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
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
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
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毕
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
群,可作注释。
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
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
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
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
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
稳和牢固。
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
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
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
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
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
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
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才能回
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接下来的燕[ā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
勒,刻的意思。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
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
不能去计议了。
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不回家
是主动地、自觉的。
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
无奈的了。
这样理解,对边防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想家思乡的情
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
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
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
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
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
它是一首古代边防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
扉。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17:18: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91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