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个情人节?分别是几月几号?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
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另一个是七夕节(本称
乞巧节,七月初七)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
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
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
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
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
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
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争议
对于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有民俗学者XX年7月相继痛批是商业炒
作,北大教授张颐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称,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故
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说:“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
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1]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
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
人节"并不妥当。
三月初三是情人节的理由
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闺中女子),
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虽然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是
谁会去追求不守礼教的人。)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
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
姓,都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结伴游乐,
单身男女们都到河边相遇相识(和现在的相亲大会一样,只是没有主持
人而已)。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适合中国情人节:
首先,判断一个节日的性质,关键要看它的习俗内容。传统上七
夕根本没有青年男女相聚欢会、谈情说爱的习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
的日子,更多地是与节气紧密相关,与爱情并无直接关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娲神话演绎而来,情人游春幽
会的习俗已形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记载是东晋葛
洪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
俱习之”。两厢比较,这,这一定也并没有迹象表明是情人节,而只
是乞巧节。而“三月三”的习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爱情的日子。春天的爱情,协和万物,萌动青春,
情人节只有在春天的时日里才会符合自然规律;七夕则是“七月流火”
之时,阳气盛极而衰,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闺怨,不是完全的爱情。
其四,尽管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但不能因为这个爱
情故事就想当然地把七夕当成是情人节。况且由原本两颗永远不能相
会的牛郎、织女星意会成的故事演绎为中国的情人节,总会给人一种
凄苦的审美感觉,缺少情人节的甜蜜气氛。难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献
《日书》上就曾明确把牵牛、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来,作为情人节,“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
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将“三月三”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节日
文化内容来看,还是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来看,都是既顺礼俗
又符民情的一项举动。
“时下有人炒作‘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尽管有牛郎织女凄婉
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是一个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日子,是让情人们
喜欢不起来的。而农历的‘三月三’,时值清明前后,杨柳婆娑,春
暖花开,帅哥靓女相约踏青,互表爱慕之情,才是最具浪漫的情人时
节,人们哪有拖儿带女谈恋爱的,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情人节’
是三月三。”任振河教授坚持自己的想法。
乞巧内涵
其实,乞巧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
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
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
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
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
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得
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
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除了穿针乞巧,还有喜蛛应巧、投针验巧、
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吃巧果、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后
来这个“乞巧节”还被传到东南亚以及日本和韩国。
商业炒作
民间的一些节日得到重视,乞巧节,在民间一直过得很正常,有
人还在为这个乞巧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不知哪一天开
始,乞巧节又有些变味,这个节日又被一些人说成是“中国的情人
节”。商家媒体联合炒作报道,使人一听见“中国的情人节”,就不
免心生厌恶,因为“中国的情人节”未免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元
宵节,被意淫成“中国的情人节”;八月十五,也被意淫成“中国的情
人节”;好端端的一个七夕节,又被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些商
家借机搞促销,有些婚介机构趁机搞联谊,媒体也不惜版面争相报道。
“中国的情人节”刚开始听说的时候,也觉得浪漫、洋气,与国际接
轨;但是,一年有好几个“中国的情人节”是不是太俗、太滥、太贱了?
当然,不可否认,对真心相爱的人来说,每天都是“情人节”。然而,
无论以什么形式过这个“七夕节”,都请尊重它本来的文化历史内涵,
千万别亵渎了爱情。
元宵爱情元素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中,
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
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
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
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
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
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
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
《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乞巧节
七夕乞巧[4],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七夕节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
天飘香,故称。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
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
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晋葛洪
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
乞巧的记载。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9:3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900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