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

更新时间:2023-01-04 05:31:4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手工活)

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以下是由我们总结的《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希望能帮你写出优秀的论文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

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

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

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

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

一、相关概念

1、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农业有广

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

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

变化。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

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

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

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一行

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

行业之间的转移。所以,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

业的移动过程。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

业劳动力了。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

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

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

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

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

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

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

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

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2010年预计达到1.9

亿人。

当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出现了从

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三、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

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讲,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我国的二元经济结

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1、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发展滞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

率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尝试寻找途径走出农村寻

找工作。但是,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使人往哪

里去的问题目益突出。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在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

人紧缺的招工难现象。这主要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

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拖欠工资,在农民工出现工伤时推卸责任,

致使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劳动力输出地没有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后续保障和

管理,使农村劳动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3、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

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

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

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由于信息

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

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5、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份额一

直在下降。这是因为新农业政策的实施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许多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向

非农产业转移,资本要素加速向农业流入替代了部分劳动。

四、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

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

扩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

斯(WilliamArthurLewis)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基础上,提出了二元经

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显而易见,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异,把工

业化过程、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这为发展中国家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与此同时,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为

现代工业部门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正确

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本国自身情况,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和对策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需要制定多元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对

剩余劳动力流动给予指导,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确保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与有效转移。

1、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和数量。

平均生产规模大、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少,这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从事农

业的农民数量太多,使农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很重要,但是,只

有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结构调整

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成功。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人数庞大,但文

化素质和技能较低,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劳动力素质与专业技能较低,难

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因此,迫切需要由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为提高农村剩

余劳动力素质与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质量,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进一步加强职

业技术教育,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及时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以此引导农

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学习;加大农村劳动力法律、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3、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

足,就业结构失衡。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各

种制度大大阻碍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自由流动,政府必须尽快取消限

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首先,建立城乡公平的就业制度;其次,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

制度及与此相关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再次,彻底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平性政策,

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4、城市部门必须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不断进行,第二产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大量企业职工失业,城市部门就业形式严峻,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更加剧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

转向城市部门时,政府要对劳动力流动采取措施,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开拓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有效载体。

5、农业部门必须得到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重新吸收剩余劳动力。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

动模型进行再认识表明,农业领域也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

能重新吸收一些剩余劳动力。因此,政府应逐步改善农业部门的投资环境,提高农业部门的

技术水平,避免由于农业部门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放缓剩余

劳动力外流速度,减轻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就业压力。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

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结语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其转移的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其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

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但无可否认,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通过对刘易

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农

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众多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探讨出我国剩余劳动力

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是有重大意义的,这将为我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临、孙鹤: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经济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经

济问题探索,2011(8).

[2]雷倩、诸锡斌:农业大于性规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作用以昆明市官渡

区中坝村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

[3]孥彦熹、安扬:试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时代经贸,2011(208).

[4]肖云: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J].社会科学,2010(8).

[5]范静: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读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J].理论观察,

2011(4).

[6]刘力: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7]陈辉: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影响因素[J].农民致富之友,2008(3).

[8]王军: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0(10).

[9]易远宏: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J].重庆学院学报,2011(6).

[10]侯美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以山西省定襄县为例[J].农业经济,

2011(5).

[11]邢雪平、王志彬: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SWOT分析[J].农业经济,2011(7).

[12]郭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6).

[13]丁绪辉:人力资本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支撑[J].农业经济,2011(8).

以上这部《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希望能帮到你,愿各位同学能写出优秀的论文。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5:31: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88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吃白食
下一篇:原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