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想

更新时间:2023-01-04 05:03:4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公共基础知识教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1

第一单元

1在山的那边2走一步,再走一步3生命生命4紫藤萝瀑布5童趣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题高朗读能力,做

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获得人生启示。

2、品读诗歌语言,感悟诗歌语言美。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获得人生启示

2.难点:品读诗歌语言

教学设想:

1.指导思想

①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

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②重视朗读训练。

③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3.课前准备:教师:音频朗读学生:熟读课文。

4.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由谈“梦”导入新课:

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

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

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2.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

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

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

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3.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

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

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内容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3.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22

4.①教师范读。②各自练习朗读。③领读。④齐读。

5.★例如:“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6.“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7.“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4.内容研讨。

⑴“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

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

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⑵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

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

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

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

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⑹“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

是什么意思?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

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

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7)“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

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

气。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

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

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

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

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

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

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

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5.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33

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这里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

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结尾

1.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①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

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

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②用: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必须有上面所给的词语和一个

中心意思。

2.资料补充:我国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作家

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贾平凹——从陕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他们都有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决心。走出“群山”的不仅仅只有作家,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一切有着美丽梦

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们。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

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

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

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44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

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我和小伙伴一起去爬悬崖。我因身体原因恐惧不敢继续爬悬崖。最后由父亲指导一步一步爬下悬崖,最终感悟人生

需要先走一步,再走下一步的故事。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夏天,“我”小时候“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

悬崖上

“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最要好朋友的邀请和“我”不愿承认自己是“胆小鬼”。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

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

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爬下了悬崖。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

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

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

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

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

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55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

攀的险峰。”

突出悬崖在我心目中得高不可攀。突出这座悬崖对我来说的难度。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因为“我”认为我无法爬下悬崖。而父亲指导我“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不要想着梦想多么的遥远。只要一步一步的去做,最终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

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你能办得到的”是父亲说的,意在鼓励无法爬下悬崖的“我”。重音应放在“你能”上。

“这似乎能办得到。”是我内心的想法。我开始相信父亲的建议并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父亲指挥的第一步。重音应放

在“似乎”上。

“我能办得到”是我内心的想法。“我”再试着走出了第一步后,肯定了自己可以爬下悬崖。我对爬下悬崖有了信

心。重音应放在“我能”上。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因为我开始认为自己根本无法爬下悬崖。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了石架,所以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人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实现。不要担心自己离梦想有多远。只要肯跨出第一步,只要脚踏实地

地去走,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

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

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

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

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

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

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

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

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

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66

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3《生命生命》

作者介绍:杏林子为笔名,,原名刘侠(1942年2月28日~2003年2月8日)台湾知名作家,静宜大学荣誉博士。内

政部伤残服务中心顾问兼义工组组长;台北市南机场社区发展实验中心辅导;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创办人;中华人民

共和国残障联盟创会理事长;十二岁时罹患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不便,自此身心饱受病

痛煎熬。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5:0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87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级别
下一篇:
标签:痴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