鲯鳅

更新时间:2023-01-04 05:36:24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contrasting)

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黄伟龙

【摘要】文学翻译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复杂的对话活动,译者作为这一对

话活动的主体,能动地参与原文意义的构建,运用创造性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其

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文章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作

《老人与海》中的体现,旨在说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

【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8)005

【总页数】4页(P94-96,100)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张爱玲;《老人与海》

【作者】黄伟龙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文本具有终极意义,译者的任务就是

正确理解和再现作者原意,因此译者被定义为“仆人”奴隶”舌人”媒婆”带着脚

链的舞者”翻译机器”文化搬运工”等,翻译就是简单的语言层面的转换,从根本

上抹杀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随着20世纪下半叶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特

别是20世纪90年代苏珊·巴斯奈特明确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以后,翻译研究逐渐

摆脱译作与原作二元对立的封闭、静止状态,人们开始认识到文本意义的开放性、

阐释的多元性及翻译活动的对话本质,译者作为这一对话活动的中介,其主体性地

位也得以凸显。杨武能指出,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中心的、最积极最能动

的位置,“只有把翻译家作为人的精神和心智的方方面面也纳入观察的视野,才可

能解答种种触及文学翻译本质的微妙问题。”[1]4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中的体现,旨在说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

体性发挥的合理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

要理解译者的主体性,我们首先要厘清“主体性”这个概念。哲学上认为,“主体

性”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

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2]35简言之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

的主观能动性,将此概念应用到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就是作为翻译主体之

一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体现的主观能动性,指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在翻

译过程中体现出的“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3]22。文

学翻译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复杂的对话活动,是“作家←原著←翻译家→

译著→读者”[1]4多方的动态互动过程,在这一动态互动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

活动的主体之一,具有多重身份,“他以读者的身份研读原作,以作者的身份再现

原作,以创造者的身份传达原作,以研究者的身份理解原作”[4]340。不管是理

解原作还是再现原作,都与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密不可分。

(二)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

作为读者接受理论的接受美学认为,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只构建起一个基本的文

本框架,其中有很多的未定点和空白,读者在阅读时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文本的

意义[5]211。文本的意义是开放的,是未定的,等待着读者的阅读将其具体化,

而读者在阅读文本前都有自己的期待视野,包括意识形态、审美情趣、个人经历等

等,读者会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构建文本的意义。不同的读者

由于期待视野的不同,对文本的阐释也不尽相同。接受美学肯定了读者在阅读活动

中的主体性,这为我们理解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首先是原文的一名

特殊读者,在期待视野的影响下填补文本的空白,阐释文本的意义,因此译文必然

带有译者阅读的痕迹。其次,译者以创造者的身份再现原

文。一方面,译者的创造性不同于作者的创造,他必须受制于原作,不能完全脱离

原作,自由发挥;另一方面,文学文本的翻译不仅要再现原文的内容,而且要再现

原文的艺术美,为了达到艺术美的效果,译者就要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结合目标

语文化背景,对原文的内容和文化精神进行再创造,以使译文能被读者所接受,因

此,译文必然带有译者的创造性成分。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该小说中译本多达30余种,其中,

张爱玲的译本于1952年在香港出版,应该是其首部中译本[6]131,张对这部小说

钟爱有加,因此在译文《序》中担心自己的译笔能否表达原著的幽默与悲伤及其文

字的迷人韵节,可见其用心程度,事实证明,她的译文称得上是佳译[7]65,下面

以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为例,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一)译者的生活经历

译者的物质生活环境会制约其生活经历,他/她的所见所闻会影响其对事物的理解

和认识。在阅读原作时,译者往往会受到自己人生经历的影响,按照自己的经历去

阐释原文,因此译文往往会留下译者生活经历的印记。如:

原文:“Dolphin.”theoldmansaidaloud.“Bigdolphin.”

译文:“鲯鳅,”老人自言自语。“鲯鳅。”

在英语字典中,“dolphin”一词除了指“海豚”外,还指“anyofvarious

smalltoothedwhaleswithabeaklikesnout”,《21世纪大英汉词典》中甚

至有“亦称作鲯鳅”的解释。“鲯鳅”主要分布于全球各大洋温暖水域,以飞鱼、

沙丁鱼及其他鱼类为食。很多译者如海关都将其译作“海豚”,唯独张爱玲将其译

作“鲯鳅”,这与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张爱玲于1939年因战乱持伦敦大

学成绩单入读香港大学,在香港求学两年,后因香港沦陷又返回上海;1952年7

月张爱玲应聘于香港美国新闻处,翻译美国的一些文学作品。张爱玲在香港的生活

经历使其对“鲯鳅”很是熟悉,因此当看到小说中多次描写到“dolphin”追逐飞

鱼的情景时,她的生活经历参与到对原文的阐释中,没有将“dolphin”机械地等

同于“海豚”,而是翻译成“鲯鳅”,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二)译者的审美观

从张爱玲译本中颜色词的使用可以看出张爱玲独特的审美观。张爱玲出生于豪门世

家,受到其家庭背景的影响,少时的张爱玲对颜色服饰等众多细节特别敏感,她也

善于捕捉细节之美,并成为她文学创作的直接题材。[8]161张爱玲的这一特点也

影响到她的文学翻译,比如《老人与海》中就用到多种颜色词,张爱玲对这些词的

巧妙处理体现出其对颜色的敏感程度,展现出张氏独特的审美观。如:

原文:…ontheothers,hehadabigbluerunnerandayellowjackthathad

beenudbefore...

