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案例:俞敏洪创业团队
俞敏洪,1962年10月出生于江苏江阴,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
系教师,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京大学辞职,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1993年,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培训学校,创业伊始,俞敏洪单枪匹马,仅有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漏风
的办公室里,零下十几度的天气,自己拎着浆糊桶到大街上张贴广告,招揽学员。
“任何事情都是你不断努力去做的结果,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你不要把他想象成不可克服的困难,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可分的,只要你勇于去克服它!”正是凭借着这种不怕困难,勇于克服
困难的精神,新东方不断发展壮大着,俞敏洪还把“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作为新东方的校训。
1994年,俞敏洪已经投入20多万元,新东方已经有几千名学员,在北京也已经是一个响亮的牌子,
他看到了一个巨大而诱人的教育市场。俞敏洪喜欢教书,他曾经说过:我这辈子什么都可以离开,就是不
可以离开讲台。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新东方的发展壮大,让他决定他不仅要做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还要
做一个教育家。
一、聚集人才
在新东方创办之前,北京已经有三四所同类学校,参加新东方培训的多是以出国留学为目的。新东方
能做到的,其他学校也能做到。就当时的大环境而言,随着出国热,以及人们在工作、学习、晋升等方面
对英语的多样化要求,国内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英语培训这个行业,如何
先人一步,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把新东方做大做强,俞敏洪认识到英语培训行业必须要具备一流的师资。
培训学校普遍做不大是有原因的,由于对个别讲师的过分倚重,每个讲师都可以开一个公司,但是每
个公司都做得不大。所以,俞敏洪需要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帮他控制住英语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而这
样的人,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和俞敏洪本人有共同的办学理念。他首先想到的是远在美
国的王强、加拿大的徐小平等人,实际上这也是俞敏洪思考了很久所做的决定——这些人不仅符合业务扩
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作为自己在北大时期的同学、好友,在思维上有着一定的共性,肯定比其他
人能更好地理解并认同自己的办学理念,合作也会更坚固和长久。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和他有着共同梦想的惺惺相惜的朋友——杜子华,杜子华像一个漂泊的游侠,研究
生毕业后游历了美国、法国和加拿大,凭着对外语的透彻领悟和灵活运用,在国外结交了许多各色朋友,
也得到了不少让人羡慕的机会。但是他在国外呆的时间越久,接触的人越多,就越是感觉到民族素质提高
的重要和迫切。要提高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素质唯有投资教育。
1994年在北京做培训的杜子华接到了俞敏洪的电话,几天后,两个同样钟爱教育并有着共同梦想的“教
育家”会面了,谈话中,俞敏洪讲述了新东方的创业和发展、未来的构想、自己的理想、对人才的渴望……
这次会面改变了杜子华单打独斗实现教育梦想的生活,杜子华决定在新东方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1995年,俞敏洪来到加拿大温哥华,找到曾在北大共事的朋友徐小平。这时的徐小平已经来到温哥华
10年之久,生活稳定而富足。俞敏洪不经意的讲述自己创办新东方的经历,文雅而富有激情的徐小平突然
激动起来:“敏洪,你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啊!就冲你那1000人的大课堂,我也要回国做点事!”
随后,俞敏洪又来到美国,找到当时已经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1990年,王强凭借自己的
教育背景,3年就拿下了计算机硕士学位,并成功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可以说是留学生中成功的典型。
白天王强陪着俞敏洪参观普林斯顿大学,让他震惊的是,只要碰上一个黑头发的中国留学生,竟都会向俞
敏洪叫一声“俞老师”,这里可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啊。王强后来谈到这件事时说自己当时很震惊,受到了
很大的刺激,俞敏洪说,你不妨回来吧,回国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就这样,徐小平和王强都站在了新东方的讲台上。1997年,俞敏洪的另一个同学包凡一也从加拿大赶
回来加入了新东方,新东方就像一个磁场,凝聚起一个个年轻的梦想,这群在不同土地上为了求学,洗过
盘子、贴过广告、做过推销、当过保姆的年轻人,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年轻人身上积蓄的需要爆发的能
量在新东方充分得到了释放。
就这样,从1994年到2000年,杜子华、徐小平、王强、胡敏、包凡一、何庆权、钱永强、江博、周
成刚等人陆续被俞敏洪网罗到了新东方的门下。
二、构建团队
作为教育行业,师资构成了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如何让这支高精尖的队伍,最大程度的发挥作
用,俞敏洪从学员需求出发,秉持着一种“比别人多做一点,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的朴素的创新思维,合
