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qing

更新时间:2023-01-04 03:31:4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越狱经典台词)

舆情信息的概念

1、什么是舆情?

社情民意,老百姓的看法。

2、舆情的分类按来源可分:

(1)网络舆情:网民的反映;

(2)社会舆情:社会民众的反映;

(3)舆情分析:研究部门和专业部门对重点问题的综合分析。

3、社会舆情信息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有五个方面:

一是重要工作的反映。干部群众对中央重要部署、重大活动、重要会议、中央领

导重要讲话的反映;

二是重大舆情的反映。干部群众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反映;

三是热点问题的反映。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上议论多的问题的反映;

四是敏感问题的反映。对民族、宗教问题,金融、就业问题,涉及到老百姓切身

利益的改革措施等的反映;

五是导向性问题的反映。对工作中有较大影响的导向性问题的反映,对解决问题

的调控措施的反映。

4、舆情信息与一般工作信息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

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宣传某个典型,

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

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

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如何写舆情信息

一、题目标题要有高度概括性.

舆情信息常用标题分类

一是意见型

基层(网民)反映:ⅩⅩⅩ;

社会各界(网民)对ⅩⅩⅩ的反映;

基层群众(网民)对ⅩⅩⅩ的反响(看法);

基层群众(网民)认为ⅩⅩⅩ;

基层(网民)反映:ⅩⅩⅩ亟待重视;

ⅩⅩⅩ的舆情反映;

人们(网民)认为ⅩⅩⅩ势在必行(亟待解决);

基层(网民)反映ⅩⅩⅩ问题不容忽视

二是争论性。

ⅩⅩⅩ引发争论

基层干部群众(网民)对ⅩⅩⅩ反映不一;

ⅩⅩⅩ引发社会(舆论)争议;人们对ⅩⅩⅩ看法各异

三是议论型。

ⅩⅩⅩ引发公众热议;

人们(基层群众、网民)热议(评)ⅩⅩⅩ

四是建议型

干部群众认为应充分重视ⅩⅩⅩ;

基层建议ⅩⅩⅩ;目前ⅩⅩⅩ亟待纠正;

基层反映ⅩⅩⅩ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对ⅩⅩⅩ的建议

基层对ⅩⅩⅩ的几点建议;

基层调研:ⅩⅩⅩ应予以重视;

干部群众希望ⅩⅩⅩ;民众认为ⅩⅩⅩ值得借鉴

五是称赞型。

群众热烈欢迎ⅩⅩⅩ;

基层高度评价ⅩⅩⅩ;ⅩⅩⅩ受到好评;

干部群众支持ⅩⅩⅩ;

干部群众为ⅩⅩⅩ叫好;ⅩⅩⅩ受到老百姓称赞;

基层群众对ⅩⅩⅩ反响很好

六是情绪型。

广大民众强烈谴责ⅩⅩⅩ;

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表示愤慨(极为不满);

老百姓认为ⅩⅩⅩ极为不妥

七是呼吁型。

社会各界呼吁ⅩⅩⅩ;

基层群众强烈呼吁ⅩⅩⅩ;

舆论呼吁ⅩⅩⅩ应引起重视(不应忽视)

八是分析型。

当前ⅩⅩⅩ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对ⅩⅩⅩ要注意(警惕)几种不良倾向;

ⅩⅩⅩ存在的诸多问题;

对ⅩⅩⅩ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群众对ⅩⅩⅩ的几点思考;

ⅩⅩⅩ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的意见和建议

九是动态型

。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关注ⅩⅩⅩ;

干部群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ⅩⅩⅩ;

人们对ⅩⅩⅩ问题广泛关注(注:ⅩⅩⅩ代表的是政策、问题、现象、观点、言

论、举措、行为等客观存在的事物。)

二、正文开头:

简单介绍事件,说明群众、网民的意见(是赞成还是争议等)

主体:

主要表现人们怎么说,人们的议论。要按照规范的公文格式,用自己的语言提

炼加工,因为网民的层次不一样,用端庄、干净的叙述语言,少于排比句、少于

修辞手法。语言要简练,一般不要出现反问、感叹、设问句子,尽量用陈述句。

结尾

:简单精炼,切忌画蛇添足

如何收集、报送舆情信息?

一、收集

我们知道,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

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这些场所去寻找。具体来讲主要有:

(一)从媒体上收集信息。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

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

批的手续,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

点。

从媒体收集舆情要注意三点:

(1)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

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

(2)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

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

(3)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二)从横向部门收集信息。舆情信息收集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相关性

较强的权力部门,如公、检、法、工商、教育、城建等,这些部门的相关政策及

做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

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成为各级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关注的焦点。

(三)从民间收集信息。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

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

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

“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

二、报送

1、字体:报送的舆情信息标题为3号黑体(不加黑),正文为小3号楷体。

2、时间:分别为每天上午10:30之前。

3、形式:发送信息时采用粘贴形式,不要用附件方式发送。报送时在每条信

息前均要注明报送单位、报送时间(如ⅹ??单位??编时间)。

4、字数:舆情信息字数一般控制在500字左右。要提高敏锐性,观点进行高

度概括和凝练,一般不超过5段。

写好舆情信息要把握好四点

一、要有勤奋工作的精神。信息要“天天短平快、天天马拉松”,向天天吃饭一

样。要有好的态度,要把它当成事业,要有信心、有激情。

二、受众:是指舆情信息工作所要服务的对象,主要领导。

跟新闻、简报是有区别的,属于内部资料,是专门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切忌不要

把党的大政方针再重复给领导说,个别需要的时候过度可以。我们主要写如何落

实、贯彻的主要做法,以及人们的反映。

三、语言要端庄、精练、干净。尽量少用修辞手法。

四、报送及时。

现对舆情信息报送工作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如下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舆情信息员对舆情概念的理解,必须把握四层涵义:

(1)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

意,就没有舆情;

(2)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

而非民意的全部;

(3)舆情因变事项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

析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4)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

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心态。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3:31: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83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氯乙烯
下一篇:表面电阻率
标签:yuqing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