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
秦永凯
(高台县巷道镇中心小学,甘肃高台734300)
摘要:课堂中学生有效质疑能够优化思维,启发思维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
生的提问质量常常较低、理解浅显,造成课堂提问环节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
中第二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
,分析学生提问策略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提问策略思维品质课堂教学实践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得当而高效的提问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
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及推
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应聚焦学生提
问的意识与能力的研究现状,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学
实践,着力于学生提问策略的培养与探究。
一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积极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
》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独
的能力。能在阅读中动提问,
问,是能力的重要表现&”根据课程标准的
理念
,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应当在程中质疑
问,进“探究学习”,在探究中,
的学习&
2.统编版教材理念的1领。
自教部组织编的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简称统
编教材)在国推
以,学习与实践,
教材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材采取“人文主题”“语
文要”的“组织结”组织,中还纺
着眼于能力培养、提问能力的特
——策略
&
在我校对统编版教材推进和实施的研究背景下,作为
学
教师,结合学生学,于教学实
践,学生提问策略的培养探究,培养学生于质
疑、善于质疑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3.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需求。
关于对学生提问策略的,学生大都表示自己
质疑&结合学生学情,学生学,在
课前参与中提疑问&在每堂课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
质疑是可
的环节,可以问意识在学
生学习程的始终&是在与师们的研讨过程中,发现学
生提问蜓点水,
浅辄止,学生的质疑没有现思
维的深刻性
、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的个
特征&
造成学生
“无机可问”“无疑可问”“无思不问”现象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学生习惯于参考现成结论或答案,于
依赖师和课本,缺乏主动思考与质疑的能力,没有掌握提
问的方式和策略,没有拓宽思维的广度度,容易形成信
仰权威、缺乏思考
、缺质疑和批判精神的思维方式&
二、聚焦提问策略的教学实践
1.策略单元整体分析
。
部版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个单元是特殊单
元———策略&语文要素聚焦在“时从同
角度去思考,提的问题”&结合“交流平台”中的,
可将策略的掌握分为四同的梯度,第一层次为“
的时候要动脑筋思考,积极提问”;第二层次为“可以
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让自己的思考更加面和深
入”;第三层次为“
要筛选最值得思考的问,加深对文
章的理”;第四层次为“要养成于提问、于提
问的习惯”。
围绕这一策略,本单元编排了四篇主题课文
(含三篇精
读课文
,一篇略课文
)、习作语文园地共三项。三篇
精读课文,文质兼美,力以不同时代、题材、体裁,问题
清单,文、文后提问范例、
文后练习、途径,有梯度地
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提问的方法。
2.提问策略的解析。
在对教材的研磨中,
笔者发现四篇课文对语文要素的
落实提问策略的训点是有所侧重的。
起课文《荚的》
是一篇童话故
事,发学生的。同时篇,节,可
以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课后的习题,也在学
生进式质疑,问,问题。起课,教师
要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的。第二篇
课文
《》文文的提问,在课
-76
2019年第3"期(总第842期A敖冬'科
EHaoKGaMa©
练习中,着重引导孩子们进行多角度的提问,关注的是提问
的角度
。第三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借助课后的讨论范
例,引导学生思考核心问题,如何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
题,关注的是提问的质量。第四篇课文《蝴蝶的家》是一篇运
用文,
是对提问策略的综合运用。
3.提问策略的实施方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教材用好用足,
引导学生对课
后范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提问的不同层次与角度,掌握
核心问题的标$让学生提问,多角度
提问,提出核心的提问,
提问策略综
合运用的程,进行逐步的渗透性的深入学习。
外,问题,对的问题分
$
将的问题
,
“不课文的理解”“助
理解课文
”“引深入思考”三个层次,
进行问题筛选。
“O、!、"”的标准进行$
在学习课程后,对提问策略的学习进行巩固和强化,即
对的问题进行$教师将学生的问题
,进行次,将的范例进行出,同时对
好掌握策略的学生进行
的关注与引导$
应用后的学习中,让学生逐步
提问、提问的习,教学$
4
.具体课例展示
。
(1
)研究点的确定
在握教学中,不难发现第三课《呼风唤雨
的世纪》是着重,第三课对
课掌握的提问策略的应用,教学的重,
是提问策略综合运用的次$着重课的教
学$
(2)学的分析
学生们在学习课的,借助问题
的,进行多角度的提问,、
具书、联系生活验等进行对问题的自主解答。
这
一是非常值得肯的$但是在梳理、
统计
、分析学生问题
清单之后,一定的共性问题,即学生提问的角度
比较单一,集中在三个角度,即一些的知识、文
章的细节,或是生活经验就解决的问题。对
课文的写法、中心的这类问题,很少涉猎。
(
3
)问题原因的解析
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这样的问题清单,可以清
楚呈现出孩子们思维的角度及需要提升的增长$针对不
同的问题类型,例如知识、
课文,是学生
阅读
文,直接从文本中提取的,是三阶思维中提取信息
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易达到$但是关文章的写法
及中心思想类问题
,需进行信息的提取加工,思维
含量是比较高的$特别是一些核心问题的,不仅建立
在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同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高阶思维,进行加创造,
达到对
信息的应用$,的学,本堂课的教学应
运而生。笔者将教学重难点定为“学会筛选核心问题,提高
阅读质量”$
(4
)教学设计的思路
在第一课,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字词
,梳理文章,
学
习第一第然段。引导学生借助问题,以小组合作
的,共同提出小组的共性问题。第二课,“复习
导入,
提问激趣”“范例分析,提炼问题”“借助问题,品读课
文”
及“策略提升
,总结”四节进行教学。
(5
)教学活的
在教学流程中,如何“借助问题,品读课文”是本节课突
破教学的重节,课堂教学实如下:
师:同学们
,课的学习,们学会了如何
借助题进行多角度的提问$们,思
考,
师们的进步到不$节课,们
小组合作的,筛选出了一些共性问题,我们一起看一下
们的智慧果吧。
这么多的问题,那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什么
样的问题是核心问题
?是特别值的问题?们
三个问题和“课文”之的关系?
