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羁旅各西东

更新时间:2023-01-03 22:25:3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一整天英语)

手足情深话兄弟——《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黄香

【摘要】伟大的诗人苏轼,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和子由渑池怀

旧》是一首写给弟弟苏辙的诗.在苏轼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与其感情最深、彼

此唱和作品最多的,就是他的弟弟了.他们彼此视对方为生命中不可一日或缺的知

己.“二苏”既是手足情深的兄弟,也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如果要对他们兄弟二人当中

的任何一位进行研究和评价,都必须要拿另一位来作为参照和比较的对象.本文通过

对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的研究,揭示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中,兄弟二人

经历的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复杂多变的情感历程.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2)012

【总页数】3页(P7-9)

【关键词】《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苏辙

【作者】黄香

【作者单位】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0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

古往今来,兄弟之间相亲相爱相知,很少见到有超过“二苏”者。相比中国文学史

上的“二曹”与周氏兄弟来,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更让人觉得难能可贵。有谁说兄

弟之间就一定会有一争?又有谁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苏氏兄弟之间的情谊之深

厚,是世所少见的。他们既是兄弟,又是师生,是诗文唱和的益友,也是政治上的

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伙伴,还是心灵上相互慰藉的知己。打开他们的诗词文集,

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两人的应和之作。可以说,苏轼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弟

弟写信赠诗,在中年后的贬谪生涯时更甚,而苏辙也常常会有回作寄给兄长。例如: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1]

这首诗颇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了,也就是说,见过你这

样的兄弟,别的人就都不适合做我的兄弟了。因为只有你这样的人才适合做我的兄

弟,所以我希望生生世世你都是我的兄弟。照常理来说,像这样深情炽烈的表白,

只可能是写给恋人的,而这首饱含深情的诗却是写给自己的亲弟弟的。像如此这般

表现兄弟之深情的诗句,大概只有另外一句可与之媲美,那就是“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了。

这句诗是子瞻在“乌台诗案”中自以为“命不久矣时”在监狱中写给弟弟的。黯然

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即将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刻,一个人最先想到的永远是能给

他以精神慰藉与终极关怀的人,这个人几乎可以说是占据着他心灵中最为重要的位

置。而他,便是自己的弟弟。在这场影响了苏轼一生的“乌台诗案”中,苏辙曾冒

着生命危险为他的兄长通风报信,以期减少兄长的牢狱之灾,当苏轼的案子最终尘

埃落定时,苏辙立即主动上奏皇帝用削减自己的官职来减轻哥哥的罪责。兄弟之情

深,长使后人泪满衣襟。

往事并不如烟,让我们回到1057年——仁宗嘉祐二年的初春,那一年父亲苏洵

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第一次离开故土,跋山涉水,前往京城应举。

途中,经过陕县的二陵道,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皑皑的白雪仍旧遮盖着崤山崎岖

不平的山道,小路湿滑难辨。忽然,他们的坐骑被埋在雪下的石块绊倒,蹄脖摔断,

伤马痛苦地嘶鸣着,不久即死去。父子三人只好艰难在雪中前行。黄昏时分,他们

投宿在渑池县的山中寺院。浮屠奉闲端出食物和茶水,热情款待他们,接着打扫禅

房、安排客人就宿,并将寺内仅有的一头毛驴赠于苏氏父子。这件事让苏氏兄弟深

为感动,于是情发于中,都有诗作题在寺中之壁。这次渑池之宿,给初次出门远行

的苏氏兄弟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回忆。后来,兄弟二人同时参加制科考试,结果兄

长金榜高中,前往陕西凤翔做官;苏辙却仕途遇挫,未能得官。兄弟二人,天各一

方,于苦闷彷徨中,苏辙忆起了短暂欢愉的渑池之行。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怀渑池

寄子瞻兄》的诗给苏轼:“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

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

但鸣嘶。”[2]这也是一首怀旧诗,诗中回忆了当年共游渑池的情景,“遥想独游

佳味少”表示了对兄长独行的牵挂,苏辙原诗渗透着对兄长的眷怀、思念之情。这

首诗的韵脚是:泥、西、题、嘶。于是苏轼依苏辙诗的原韵写下了著名的和诗《和

子由渑池怀旧》。

首联的疑问破空而来,富有深刻寓意。人生在世,到这里到那里,像是什么样子呢?

