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篇一】经典文言文及翻译
五柳先生传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
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
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
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
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
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
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
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
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
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
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
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
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
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
呢?
【篇二】经典文言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
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
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
张》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
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
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
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
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
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
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
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
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
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
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
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篇三】经典文言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
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
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
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
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
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
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
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
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
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
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
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篇四】经典文言文及翻译
赤壁赋
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
o)窕(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
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
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
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
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
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
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
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
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
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
而观之,则天地曾(cé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shì)。”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zhuó)。肴核既尽,杯盘狼
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
着《诗经》中《月出》这一篇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
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
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
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
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好像脱离了人世,升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
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
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
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
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
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
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
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
(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
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
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
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
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
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
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
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
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次得到,只
得将憾恨寄托在这秋风中的箫音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
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
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
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
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
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
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
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
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自然界无穷无
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
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
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
明了)。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doc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4:5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87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