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

更新时间:2023-01-04 05:46:3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福州专升本)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廖志刚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理解商品的含义及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

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这些具体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经济现象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觉悟方面: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教育学生树立商品观念,从而为理解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重难点]商品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讲商品之前,我想给大家说说“商人”的来历。原始社会末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有个叫“商”的部落,

生产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因从事商品交换而颇有名气,所以别的部落把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人叫“商人”,把

交换的产品叫“商品”。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把殷商移民迁到洛邑附近新筑的成周。由于土地不足

或失去土地,殷商移民出于谋生需要,而大量从事商品交换这一行业。因此,人们把商族人和从事商品交换的

人混同起来,统称之为商人。从此“商人”称谓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从故事中看,“商人”的称谓与商品、商品交换密切关联,那么,到底什么是商品、商品交换呢?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第一节的第一框题。

讲授新课: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板书)

要想知道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商品。

(一)商品的含义(板书)

下面给大家一组例子,请同学们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分析哪一种是商品。

(学生们能较为容易地看出第三种是商品。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把第三种与一、二种进行对

比、区分。)

提问:空气为什么不是商品?

(学生回答)因为空气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不是人类生产出来的。

(教师分析)所谓人类生产,也就是说经过人类劳动。经过劳动加工的物品是劳动产品,即劳动产品是消

耗人的体力和脑力创造出来的。是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不能成为商品,比如空气、

阳光、未开发的矿泉水等。

提问:罐装空气是经过了人类劳动的,为什么也不是商品呢?

(学生回答)因为它没有被拿去卖,只有从市场上买到的才是商品。

(教师分析)是的,商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用的,而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并且是通过交换才到达

第一种空气

第二种由于空气污染,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对污染的空气进行提练,把提炼出的新鲜

空气装入密封的罐子中。(罐装空气)

别人手中。既然是交换,就不是一种无偿转让。例如,农民生产的粮食尽管是劳动产品,但如果只供自己食用而

不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所以这些粮食不是商品;向地主交租尽管是供别人即地主消费的,但由于不是通过

交换才到达地主手中,而是一种无偿转让,所以也不是商品。同理,罐装空气虽然是劳动产品,但由于没有被

拿到市场上出售(交换),因而不是商品,只有在市场上出售的罐装空气才是商品。

提问:由此可见,商品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必须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

提问:那么,能不能据此给商品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把握它还需进一步弄清楚“用于交换”的含义。所谓“用于交换”,是指劳动

产品只要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中就是商品。

提问:元旦前夕,同学们互赠礼品,同学甲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同学乙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

同学,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

(学生交流、作答,教师归纳)

同学甲自己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不是是商品。同学乙买来的礼品,

在商店或在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乙再

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不是为了交换。乙与接受礼品同学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

品不是商品。由此可见:

(1)“用于交换”在时间上有交换前、交换中和交换后的区分,这里的交换不包括成功后,因为交换完

成后,劳动产品就由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进入了消费领域,成了人们消费的对象(像我们用的笔墨纸张、穿的

衣服、鞋子等),商品就转化为非商品。

(2)只要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即使还没有交换(如工厂仓库里的商品)或者暂时还不能实现

交换(如商店里摆放的商品)都属商品。

(3)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可以是通过一次或多次交换后才进人消费领域的。一种产品只要它不终止交换

关系,那它就一定是商品。如果商品因卖不出去,退出流通领域而另作处理,这时的商品就转化为一般物品或废

品,不再是商品了。

可见,一件物品不可能生来就是商品,永远是商品,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分析完什么是商品后,再返回到上面的例子中,学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第三种是商品,第二种是

劳动产品,第一种是物品。在此基础上,教师把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引导

学生看P6图示。)

关于商品的概念,还应把握两个问题:

第一,商品的形态。

从形态上看,商品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两大类。商品交换并非一定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换。如第三产业

中的许多行业向顾客提供的劳务、信息等就是无形的商品。

第二,废品是不是商品?

