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邶风·式微》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邶风·式微》
先秦:佚名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
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
还在泥浆中!
【赏析】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
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
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
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
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
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
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变换
“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微君之故”,
朱熹《诗集传》释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
“躳”的异体,《尔雅·释言》:“躬,身也。”躬、身二字互训,
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上
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章表达相同
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
致。其二,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露”为
“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
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按:“中露”
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泥中”犹今
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
写,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
“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二章“躬”、“中”
押阴声“侵”部韵。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能押
韵和谐字数整齐,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
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
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
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
感强。《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
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
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
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
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
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
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
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
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
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扩展阅读: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
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
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
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
《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
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
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
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
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
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
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
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
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
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2:1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79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