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状态

更新时间:2023-01-03 22:38:1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樱花唯美句子简短)

[收稿日期]2003-09-10

[作者简介]丁韶彬(1969-),男,安徽定远人,西北政法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理论。

① 具体而言,其中新现实主义,本文主要依据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述;新自由主义主

要限于所谓新制度自由主义(也称为新自由制度主义);英国学派侧重考察马丁·怀特和赫德利·布尔的相关论述;对建构

主义理论的考察则完全限于温特的所谓“温和建构主义”。上述四种理论分别为这四大流派的主干,不仅典型地代表了

有关无政府状态讨论的主流,而且在分类学意义上也构成了完整的类型抽样。

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无政府状态假设:

不同流派的比较

丁韶彬

(西北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陕西西安710063)

[关键词] 无政府状态;冲突;合作;秩序;文化

[摘 要] 无政府状态是当代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各思想学派理论论争的一

个焦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把无政府状态视为先验而又不变的结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

建国际政治理论,考察国际关系的冲突性或合作性;英国学派和建构主义则以演进观考察“国际

社会”秩序机制及其文化属性,特别是后者赋予无政府体系多种逻辑,因而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D093/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4)02-0082-07

无政府状态,作为对国际体系结构特征的一

种界说,自从被沃尔兹置于国际政治理论核心位

置、成为当代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

以来,就一直是各思想学派理论论争的焦点。无

论是注重物质力量、将无政府状态视为先验而又

不变的结构因素的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

强调文化观念和规范、以演进眼界看待“无政府社

会”的英国学派和建构主义都无法回避国际政治

无政府状态问题。但它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却存

在较大的差异,由此导致对国际政治现实的不同

解读和相应不同的逻辑推衍。

本文拟通过对上述学派关于无政府状态论述

及相关知识

的考察,试图有助于厘清国际政治

理论推衍的内在逻辑,更好理解国际关系理论的

有关论题。

一、新现实主义:无政府状态与权力

1959年沃尔兹发表名著《人,国家与战争》,

归纳出国际事件三种解释模式(沃尔兹把它们称

为三种“意象”(image)),分别从人性与人的行为、

国家内部结构和国际无政府状态三个层次来解释

国际事件和国家行为。

对现实主义者而言,第三意象意味着:“无论

如何界定其利益,每个国家都是用它认为最好的

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武力是实现国家最终目标

的手段,因为不存在一贯和可靠的缓和利益冲突

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2期

82

的途径,而利益冲突在无政府条件下的相类单位

间是不可避免的。”[1](P26)第三意象成为沃尔兹后

来撰写的新现实主义经典名著《国际政治理论》的

逻辑起点。

按沃尔兹自己的概括,结构现实主义有以下

几个要点:(1)国家是国际体系的构成单位,国际

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各单位实力

对比变化引起结构变化进而引起国际体系的变

化。(2)国际政治体系是个“自助”的体系,国家按

实力大小排列,国家行为的变化主要因实力不同

而不同,而不是由于其意识形态,或其社会及政府

形式的区别。(3)国家间竞争与冲突直接来源于

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生活的两个彼此相联的现实,

即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来

维护自己的安全,与此相联的是对国家现实的或

可能的威胁随处可见。(4)国际体系的结构导致

战争的一再爆发;国际政治的本质和形式经久而

未变等。

[2](中文版序言第3-5页)

沃尔兹首先把结构定义为由其组成部分的排

列来界定的某种看不到的东西,然后在与国内政

治结构的比较中来界定国际政治结构。与国内政

治体系的中央集权、等级分明不同,国际政治体系

是中央统治的缺位,各组成部分是独立的、平等

的;国际政治系统的这种排列特点持续不变,因而

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经久未变。他认为无政府

状态是指在国家之间和全球范围缺少法律实施和

秩序,而不是指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如果把无政

府状态等同于混乱、破坏和死亡的话,那么,区分

无政府状态和有政府状态,并不能给我们多少知

识”。[3](P89)他认为中央权威或政府的缺失是理解

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关键。

首先,无政府状态与自助和安全困境有着直

接的关联。国家根据国际安全的考虑来制定外交

政策,因为它们最终要靠自己维持自身的生存。

既然没有世界政府来保证和平和稳定,那么国家

所处的只能是一个自助系统,这又使得生存于无

政府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之间相互恐惧、不安全和

缺少信任并形成安全困境。[1](P49)

