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裔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1-04 14:42:0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cad培训)

运城西古村是关族后裔的古老居住地

经“关公故里关氏家谱编撰委员会”广泛收集整理,截止2011年3月底,运城全市13

个县市(区)中,已有10个县市(区)有关氏后裔70余宗支、70余个自然村。运城西古村是关

族后裔的古老居住地,羽、兴、彝、朗是关族后裔主根。

西古村

为客观详实地掌握关公故里山西运城关氏后裔居住地以及迁徙和繁衍情况。同时,又

为海内外关姓之族来关公故里寻根问祖找到依据,也为进一步证实运城为华夏关姓族人们的

祖藉老家。关公故里关氏宗亲联谊会选出专人,自筹资金,历经一年时间,收集整理编撰《关

公故里关氏家谱》。经“关公故里关氏家谱编撰委员会”广泛收集整理,截止2011年3月底,

运城全市13个县市(区)中,已有10个县市(区)有关氏后裔70余宗支、70余个自然村。据

掌握,全市关公后裔居住地还很多,皆因未能联系对接上,或因虽联系上但没有流传下来的

族谱记载,或因族谱正在整理添续中。在此,只将部分《关氏家谱》中有序言简介的作以介

绍:

1.盐湖区西古村

关公故居常平村为什么没有关姓家族?据《关圣帝君图志谱系》记载,汉灵帝光和二年

(公元179年),关公因杀死豪霸吕熊等七姓族人出逃后。豪霸之徒勾结官府,欲将关姓之族

赶尽杀绝,常平村的关姓族人们,被迫无奈,隐姓埋名,一路向北,举族迁居到安邑古村。

据《安邑县志》中解释“圣裔迁居之原因则以帝远祖关龙逄在本邑”(安邑)。西古村

历史上称安邑古村、解梁常平古村、解县古村(因属安邑解县管辖),又名圣裔庄。“圣裔庄”

意思是关圣后裔居住村庄。早先,在西古村的南城门楼上刻有村名圣裔庄,北城门楼上镶有

关圣后裔牌匾。清朝年间,村东建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刘关张”结义庙,人称古村大庙。庙

东为东古村,庙北为北古村,因本村位于庙的西侧,所以叫西古村。过去,每逢清明时节,

西古村的关姓后代都要选派“关少爷”抬着食箩,前往家庙祭祀。家庙里还有这样一个讲究:

必须由“关少爷”(实际是现在关姓的长者)为关公敬过头炉香火后,其他人才能烧香磕头。

西古村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北边,涑水河岸,全村现有1600多人,关姓占全村总

人口的80%。

西古村的历史记载和遗迹有:

(1)村里保存有《关氏家谱》。

西古村《关氏家谱》是手抄本,撰修于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家谱前有《关氏

家乘引》,叙述了修谱的原由:

„„余阅关氏家乘,自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重修后,世代渐远,子孙益繁,约计一

百五十余载,未曾修纂。至同治庚午岁(公元1870年)有后裔如汉公,恐昭穆之日久难序也,

爰与同族共议,复为修辑。族下昆弟,皆乐是举,欣然许诺曰:及今不叙,后必至于紊乱无

稽矣。遂因旧谱之贻名,并暨历代之配氏,按班就位,次弟编辑„„

家谱首页的《世袭赞》中,概述了关姓始祖关龙逄、圣祖关羽及先祖关朗:

关姓之族,初自夏禹,始姓为姒,后改为冯,封龙逄公为陇西关中王,并赐姓为关。

夏朝至汉朝末,跨越时空两千年,龙逄世袭常平传。公元160年,河东郡下冯村(今常平村),

关羽横空出世。少年时的关羽,习文学武,性格豪爽。年轻时仗义行侠,怒杀豪霸,为民除

害。至后精忠西蜀扶刘公,楚地麦城天命尽,一生儒雅知文,神威奋武,功高当世,名垂千

古。幸生平兴索三子,宗末传至子明公。到南北朝时,有经天纬地之奇才的关羽世孙关朗出

生,魏孝文帝亲自见,朗有奇才不露面。遁迹故射身世埋,授徒开讲学易文。叶落石棺葬古

村,羽兴后裔朗为根。谱载关朗字子明,仕后魏为散骑常仕,后因用不果,遁迹为故射之阳,

卒于太和13年。其子关有,用石棺葬于本里之北,高冢尚在,内计坟地9亩三分。

编辑、校正这一《关氏家谱》的是同治九年关公嫡系关如汉、关松林、关宗河,撰写

“关氏家乘引”的是关氏眷亲、邑痒生员赵炳炎。从引文中得知,《关氏家谱》早前就编辑

成册,最早成谱于何代?没有记叙清楚。而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曾经重修过。可惜,

