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哥本哈根精神
【教学目标】
1.能自学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哥本哈根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哥本哈根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哥本哈根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
1.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丹麦语:Kobenhavn;英语:Copenhagen),是丹麦王国的首都、最大城市及
最大港口,也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
国际大都市。
2.作者简介
杨福家,1936年6月11日出生于上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
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主编。
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丹麦哥本哈
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教授、校
长,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创会会长;2000-2012年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兼宁波诺丁汉大学
校长,成为出任英国著名院校校长的第一位在籍中国人。目前兼任上海建桥学院名誉院长。
3.文中人物介绍
波尔: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文:NielsHenrikDavidBohr,1885年10月7日—
1962年11月18日),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硕士/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
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22年获得诺
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
2/3
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
影响。
海森堡:
沃纳·卡尔·海森堡(德文原名:WernerKarlHei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
2月1日),男,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
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量子力学是整个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他的《量子论
的物理学基础》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鉴于他的重要影响,在美国学者麦克·哈
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海森堡名列第43位。
泡利:
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E。Pauli),1900年4月25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毕业于慕
尼黑大学,1958年12月15日,在苏黎世逝世,享年58岁。美籍奥地利科学家、物理学
家。
父亲是维也纳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授,教父是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兼哲学家。
主要成就:泡利不相容原理。
费米:
恩利克·费米(意大利文:Enrico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
籍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费米领导小组在芝加哥大学StaggField建立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
ChicagoPile-1),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费米也被誉为“原子能之父”。
二、新知探究
1.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说说三部分的大意。
(1)哥本哈根精神的四种定义,多角度揭示“根本哈根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巨大影响
力。
(2)列举波尔与海森堡、泡利、费米三人的交流合作的故事,通过具体例子来体现“哥
本哈根精神”。
(3)“哥本哈根精神”是怎样产生的。波尔成立丹麦的波尔研究所,广纳优秀人才,良
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氛围下,产生了丰硕的成果。
2.“哥本哈根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哥本哈根精神”的核心是在玻尔创导下形成的“平等、自由的讨论和相互紧密的合作
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3.例一写了波尔与海森堡之间存在学术异议,这个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3/3
异议本身不是目的,它的价值是民主自由和去伪存真。异议能成就伟大的理智,这正是
“哥本哈根精神”的内核。
4.例二写了波尔与泡利之间的故事,这个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泡利的可贵之处就是敢于提出非常尖锐的批评,而宽容是“哥本哈根精神”不可或缺的
价值。科学就是不断地抛弃错误。玻尔研究所的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珍视批评。
5.例三写了波尔与费米之间的故事,这个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科学的精神就是实证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即在宽容中吸收,在想象中思考,在探索中
求实,在反思中创新。
6.波尔拒绝了导师兼挚友卢瑟福的邀请,不去曼彻斯特大学工作,说明什么?
波尔淡泊名利,源于对祖国的热爱。他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
丹麦拥有玻尔乃丹麦之幸。
7.“哥本哈根精神”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哥本哈根精神”随着量子力学的诞生而诞生。
三、课堂小结
哥本哈根精神是以玻尔为代表的量子学派一贯坚持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玻尔
作为量子力学领域的泰斗和奠基人,把全世界不同观点的著名物理学家都请到他的研究所
去,平等自由有时甚至激烈地辩论,既不坚持己见,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这种追求真
理的科学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四、课后作业
写作:
以你对“哥本哈根精神”的认识,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16:16: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91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