其次,无政府状态派生出权力政治。这一点

与国家面临的自助系统和安全困境密切关联,没

有实力则国家无以自助,也无以应对安全困境。

同时,也正是因为国际无政府状态,安全困境

中的国家关注自己在国际政治权力分配中的位

置,担心合作获益的分割或许会更有利于他国以

及合作会导致本国依附于他国,因而非常在意国

际合作中的相对获益问题,从而限制了国家间的

合作。[4](P5-7)

此外,沃尔兹还断言,独立的政治单位一开始

互动,无政府体系就开始出现。无政府体系一旦

形成,无政府逻辑就要求体系中的行为体采取措

施以确保自身能够在体系中生存和再生(repro-

duce);与此同时,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结构也不可

避免地再生和延续。[5](P132)

这样,沃尔兹把无政府状态视为国际体系的

第一结构性因素,认为国际政治其他现象都由此

而产生,从而把无政府状态作为构建结构现实主

义理论大厦的基石,由此出发,演绎出一些重要结

论:理性国家生存于一个自助系统和安全困境之

中;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更重视相对获益因而阻

碍了国际合作;国际政治以冲突和战争为主要特

征;国际政治的本质和形式经久而未变等。

其他新现实主义者也如沃尔兹一样,大体把

无政府状态定义为缺少中央权威或政府。如阿特

和杰维斯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事

实”;

[6](P7)“国际政治发生在一个没有中央统治的

领域。没有什么机构凌驾于个体国家之上,拥有

权威和权力制定法律,解决争端。国家可以作出

承诺,订立条约,但没有哪个主权权力能确保守约

和惩罚背叛。这———至高无上权力的缺失———就

是国际政治无政府环境所具有的含义”。[7](P1)罗

伯特·吉尔平也指出,虽然当今世界的军事力量、

经济利益和政治组合方面发生了基本变动,但“国

际关系的基本性质历经数千年一直也没有发生变

化,国际关系仍然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独立行

为者之间争取财富和权力的循环斗争”。[8](P7)吉

尔平以此作为基本假设提出了关于世界政治中的

战争与变革的理论。对于无政府状态造成的后

果,支持沃尔兹观点的也不乏其人。在格里科看

来,现实主义(包括新现实主义)有五个主要观点,

其中后三个是:“第三,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塑造国

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2期

83

家动机和行为的主要力量;第四,无政府状态中的

国家倾注于权力与安全,倾向于冲突与竞争,即使

面临共同利益时也常常不易合作;第五,国际制度

仅仅是微弱地影响国际合作前景。”

[9](P118-119)

二、新自由主义:无政府状态下的

制度与合作

新自由主义①

接受了新现实主义者关于国际

无政府状态的假设。但在接受新现实主义关于无

政府状态含义的界定的同时,新自由主义者并不

认为它必将导致冲突与竞争。新自由主义者认为

世界政治中缺少公共政府并不是指完全缺少组

织,这使得国家在行为方面产生较为稳定的预期。

同时,正因为国家是理性的,自私的,是将本国利

益置于对外关系首位的,所以才需要国际秩序,才

需要合理地解决冲突,才考虑以最小代价换取最

大的利益。虽然国家之间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

的,以武力解决冲突不失为一种方法,但其代价极

高,因而,理性的国家倾向于以最小的代价———协

调与合作来解决冲突,实现国家利益。可见,国际

社会是无政府但有秩序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才是

国际关系的实质。

当然,合作并不是利益的和谐一致,需要通过

政策协调将各个独立个体或组织的政策变得一

致,当一国政府遵从的政策被另外国家政府视为

能够促进它们自己目标的实现时,政府间的合作

就会产生;如果协调不成功,政府间将产生纷争。

由基欧汉对合作和相关概念的界定,至少可

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新自由主义讨论国际合作

的前提是承认国家利益的不一致,进而言之,是承

认国际无政府状态;合作不应该被视为没有冲突

的状态,而应该被视为冲突或潜在冲突的反应。

第二,新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即通过

政府间政策协调得以实现。由此,国际合作问题的

研究最终归落到主体之间的谈判和博弈问题上,而

这种谈判与博弈并不是互不关联、彼此孤立的行

动,而是在一系列惯例和预期的背景下进行的,并

作为惯例和预期的一部分而影响未来的行动。也

就是说,需要在国际机制背景下去分析国际合作,

国际机制是国际合作的行动框架。

[10](P67)

