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摘要:文化负载词由于包含特定的文化信息,在译语文化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使翻
译产生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探讨了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原则,诠释了文化翻译观在当今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负载词翻译原则
翻译活动十分复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
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等都会对翻译的结果产生重
大的影响。其中,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在近二十年来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
视。翻译虽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
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而在语言使用中,词汇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
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特别是负载着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
汇,在翻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才能把这些词汇中的文化内涵恰当地传递出来,一
直是翻译中的难题。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角度谈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1.巴斯奈特德的文化翻译观
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学范式阶段、语言学范式阶段和文化范式阶段。
语文学范式阶段强调译者的天资禀赋,重视译者的技巧和经验。语言学范式阶段强调翻译文
本,注重对文本本身词句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才逐步被纳入翻译理
论研究领域,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
达出来,真正的翻译应该是基于语言转换的跨文化交流。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
・勒菲弗尔在他们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巴斯奈特提出的理论宗旨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不应割裂
孤立,而应相辅相成,在文化平等原则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
共享。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
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其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
流,提倡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基因;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不是句子,甚至
不是语篇,而是文化,基于词语对等或篇章对等的“忠实”根本不存在;翻译不仅仅是简单
的解码―再编码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翻译原则和
规范,但这些原则和规范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
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
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就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
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文化
才是翻译中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
2.文化负载词及其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传统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媒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巴斯奈特曾形象地把语言比作“文化体内的心脏”。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则是文化
诸因素的最直接反映。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
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
式”。“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的对应语”。
翻译是“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与另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之间的意义转移”
(Larson,1984:431),因此翻译的复杂性往往取决于文化差异的程度。译者作为两种语言、
两种文化的中介,必须重视两种文化的差异。西方翻译理论由于所研究的对象语言同属印欧
语系的亲属语言,其文化差异不大。而汉英翻译则属跨语系的非亲属语言之间的翻译,其文
化差异很大。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
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而英国则以海上贸易为基础、以个性为背景、以基督教伦理道德
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诸如此类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国与使用英语的西方国家之间形成了迥然相异的文化背景,这就使得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在
特定领域里的分布也不尽相同。如反映中国儒道思想、民间传说、婚丧习俗、传统节日等的
词汇在英语文化中难觅踪迹,要让这些标志着汉语文化中特有事物或行为的词汇在英语中找
到形式和内容上都完全一致的表达十分困难。大量文化负载词的存在,给文化间的顺畅交流
和翻译造成了障碍,因此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交流为中心,要求我们在翻译时对蕴涵在文本语言结构
中的文化因子尽量保留,进行移植。因此根据巴斯奈特所论述的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我
们在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应主要采取异化的翻译原则。一些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的独特的
词汇在其他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
这时候就应采取异化的译法,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归化是以目标语为归宿的翻译原则,
而异化则是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翻译原则。异化要求忠实于原文,保存异域情趣,更多地保
留语言文化的民族性。就如歌德比喻的那样:“有两种翻译原则,一种是要使外国的作者迁
移到我们这里来,以便我们能把他看作我们的同胞;另一种原则恰好相反,要求我们出发到
这位外国人那里去,并且要去适应他的生活条件、他的语言结构、他的特点。”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异化的翻译原则更加符合巴斯奈特的翻译宗旨。下面从五方面的文化因素讨论文化负
载词翻译的异化原则。
3.1生态文化
如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词汇“梅雨”,在英语国家的语言中是没有的,如果简单
译成“plumrains”英语国家的人们就无法理解。因此除了直译外,译者还应加以注释,让他
们知道梅雨指的是春末夏初梅子黄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方连续下的蒙蒙细雨。再如“龙”,在
中国人心中是神圣的象征,在封建时代龙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但龙在西方社会却代表
着魔鬼、撒旦,是凶恶丑陋的怪物。因此以前在“龙”的翻译上大多采用了归化的方法。如把
“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tigers”,但这样的翻译使得中国龙的文化内涵消失殆尽,无从体现。
所以直接译为“Long”,再加以注释,这样对传播中国文化会显得更有意义。
3.2语言文化
汉语中的四字成语是汉语词汇特有的一种结构,又往往与比喻用法密切联系在一起,
而许多比喻又与文化有关。如“以卵击石”的字面意义是拿鸡蛋去碰石头,比喻意义是自不量
力。翻译时若套用含有类似寓意的英语成语“tokickagainstthepricks”,则把英语的民族色
彩强加到原文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如直译成“tothrowaneggagainstarock”在
意义上既不会造成误解,同时又保留了原成语的形象比喻。因此在翻译这些含有文化要素的
成语时,也应采用异化的方法,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和语言特色,以宣传中华文化,促进文
化交流。
3.3宗教文化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很长时期信奉佛教和
道教,因此在许多文学著作中都有很多与佛教或道教有关的词汇。如《红楼梦》中的“谋事
在人,成事在天”,霍克斯在翻译是译成“Manpropos,Goddispos.”完全把中国的老天
爷变成了西方基督教里的上帝,让译语读者误认为中国人也信奉耶稣基督,就没有达到文化
交流的目的。如把God改称Heaven,则更能保留中国文化中的宗教色彩。
3.4物质文化
受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
在物质词汇上也有很大区别。在中华文化中很普遍的东西,在英语国家文化中就不一定有。
如“油条”、“包子”、“粽子”、“黄袍”、“马褂”、“四合院”、“堂屋”等。在翻译时就不能简单
地把“包子”译成“ChineHamburger”,“马褂”译成“Chinejacket”,这样只能破坏中西之间
的文化交流。在翻译这些这些文化空缺词汇时应采取异化的原则,如“粽子”可音译成
“zongzi”,然后加注释“glutinousricewrappedinapyramidshapeusingbambooorreedleavesin
amemoryofQuYuan.”
3.5社会文化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历史积淀和思想意识,表现在词汇上也就各不相同。如
受文化影响,汉语里有“红白喜事”的说法,英语译成“weddingsandfunerals”,虽能表达清楚
“红白喜事”指的是婚礼和葬礼的意思,但却没有传达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待死亡的达观
态度,能够把丧事也当成喜事来办。再比如汉语里的“祠堂”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观念密
不可分的,是一个村落里生活着的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共同建立用来祭祀祖先或
先贤或各房子孙平时由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使用的场所。如直接音译成“citang”,外
国人对其没有任何概念。现在大多译成“ancestraltemple”,但也不能充分传递出祠堂这一特
殊建筑的文化意义。最好在音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解释说明。
4.小结
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交流为中心,较多保留文化因子,保护弱势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化
的发展,所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翻译界的认可和接受。进入新世纪后,全球
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翻译也成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汉语的翻译上我们应更多地
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指导,遵循异化为主的翻译原则,尽可能多地让外国朋友了解中
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ation/History/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王秉钦.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2007.
[5]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5:55: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90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