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前言:20世纪末,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逐渐从强调环境转到
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而自我调节是主观能动性
的主要形式,意向性自我调节作为自我调节的最高形式是指个体为了
优化自我发展,积极的协调环境、资源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行动
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够预测青少年的积极发
展。本文首先对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含义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重点
介绍了三种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理论基础,并报告了意向性自我调节的
研究进展。
20世纪末,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逐渐从强调环境转到关注人
的主观能动性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意向性自我调节作为人类自我调
节的一种高级形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1.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含义
2/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意向性自我调节是指个体为了达到优化自我发展的目标,积极的
协调环境、资源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行动过程。意向性自我调节
水平高的青少年会主动设置目标、制定计划、不断反思和总结,实现
积极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意向性自我调节是预测青少年积极发
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2.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理论基础
2.1SOC理论
1990年,德国心理学家Baltesh和Baltes提出了SOC(lection、
optimization、compensation)选择、优化、补偿理论。S(lection)
选择,是指个体对目标的选择,分为选择性选择和基于损失的选择两
类。在考虑到个体的兴趣、爱好及外部要求之后,从可选择的目标中
选择称之为选择性选择,而基于损失的选择是指对于损失要把资源集
中在可用的选择上面。O(optimization)优化,指个体为了达到自
己的目标,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来更好的适应。C(compensation)补
偿,指个体在应对目标失败时或实现目标的资源缺乏时,通过寻求替
3/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代来减少损失的影响以求得目标的实现。
2.2毕生控制理论
1995年,Heckhaun和Schulz提出了毕生控制理论,认为生命
是一系列以目标为导向的、包含目标选择、结合和目标解除的行为周
期的过程。毕生控制理论认为,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是控制的两个不
同水平,前者指向外部环境,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后
者指向自身,通过调整自身的行动已求得对环境的适应。而意向性自
我调节是个体改变环境来实现目标,进行初级控制,在初级控制失败
时,通过改变自身的观念、看法来努力适应外部环境,进行次级控制。
2.3同化顺应双过程模型
同化顺应双过程模型为更好的理解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过程提供
了理论基础。同化(assimilative)指个体通过自身有意识的努力,
以目标为导向来调整自己现有的状态,坚持逐步向目标状态迈进。顺
应(accommodative)指由于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个体适当调整目标
的过程。同化模型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恒定性,而灵活性是顺应模型的
4/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显着特点。意向性自我调节应包括同化过程和顺应过程这两种基本过
程。
3.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研究进展
3.1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模型
SOC问卷可用来测量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水平。SOC问卷成人版分
为:选择性选择、基于损失的选择、优化和补偿四个分量表。每个分
量表有12个项目,共48个项目。缩减版的SOC问卷的每个分量表的
项目减半为6个,共24个项目。不管是成人版还是缩减版,问卷的
题目陈述采用对偶方式,一个SOC策略,一个非SOC策略,选择SOC
策略计1分,选择非SOC策略计0分。
3.2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相关研究
首先,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发展特点来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
趋完善的。冯金平对中国青少年(14-23岁)的研究发现,意向性自
我调节的各测量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增长。但也有国外的研究
表明,五至七年级学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得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不升
5/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反降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青少年早期的前额叶发展不很
完善,因此反思的能力有些薄弱。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意向性自我调
节的测量工具是以德国人为被试编制的,所以在测量美国青少年时指
标不理想。
其次,从意向性自我调节和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关系上来看,已有
国内外的大量证据表明,意向性自我调节能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积
极发展,如学业、社会能力、道德发展、同情心和亲社会行为,而与
消极发展指标(抑郁、过失行为、冒险行为和犯罪行为)负相关。
再次,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各子成分来看,与选择策略相比,优
化和补偿策略的良好使用会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但对于母亲受教
育程度较低和家庭人均收入较低的青少年来说,选择策略更重要。
除此之外,意向性自我调节还与学校环境、家庭特征、社区资源、
课外活动参与等因素产生交互作用,对青少年的积极发展产生影响。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2:38: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81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