新自由主义者对国际制度(狭义上,国际机制)

和国际合作的讨论是与“相互依赖”联系在一起的,

两者是互为因果的。相互依赖提供了机制产生的

背景,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机制的产生。新自

由主义者又借助经济学中交易成本和公共物品理

论加以阐释。根据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国际合作

是一个不断谈判、博弈的过程,其中存在一个交易

成本问题。在没有合适的制度安排的情况下,由于

不确定性的存在,一些相互有利的谈判协议也是不

可能达成的。其中有三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是协议

难以达成的根源:即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以及不

负责任的行为。而国际机制可以降低不确定性和

交易成本,从而有助于合作。

[10](P110-118)

公共物品问题或全球公共问题也随着国际相

互依赖的增加而突出起来。这一问题的实质是避

免“搭便车”和外部性的公共物品的供应和维护问

题以及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问题。这些问题的有

效解决也需要有效的国际制度安排。

[11](P112-126)

上述的国际制度的必要性并不意味其产生的

必然性,同时,国际制度的多样性特征也是上述关

于国际制度必要性的理论难以解释的。于是,新

自由制度主义者引入了博弈论方法进行诠释,认

为建立国际制度的理性选择过程就是一个博弈过

程,不同的博弈类型导致不同的国际制度安排。

这样,新自由主义通过国际制度这一媒介,实

现了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合作,从而确立了与新

现实主义不同的观点,即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理

性的国家之间在相互依赖的背景下,为解决全球

公共物品供应和维持问题以及为避免冲突带来的

对自身利益的伤害,通过国际制度设计,可以有效

本文的讨论主要限于新制度自由主义(neo-insti-

tutionalliberalism),是制度自由主义(institutionalliberal-

ism)的新发展。制度自由主义只是自由主义各种流派中

的一个,其他流派包括共和自由主义、相互依赖自由主义、

认知自由主义、社会学自由主义等。详见,

w:LiberalInternationalTheory:Common

Threads,DivergentStrands,Jr.,ed.,

Controversie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NewYork,St.

Martin'sPress,1995,pp.107-140.

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2期

84

地进行合作;在利益发生冲突时,由协调合作带来

的收益大于冲突带来的利益。因此,国际关系本

质上是合作性的,而不是冲突的。

三、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

中的无政府状态

英国学派有着深厚的思想传统,其学术根基

深深植于欧洲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之中。其代表

人物马丁·怀特把国际关系思想分为三大传统:现

实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和革命主义。现实

主义思想传统由修昔底德开创,经马基雅弗利、霍

布斯到现代的E.H.卡尔和汉斯·摩根索,一脉相

承,强调人性恶、国际无政府状态、权力政治、均势

等广为人知的观念。理性主义思想家一般也承认

无政府状态,但他们强调与这一状态并存的还有

有序的国际交往,强调国际关系中各国的共同利

益、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规范。[12]这一传统可溯

源到阿奎那,经由格劳修斯到威尔逊等,长期处于

西方国际关系思想的主流地位。革命主义进一步

降低了国家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强调人

道主义、人权和人类正义,认为人类共同体比国际

共同体更重要。

赫德利·布尔作了类似的划分。他也把国际

关系思想分为三个传统:把国际政治看作为战争

状态的霍布斯或现实主义传统,认为潜在的人类

共同体在国际政治中起作用的康德或世界主义传

统,以及把国际政治看作是发生于国际社会之中

的格劳修斯或国际主义传统。布尔认为格劳修斯

传统处在前两者之间,一方面格劳修斯主义者认

为国家并不像霍布斯主义者所说的那样致力争权

斗势,而是受着共同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另一方

面,在批评康德或世界主义传统时,他们又接受霍

布斯传统关于主权或国家是国际政治中首要现实

的假设。国际政治既非国家之间利益的完全冲

突,也非利益的完全一致。国家在处理与他国关

系时,要受其共同组成的国际社会的规则和制度

的约束,在这种国际社会中共存和合作。布尔认

为格劳修斯的国际社会观念在关于国家体系的思

想中一直存在。[13](P24-27)以马丁·怀特和布尔为

主要代表的英国学派整合了其他两派思想传统,

继承了理性主义和格劳修斯思想传统,形成了当

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独特的一派———英国学派。

英国学派之所以常常被作为国际社会学派的

代名词,是因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国际社

会”

