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婚后的礼仪风俗
(新娘拜见公婆、婚后的回门与上门、媳妇的地位)
一新娘拜见公婆
新婚之夜过后的第二天早上,一般都是新媳妇拜见公婆
的时候。在古代,这个时候也是有一定的礼仪和规矩的。古
代提倡妇女讲四行,其中第一条就是妇德,妇德中有一条就
是要孝敬公婆。
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从表面上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对之处,
但是在古代对公婆的孝敬,有时被强调到不合理以至至屈辱人
格的地步,则是封封建制度下对女子的一种压压迫和不平等对
待,这是让让人难以忍受的。从拜堂开开始,是新媳妇见公婆的第
第一道礼,然后就是新婚的的第二天的拜见公婆。新媳媳妇初次
见公婆时要送的礼礼物,在古代主要以献鞋为为主,另外附带一
点其它物物品。第二天的拜见公婆,,要由新媳妇的妯娌陪着,,
再次拜见公婆尊长。这一一次新媳妇要带的礼物一般般是以枣子
和茶为主。所拜拜的尊长,都必须严守宗族族辈份循序拜见,不
得乱了了秩序。如果是大家族,还还得要请一位熟悉宗族及姻姻亲
长辈的人,预先开列一一个程序名单,另由一名司司仪的人,唱
名邀请就坐受受拜。对平辈的亲戚只半拜拜,并且他们还要还礼。拜
拜完亲戚还要拜宾朋贺客,,这一系列程序叫做“分大大小”,这一
习俗在长江流流域和黄河流域大致上都是是相同的。在江苏地
区,这这一规矩到后世有所改变,,它将婚后送给公婆的枣和和茶,
2/7
改为婚前拜谒公婆时时送给公婆一种用莲子和桂桂园等果品做
成的甜汤,以以表示一种做儿媳妇的谢意意。上海浦东地区“分箱布
布”的习俗,有时也在婚后后的第二天进行,这也是是做儿媳的
对老人表示的一一种孝敬之意。
二婚婚后的回门与上门
新娘娘子结婚后的第二天或者第第三天都要回到娘家去一趟
趟,这在中国的婚姻习俗中中也是千百年
来流传下下来的一种传统,无论汉族族抑或某些少数民族都
存在在这一种习俗。“回门”在在古代叫做“归宁”,或“拜门”、“行拜门
礼”等等,这是新婚夫妇第一次双双双回娘家省亲。古代第一一次省
亲的日子一般在婚后后第三、第六、第七、九、、十日或者满月
等时候,日日期不定。近代一般都在第第一日或者第三日比较多见
见。新娘从娘家到婆家叫做做进门,从婆家回到娘家就就叫做回
门。新婚夫妇一起起回门,取夫妇二人成双成成对的意思,在江
苏北部称称此为“双回门”,苏南则则称“回门”。而在常州一一带因是
女婿去参拜岳父母母,因此叫做“拜门”。安安徽淮北地区如果是夫
妻二二人婚后第一次回娘家,就就叫做“走头趟”,这是婚婚事的最后
一项
礼仪,,它包含着一种女儿出嫁后后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女
女婿感谢岳父母的恩德,以以及让新娘的父母
看到到他们的婚事美满的意思,,同时也有女家的亲戚进一一
步熟悉女婿之意。当新婚婚夫妇回门时,要依次拜见见岳父母及
3/7
女方各族的尊长长等人,然后岳家要设宴款款待新女婿,女家的
亲邻还还要闹新女婿,。安徽南部部地区的习俗是新女婿回门门时,
还要献给岳父母“回回门钱”,有的地方规定要要带上一只公鸡。在
现世社社会虽然没有了带公鸡的习习俗,但仍然要带一些酒、、水
果、点心之类的礼物
回门。新郎返家时,岳岳父母要回赠他一些糯米和和一只母
鸡带回,鸡与“吉吉”谐音,取吉祥之意。杭杭州地区流行着一种
叫做“回郎”的风俗,这是一种种由女家邀请亲友,会见婚婚后初次
上岳家门的新女婿婿的一种仪式。当地有双回回郎和单回郎、灯
彩回郎和和不用灯彩回郎几种形式。。单回郎者只需新郎一人去
去,双回郎则是夫妇二人一一同回去。当新人要回门时时,女家
还专门准备了合马马(前面已讲过)留给新人人来拜,新人来岳
家后如果果拜过合马,就可以在岳家家同宿,如若没有拜过合马马,
则不能。合马拜过之后后就可以烧掉。古代回门,,一般都住一
月,至少也要要住七天,到现代,一般回回门都在当天就返回。
四川地区流行一种“回门宴宴”,也称“回筵”。这也也是新女婿
回门时,女家所所设的招待新女婿的酒席。。这种回门宴一般在
新婚第第三天举行,到时由女方家家派人去把新婚夫妻接回家家
来,当天中午女家就盛情情款待新人,菜肴一般都选选取新婚夫
妻平常爱吃的家家常菜,如川西农村就是一一些回锅肉、豆花、
炒菜和和一些家常小吃等等。通常常新婚夫妇也要当天返回婆婆
家。当地的习俗认为,新新婚夫妇的新房一个月之内内不能空着,
4/7
所以女方家在在这一个月之内,不能留新新人在家中住,直到一
个月月以后,女方的父母才可以以接女儿和女婿回来同住,,这种
习俗在当地叫做“一一月不空房”。与回门礼相相对的还有一种礼仪
叫做上上门礼,有的地方不是由新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来看望老老
人,
而是由女方家的的人到男方家中来看婆家人人和新女婿,这
就是上门礼礼。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这这样一种习俗,他们把上门