那个重修版本在西古村关氏家族中没有保存下来。在这个《关氏家谱》中,列为始祖的是夏

代的关龙逄,到关公这一代已是三十七世,西古村后裔属羽、兴、彝、朗宗支,其宗支枝繁

叶茂,形成五大分支:大门福盛堂、二门平忠堂、三门忠义堂、四门四合堂、五门博士门。

据“旧谱之贻名,兼历代之配氏,按班就位,次第编辑。”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各朝代都

有外迁。外迁的后裔,名单和地址用二指宽的纸条夹在总谱和各分支谱书中,并注明“外迁

的本家谱不再进行续登”。遗憾的是来西古村寻根者和学者经常传抄复印,导致书中外迁后

裔的名单与纸条全部遗失。三门忠义堂、四门四合堂、五门博士门的家谱已无下落。

《常平关氏图谱》由西古村博士门保存,其他四门分支的家谱由各族长保管。

西古村是关族后裔的古老居住地,羽、兴、彝、朗是关族后裔主根,其后裔在全国关

氏家族中是最为古老的一宗支,这已得到了海内外关氏宗亲的共同认可。

(2)现存有以石棺为主的关公嫡系关朗墓地“祭亭坟”和“魏记室关公讳朗字子明墓”

字碑一块。

据西古村《关氏家谱》记载:先祖关朗,字子明,仕后魏为散骑常侍。后因用不果,

遁迹于姑射之阳,讲易向卜。卒于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其子关有,用石棺葬于本里之

北。高冢尚在,合族奉祀,内计坟地九亩三分„„幸有关有造石棺,葬于古村乾地茔。关朗

葬在西古,而不在它地。其缘由:朗为周易名家,晓通天文地理。西古地处安邑常平北,墓

地涑水河南,与始祖安邑龙逄、先祖常平关羽为东西北三角方位,同属安邑解州地境以不忘

根祖。且墓地东北西三面为高,呈凹型。此处地生吉气,晨观墓方,气雾旋腾,预示后裔人

丁兴旺。

从家谱记载来看:关朗是南北朝北魏时期人,与先祖关公相距不足280年。因此,关

朗应为关公近族嫡系。关于关朗的出生地和墓地在运城,这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家谱记载中也

得到了证实。2000年4月,世界关氏宗亲总会会长关英才先生带领总会主要成员一行20余

人,专程到西古村对关朗墓地进行考证,并捐赠3000元人民币以表认定和祭拜。2005年4

月,世界关氏宗亲总会执行会长关健中又带领人员来西古村会见圣裔关宏钦,祭拜关帝、关

朗,并把关朗墓地纳入总会“会册”。2006年6月,旅澳华侨高永快先生来到西古村祭拜关

帝、关朗后,当场捐资人民币20万元,以示敬意。同时,全国各地关氏后裔们相继到西古

村寻根问祖,祭拜关帝和关朗。一些学者、信众和媒体也多次慕名前来采访报道。由此,基

本结束了关姓根族和关朗墓地的历史纷争。夏朝关姓始祖关龙逄,东汉末年先祖关公,北魏

先辈关朗,元朝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等关姓历史名人都是河东人。再次说明:运城既是关公故

里,也是关姓之族老家!

(3)曾建占地30余亩的“刘关张”结义庙。

清朝年间,众乡亲在西古村村东建起了占地30余亩的“刘关张”结义庙。庙内有:石

碑无数,舞台、卷棚、享亭、献殿、正殿、东西廊房共200多间及闻名百里的千年古槐。庙

东边五六十米处还有一座“大觉寺,”古时每年三月二十八、六月二十四、七月十五、腊月

二十四等重要节日,众乡亲都要在结义园大庙聚集朝拜,观看张飞骑马巡古村,好不热闹非

凡。庙中御用物件有:金瓜钺斧、朝天蹬、支事伞扇、銮驾、挡众以及重150余斤的铸铁青

龙刀。可惜的是,这里千余年的历史沉积在解放初期被毁。千年古槐七十年代被毁,“刘关

张”结义庙被拆。

(4)现存有雍正皇帝加封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石碑和“关姓定例”石碑。

明清以来,朝廷为关庙设立五经博士。雍正皇帝更是加封关公后裔为“世袭翰林院五经

博士”。

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而翰林

本身,也和现代的秘书一样,他的作用和权力,因其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别。这里主要根据明

朝翰林院的基本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翰林院组织机构:

学士一人(正五品);

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

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世袭);