①:包括国际社会的历史演进,属性特征,国际

社会的价值观念、规则、利益和运作机制等内容。

在布尔看来,国际社会是国际体系(“interna-

tionalsystem”or“asystemofstates”)发展的结果,

两者有明显区别。“当两个或更多的国家之间有

充分的接触,对相互决策有足够的影响,引起它

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个整体而行

动时,国际体系就形成了”。“当一群国家意识到

某些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念并想象在相互关系

中受到一系列共同规则的约束,参与共同机制的

运作,在此意义上形成一个社会,国际社会就出现

了。”[13](P9-10,13)在上述国际社会概念中,四个

“共同”构成了国际社会的属性,而其实质内核就

是布尔所说的“秩序”。

布尔还根据国际社会的属性变化和地域扩展

对其历史演进进行了考察:基督教国际社会(约

16—17世纪),欧洲国际社会(约18—19世纪),

全球国际社会(20世纪以来)。在此基础上,布尔

批评了霍布斯式无政府状态假设。他认为现代国

际体系并不完全像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世界政

府的缺失并不必然阻碍工业、贸易和生活的改善,

国家也没有耗尽力量去保障安全。相反,国家的

武装创造了经济增长的条件;随着国际体系的产

生和扩展,国际行为的正义与谬误观念也确立起

来。如果要把国际关系与想象的、契约前的人与

人之间的自然状态作比较,洛克的自然状态更为

相似。[13](P46-50)

在英国学派看来,国际社会既有无政府状态

导致的冲突与战争,也有基于共同利益而带来的

合作与协调。一方面,它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没有

共同政府的共同体,另一方面,它又是有共同利益、

当然,这里的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society)是指

“国家组成的社会”(asocietyofstates)与一般媒体或新闻

所言的国际社会含义不同,详见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

学:历史与理论》,第36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2期

85

共同价值观念、共同规则和共同机制的共同体。用

布尔的话就是,国际关系“既不是霍布斯所描述的

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相互冲突局面,也不是康德所

说的简单超越国际无政府状态、实现联邦制或其他

形式的自由联合,而是主权国家在没有统一国际政

府情况下的合作与协调式的共处。”[14](P75)

