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病机制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ALS动物模型是研究ALS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基础。选择大鼠的原因是
其与人类基因DNA序列相似。动物模型系统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动物模型。前者如SOD1
基因突变(G93A)模型,用于研究发病机制和临床前的治疗;后者基因尚不清楚但表现为
ALS,用于神经元变性机制的研究。
2.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
二、临床常见类型
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2.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3.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4.进行性延髓麻痹
分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类。
遗传性:
1、Ⅰ型:急性婴儿型脊肌萎缩症(Werdnig-Hoffmann病)
2、Ⅱ型:儿童型脊肌萎缩症(Kugelberg-Welander综合征)
3、Ⅲ型:成人型脊肌萎缩症
4.进行性延髓麻痹
5.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AD遗传,2/3有阳性家族史,男性稍多见,且病情较女性为
重。偶有散发病例和X-性连隐性遗传。病程长,多数患者存活30年以上。
婴儿型2岁前起病,占36%,
青少年型3-18岁起病,占48.8%,
成人型18岁后起病,最大年龄达63岁。占15.25%。
6.婴儿型脊肌萎缩症
7.X-性连延髓脊髓运动神经元病
8.远端型脊肌萎缩症
9.肩腓型脊肌萎缩症
Ⅰ型:
Ⅱ型:
肩腓型脊肌萎缩症伴感觉神经病变
肩腓型脊肌萎缩症伴心肌病
10.其他类型脊肌萎缩症
慢性不对称性脊肌萎缩症病变仅累及一个肢体,出现无力和下运动神经元性肌萎
缩,数年或10年后才完全累及这一肢体的全部肌群,也可在某一时间内停止发展而不累
及这一肢体的其他部分。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感觉正常。不累及延髓和身体其他部分。
肌电图检查受累肌肉呈失神经改变。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面肩肱型脊肌萎缩症AD遗传,面、肩带、肱肌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肌无力和肌
萎缩,肌电图呈失神经改变。
单上肢脊肌萎缩症见于日本和亚洲报告,多发于10-20岁青年人,一侧上肢肌无
力、肌萎缩、肌电图呈失神经改变。病情在1-2年内缓慢发展,以后即停止发展。
节段性脊肌萎缩症Segmentalspinalmuscularatrophy1978年Sobue报告运动障碍
仅限于C8-T1神经节段支配的肌肉,肌电图呈失神经改变。
获得性
1、灰质炎后综合征
2、CJ病
3、淋巴瘤伴前角细胞病变
三、诊断方面
(一)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标准(1998年Ross等提出的新标准)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诊断标准
诊断ALS需以下条件
1、至少有两个肢体的LMN体征
2、至少有一个部位(延髓、颈或腰骶)的UMN受损体征
3、症状进行性加重,包括旧病灶及新部位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ALS必须确定无下列表现
1、感觉受损征(老年性改变除外)
2、神经原性括约肌功能障碍
3、进展性中枢神经疾病(如PD、痴呆)除ALS外
4、ALS样综合征
5、结构性脊髓病包括脊椎病性脊髓病
6、MMN
7、甲状腺和甲旁腺功能亢进
8、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恶性血液病(淋巴瘤、骨髓瘤等)
9、铅中毒
10、脑或脊髓放射病
11、氨基己糖苷酯酶-A缺乏病(<30岁的患者)
(二)ALS的电生理诊断技术
(三)影像学进展
(四)认知功能
(五)基因诊断技术
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率,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
13.4kDa蛋白),血管生长因子(VGF,4.8kDa)的水解片段和6.7kDa蛋白(性质未明)。
四.治疗
1.基因治疗:
美国Salk生物研究学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用基因疗法治疗ALS获满
意效果。ALS模型为超氧化物岐化酶1(SOD1)突变型小鼠。将携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的腺病毒伴随病毒(AAV)载体直接注入小鼠的四肢肌肉内,结果发现其有效地延
缓了疾病的进展,显著延长了生存期,即使在已出现明显ALS样症状的小鼠中也是如此。
该研究的关键在于采用了AAV载体,该载体具有从肌肉至脊髓运动神经元的“逆向
转运”功能,可绕过BBB,直接将IGF-1传递至受累神经元。
2.兴奋性氨基酸及受体拮抗剂
力如太(rilutex)或利鲁唑(riluzole)是第一个获FDA批准能延长ALS患者生命的治疗药
物,口服能通过血脑屏障。
CNQX(一种AMPA/Kainate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抑制Glu再摄取障碍(即增加Glu的摄
取)。对ALS患者的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加巴喷丁(Gabapentin)、拉莫三嗪(Lamotrigine)、利必通
3.神经营养因子
IGF-I
CNTF
BDNF
GDNF
4.抗氧化剂
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均可选用。
神经细胞营养剂如ATP、胞二磷胆碱、辅酶A等能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增加神经细胞
的营养,因而对运动神经元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目前应用的瑞安吉(1,6二磷酸果
糖)、CTP(二磷酸腺苷)、肌苷均可选用。
补充维生素E可预防ALS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Ascherio等报告了一项流行病学研
究结果,即补充维生素E可预防ALS。与未补充维生素E者比较,短期(<10年)规律补充维
生素E者和长期规律补充维生素E者的ALS死亡危险分别降低41%和62%,而补充维生
素C或多种维生素者死亡率则不出现明显变化。作者认为,氧化应激和其他机制可能在ALS
的运动神经元退行性变过程中起到了协同致病作用,而维生素E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而影
响ALS死亡危险。可试!!
