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云惨淡万里凝

更新时间:2023-01-04 04:35:0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krystal meyers)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抒写塞外送别、

雪中送客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

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试题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过渡句/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塞外天气寒冷的诗句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中与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

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咏雪的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

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色彩对比鲜明的诗句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白话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

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

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

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

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

蹄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创作背景

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

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正如诗题所标示的那

样,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

情厚意。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早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

过典型事物,用饱蘸淡墨的画笔,以浪漫主义手法氢它描绘了出来。

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那风啊,简直是一把

锋利的铲刀,把大地乔得净荡荡的了。

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竟变

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

却春风阵了,像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

奇壮美!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

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那飘飞的雪花啊,连帐内的罗幕都

打湿了;狐皮袍子不暖啊,盖的锦被也嫌太薄;将军的手啊,已冻得拉不

开弓;征战护身的铁衣啊,也冷得难以穿上。但就在这一派难耐的奇寒

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气息。珠帘罗幕,狐裘锦衾,是多么的富丽;

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又是多么威严。它巧妙地把防守边疆,战胜奇

寒的将士,生动而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毕竟还是奇寒,从而才能显示出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

样艰苦卓绝。八月在内地,正是桂子飘香,皓月增辉的美好时节,而

边地呢,已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可是,这瀚海

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但不萧瑟、凄凉,而是浑厚、沉郁,这

正是岑参边塞诗歌奇峭的艺术风格的特征。正是在这漫天皆白,寒气

袭人的时候,中军设宴,饯别归客。一时胡琴、琵琶、羌笛齐奏,伴

着塞外风光,自是别有一番天韵。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

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

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

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

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

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

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

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

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

的真挚感情。

此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

开阔,结构缜密。全诗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

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

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

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

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

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

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

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

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

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

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

乐观的战斗情绪。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

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

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

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

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

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最

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

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

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

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

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

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

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

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

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

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

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

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

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

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

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

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

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家世背景

岑参于开元三年(715年)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许昌附近),

时父为仙州刺史。岑参的高祖善方时已由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

迁居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他出身于一个官僚贵族的家庭,曾祖

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长倩被杀,五

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他的父

亲植曾作过仙、晋(今山西临汾)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早年经历

岑参幼年家境孤贫,只能从兄受学,岑参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

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这种聪明早慧与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影响是

分不开的。岑参的父亲开元八年(720年)转晋州刺史,他随父居晋

州。父死后,仍留居晋州,直至开元十七年(729年)才移居嵩阳

(今河南登封县)。不久又移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县西南七十里颍阳

镇)。嵩阳、颍阳为嵩高山东西两峰所在地,东峰太室在嵩阳,西峰

少室在颍阳,两室相距七十里,岑参在这两地都结有草堂。嵩高为五

岳之一,奇峰峻岭,古木流泉。年轻的诗人在这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潜

心攻读,啸傲山林,不仅在学问上打下了广博的基础,而且也初步形

成了他那种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他早期的作品淡远多于沉雄。

出塞以后,沉雄悲壮中亦不乏淡远。岑诗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

仕宦生涯

岑参二十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

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

《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

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

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

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

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

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

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

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

“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

享年56岁。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

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

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4:3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8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