译文:……另外两根钓丝上他放了一条青色的大(鱼旱)鱼和一条黄色年幼的梭鱼,

都是已经用过了的……

在海明威的TheOldManandtheSea中,“blue”用来修饰不同的事物,有

“bluewater”,“bluehills”,还有“blue”来修饰各种鱼,字典中对其解释

除了有“蓝色”外,还有“青灰色”,张爱玲的译文中,对“blue”有不同的处

理,“bluewater”是“蓝色的水”,“bluehills”是“青山”(余光中将其翻

译成“蓝山”),上例中“abigbluerunner”中的“runner”根据上下文指的

是“鱼”,因此张爱玲将“blue”处理成“青色的”;海关将其翻译成“鯖鱼”,

而“鯖鱼”是北大西洋产的一种鱼,上体绿色,有黑蓝色横纹,下体银色,这与原

文的描述不符。张爱玲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语境对同一个颜色做出不同的阐释,

译出不同的色彩,张爱玲对颜色词的精准把握足以显示其对色彩的敏感。

(三)译者的创造性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用“电报体”创作,依靠名词和动词营造氛围,很少使用

修饰词,文风简练明快。小说中,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展现出老人与鱼搏斗的惊心动

魄的场面,成功塑造出老人的“硬汉”形象,小说带有浓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兼有

作家身份的张爱玲擅长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这影响到她对原作

的再现,译文中张爱玲发挥译者主体性,对老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她用细腻

的语言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情感,使译文散发出柔和的光彩,塑造

出老人“坚毅而又温和”的形象。如:

原文:Thenlivealongtimeandtakecareofyourlf

译文:那么你活得长长的,好好当心你自己。

《老人与海》中只有“老人”和“孩子”两个人物,孩子只出现在故事的开头和结

尾,但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多次自言自语提到孩子,可见老人与孩子有着深厚的

友谊,孩子是老人的慰藉和希望。以上是故事开头老人对孩子讲的话,

张爱玲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用“长长”、“好好”两个叠词来翻译这句话,体现出

老人和孩子之间特殊的感情,将老人对孩子的爱怜之情表达的动人、亲切,传递出

老人与孩子之间细腻的情感。海关的译文是“那么,祝你长命百岁,保重你自己

吧”,余光中将其翻译为“那么就祝你长寿,自己保重”,两位译者对语言的翻译

还是较为准确,但与张爱玲的译文相比,缺乏了细腻的情感体现。再如:

原文:Theoldmanheldthelinedelicately,andsoftly,withhisleft

hand,ouldletitrunthroughhis

fingerswithoutthefishfeelinganytension.

译文:老人细致地握着钓丝,然后轻柔地用左手把它从桿上解下来。现在他可以钓

丝从他手指里滑过去,而那鱼不会觉得紧张。

老人在捕鱼时多次与鱼对抗搏斗,鱼是老人的对手,老人又与鱼惺惺相惜,亲切地

将其称作“兄弟”,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凸显出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张爱玲对老

人的动作描写融入了个人对老人形象主观能动的阐释,将原文中的“softly”翻译

成“轻柔地”,表现出老人与鱼接触时细腻的情感,使老人“硬汉”形象背后透露

出一丝柔情。张爱玲将“withoutthefishfeelinganytension”翻译成“那鱼不

会觉得紧张”,把老人既想捕捉到鱼、又照顾鱼的情感的内心世界描写的很到位,

体现出老人对鱼的呵护或者说“爱”;而海关“不使鱼感到丝毫的拉力”的译文只

体现迫切的想捕捉到鱼的心情。张爱玲通过这些情感色彩浓厚的词,刻画出老人丰

富的人生和情感世界,透过老人“硬汉”的男性气质,我们看到老人温和的内心世

界。

张爱玲在译文中突显译者主体性,使译本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赋予了原文新的生

命和意义。张爱玲的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首先,译者以读者的身

份理解原文;与普通读者不同,译者阅读是为了再创造,解码是为了再编码

[9]225。译者必须对原文有很深刻的理解,尽可能挖掘文本深层次意义,但由于

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译者的理解必然会打上其自身的烙印,因为译者的理

解肯定会受到其意识形态、人生经历、审美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其次,文学翻译还

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门艺术,译者不是机械的复制原文,而是创造性的再现原

文的艺术特色,使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因此译者必须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用创

造性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艺术美,使译文具有新的生命和意义。

【相关文献】

[1]杨武能.尴尬与自如、傲慢与自卑——文学翻译家心理人格漫说[J].中国翻译,1993(2):3-7.

[2]王玉梁.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34-38.

[3]查明建,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19-24.

[4]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ofReading:ATheoryofAestheticRespon[M].Baltimoreand

London: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78.

[6]陈子善.范思平,还是张爱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11):130-141.

[7]单德兴.翻译与脉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张爱玲.流言[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9]HATIMB,randthe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Press,nslator'sSubjectivityManifestedintheChine

VersionofTheOldManandtheSeabyEileenChang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5:3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89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桃符
下一篇:督促
标签:鲯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