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发(作者: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抚州赣语即赣语抚广片,主要分布在江西抚河流域和福建省西北部。包括临川、丰城(东部)、崇仁、宜黄、乐安、东乡、进贤、金溪、南城、黎川、资溪、南丰、广昌以及福建的建宁、泰宁、光泽、邵武等17个市县区。同赣语其它片相比,本片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致性最强。
赣语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也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6000万左右,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
上抚州话属赣语,自上古至春秋战国时期,抚州一直都是越人的活动地带。秦汉以后,朝廷对江西进行了几次移民,赣语遂逐步形成。抚州在春秋战国时为百越之地,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西北境置县。初名临汝,因境内有临水、汝水得名。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立临川郡,辖临汝、南城二县,隶属扬州。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属江州。南朝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析临汝县置定川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临川郡为抚州。唐光启三年(887年)割据赣东的抚州人危全讽开始了抚州历史上第一次修筑城墙的工程,历时三年才竣工。史料表明当时抚州的人口分布已相当密集。古赣语在吸收中原汉语的过程中,本身的语言特点也就逐渐成型。
以临川话为代表的抚州赣语,在赣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早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传教士Joph Edkins在他所著的《官话文法》里曾描述过抚州赣语:“在江西省东部的抚州府,所有的全浊音已经变成送气音。六个韵尾辅音只是没有k。声调有七个,他们的音高是不规则的”。这是最早的有关抚州赣语的文献记载。到20世纪30年代,有“汉语言学之父”盛誉的赵元任先生曾录制过“临川音档”,作为讲课辅助资料。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罗常培先生曾出版过《临川音系》。引发罗常培研究方言的缘由,是1933年夏天,罗常培在青岛偶遇临川县湖南乡人、山东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史》作者游国恩。罗先生握着游先生手问道:“贵处?”游先生以纯粹的抚州话回答:“临川[dim ton]!”正是这句简短的回答,引起了罗先生对临川方言的浓厚兴趣。他敏锐地从“临川[dim ton]”二字的发音中抓住了临川方言三个特点:一是闭口韵的[m]尾还像闽粤方言那样地保存着;二是来母字在[i]元音的前面由[l]变成[d];三是穿母三等字从舌面塞擦声[c]变成尖塞擦声[t]。这年7月20日起至25日,罗常培
花了五天时间把临川音系的大概地记录下来了。1934年9月,罗先生从上海回到北京,专门找来几个临川籍在读大学生进行方言调查研究。1936年4月中旬罗先生到南京,承蒙赵元任先生送给他一份“临川音档”的副片,然后综合整理出具有完整体系的资料,取名《临川音系》。《临川音系》1940年由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47年再版。又于1958年重新修订出版,在海内外广泛发行。《临川音系》从此成为研究抚州赣语的开山之作。
上世纪50年代,南丰县人张为纲为撰写《方言辨正》,对南丰方言作过广泛的调查研究。60~80年代江西师大教师陈昌仪曾在抚州地区境内系统而深入地调查了各地方言,出版了《方言概要》一书。到了90年代,邱尚仁在《方言》杂志上还发表了《南城方言的语音系统》,《江西省志·方言志》的作者也在抚州境内选取了18个点作过系统的调查,各县(市)在首届新编志书中都载有抚州赣语专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