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文集

更新时间:2023-01-04 18:14:2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幸运的英文)

杨绛:平和睿智的百年人生

导语:

杨绛,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

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

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

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至今还在公演;

杨绛93岁为完成女儿心愿写了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

《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书哲理

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

八卷;从2001年起,杨绛将个人稿费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

书”奖学金,至今已累计一千多万元。直到杨绛先生已经一百零

三岁了,可是她仍笔耕不辍,其精神和毅力令世人敬仰。

杨绛八岁回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

从小就学业精良,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

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

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

对视。

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

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

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

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

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

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年轻时“蔚然而深秀”的钱钟书)

初次见面,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

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

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

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

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

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

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inlove(坠

入爱河)了。。

三、为了爱情,甘做钱家“灶下婢”

(钱钟书杨绛在牛津)

1935年,钱钟书与杨绛在无锡七尺场钱府举行正式婚礼。

结婚不久,他们便结伴到英国牛津大学去了。由于杨绛不愿意增

加老父亲的经济负担,也不愿意和丈夫分开来求学,所以她在牛

津只是一个旁听生,1937年女儿出世,杨绛的主要任务是带孩

子、照顾钱钟书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每当钱钟书被灯泡坏了等生

活琐事困扰时,杨绛总是说“不要紧,有我呢”。就连钱钟书因

为枯燥不喜欢而考不及格时,也是杨绛帮助他复习过关。

家在杨绛心中是人生的核心。自从嫁给钱钟书后,杨绛

一直甘愿做“灶下婢”,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以至于心疼女儿

的父亲不免有不平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

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钱的母亲感慨这位

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

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1938年在回国的轮船上)

1938年,钱钟书杨绛携女儿提前回国。杨绛的父母先后去

世。这以后,钱钟书杨绛相依为命,颠沛流离,在上海沦陷期间,

他们曾一度生活艰难,钱钟书为维持这个家,不得不多地代课,

有时一别妻女就是很长时间,又一次,钱钟书久别刚回到妻女身

边时,陌生的女儿看着这个男人把行李放在自己妈妈床边就提醒

道: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说着小手指着奶奶床的方

向。钱钟书尴尬地道:“怎么?到底是你认识你妈妈早还是我认

识早?”女儿毫不迟疑地道:“当然是我早,我一生出来就认识

我妈妈,你是后来才认识的。”钱钟书回家的任务是带女儿玩,

而杨绛则包揽了一切杂活。

杨绛这个“灶下婢”不光要对付一切家庭琐事,还要有惊人

的胆识保护丈夫的手稿。1945年在上海,杨绛在日军传唤她时,

拼命地把钱钟书《谈艺录》手稿藏好。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

《人·兽·鬼》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

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钟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

人寻味的名言:“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

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如果说专家们总是把人生的主要时

间花在专业上,那么杨绛的专业应该是守望家园的园丁,而且无

怨无悔。

四、才华毕现,丈夫赞其为“最才的女”

杨绛开始初露写作才华是在清华,1934年,出国留学前夕,

为了赶时间,老师朱自清同意杨绛用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

代替大考,结果这篇小说被朱先生投给《大公报·文艺副刊》,

成了杨绛第一篇创作并公开发表的小说,还被林徽因编入《大公

报丛刊小说选》。在上海“孤岛”时期,为了分担家庭的经济重

负,杨绛一方面辞退保姆,甘当“灶下婢”,另一方面给阔小姐

做家庭教师,还做了一段时期上海振华女校的校长,这时期杨绛

也开始致力于创作,写作剧本来补贴家用。

(中戏重排杨绛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剧组)

1942年冬,陈麟瑞、李健吾两位戏剧专家在聚餐时建议杨

绛写写剧本。杨绛写出了《称心如意》,被大导演黄佐临看中,

一炮打响。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

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一时盛况空前,以至

于1946年2月《围城》在郑振铎主编的《文艺复兴》上连载后,

人们问:“钱钟书是谁?”有人答:“杨绛的丈夫。”《称心如

意》得到剧作家李健吾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纪著名剧作家丁西林

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中喜剧的第二个里程碑。1945年,夏衍看了

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说:“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

杨绛!”

1949年5月,钱钟书夫妇入职清华大学,按清华的旧规,

夫妻不能同时在本校任正教授,杨绛只能做兼职教授。1953年,

杨绛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

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新中国建立后,知识分子普遍遭受冷板凳的待遇,翻译无疑

更为“安全”。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

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

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

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

棒,也从未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

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

杨绛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抗战胜利后,储安平办

《观察》杂志约杨绛写稿,杨绛把自己正在看的散文《世界公民》

翻译了一段投稿,居然得到了大翻译家傅雷的好评。

1958年,她47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翻译西班牙不朽名

著《堂吉诃德》。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

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在

20世纪50年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在回答学生提问时

说,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杨绛的作品中特别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杨绛在国内率先出

版的几部描写极“左”思潮下乃至“文革”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散

文集和小说,如《干校六记》,胡乔木评价说:“怨而不怒,哀

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干校六记》被译为多国文字,

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价为:“20

世纪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部。”1988年出版的长篇

小说《洗澡》堪称是杨绛的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

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

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杨绛自谦道:“《洗澡》

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

从散文、翻译到剧本、小说,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个“试”是一

种从容不迫的平常心,没有一丝跳着跑着争名夺利的浮躁。

1994年,在杨绛的力促下,钱钟书编定了自己的《槐聚诗

存》,杨绛把全书抄完后,钱钟书拉起妻子的手说:“你是最贤

的妻,最才的女!”

