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姆·姆尔维察(MaksimMrvica)
马克西姆(全名MaksimMrvica),使古典钢琴又一次和流行音乐嫁接在一起。
说到流行钢琴,很多人印象里第一个念头就是理查德.克莱德曼,他以浪漫钢琴王子的形象
辉煌多年,然而他的钢琴技艺其实并非多么高明,事实是,正因为其钢琴技艺上的局限才使
他走上了流行钢琴演奏者的道路——当然他是成功的。那么马克西姆呢?他绝对不是理查德.
克莱德曼的翻版,如果要在乐界找一个相似的人,我选择肯尼基。
肯尼基是个有着非常高超的萨克斯演奏技巧,但是却致力于创作演奏流行乐曲的音乐
家。即便如此,他演奏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中,四处都暗藏着高深的演奏功力,
他的现场表演更容易让人明白这点。马克西姆在钢琴上的造诣也许不如肯尼基之于萨克斯,
但是他的技巧已经足够称的上为优秀的钢琴家——而不是退而求其次的浪漫钢琴王子。
从他的外表看,大概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古典钢琴演奏者,身高2.07米,有着典型东
欧男人魅力的俊秀脸旁,染发,一身休闲劲装,加上耳环项链,瞧上去倒象个偶像流行男歌
手。但是他弹钢琴前要冥想很长时间,然后坐在钢琴前如行云流水般敲击琴键,直到这时,
人们才能把对他的外观印象抛诸脑后——钢琴前的马克西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奏家。
他……
来自克罗地亚的明星
当马克西姆出版了一张演奏克罗地亚当代古典钢琴曲目的专辑时,他并没料到以后的成
功。他当时认为这张专辑大概只能卖上几张就呆在货架等着积满灰尘,就象其他不成功的专
辑一样。结果是,这张CD成为了克罗地亚历史上卖的最畅销的古典音乐专辑之一,并让他
获得四项Porin音乐奖(克罗地亚自己的格莱美),其中包括最佳古典专辑奖项。同时他也
被邀请到颁奖典礼上表演——这是个很难得的荣耀,因为古典音乐家一般是不会被邀请到现
场表演的,也许这该归功于他演奏的那首充满情感的“男爵夫人之舞”(TheDanceofthe
Baroness)。
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马克西姆认为是他演奏时的热情,以及将古典音乐融合新的元素感染了
年轻的乐迷。他穿着很时尚的,好象被切过好几刀的无袖衫,他既在正式的剧院演出,也在
布置了大屏幕,打着激光灯的舞台弹奏。最重要的是,他坚信音乐本身的力量能够震撼到每
个人。这个信念支持着他还默默无名时,在克罗地亚一个小镇上张贴自己演奏会的海报;这
个信念支持着他当克罗地亚战争爆发,却依然在学校地下室练习钢琴——直到这个信念支持
着他获得了如此的成功。
马克西姆受过非常严格的钢琴训练。他出生于1975年,家乡是在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名
叫希贝尼克的小镇。他9岁开始练习钢琴(第一次公开表演也是在这年),仅仅三年后,他
就和交响乐团一起合作表演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1990年,战争
爆发,在他居住的小镇上,每天都有上千颗手榴弹爆炸,但是他和他的导师玛利亚.塞克索
(MarijaSekso)都坚决的认为应该继续进行音乐学习。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支持马克西
姆的就是他的钢琴。尽管当时环境如此恶劣,他还是在萨格勒步(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城
市)获得了生涯中第一个比赛大奖,至今他都认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奖项,而且“那是我
演奏生涯中最美妙的时刻。”
随后他在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VladimirKrpan,意大利著名钢琴演奏家米凯兰杰里
的弟子)的教导下在萨格勒步音乐学院度过5年时光,接着又在布达佩斯著名的李斯特音乐
学院学习。这段时间(1999年)他获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头奖。2000年他定居巴黎,
受业于伊格.拉斯科(IgorLazko),2001年他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大赛首奖。
他的生涯从此转变,等他回到克罗地亚后顿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数不清的电视节目
和访谈等着他。然后他录制了开头我们提到的那张专辑《Gestures》。他在萨格勒布市拥有
2000个席位的利辛斯基音乐厅(LisinskiHall)举行的演奏会景况让人叹为观止,舞台布
景包括镭射灯,干冰和巨大的电视墙,而观众人数中有一半都低于30岁。马克西姆说:“我
总是想尝试些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但是这只是为了营造出一个让人激动的气氛,等我开始
弹钢琴时,镭射灯就得停下来,我不想有任何东西干扰我的演奏,以及听我演奏的观众。”
演奏会后半段,他关掉了所有的镭射灯,电视墙等花哨的东西,换上正装,然后演奏俄罗斯
鬼才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我可不想给那些评论家们逮着把柄来数落我!”
