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
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
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
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
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
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
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
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
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
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
一。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
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
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
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
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
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
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
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
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
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
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
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
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
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
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
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
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
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
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
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
确的认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
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
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
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
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就开在校园附近,网
吧、电脑房也随处可见。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的书籍、卡
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
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
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
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
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
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
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
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
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
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
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
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补充”讲评,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家,晚上还有三四
个小时的作业要做。双休日要参加各种“提高班”、家教,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
应付不完的考试,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
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
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
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
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
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
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
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
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
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
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
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
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
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
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
免厌学的产生。
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
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
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
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
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
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
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
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
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
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
“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
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
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
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
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
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
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
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
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
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
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
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
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
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
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
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14:0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909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