理架构自己的团队,寻找和抓住英语培训市场上别人不能提供或者忽略的服务,使新东方的业务体系得以
不断完善。
比如,当时新东方就开辟了一块由一个加拿大人主持的出国咨询业务,学员可以就近咨询,获得包括
一些基本申请步骤、各个国家对待留学生的区别、各个大学颁发奖学金的流程和决策有何不同、读研究生
和读博士生的区别在什么地方等必要知识。
1995年,俞敏洪逐渐意识到,学生们对于英语培训的需求已经不只限于出国考试。比如,1995年加
入新东方的胡敏就应这种需求,开发出了雅思英语考试培训,大受欢迎,胡敏本人也因此被称为“胡雅思”。
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等人分别在出国咨询、基础英语、出版、网络等领域各尽所能,为新
东方搭起了一条顺畅的产品链。徐小平开设的“美国签证哲学”课,把出国留学过程中一个大家关心的重
要程序问题,上升到一种人生哲学的高度,让学员在会心大笑中思路大开;王强开创的“美语思维”训练
法,突破了一对一的口语训练模式;杜子华的“电影视听培训法”已经成为国内外语教学培训极有影响力
的教学方法,新东方的老师很多都根据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心得著书立说,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让
新东方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地方。
俞敏洪的成功之处是为新东方组建了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团队,俞敏洪过的温厚,王强的
爽直,徐小平的激情,杜子华的洒脱,包凡一的稳重,五个人的鲜明个性让新东方总是处在一种不甘平庸
的氛围当中。
谈到团队的组建,《西游记》中由唐僧率领的取经团队被公认为是一支“黄金组合”的创业团队。四
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却又同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说,唐僧慈悲为怀,使命感很好,有组织设计
能力,注重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所以他担任团队的主管,是团队的核心;孙悟空武功高强,是取经路上
的先行者,能迅速理解、完成任务,是团队业务骨干和铁腕人物;猪八戒看似实力不强,又好吃懒做,但
是他善于活跃工作气氛,使取经之旅不至于太沉闷;沙僧勤恳、踏实,平时默默无闻,关键时刻他能稳如
泰山、稳定局面。
但是,创业路上,并没有那么巧的机缘和条件,能幸运地集聚到这样四个不同性格的人。所以,如果
只能从这四个人中挑选出两个人来作为创业成员的话,你会挑选哪两位?
在一次活动中,牛根生客串主持人,向马云和俞敏洪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俞敏洪选沙僧和孙悟空,马云选择了沙僧和猪八戒。两人都选择了耿直忠厚的沙僧,但是关于另一个
人选,两人的选择却很有意思。
马云这样解释他为什么选择猪八戒:“最适合做领袖的当然是唐僧,但创业是孤独寂寞的,要不断温
暖自己,用左手温暖右手,还要一路幽默,给自己和团队打气,因此我很希望在创业过程中有猪八戒这样
的伴侣。当然,猪八戒做领导是很欠缺的,但大部分的创业团队都需要猪八戒这样的人。”
俞敏洪不赞同马云的选择,他认为猪八戒不适合当一个创业伙伴,猪八戒是很能搞活气氛,让周围的
人轻松起来,但是缺点也很突出,就是不坚定,需要领袖带着才能往前走。而且猪八戒既然没信念,哪好
就会去哪,哪有好吃的就往哪去,很容易在创业过程中发生偏移,企业有钱时会(大赚一笔后)离开,企
业没钱时也很可能会弃企业而去。而孙悟空就不会这样,他是一个很理想的创业成员。
俞敏洪列举了他的理由:他(孙悟空)的优点很明显:第一,有信念,知道取经就是使命,不管受到
多少委屈都要坚持下去。第二,有忠诚,不管唐僧怎么折磨他都会帮助他一路走下去。第三,有头脑,在
许多艰难中会不断想办法解决。第四,有眼光,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和磨难。
当然,孙悟空也有很多个人的小毛病,会闹情绪,撂担子,所以需要唐僧必要时念念紧箍咒。但是,
在取经路上,孙悟空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将西天取经比喻成一次创业过程,孙悟空就是其中
不可或缺的创业成员。
新东方的创业团队就有些类似于唐僧的取经团队。徐小平曾是俞敏洪在北大时的老师,王强、包凡一
同是俞敏洪北京大学西语系80级的同班同学,王强是班长,包凡一是大学时代睡在俞敏洪上铺的兄弟。
这些人个个都是能人、牛人。所以,新东方最初的创业成员,个个都是“孙悟空”,每个人都很有才华,
而个性却都很独立,俞敏洪曾坦承:论学问,王强出自书香门第,家里藏书超过5万册;论思想,包凡一
擅长冷笑话;论特长,徐小平梦想用他沙哑的嗓音做校园民谣,他们都比我厉害。
俞敏洪敢于选择这帮牛人作为创业伙伴,并且真的在一起做成了大事,成就了一个新东方传奇,从这
一点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领导者。他知道新东方人多是性情中人,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也
不愿迎合他人的想法,打交道都是直来直去,有话直说。因此,新东方形成了一种批判和宽容相结合的文
化氛围,批判使新东方人敢于互相指责,纠正错误;宽容使新东方人在批判之后能够互相谅解,互相合作。
这就是新东方人的特点:大家互相之间不记仇,不记恨,只计较到底谁对谁错谁公正。
这种源自北大精神的自由文化,是俞敏洪敢用“孙悟空”,而且是多个“孙悟空”的前提条件,这是
新东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俞敏洪本人所具备的包容性,帮助他带领着一帮比他
厉害的“牛人”,不仅将新东方从小做大,还完成了让局外人都为之捏了一把汗的股权改制。最令人意料
不到的是,俞敏洪居然还将新东方带到了美国的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海外成功上市的民营教育机
构。这一份成绩虽然还不能定义为最终的胜利,但是仍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即它告诉了人们,对于中
国教育来说,一切价值正有待重估。
本文发布于:2023-01-04 00:31: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75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