因此,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可以用以下几

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国际社会、无政府、秩序。布尔

用国际社会这一含有丰富文化、观念内涵的概念涵

盖国际体系中随着历史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扩展的

人类共同的基本利益、价值观念、基本的行为规则

及其运行机制。既然国际社会已经在国际体系中

产生并扩展至全球范围,那么国际体系中无政府状

态也就不是霍布斯式现实主义所言的惟一逻辑,世

界秩序也就成为国际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因

此,国际社会是一个有秩序的“无政府社会”。

与新现实主义相比,英国学派的无政府状态

观念具有独特的风格。

首先,布尔等人借重深厚的历史、哲学研究,

通过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历史进程的考察,发

现了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不断演进的事实,赋予国

际无政府状态以演进性;其次,在国际社会理论

中,文化、观念等非物质因素的地位远远高于物质

或权力;第三,英国学派重视对国际秩序的研究,

认为虽然没有至高无上的国际政府,但国际社会

四大属性决定了国际秩序的存在。

英国学派凭借深厚的思想传统的滋养和对文

化、观念、法理等非物质因素的重视,以一种演进

的多维的视角,率先提供了突破现实主义理论局

限性及其对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垄断的理

论范式,成为晚近崛起的建构主义的先驱。

四、建构主义:无政府状态及其演进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对新现实主义的批

判作为理论建构的切入点,首先针对新现实主义

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物质主义世界观以及对国际

互动(进程)的忽略,提出建构主义与之相反的两

大理论基底———整体主义方法论和理念主义世界

观,然后把这种具有范式意义的元理论应用到国

际政治领域探讨观念结构(无政府文化)与单位

(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进问题。

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如国际体系结

构、无政府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以整体特征解释

个体特征,个体与整体,施动者和结构是自上而下的

互动关系;个体主义方法论则相反。温特认为,新现

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相信国家的身份和利益完全是

由内在或国内因素建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采

用的是个体主义的假定。温特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

用,在国际政治方面,强调无政府文化对国家身份和

利益进而对对外行为的因果和建构作用。

在本体论方面,新现实主义信奉物质主义世

界观:强调军事、经济等物质性因素对国家行为的

影响;在对外交往中重视相对获益;国家实力对比

的变化导致国际政治结构的转变。而建构主义的

理念主义认为,物质因素虽然是重要的客观存在,

但其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只有通过观念因素被

建构为对于行为体———自我(lf/ego)和他者

(other/alter)有着特定意义的时候,才具有影响行

为的实质意义

①。同时,观念的变化而不是实力

变化,会导致行为体采取与以前性质不同的行为,

进而导致结构的变化。

温特还指出新现实主义对国际互动的忽视,

导致了新现实主义不能够解释结构变化。温特认

为进程和结构变化是国际政治的重要特征。

这样,通过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建构主义确

立了自己的整体主义、理念主义和重视进程和结

构变化的范式风格。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关于

无政府状态的阐述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一种理论,建构主义设定的体系特征是

无政府文化。[15]较之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建构主义关于无政府状态的假设具有以下三个明

显特征。

首先,建构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不是给定的,

而是由国家造就的。应当指出,温特是在两个层

①以最近的国际事实为例,虽然抽象的超强军事实

力本身是强大的物质因素,但它对伊拉克可以是无任何

实质意义的;但因为这种实力被把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视

为敌人的美国政府所控制,它就对伊拉克有了非同寻常

的实质意义。

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2期

86

面上使用“无政府状态”即“无政府文化”这一术

语。一层是中央政府的缺失———这一点与新现实

主义相同,另一层是指中央政府缺失状态下行为

体之间的关系———新现实主义的“无政府状态”概

念本身不含有这一层。

温特强调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的,是指无

政府状态是国家之间在互动进程中建构的共有观

念结构。温特认为,国家之间产生主体间意义的

进程由发出信号、作出解释和回应这一“社会行

为”开始。当行为者———自我和他者开始交往,自

我作出一种姿态或举动时,他者将不得不对此作

出符合或不符合这种姿态本身意义的解读,在此

基础上作出回应。这就完成了第一次“社会行

为”,这使双方都产生了对对方未来行为的预期。

以这种试验性知识为基础,自我作出新的姿态,开

始一次新的社会行为。如此反复互动就产生了自

我与他者之间较为稳定的概念,也就产生了共有

的观念结构。

[16](P404-405)

正是从这种强调行为体的主动性、实践性和

能动性的意义上,温特得出结论:无政府状态是国

家建构的。因此,如果国家发现自己处于自助体

系中,这是因为它们的实践使然。改变实践将会

改变建构这一体系特征的主体间知识。

正因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的,所以无政

府状态可以有多种逻辑,而不是物质主义的单一

“无政府逻辑”。因为行为体身份和利益是在行为

体之间的社会性互动过程中建构的,因而也是相对

的,可以改变的。在互动中,行为体之间形成关于

自我和他者的共有观念,确立了相互间的或敌或友

的身份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利益的界定。不同的界

定会产生不同的安全体系,它们构成了一个连续

谱:一端是“竞争的”安全体系,这是一种国家否定

性地界定相互安全、认为我之所得即他之所失的零

和博弈体系。中间是“个体主义的”安全体系,国家

对本国安全与他国安全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这

两种体系都是无政府状态的“自助”形式。另一端

是“合作的”安全体系,国家积极地界定相互安全,

每一国的安全都被视为全体的责任。[16](P400)温特

后来进一步把上述安全体系分别概化为三种无政

府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这表明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派生出单一的

“自助”体系和安全模式,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导

致权力政治。

温特无政府状态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文化性

或社会性。温特的三种无政府体系,关键取决于

行为体之间的共有观念,即温特所说的“文

化”。

[17](P198)

