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嫦娥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
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
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
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
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
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更多绝句古诗作者推荐
嫦娥的诗意
嫦娥的诗意
《嫦娥》
李商隐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
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
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
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翻译: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
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
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
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
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
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
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
调感伤。
李商隐咏史
《咏史》
李商隐
原文:
(其一)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其二)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释:
1、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闸也。北湖南埭,统指玄武
湖,是南朝操练水军的场所,也是帝王游宴之处。此言水漫漫,意谓昔日之水军、
帝王皆不复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刘禹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乃
指东吴孙皓降晋。
3、三百年间同晓梦:南京为六朝古都,三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
非但孙吴一回。
4、龙蟠:徐爰《释问》:建康东北十里,有钟山,旧名金山,后更号蒋山。
诸葛亮以为钟山龙盘,即蒋山也。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
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翻译:
(其二)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
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
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
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
天长地久,
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赏析:
(其一)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
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
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
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
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
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
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
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
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
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
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
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
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钟山即
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
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
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
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
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
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
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一
片降旗,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
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
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
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
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
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
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
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
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其二)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
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
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
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
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
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
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
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
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
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
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
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
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
着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
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
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大乱。苍梧是舜
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
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
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
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李商隐端居
《端居》
李商隐
原文: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
1、端居:闲居。
2、素秋:秋天的代称。
翻译: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
我得不到家人音讯,
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
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
顾望四周,
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
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
阶前长满了青苔,
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
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
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
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赏析: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
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
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
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
《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
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
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
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
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
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
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
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
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
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
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
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
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
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
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
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
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
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
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
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
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
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
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
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
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
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
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
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
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
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
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
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是不是觉得李商隐嫦娥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作者推出了专题七
夕嫦娥的诗句,请您阅读。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22:4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69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