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片《阿凡达》的几点思考
刘达
【摘要】@@近日,由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编剧和执导的科幻巨片<阿凡达>
在全球热映,引起巨大反响.影片以其壮观的科幻场景、崭新的特效制作、精美的立
体感受以及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震动了世界影坛,并引发了全球持续不衰的观
影热潮.<阿凡达>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奇观和视听盛宴,同时也得到影视技术
界和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其票房已经超越<泰坦尼克号>而创造了电影史上的全球最
新纪录.
【期刊名称】《现代电影技术》
【年(卷),期】2010(000)003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刘达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近日,由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编剧和执导的科幻巨片《阿凡达》在全球热映,
引起巨大反响。影片以其壮观的科幻场景、崭新的特效制作、精美的立体感受以及
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震动了世界影坛,并引发了全球持续不衰的观影热潮。
《阿凡达》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奇观和视听盛宴,同时也得到影视技术界和
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其票房已经超越《泰坦尼克号》而创造了电影史上的全球最新
纪录。
1、《阿凡达》技术要点与创新点分析
透过《阿凡达》现象,我们发现现代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在影片中得到了如此完美
的展现和应用,并对影片的成功起了近乎决定性作用。从影片拍摄、制作到放映,就
是一次大胆创新、试验探索,将高科技在电影制作和表现中集中应用的展示。
(1)新型数字高清3D(3-Dimension)立体摄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为进行《阿凡达》的摄制,卡梅隆等人早在数年之前就在索尼公司的支持下研制开
发一种轻便小巧的数字高清3D(三维)立体摄像系统,并不断试验和改进,使其所拍摄
的景物深度感增强,立体效果明显,同时使视觉疲劳感减弱。这套新型3D立体摄像
系统基于两台索尼HDC-F950或CineAltaF23数字高清摄像机,可实现手持拍摄,
未来将有望推广商用。
(2)动作捕捉(MotionCapture)拍摄与3D实时预览交互技术。
影片《阿凡达》的拍摄由真人拍摄和动作捕捉拍摄组成,其中动作捕捉技术得到了
全新的应用。卡梅隆专门建造了一个超大摄影棚用于动作捕捉拍摄,棚顶布满一百
余台摄像机,组成协同工作摄像机系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动作捕捉舞台。演员在拍
摄时不但穿上布满捕捉点的束身衣裤,同时首次头戴面部捕捉设备进行面部表情捕
捉,其核心是一个缩微高清摄像头,可用广角镜头记录演员面部的微妙变化,通过将真
人影像与虚拟人物相结合,使虚拟人物造型与表情更加逼真,达到形神兼备。此外导
演在拍摄真人表演时可通过液晶显示屏精确地预览画面效果,从而可实时观看3D
拍摄效果,实时观察演员动作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并进行即时调整和指导,最终使真人
表演与虚拟画面完美契合。通过将真人表演的场景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画面合成在
一起,可营造一种形象真切的视觉特效。目前《阿凡达》所采用的这套动作捕捉拍
摄系统及拍摄环境由于造价高昂,且具有一定的试验性质,其推广商用尚存诸多问题,
值得进一步研究。
(3)CG(ComputerGraphics)技术在视觉特效制作中广泛应用。
CG(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在《阿凡达》的制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G即以计算机
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形象设计和生产,它广泛应用于影视特效制作、三维动画制作
等领域,在电影中常采用计算机三维影像制作、图像处理与合成等CG技术来实现
视觉特效。《阿凡达》在电影特效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片中特技镜头超过3000
个,仅20余个镜头未使用特效,CG制作合成占60%,真人表演占40%,且真人表演镜
头还需进行视觉特效处理。影片拍摄制作历时4年,后期制作时间和成本占整部影
片的70%以上。国际上一些最著名的特效制作团队均加入到影片的特效制作中,其
中维塔数字工作室负责动作和表情捕捉,工业光魔(ILM)公司负责后期特效,数字领
域(DigitalDomain)公司负责细微颗粒效果制作。
(4)使用数字3D放映技术制造立体视觉感受。
高速发展的数字3D放映技术的优势和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在《阿凡达》中得到
了充分展现。《阿凡达》的上映正值数字立体电影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热映又
助推了数字立体电影的迅猛发展。数字立体电影采用先进的数字制作、数字放映和
影像分离技术,使左右眼影像质量、分离度以及观众的观影舒适度较胶片立体电影
有较大提升,不仅具有画面清晰、质量稳定、节目反复播放质量无下降等数字技术
所特有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胶片立体电影制作复杂、立体效果差、有明显重影、
观看时易于头晕和疲劳等缺点,因而给观众带来了极其震撼的视觉感受。
(5)使用IMAX(ImageMaximum)巨幕技术创造视觉震撼。
IMAX巨幕技术在放映《阿凡达》三维立体影片中发挥了高端引领、推波助澜的
重要作用。近年来数字IMAX放映系统虽已出现,但一直未有效果明显的影片支撑,
《阿凡达》的上映使大银幕、高画质、高立体感的强烈冲击把影片效果推向极致,
这是一般银幕制式所不能媲美的,更能充分体现出《阿凡达》的宏大场面和视觉奇
观,因而对观众最具吸引力,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高涨局面。