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待诏六人(从九品);孔目一人(未入品流);史官

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等皆无定员。

即使这样,权贵们也不得不敷衍他们。因为他们手中有笔,有皇帝赋予的特殊的发言权。

翰林们结成“清流”,看准时机,往往一封奏折,就可撼动甚至摧毁一个强大的权力派系。

连慈禧太后那样的最高专制统治者,也容许清流们“闻风言事”,即使言错了,也不十分计

较,起码是不会杀头的。因为那样就要背个“堵塞言路”的罪名,这是统治者很忌讳的事。

因此,清末地方官员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就设法拉拢翰林们。夏天要给他们送“冰敬”,

冬天要送“炭敬”。送的是白花花的银子或者银票(就是取钱的支票)。不过这种贿赂,已经

变成一种“潜规则”,一种官场的“正常来往”,连皇帝也不去追究的。

五经博士,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

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

《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清朝对武圣关公特别崇敬。早在建都时,便为关公建庙。顺治九年勅封“忠义神武关圣

大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授予解县古村关公五十二代孙关居斌为世袭翰院五经博士。

世袭承祀。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授予关樾大宗嫡系荆州府学贡生关朝泰为“五经博士”,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又授予关朝泰之孙关开榜为“五经博士”,并准其世代奉祀荆

州南门关庙。

据西古村《关氏家谱》记载;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授予解县古村关公五十二代孙关

居斌,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五十三代孙关运隆袭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五十四代孙关金钟袭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五十五代孙关国选袭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五十六代孙关兆庆袭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五十七代孙关恩绍袭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五十八代孙关绳武袭(有碑记)

西古村的“关姓定例”石碑和碑帽是最近才从居民组集体库房墙中发现的,很可惜另一

块记有碑文的石碑已做过门石锉去一半,碑文内容不祥。

定例:应该是指形成规范的、传统的,有充足理由的,不可更改的行为称为定例。随着

历代关公不断受到追封,各地都在大规模地修建庙宇,祭祀关公,关公后裔迁徒守庙,遂成

定例。因此,关姓定例应该是历代官府们赋予关公后裔规范的、传统的、有充足理由的、不

可更改的秉承关帝人生,传承祭祀关公。

据现有资料表明:关帝定例碑、关朗墓地碑、圣裔庄、祭亭坟在其他地方并无历史记载,

仅有运城北相西古村存有实物和记载。

(5)皇帝赠御圣裔“黄马褂”和“赋税差役优免牌”。

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有三类人可以穿着黄马褂:第一类是皇帝出行时,宫内大

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着黄色的马褂以壮行色。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职

褂子”,没有花纹及图案。因为是因职而穿着,离开工作岗位,或者非与皇帝同行时便不能

穿。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狩猎校射时所赏赐的。清代的各皇帝至咸丰为止俱有每年狩猎的习

惯。在皇帝围猎、校射时,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赏赐黄马褂。这种黄马褂

称之为“行围褂子”,按规定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着。平时无故穿上属于犯禁,

是可以被治罪的。最后一种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奖赏。

西古村皇帝御赐的黄马褂、帽子由该村博士关绳武保存,后由堂弟关铁臣(又名关绳祖)

收藏。

所谓差役,就是指民户轮流为官府当差使。所谓赋税,就是旧时官府靠土地征收税,增

加财政收入。明清两代县衙派役的服役对象为16~60岁男性公民。妇女和不满16岁的少儿、

官吏、读书人及老人免役。差役主要有纲、徭、兵、站四种。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颁布黄册,按目立籍。户目有民、军、盐、匠、弓兵、铺兵和医七种,令民按名目入籍(即

户口),以户征收赋税钱和按田征地税、青苗钱。

据西古村《关氏家谱》记载;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3年)清王朝恩赐大典,对西古村

的关公后裔赠御“优免赋税差役牌”,儒者赐给衣顶,农者优免杂差。朝廷还明文规定,凡

关氏后裔执有“免牌”者,优免一切赋税差役。其后,又划拨数百亩官田给关庙,作为关庙

奉祀田。

(6)村民筹建“关帝阁”。

1997年,西古村村民筹款21767元,筹粮9350斤,在村中央建起的“关帝阁”,时任

运城市政府副市长安德天为“关帝阁”亲书匾额。“关帝阁”建成后,西古村恢复了中断一

百多年的关公诞辰庙会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村里都要组织为期三、五天的唱大戏、

放电影、演节目、搞祭祀等系列文化活动。当地村民都要自发地供奉寿糕、花馍、水果、香

烛等祭品,朝拜先祖。附近商家也将各种名产名吃、农副产品、布织工艺摆出来为庙会助兴。

传统庙会的兴起,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加大了关公文化宣传,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14:4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911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repository
下一篇:dimensional
标签:后裔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