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认识和培养
作者:查敏
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20期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语感,通过语感培养,对于语文教学一定
能起积极的指导作用,并能使教学生动,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语言,
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方法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每次考试后讲评试卷时,笔者总会面对某些学生对一些做对的
题目,支支吾吾说不出做对题目的理由及做题思路,而是面红耳赤的找台阶说凭感觉做的尴尬
的局面。学生总是错误的理解这种感觉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运气罢了,其实不然。这种感觉正
是多年的语文学习沉淀积累的语感。
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
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
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
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
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
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
那么,为何要培养语感?笔者个人认为王尚文先生对培养语感的意义和作用阐释精辟且全
面。他说:“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
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现思想
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好的人,拿起文章,不必预读,就能相对流畅的阅读、
理解,并能够迅速到与阅读几乎同步全面把握文章内涵,包括文意、情感倾向、语言风格、结
构手法等等。而语感差的人,则须缓慢、反复品读玩味,方可能念好、分析好文章诸要素。也
就是说,善于积累语言材料,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重要标
志。文章开头所说的能做对题目却说不出理由及思路的学生,即是具备一些基本语感能力,却
并不敏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语感培养。因为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
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
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一.借助“读”的方式,感受语感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
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而且我们的语文书,选的基本上是用语规范、文情并茂、文
质兼美的文章。在我们的教材中也反复看到“反复朗读”的字眼,这就说明了在语文教学中若
能以读代讲,边读、边品、边议,可能是最科学、最有效地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
应着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来感受语感。
1.朗读示范。教师或借助名家录音带、课件等多媒体方式朗读,或亲自示范朗读。学生从
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近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如《故乡》中的缓慢语调,
《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兔儿爷》的活泼可爱都会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有的文章则可以
处理得更为精细,比如鲁彦的《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美读。读
“大海朦胧欲睡”一段,可用轻柔的语音,舒缓的语调,让人体味到大海落潮时的温柔美;读
大海“终于愤怒了”一段,语音加重,语调高昂,让人领略大海咆哮时的雄壮美,“激昂处还
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2.注重朗读技巧。朗读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
朗读技巧包括语气、节奏、句式、格调、作者的情感意旨等五方面。教师可以从朗读技巧和理
解内容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记叙文时则尽量接近生活中的口语,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再现和烘托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读可使学生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
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所表达效果也不同,因此,
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掌握了这些学生就读
出了《书愤》的忧愤,《龟虽寿》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
3.激励学生采取多种样式增加阅读量。既能开扩视野增加阅读量,又能加强积累陶冶情操。
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二.通过“背”的途径,积淀语感
背诵是朗读的融会贯通。中国的语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流传到今天,我们应把祖国文章
的精美充分吸收借鉴于语言表达及写作当中。领略李白的豪放、杜甫的忧国忧民,李清照的婉
约、陶渊明的田园隐士之风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正所谓的“腹有诗书气
自华”。让学生在背诵中反复提炼理解,避免机械背诵,让创造性有所拓展,让学生在“背”
中积淀语感。
三.训练“品”的能力,领悟语感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语言,从而
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
透,必须多揣摩。”揣摩比较就是提醒学生将积累到的相同或相异的材料放在一起,采用“加
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揣摩比较中,从词语的
准确性、感情色彩、鲜明生动、合乎规范等多方面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领悟语感。如《春》
中有那么一句:“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句中“卖弄”一词,是“炫耀”之意是贬义词,似乎用词欠当。但我们结合语境分析,就会发
现用词之妙了,“卖弄”一词贬义褒用更能体现出春天到来之际万物的喜悦之情,更能突出作
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课文教读中训练语感的分析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每一篇优
秀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体味。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的动作描写:“蹒跚”是说明
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两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
艰难,从中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如《乌蓬摇梦到春江》中“闪”“摇”“染”“浸”
四字分别表现出了富春江的曲折多姿、令人舒泰、自在的感受,表现富春江上下全是绿色的景
象。此外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形式扩展教材内容,培养
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利用“写”的手法,转化语感
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同时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所以笔者认为培养语感也要
重视“写”这一环节。那么,如何“写”?笔者认为,关键是增强读写的教学意识,用好文本。
在读写训练中,就是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的语言。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
是语言学习,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对语言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学生既要熟悉理解
文章的内容,又要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写作
方式来培养语感,如评写、抄写、仿写、改写、语句的积累、日记等形式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
手段。评写要求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层面,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从某一点或
几点切入,对文本进行评价和鉴赏,让学生的感性知识有发挥的空间,兴趣情感有激活的契机。
例如,点评作品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笔者相信通过这样的一个写作渠道来转
化语感,能让学生学会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进行表
达和交流,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抄写篇章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增强鉴别
能力;仿写能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拓展思路;日记等形式
能让我们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能从上述多个方面来着重培养学生语感,对于指导语言教学一定能起
积极的指导作用,就可以把文章的内容、情感剖析得精辟而深刻,把语文教得生动活泼,让学
生饶有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语言。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7:5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95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