门的习俗叫做“送三朝”,,或者叫做“送三朝礼”,,这种习俗由古
代的“暖女女”之礼演化而来。在古代代,女儿出嫁三天后,心疼疼
女儿的母亲就要送一些做做熟的食物到女儿的婆家中中去,以表
示母亲的安慰之之情。这种礼仪最开始仅限限于食物,后来发展
到送各各种礼品,包括给女儿公婆婆的礼物在内,它包括花冠冠、
彩缎、禽蛋果物等等。。由于送礼的性质有了一些些改变,所以
后来这种礼就就称为“送三朝礼”。这是是在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送送
去,礼品不单单是给女儿儿的,也有送给亲家的。礼礼品大多数
都是以吃的东西西为主,数量的多寡则是根根据各人的家庭情况
而定,,但是油、蜜和女红则是少少不了的,油是用来给女儿儿晚
上织布作照明用,蜜表表示祝愿小两口日子过得甜甜甜蜜蜜,女
红之类的东西西则是教育女儿在婆家要勤勤于纺织、勤俭持家。
当新新娘的母亲来送礼的时候,,娘家的父兄叔伯和舅舅等等人也
都一起来到男家,男男家早已准备好了酒席款待待,这种酒席叫
做“喝会亲亲酒”。有时候岳父母想上上亲家的门,可是又受不了了见
5/7
面时礼仪上的钱财应酬酬,只好采取辞谢正式的邀邀请,然后改
日再偷偷地上上门这种方式,这叫做“偷偷上门”。说是偷上门,实实
际上双方暗中仍有接洽,,使主人有所准备,只是在在礼仪上就
要简单得多,使使女家能够省去不少烦难。。这一般只是穷家小
户比较较经济的一种安排。这种习习俗一般只在杭州地区流行行。
现在一些地区的这一礼礼俗,都在女儿女婿回门时时一起进行。
少数民族族中也流行回门的习惯,但但他们的回门习俗与汉
族有有较大的不同,表面上他们们也是在
婚后第一天或或者第三天就回到娘家,但但实际上它是一种
走婚的性性质,走婚我们在前面已经经谈到过,即新娘在婚后一一
天或者三天后就回娘家,,直到农忙或者生孩子时再再回来,如
果不生孩子则要要走婚好几年,它是一种母母系氏族社会的随母
方制度度的遗风。如侗族的“三回回门”,新娘子婚后不落夫夫家,要
在婆家和娘家之间间走三次,称为三回门,才才最后在婆家定居
下来,都都是属于此类性质的回门。。所以它与汉民族的礼仪性性
的回门是性质不同的两回回事。
三媳妇的地位位
新媳妇从进门的第一一天起,就开始了与在娘家家截然不同
的两种生活,这这在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代以前的几千年内,
大致都都是如此。这种不同主要是是表现在地位和待遇上。说说的
比较明白一点,就是婆婆婆和媳妇之间的关系和地地位的定位。
这种地位和待待遇从新娘跨进婆家的门槛槛的那一刹那起,就开
6/7
始表表现出来了。在江苏地区这这种地位的差别表现得非常常明
显,当新娘坐着花轿到到婆家后,到门口时要停留留片刻,意思
是要灭一下新新娘的火性,然后在花轿进进门时,必须从门口挂
着的的婆婆的裤子下面穿过,寓寓意为婆婆必须在媳妇之上上,媳
妇不得违命。在安徽徽江淮地区则有一种“塞婆婆嘴”的习俗,它
反映的还还是一种媳妇地位低下时,,采取一种防范或者制服婆婆
婆的行为。这种习俗的产产生是因为在这个地区的民民间常有婆
婆任意役使儿媳媳、挑剔儿媳、并挑拨儿子子与儿媳关系的不良
风气,,使儿媳常常难以做人,因因此当地有“新媳妇最怕婆婆婆嘴”
的说法。为了制服服婆婆的嘴舌,姑娘的母亲亲在嫁前就用红布
作个荷包包,里面装满黄豆之类的豆豆子,叫做塞婆豆,放在出出
嫁女儿的怀中,带往婆家家,这种红布荷包就叫做“塞婆嘴”。这
大概也是当当地的女子在毫无办法的情情况下,想出来的一种被动
动的防御武器。
在江苏苏还有另外一种体现媳妇地地位的作法,那就是试新媳
媳妇的手艺。在结婚的第三三天时,新媳妇由伴娘陪同同进入厨
房,祭拜灶神后,,将事先别人已准备好的豆豆腐用刀划开放入
油锅内煎煎,这时伴娘要在一边念吉吉语和讲口彩:豆腐煎得黄黄,
来年生个状元郎;豆腐腐煎得跳,新郎坐八轿。
伴娘一边念,一边还要要为新娘作帮手,以求豆腐腐煎得好,
求得个吉祥如意意。当地人认为豆腐的谐音音为“陡富”,让新媳妇到
到厨房煎豆腐,可以使婆家家马上富裕兴旺起来,同时时它也是
7/7
人们希望新媳妇在在婆家操持家务要勤快的一一种愿望,而新媳
妇的地位位由此也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了。
在云南南部地区还还有一种控制媳妇地位的象象征形式叫
做“新娘钻胯”,当新郎把新娘迎进家门门后,新郎要高高地站在堂
堂屋门口,让新娘从他的胯胯下通过,表示从此后媳妇妇要听从
丈夫的命令,无条条件的服从他的管教,按丈丈夫的意志行事。
这种习俗俗规定的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系,而不是婆媳之间的关系
系,但总的来说是限制媳妇妇行为的一种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18:1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92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