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景区的英语翻译
摘要:本文以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
例,从文化旅游景区管理的角度出发,就汉英翻译的一些实
际问题展开探讨。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英文翻译
的硬伤要根治;二、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误读;三、建筑译名
的勘误和统一性探讨;四、英语导游培养及其他问题。
关键词:文化旅游;英语翻译;三坊七巷
前言
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
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其中一项战略定位是把海
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2011年4
月6日,国务院发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明
确指出“打造海峡西岸特色文化品牌”,并且支持包括厦门
鼓浪屿在内的多个文化景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这样的大
背景下,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
产、国家5A级景区的工作得以进入快车道。
景区的申遗成功自然带来景区的升级,各方面的软硬件
也需要配套升级。根据《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
护管理办法》,景区保护和开发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步
实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目前,景区内的历史
建筑保护性修复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各相关配套设施和软件
服务还未完善。本文仅就景区内现有的英文解说系统现状及
存在的问题做个梳理,并依据翻译理论提出改进意见,希望
为今后的翻译规范和外语服务设计能起到有益的启示。
景区英文信息系一般包括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虚拟网
络系统等。视觉系统包括景区公示牌、旅游宣传手册、旅游
纪念品说明书、视频节目解说、景区英文形象标识等;听觉
系统包括涉外导游的解说词、语音系统、服务员等景区工作
人员服务用语等;网络虚拟系统涉及虚拟纪念馆(博物馆)、
网络营销、网络服务信息等网站(王淑芳,曲哨兵等)。本
文作者从以上三个子系统考察目前景区的英文信息服务系
统的建设,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英文翻译的硬伤要根治
部分建筑物和坊巷名称的双语介绍牌、坊巷导览图拼写、
大小写的校对问题,语序错乱。以下做一枚举:
1.刘齐衔故居(宫巷)--FormerresidenceofLiuQixian,
第二个单词首字母写错。
2.安民巷导览图: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iteunder
ProvinciallProtection,“provincial”拼写中,末尾多了一个“l”。
3.安民巷导览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写成了“District
underStateProtection”
4.文儒访介绍牌:宋朝译成“SoongDynasty”。其他出现
宋朝的地方均有此误。
出现这些明显的错误,显然不是译者的问题,是由于信
息图示在制作过程中,对文字部分没有请专职人员或专家监
督把关。今后如若再出现,实属不该,、于未来的“国家5A
级”景区的名有不良影响。
二、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误读
三坊七巷文化旅游文本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
生平及其所依附的中华文化、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方
言、人口变迁、文学知识、建筑学等等方面。作为译者首先
要考虑的是源语言(sourcetext)的解读或解码(decode)。
从景区目前的视觉系统举以下两例。
陈衍故居介绍陈“通经史、训诂之学”,译成“hadan
immenknowledgeofancientclassics,historyandeducation”。
训诂学是研究汉文古籍中词义、语法、修辞现象的学问(),
尽管学界的定义不能等同于语义学(mantics),但在这里
用“education”,显然是误解。
冰心、林觉民故居中,林觉民《与妻书》中的一句话----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
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译文:Themoonlightwasshining
erby
shoulder,handinhand,youandIweretogetherwithoutsaying
aword.)。原文中“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应该理解为“(我
们)什么事不诉说,什么情不倾述呢?”。因此,译文中
“withoutsayingaword”是对原文的误读。
三、建筑译名的勘误与统一性探讨
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国外游客或
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是个陌生的领域。“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何把打造“士族文化和里坊格局制度”
的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品牌有效的营销,使游客通过参观建筑
物直观了解感受或者通过阅读旅游营销文本熟悉本地建筑
特色,景区管理者要做的一件事情是相关核心的建筑物和建
筑物构件要有一个统一规定的英文译法,以便于品牌传播。
限于篇幅,本文列举以下两个例子。
在何振岱故居的介绍中花厅翻译为“parlour”,应该比较
准确译出中文花厅(客厅)一词的功能作用。在文儒坊介绍中
却译成“FloralHall”,应有不妥。“FloralHall”在英语中是指
花类博览园、植物园等,而不是客厅。
风火墙也就封火墙,马头墙,中国南方徽派建筑风格,
在闽东(含福州)地区主要是马鞍形的风火墙,其主要功能
是防火。景区内的译法为“fire-and-wind-proofwalls”,无论
是其实用功能和文化含义的传达上都有可改进的地方,本文
暂且将其译为“firewallorfire-preventingwall”,或者“a
saddlefirewall”。
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困难。语言学的传统使然,国内
外极少旅游英语翻译理论。文化旅游景区又包含了极其丰富