废品是不是商品要具体分析。第一,废品相对于其原有性能,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如报废的电冰箱就不

能再作为冰箱用了。从这种意义上看,废品不是商品。第二,许多废品可以卖给收购站,仍可用于交换,这是因

为废品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使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它还是商品,但已不是原有性能的商品。另外,在现在这

个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用于交换的科技成果也是商品。

(过度)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不但存在的范围有差别,而且从各自产生的时间上看也有差距。物品是

早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劳动产品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商品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那么,为

什么商品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才能产生?商品一旦产生,商品经济就同时产生了吗?下面我

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板书)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板书)

要想知道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必须首先搞清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细胞——商品是如何产生的。

(1)商品的产生(板书)

A.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内,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加

工粗糙的木棒和石器。劳动效率低,没有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没有商品的产生。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样人们可以

集中精力从事某一领域的生产,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了,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农业部落和畜牧业部落之间

用公有的多余的产品进行交换。这样,伴随着劳动产品的交换,商品产生了。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商品交换,不过,这时的商品交换是在生产有了剩余的前提下才进行的,带有

偶然性,不是真正的商品交换。

C.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人类社会有了三大产业,即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社会分工越细,劳动效率就越高。此时的生产工具

也由石器过渡到了金属工具。劳动效率的大大提高不仅使剩余产品大量增加,商品交换逐渐频繁,而且使得个

体劳动成为可能。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后,生产资料就由原来的原始公社共同所有逐渐变为个体家庭

私有了。私有制产生了。

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中诞生了大量的手工业者,他们生产的手工业品不能吃,生产出这些产品的目的就是

为了进行交换,同农业生产者交换粮食,同畜牧业生产者交换肉类、毛皮,通过商品交换取得人类赖以生存所

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活。可见,这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而不是在只有出现剩

余的情况下去偶尔交换,所以,他们从事的生产才是真正的商品生产。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商品交换有了长足发展,私有制的产生,使商品交换不仅在原始公社之间进行,而

且在原始公社内部开始盛行。商品生产的产生,使商品交换从偶然走向必然,于是商品经济产生了。

提问:通过分析商品、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吗?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2)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即商品生产。(板书)

(3)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板书)

提问:通过上面的讲解,请同学们回答,人类社会是否有了商品就出现了商品经济?为什么?

商品不时从来就有的,它不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商品产生于原始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

工前后。而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时,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才产生的。

提问:请说明商品经济为什么偏偏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呢?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

任何事情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商品经济也是如此。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类社会具备

了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所以,它必然在这一时期产生,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下面,我们就可以从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中分析出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板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明确,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我们

又明确商品生产产生之后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的商品交换。那么,我们只要从商品生产的产生入手,就可以找

出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至于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是社会大分工造成的。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

条件之一。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一种或者说某几种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和家庭多方面

的需要,客观上就需要和他人进行商品交换。但是,如果这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产品归大家共同所有,

那么,商品交换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商品经济也就不会产生。事实上,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类此时已经出

现了私有制。私有制的出现使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物质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同所有。

这样,一方要想得到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因此,私有制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又一个条件。在社

会分工和私有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商品经济就产生了。

简而言之,商品经济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社会分工

第二,私有制

社会分工的出现使商品经济的产生具备了可能性,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私有制的出现使商品经济的产生具

备了必然性。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社会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商品经济就产生了。

(教师设疑)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你能由此推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吗?

3.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板书)

第一,是社会分工

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尽管仍然存在着社会分工,但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为劳动者共同所有,人们不需

要通过交换就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劳动产品。因此,商品经济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社会分工、私有制是商品产生和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

板书设计: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一)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1)商品的产生

(2)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3)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第一,社会分工

第二,私有制

3.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

第一,是社会分工

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5:46: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89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铜粉
下一篇:零库存
标签:商品经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