文化构成了温特建构主义作为体系

理论的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正是在这种意义

上,温特把无政府状态称为无政府文化。

温特并不否认权力和利益分配的重要性,但

他强调权力和利益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造就权

力和利益的观念起了作用。权力分配并不能决定无

政府体系的特点,只有观念分配才是决定性的。物

质分配只有通过观念因素才起作用;如果观念不变

化,即使体系内权力变化,体系性质也不会变化。在

此意义上,温特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结构理念主义。

与新现实主义无政府结构经久不变的观点不

同,温特认为无政府文化是不断演进的。这构成

了无政府文化的第三大特点。

新现实主义结构理论中既不包括无政府状态

的进化内容,更不可能包括演进机制,这一理论缺

失成为建构主义另一个理论增长点。温特认为无

政府文化的演进是可能的。如前所述,不同的自

我与他者关系和社会共同观念结构可能建构至少

三种无政府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主要是由行为体

的实践造成的,因而,一个国家新观念的出现可以

带来新的实践,从而造就新的文化。

温特还考察了国际关系史,他发现尽管无政

府文化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具有很强的保守性,

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大视野中无政府文化在向着非

暴力的和平的方向不断演进①。

①他认为国际关系的大部分历史是以霍布斯文化

为特征的,但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的确立使国

际政治发生了质的结构变化,国际关系更多呈现出洛克

文化的特点。霍布斯文化中不是杀人就是被杀的逻辑被

洛克无政府社会的生存和允许生存的逻辑所取代。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来,北大西洋国家之间关系的特征则很大

程度上反映了康德文化的实质,20世纪后期,国际体系正

在经历向着康德文化演变。(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

的社会理论》,第35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2期

87

五、简短评论

上述考察表明,新现实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假

设的理论依据在于把国际政治与霍布斯式自然状

态的比较及其与国内政治的比较,而其现实依据

在于国际共同政府缺失的事实。这与新现实主义

关注冲突、解释冲突的理论取向相一致,但正如许

多批评者所言,这种国际体系结构特征的设定使

得新现实主义对国际合作和国际政治中的变化因

素缺乏解释力。这种不足为相互依赖、国际制度

及国际法之于国际政治的意义的研究留下广阔的

理论空间。

新自由主义在接受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无政

府状态假设的同时,给与国际合作更多的关注,从

而使相互依赖和国际制度的研究成为国际理论中

不断增长的亮点。但它与新现实主义一样,把无

政府状态作为给定因素,赋予其恒定性。

比较而言,建构主义及英国学派注重非物质

因素、以演进眼界看待无政府社会的理论进化,更

加强调社会建构和国际行为体的实践性。建构主

义关于多种无政府逻辑的设定不仅解释了国际冲

突的原因,也阐明了国际合作的机理和国际社会

进化的可能性,就此而论,建构主义之于新现实主

义和新自由主义,与其说是否定和排斥,不如说是

借鉴、补充乃至包容。

参考文献:

[1] ctandCooperation:E-

volvingTheoriesofInternationalRelations

[M].Orlando:HarcourtBrace&Company,

1996.

[2] 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北京:中

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3] 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大卫·A·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 BarryBuzan,CharlesJones,

LogicofAnarchy:NeorealismtoStructuralRe-

alism[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

Press,1993.

[6] RobertArt,ationalPolitics

[M].2nded..Boston:LittleBrown,1986.

[7] RobertArt,ationalPolitics

[M].3nded..Boston:HarperCollins.转引自

yinInternationalRela-

tionsTheory:TheNeorealist-NeoliberalDebate

[J].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48,No.

2,Spring1994.

[8] 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9] yandtheLimitsofCoop-

eration[A].lismand

Neoliberalism:TheContemporaryDebate[C].

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3.

[10] 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1.

[11]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

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 时殷弘,叶凤丽.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

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及其当代典型表现

[J].欧洲,1995,(3).

[13] rchicalSociety:AStudy

ofOrderinWorldPolitics[M].NewYork:

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7.

[14] yandAnarchyinInterna-

tionalRelations[A].ian,ed..In-

ternationalTheory,CriticalInvestigations[C].

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1995.

[15]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J].世界经济与政

治,2002,(6).

[16] yisWhatStates

MakeofIt:TheSocialConstructionofPower

Politics[J].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

46,No.2,Spring1992.

[17]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刘蔚然]

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2期

88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22:38: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69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goddess
下一篇:punching
标签:无政府状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