失去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是

谁,也不被人承认,他不再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他莫名其妙地成了一个局外人,

成了这个家庭的入侵者。文斯无法忍受这种身份的缺失和家族身份不被人承认的

痛苦,借口给道奇买酒从这个家里冲了出去。他开着车一路出走,一直开到爱荷

华州的边缘。并在开车的途中看到祖先的面孔在车窗上一一浮现,而最终认识到

真正的自我。开车的意象是实现出走的形式,只有通过出走,家庭里的成员在实

现自己的身份认知。

【参考文献】

[1]戴维·洛奇编.20世纪文学评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杜帅.从隐喻视角解读《被埋葬的孩子》[J].赤峰学院学报,2012(1):

140-142.

[3]姜萌萌.集体的情感感悟與心理体验——《被埋葬的孩子》的仪式原型解

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6:42-48.

[4]金李俪.那也许是太阳吗?——解析谢泼德戏剧《被埋葬的孩子》的结局

[J].外国戏剧研究,2002.

[5]冷国辉.《百年孤独》的空间叙事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6]叶新.《被埋葬的孩子》之超级现实主义意蕴[J].北方论丛,2008(6):44—46.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19:51: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925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