五、共克时艰,被学部誉为“模范夫妻”

新中国成立了,杨绛一家安心地等待祖国的解放,然而想不

到的是,当他们终于走过了列强凌辱的艰辛年代,看到了新中国

的曙光,胜利的喜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阴云却已悄悄遮住天

空。“三反五反”、“下放干校”等政治运动相继袭来,这对中

国的知识分子又是一次身心的考验。这一时期的所见所闻也必然

铸就成杨绛心中难以磨灭的情思。

“三反”运动期间,杨绛因讲课涉及恋爱等人性主题而被学

生控诉,之后便是大会小会自我批评,不但要遭受各种无理的辱

骂,还要默默忍受,没有丝毫辩驳的机会。这时的杨绛就像一只

待宰的羔羊,其内心的苦楚无处诉说。这场思想改造的威力给敏

感的杨绛留下的不可忘却的记忆。

1966年8月9日,杨绛在“文革”中首先被揪出来,三天

后,钱钟书也被揪了出来。运动中,杨绛还被蛮不讲理的造反派

剃了阴阳头,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她泰然处之,回家后连夜赶

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戴在头上照样和钱钟书手挽手地去买菜,

她还自嘲地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

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果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只是

变了样。”

戴高帽,游街,每天挂着牌子去挨批斗,群众分给她的任务

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

进来的女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

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杨绛反映“政治生活”的代表作:散文集《干校六记》和

小说《洗澡》)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河南的干校,杨绛被安排种菜,这

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钱钟书则担任干校通信员,每天他去邮电所

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相会”。在翻译

家叶廷芳的印象里,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

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而与杨绛一同下

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文

革’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其实十年文革,钱

杨夫妇备受折磨,亲人离散: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

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但是沉重的伤

悲未把两人压垮,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评

论著作《管锥篇》,而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八卷本的《堂吉诃德》。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杨绛动笔写了《干

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

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胡乔木很喜欢,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

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

代的荒谬与残酷。

(钱钟书夫妇摄于1962年)

那时候,钱钟书在文学所,杨绛在外文所,同属学部,命运

也相同。每天上班,他俩各自挂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牌子,自己用

毛笔工整地写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

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在被批斗的日子里,他们一同上下班,

互相照顾,走时肩并肩,手挽手,被学部的人誉为“模范夫妻”。

他们在这场灾难中不消沉,不畏缩,不卑不亢地做人。【详细】

/whsysy/201407/15/t20140715_

六、百岁高龄,穿着“隐身衣”打扫人生的“战场”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

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

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钱钟书已病

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

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

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

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

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

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

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钱钟书这才溘然长逝,杨绛内

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

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尽我应尽的责任。”

(不同时期的全家福)

杨绛在丧夫丧女之痛缓过来之后,以92岁高龄重新开始创

作,她在打扫他们一家人生的“战场”。首先,她得帮助女儿完

成心愿,女儿钱瑗生前一直想写一部反映他们一家生活的书,并

且已经拟好了目录,可惜因为英年早逝,心愿未及完成,2003

年,杨绛的《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

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杨绛说:“我们仨失散

了,留下我独自打扫现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次,96

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以及自己对世事的理解和洞察,这

本书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

和美丽。”第三,她要整理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

中外文笔记,这些书稿由于年代久远和颠沛流离,很多纸张已经

发黄发脆,且多达7万余页,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

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

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第四,钱钟书去世后,杨

绛还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

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要做的事

情还有很多很多,这位百岁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让所有人惊叹!

她曾对上海一家媒体说:“自己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

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她每天都用小楷抄写钱钟书

的《槐聚诗存》,由此“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另外,杨绛还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大棒骨敲碎

了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

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

新鲜空气。高龄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现在她

还能弯腰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

杨绛高寿的秘籍除了修身养性外,更多的来自内心的安宁与

淡泊。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

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

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

拒一切媒体的来访。杨绛与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过生日,

九十岁寿辰时,她就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

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

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

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

备走了。”

杨绛在自己百岁寿辰时感言:“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

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

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

随时准备回家。”【详细】

结语:

杨绛在80岁寿诞时苗地为其画像,夏衍题词:“无官无位,

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这确实是对杨绛一生绝好的

概括。杨绛是一个爱生活、爱读书、爱写作的有心人;是一个洞

察世事、处事机敏、爱“探险”的智者;是一个爱父母、爱丈夫、

爱女儿的贤妻良母;也是一个百折不挠、笑面人生的女强人。杨

绛式的智慧,杨绛式的温情,杨绛式的坚韧,构成了杨绛的独特

魅力。她的百年人生是智慧人生、传奇人生。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18:14: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921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潭静
下一篇:成龙简介
标签:杨绛文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