的中国语言文化内涵,因此,旅游英语翻译是难上加难。根
据PeterNewmark对文本功能的划分,旅游资料这一文本
形式体现了四大功能:宣传推广功能(激发游客兴趣、吸引
游客前来游览)、介绍历史文化功能景点的人文历史背景进
行介绍,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审美功能(让游客在阅读过
程中获得美感享受)和指示功能(强调游客获得信息后所施的
行为)。(转引自郑丽君,2009)要最大化的实现目的,译者
该用什么的翻译原则、原理、方法等,如前所述,理论界各
有各的理。有从异化理论出发的;也有认为归化、异化综合
使用;有从跨文化交际理论来谈论旅游英语翻译的(姜智慧
等)。比较各家观点,本文作者认为理据充分、理论和实践
联系紧密的观点是《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金惠康)一文:
“跨文化旅游翻译信息传递的效度应符合受众的语言文化
心理;旅游翻译信息传递应突出宏、微观层次的整体效应性;
应具简洁可读性;并考虑所选择文字的诱导性特征;文字信息
传递应区别其信息性质、信息特点、信息功能及其与主题
关联性和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注重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本
土文化缺省、文化身份、跨文化误解的研究。”
四、英语导游培养及其他问题
景区的英文导游培养是景区涉外宣传和推广的重要问
题,也是景区听觉系统构建的重要一环。如上所述,文化景
区英语信息系统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传递的文化信息丰
富。导游员或者景区景点讲解员既要具备中华文化的修养、
又要得到福建本土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目的语
(英语为主)。就目前福建省的导游考试要求和相关大中专
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考察,这样的人才市场几乎是个
空白。因此,景区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在进行软件建设时应该
制订专业涉外英语导游人才的培训或培养计划。景区所在地
福州的地方院校―--闽江学院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可以与景
区合作开发地方特色课程,能够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好的了
解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地方特色课程可
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也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如,中文
系可以开设“闽都民俗文化”等课程、旅游系或外语系可以
开设“福州旅游英语”课程,考虑到英语导游的实践性特点
可以开设“文物景点解说实践、导游证培训”等实践课程。
景区与地方院校签订培养合同,优秀学员毕业后直接在景区
上岗,“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可以解决专业人才的“瓶颈”
问题,为景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市重点打造的三大文
化旅游品牌,其他两个是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昙石山文
化遗址。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内容和文化因素与马尾船政文化
主题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如近代海军将领、船政名人的生平
介绍,马尾海军和船政事业的介绍。从福州旅游大品牌出发,
人名、地名、景点名、菜名、主要的文化词汇(culture-specific)
在对外宣传时都要有统一的译名。如,“马尾船政学堂”的
译名目前有:FuzhouMaweiNavalAcademy,FuzhouMawei
ShipbuildingCollege,MaweiNavalCollege,Foochcow
ShipbuildingCollege等多个译法。景区景点介绍时用一个英文
词汇,在景区展品介绍和展板里用的是另一个词汇,在旅游
宣传材料时又是一个不同的名字。如此混乱的译名,可以看
出我们的旅游管理部门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五、结语
三坊七巷不仅仅是福州市的一个旅游景区,它完整地保
存了几百年来(甚至更久远)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和居民
生活面貌,它植根于八闽文化沃土之中,又是“闽都文化”
的一个载体。如何弘扬本土文化并把它推而广之乃是本土文
化界包括外语翻译界人士的一大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
见》2009,5,4
[2]《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4
[3]《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
法》2007
[4]王淑芳谷慧敏.景区英文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北
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5]曲哨兵.关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语言服务问
题的观察与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9
[6]林尹.训诂学概要.台北正中书局,1993
[7]郑丽君.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西南民
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8]姜智慧.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浙江省
民俗文化翻译研究.中国科技翻译,2010,5
[9]朱益平,马彩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
料英译.西北大学学报,2007,12
[10]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上海翻译,2007第一
期
作者简介:檀东榕(1972-),男,福建永泰人,研究方
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等。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23:2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71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