哈佛公共健康大学一项逾95万人的前期研究表明,与不服用维生素E者相比,长期
服用维生素E者死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危险性降低近50%。(2005)
叶酸治疗美国Iskandar等(AnnNeurol04;56:221)进行的动物实验表明,补充叶酸可
显著提高成年动物CNS轴索的再生能力。该研究证实了叶酸在CNS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对
脊髓损伤、其他CNS创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治疗中,补充叶酸是一种有前途的干
预措施。可试!!
5.免疫抑制剂
6.钙通道阻滞剂
7.中药
8.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青霉素对神经元死亡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上调细胞或小鼠体内编码蛋白GLT1基
因转录水平有关。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头孢曲松可减缓ALS的症状进展,对中等程度
患者还可通过改善肌力和降低体重来延长寿命。(2005)
9.呼吸处理——双水平式间歇性正压呼吸(bilevelintermittentpositiveairpressure,
BIPAP)因为多数ALS病人的死亡是由于呼吸肌无力引起的肺部并发症所致,而BIPAP是
一种非侵袭性的辅助通气,因此可提供一种可靠的呼吸干预,它不仅能减少呼吸肌的负担,
改善气体交换,还能锻炼对缺氧的耐受力,提高生活质量。实践证明BIPAP能延长ALS病
人的存活时间,延缓肺功能的下降。当用力肺活量(FVC)降至正常值的50%以下或FVC迅
速下降或开始出现呼吸困难时就应考虑使用BIPAP。
10.(G-CSF: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ALS安全性较好,副作用轻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类似研究(n=13)的初步结果提示,重组人类G-CSF(rhG-CSF)可能短期延缓
AL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进展,但有待大样本研究。
11.达拉奉:日本学者对49例ALS患者进行的非随机研究提示,对生存时间超过3年的患者,
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能有利于阻止病情进展。
ALS的预后
从确诊后的预后看,ALS的生存期从半年到15年不等,平均为3年左右,5年存活率约
20%-40%,10年存活率为8-13%。
提示预后较好的指征如下:
发病年龄较早(<35-40岁);
以脊髓症状(臂或腿)起病;
仅有进行性肌肉萎缩或原发性侧束硬化;
无家族史;
无肺功能障碍;
肌电图的CAMP正常;
重复电刺激运动单位电位波幅无衰减;
发病到诊断的时间很长,病程超过3年以上;肌束颤动分布局限;
血清氯离子水平正常。
CIDP、ALS和MMN的鉴别诊断
CIDPALSMMN
临床特点
年龄所有年龄(男女为1.5:1)15-60岁(男女为2:1)15-60岁(男女为3:1)
无力对称不对称持续不对称
分布近端>远端、下肢>上肢远>近、延髓、上肢选择性损害运动神经
下肢、呼吸肌远>近、上肢>下肢
进展隐袭、辅助行走、轮椅快、3-5年后死亡隐袭、某些功能受限
肌束颤动、
痛性痉挛少见多见常见
反射减低/消失增高不对称减低
电生理
SNAP降低或消失正常正常
CMAP降低降低降低50-60%
PMCB存在无存在、仅局限于小节段
MCV明显受损正常或轻度降低多局限于PMCB节段、明显
纤颤电位对称、+-++广泛、++++局限、--++
正锐波〃〃〃〃〃〃
其他实验室检查
CSF:蛋白升高正常正常
抗GM1抗体+/-+/-+++
其他paraprotein可能存在少见可能存在
腓肠N活检炎症侵润、脱髓鞘、正常脱髓鞘、髓鞘再生少见
髓鞘再生
病理学免疫介导兴奋毒性、自由基、氧化反应可能为免疫介导
治疗血浆置换、强的松?环磷酰胺、免疫球蛋白
反应时间慢、几周-数月?几天
预后可缓解或缓慢加重进行性加重、死亡局限、多年后渐加重
注: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SN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16:33: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916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