对,就是三不同的层次
,
分不课文
理解的,助于理解
,
和可以引深入思考的问题$核心
问题不是那么一子就在书中到答的,核心问题
是助我们理解思的,让我们复读课文
的问题$
么的标,我们一起问题$
们用我们的,不的,助理解的
画对勾,能深入理解的画一小星星$—
起梳理一下
吧。接,就在小组中,分一们的想法吧。
学生筛选小组讨论之后,比较易
判断出画“O”的三个问题是不影响课文理解的,画“!”的三
个问题是课文的,助加深课文理解。最后
画
“☆”的问题,是可以引发深入思考的。
在接的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次提,
核心问题,次合,范表达的,提:
最的三核心问题$在接的课中,用
法,$世纪三
个分类,从生活、质角度,深
入理解课文,依次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在课程尾声,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风,思考提出核心问题的思考角
度和切入点,以及表达方式的规范$课后继续鼓励学生完
问题的,运用提问策略,将阅读策
略迁移到文的阅读中,
提问、提问的
好习
$
三、提问策略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问”。
新课程标出:“教师创提问的课堂环境,让学
生与的,共同讨问题$之学习的
,文学习的$”教师一应重师生对
77
语言文学研究
话教学,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独
考.一方面,可,.
在选取学生的过程中,同层次的学
生,,
,可。,对学
生
的,能注,且可以适当一步指
导,
在肯观后可以继续延伸,激发学生一步深入思
考。同时也艺术性地纠正错误观,引正确的考.
2
.营造氛围
,鼓励学生“敢问”。
在传统堂中
,往往讲生听,师讲生答,容易导致学
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的现象。教应努力营造
民的堂氛围,学生大胆,消除学生心中的顾
虑,让学生敢“权威”,“真理”,超越“教材”。在授
中,运用学生“最近展区”,在学生所学内容初步掌
握的基础上,介于“已、已学”和“未知、未学”的,
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展学生思考的综力,激
学生强烈的求欲望。
3.教会方法,培养学生“会问”。
正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学会是前
提,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只是随意
小号,怎
么把无效变成有效,再提炼为心,对.进
、
加工
、应用一个的.只通;断
实践,在、敢的基础上,才掌握提问的
,具备的能力。
4.养成习惯,促使学生“好问”$
惯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强化的过程中,让学生
(上接第67页)通假。如七下69页注释10“尔,同’耳
’”
、九上
53页注释3"羞,同'/'”。事实上“尔-耳”为通假关系,应注
为“尔,通耳”,“羞一/”为古今字,应注为“羞,/的古字”或
“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等。教材“在注释中一律采用
'某同某
'的形式就显得不够确切、
恰当,自然也不够科学”
[5IO将不同的用字现象混同不分,影响学生对文字现象及字
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为减负这块内容可不列入考试范
围,但教材中的注释术语现术语、
与
注释术语一,将古文教的学传统文
献的阅读割裂,以实现《
》中的“
书阅读浅易文文”!6"这一
.
以上列的,不,但作
为传输知识的范本,教材应一个.教材的
,和一线教同.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M].北
逐步养成有“疑”好“问”的习惯。课堂上由于实际爱你问题解
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还课后继续延伸,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
就感,
进一求知的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应当小学语文堂教学的,通的实,
让学生养成“”的好惯,自己学会、学
会,营造学的氛围。
综上,教应当在
教材的
中,
效的式落实的语文.在教学
中以学教,顺学,真正“,f
非
不发”,让学生在“一疏疑一解疑”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
和学科养,将之内为一惯,真正效学生
维的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11.
[3]苏霍姆林斯基,
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
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教育部基础教育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邓志清.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学生语文核心素
养培养研究[J].教育论坛,2018,31(10).
[6].谈语文课的术[J].湖南教育,2005
(10).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018.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
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
[3]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251.
[4]许嘉璐.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续)——兼论注释
学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90,
[5]唐作藩.“同”和“通”——文言文注释中两个术语的使
用[A].汉语史学习与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47,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7.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文化承传
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注释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718)
阶段性成果和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资
助项目“基于训诂学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研究
成果(项目编号:2019GRFX065)。
-78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4:2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85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