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
很快他受到了克罗地亚音乐才子TonciHuljic(为古典辣妹做过很多曲子)的注意,
并将他介绍给音乐制作人/经纪人梅尔.布什(MelBush,也是陈美的经纪人),当时梅尔已
经在开始寻找一个年轻有为的钢琴家,结果马克西姆的才华让他赞叹不已,随即签约,并由
EMI古典部制作发行新专辑——我们现在所熟悉的《PianoPlayer》(钢琴玩家)。
《钢琴玩家》
《PianoPlayer》专辑制作完成后,公司做宣传的方向首先选在了市场潜力巨大的远东
地区。他先后在台湾,香港,韩国,日本等地做宣传,后来又到内地,并作为嘉宾参加了
CCTV-MTV音乐盛典。这张专辑的影响好象旋风一般,可以说选择远东地区做为宣传头站是
获得了成功。现在我们好好审视一下这张融合了现代流行因素与古典音乐为一体的跨界专
辑。
第一首,就是国内古典乐迷,甚至说即便是不常听古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飞舞”
(FlightoftheBumble-Bee)。此曲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
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的飞
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这是首欢快,节奏简练的小品。看过电影《闪亮的风采》(Shine)
的人一定记得大卫叼着烟,手指飞快的演奏这首曲目,震惊了当时酒馆里的每个人。即便是
不爱听或者没听过古典钢琴的人,也都很容易从这首速度飞快的小品中一窥古典音乐的魅
力。专辑中该音乐做为第一首,无疑就是先声夺人,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开头印象。改编的“野
蜂飞舞”配上了舞曲的节奏,感觉倒也不过不失,互相没什么坏的影响,同时由于这是一首
小品,时间不长,于是第一首曲目中还混合了整张专辑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后再以“野蜂飞
舞”结束,做为介绍整张专辑,提起听众的欣赏欲望,制作方倒是动了不少脑筋。
第二首,葛利格钢琴变奏曲(Grieg:PianoConcertoInAminor)是挪威著名音乐家
爱德华·哈格吕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协奏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此曲年
代久远,是葛利格早期最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于1868年,随后这部作品成为了十
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常被演奏的协奏曲。该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
和谐,充满了幻想色彩。专辑中的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电子键盘的开头很有经典舞曲的氛
围,这里伴奏交响乐团,电声乐器与马克西姆的钢琴结合的很好,由于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
好,节奏也很轻快,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该专辑的主打曲,“出埃及记”(Exodus)。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
名电影配乐了,不过电影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
事,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电影,
原本就是演奏曲,加了词就做了电影主题歌。该曲目气势宏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
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肯定不陌生。要说做为本专辑主打,该作真是足够气魄,只是改
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Hop节奏,本来悲壮的氛围给弄的淡化了不少,本人并不很欣赏这
种改编风格,但是单就动听,不考虑什么别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劳汀幻想曲”(Claudine)是TonciHuljic创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
漫钢琴作品,听上去好象跟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东西相差无几,既然是“钢琴玩家”,
那么除了古典,也来点甜密的情歌不算什么坏事,流行乐迷估计会很对胃口。第五首
“Wonderland”(新乐园)也是TonciHuljic的作品,风格变的大气了点,不过听起来好
象还是克莱德曼在演奏。
第五首,“亨德尔的萨拉班德”(Handel'sSarabande),这是出生于德国的英籍音乐
家乔治.弗雷德里西.亨德尔的一出歌剧《萨拉班德》的主题,同时Sarabande也是古典曲种