此外,《阿凡达》还涉及许多新技术和新应用,例如面部表情捕捉还原技术、蓝屏绿
屏拍摄技术、极化眼镜技术等,恕这里不再赘述。总之,《阿凡达》的创作实践,不仅
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命题的正确性,也印证了科学技术在电
影事业和产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同时应该指出,我们无论是如何描述影片《阿凡达》的成功,绝不仅仅是着眼于它的
某个局部或细节的创新。其成功,不是一招一式的成功,也不是一鳞一爪的完美,而是
体现出电影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是一个全新的飞跃。惟其如此,我们才视之为电影科
技发展史上的重重的一笔。
2、《阿凡达》给我们的启示
这些时日,影片《阿凡达》也搅动了中国电影人的思绪,令我们深长思之,感慨良多。
(1)要进一步深化对电影本质的认识,电影要走高科技的发展道路。
电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科学技术始终推动着电影不断向前发展和演进。纵观电影
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胶片电影到
数字电影,从二维(2D)平面电影到三维(3D)立体电影,每一次发展和演进均与技术
进步密不可分。其实,《阿凡达》的剧本在1995年就已成型,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
件尚无法实现这部影片的理想要求而一直未进行拍摄制作。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和辩证统一体,其中电影技术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对
技术存在着高度依赖性,电影艺术的传达和表现不能脱离其技术基础。电影的技术
本性决定了技术在电影中的主导地位,而且电影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始终引领着电影
艺术的前进道路。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对技术的探
索永无止境,不断推动电影行业技术进步。
(2)要加速推进电影的数字化转换进程,大力发展数字电影。
当前,电影正由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加速转变,数字拍摄、数字制作、数字发行和数
字放映已经愈来愈普遍和流行,数字电影已成为现代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重
点。数字电影是信息技术(IT)与电影文化的结合体,它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
泛应用的背景之下诞生、发展和不断成熟的,信息技术是数字电影发展的根本推动
力。数字电影作为IT领域高新技术的融合与体现,其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是一项巨
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行业以及支撑技术的促进与推动。
(3)中国电影的发展要紧密结合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阿凡达》是一个典型案例,它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诸多因素完美契合的必然产物,
相当的科技水平,高深的艺术创作水准,高昂的资金投入,先进的营销理念等等,所有因
素缺一不可。同时,电影作品是一种特殊产品,既具有工业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因
此,在电影的发展中必须紧密结合本国国情,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外来经验,特别
是要学习《阿凡达》的技术创新精神、艺术创作水平和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又不
能不加分析地简单效仿好莱坞。如果国内盲目效仿《阿凡达》而一味走高投入、
高制作的电影发展道路,将会严重破坏当前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大好局面,阻碍中国
电影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加大数字电影科技投入,并使投入发挥最大效能,增强国家软
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快数字电影制作、传输、放
映、监管等方面技术系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不断增强和发挥电影科技对电影产业
发展的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
(5)要强化对电影科技前沿信息的了解和把握,积极开展电影科技领域战略性和前瞻
性课题的研究。
要对数字电影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积极开展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并对“下一
代电影”进行分析和预测。
(6)国内在电影科技水平、电影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
距。
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不仅要不断提升国内科技水平及其应用水平,创新制作
手段和表现手法,同时要使技术与故事情节和创意实现有机结合,要加强技术培训,加
强艺术创作人员对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电影制片中还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来
丰富和完善细节,《阿凡达》在许多细节设计工作中就有语言学家、植物学家、天
体物理学家、音乐学家以及考古学家等的共同参与。
(7)要加大对电影科技领域领才和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电影人的素质取得
长足进步之时,就是中国电影的兴旺发达之日。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4:3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86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