之一,是一种交际场合的舞曲,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末传入法国后演变为节奏缓慢庄重的风
格。本曲听起来一般,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过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错,节奏依然为舞
曲。
第六首是俄罗斯传奇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ona
ThemeofPaganini)。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钢琴部分的难度比较大。主题采用了意
大利伟大的音乐家,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常采用的一些习惯,其
中也有莫扎特《安魂曲》的一些旋律。这个曲子讲述了许多帕格尼尼的传奇,比如与恶魔交
易,比如他爱的女人,比如他在教堂碰到的麻烦,最后全被他克服掉。音乐时而优美,时而
热情,整体的效果非常吸引人。面对如此著名的曲目,专辑中没有做什么大的改编,基本沿
袭原曲的变化,顶多就是配了些流行节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正好让听众专注于本曲目的
精彩。
接下来的“汉娜的眼睛”(Hana'sEyes)又是TonciHuljic的作品,制作的非常动听,
曲调带点幽幽的哀怨,女声的和声烘托出了悠远的气氛,非常适合小女生来听,也许以后会
作为浪漫经典被时常演奏。
在淡淡的悲哀中,下面紧跟着就是萧邦著名的“C大调革命练习曲”(Chopin's
‘Revolutionary’EtudeinCminor)。萧邦创作的一系列练习曲都非常出色,而这首“革
命”更是个中翘楚。1830年11月,波兰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华沙革命,远在他乡的萧邦因为
不能回国一起与祖国人民战斗而感到激愤,十个月后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更使萧邦感
到义愤填膺,同时又对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万分,于是他把全部的感情都溶入了这首练
习曲中。整个曲目都始终贯穿着愤怒激越与悲痛欲绝的气氛,气势逼人,由于作品的风格非
常强烈,所以改编也不大,除了鸡肋般的加上了舞曲节奏的鼓点,主要的风格体现还都是在
钢琴上面。这也是古典作品的一大特色,尽管有时候很好与流行元素配合,但是独特的个性
依然无法被流行元素所掩盖。
下面两首又是TonciHuljic的作品。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曲目的激情依
然继续了下来,不过风格换成了拉丁派的热情,原创曲目就能更多的考虑和其他元素的配合,
就不会显得多余或者不合拍,幸好整张专辑除了“野蜂飞舞”我认为编排的有点失败以外,
其他都没出现过头重脚轻的情况。然后是“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Rhapsody),是
一首很有点气势的作品,TonciHuljic做这种流行味道浓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来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oftheBaroness)则是出自另一位克罗地亚钢琴家弗
拉诺.帕拉奇(FranoParac)之手,生于1948年,拿过很多奖项,78年起在萨格勒布音乐
学院带课。本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这也是专辑中唯一一首纯钢琴演奏曲目,完全没有其他
配器在里面,可以彻底的享受一下钢琴的魅力。这首曲子贯穿着华丽与莫明的悲哀,快结尾
时的一段音调听上去好象舞者轰然倒地一样,整个曲子不长但是结构严谨,虽然变化不多,
但是营造出的氛围非常好。作为压轴曲目,本作大概纯粹是为了展现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罢
了,不过这没有影响到曲目的优秀。
最后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为附加曲目出现的,是专辑中“古巴”
的重新混音版。
以上评论牵涉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较大量的介绍,是为了给不熟悉古典的乐迷增加更多欣
赏的乐趣,带着这些有趣的背景来重新欣赏马克西姆的演奏,一定能有更多的感触。
传播古典音乐
专辑很快就要在欧洲地区上市,随后也肯定会往美国发展。整张专辑中其实包容了很多
流行风格,目的就是能达到“跨界”的效果。当问到马克西姆对这张专辑的期望时,我们以
他的回答作为本文的结束:
“首先这没有关于钱的问题,我开古典演奏会以及巡演挣到的钱已经足够多了。这张专
辑所力图表现的就是关于突破与实验的问题。我总是想尝试些新的,不同的东西。我所衷心
希望的就是能把古典音乐传播给所以年龄段的,更多的听众。这是我的梦想。”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8:0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96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