就像是飞来飞去的鸿雁一般,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人生在世,人们为了谋生,

为了学业,为了仕途,为了儿女等等,要不停地四处奔波在旅途、在异乡,总之一

会在这里,一会在那里,漂泊不定,行无定踪。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总

是不由自主、无可奈何的。我们不能预知自己后来的命运,所以纳兰性德感慨说: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总是处于悲欢离合中,所以屈原说:“乐莫乐兮心相知,

悲莫悲兮生别离。”即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心与心之间的相识相知,人生最悲

的事,莫过于虽然两个人都活着,却好像生死离别一样咫尺天涯。所以江淹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神雕侠侣》中,杨过自与小龙女在绝情谷分手,

心中思念小龙女,创出一套完整的掌法,他将这套掌法定名为“黯然销魂掌”,取

的是江淹《别赋》中这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之意。江淹的这句话道尽

了千古以来离别之痛。

人生到处像什么呢?像飞鸿踏雪泥。鸿雁为了生活,南来北往,其南飞北飞,不可

能一下就到达,它要飞一飞,歇一歇。飞鸿踏雪泥的含意即:行无定踪。把人生到

处比喻为“飞鸿踏雪泥”,用这个从来没有人用过的生动新颖的比喻,将他的哲理

感悟蕴含其中。

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

是往西呢。

在前两联中,作者对“飞鸿”这个奇幻的意象层层铺写,奇思妙想联翩而至。雪花

漫天飞舞,在雪地之上,突然飞来一只鸟,停在这雪地上,片刻地驻足,当飞鸿远

去之后,只一会儿,雪地上偶然留下的趾爪印就被纷飞而来的大雪遮盖得杳无踪影

了。爪印的很快消逝就如同人生的短暂易逝。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在世,忽然而已,

我们都只是这宇宙与尘世中的匆匆过客。我们所能够留下来的生活过的印记,就如

这只鸟在雪地留下来的痕迹一般,只消一瞬间,就会被时间和命运的大雪层层遮盖。

那么苏轼和他弟弟这样深厚的感情,会不会因为这分道扬镳的仕途,因为这天各一

方的处境,而也被这人生命运的大雪所遮盖呢?想到这里,诗人觉得无比惆怅又无

比失落。倘若不是对一个人魂牵梦萦,牵肠挂肚,怎么会产生这么强烈的人生无常

之感。可见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感情非常深厚,所以才会有悲欢离合人生无常的

幻灭感。

人生的悲哀,大概就在这无可奈何四字上,不但各种事情难尽人意,就连时间的来

去,自我的生命的来去,也是至也无言无闻,去也无言无闻,人就是这样的渺小和

无奈。无怪乎苏轼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赤壁赋》中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穷”的感叹。

这里作者并未以逻辑语言来论说,而是妙用暗喻,具体形象地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作者借助“飞鸿”“雪泥”这两个意象,用自然现象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天

地间,忽若远行客。

前四句不但理趣十足,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首联的第一句结尾是“知

何似”,下句开头即以“应似”作答,结尾是“泥”字,颔联即以“泥”字开头。

而下一句又把“飞鸿”颠倒过来,以“鸿飞”开头,起到了环环相扣的作用。诗中

的“应似”与“何似”、“泥上”与“雪泥”、“鸿飞”与“飞鸿”等词,重章错

落,读来珠圆玉润,音韵和谐,节奏流畅。

老僧正是带给苏轼兄弟美好回忆的奉闲和尚。僧人死后不用墓葬,一般是火化后造

一小塔以藏其骨灰,故谓“成新塔”。

如果说前两联发表议论,那这一联就是写实。老僧、新塔、坏壁、旧题这些意象让

我们怀旧,又让我们有了许多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自从上次赴考经过,如今才过六载,已经人事俱非。“老僧”和“旧题”已为过眼

烟云。人生真是太短促、太无常了。正如飞鸿踏过雪泥,偶然留下一些爪痕,很快

便消逝无踪,正如雪泥地上很快消逝的爪印,进一步抒发“雪泥鸿爪”的人生感慨。

老僧已成新塔,坏壁不见旧题,不用桑田变成海,眼前的一切都是这样的转瞬即逝。

那么,这人世间又有什么是不变的呢?既然没有永恒的东西存在,我们活在这世上

还有什么意义?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这一联上句表达对奉闲老僧的缅怀之情,并印证了人生苦短;下句写不见旧日题诗

的失意,也深化了遗迹易逝的感慨。诗中用“已”对“无”、“新”对“旧”,对

仗绵密而工巧。

子由,你还记得当年在崎岖道路上跋涉的困顿情境吗?你我相伴进京赶考,马死了,

路途是那么遥远,人又那么疲倦。我们只得骑着瘦弱的小毛驴,它也累得叫个不停。

尾联不再谈昔日的老僧旧题,而是回想过往兄弟二人那艰辛的旅程。那时,唯一的

交通工具只是一头困步不前的瘦驴,舟车劳顿,筚路蓝缕,人生道路又何尝不是如

此?兄弟二人,风雨同行,相携相扶,这是一段永不能忘却的艰辛历程。为什么不

能忘记呢?虽然人生如“雪泥鸿爪”,世事茫茫,我们无法预料将来的坎坷,但我

们没必要沉湎旧事、失神怅惘,那些都如鸿雪瞬逝,我们二人不能忘却当初的顶风

冒雪、奋然前行,要尽人事而听天命,并继续为理想而奋斗,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

未届而立之年的苏轼,从当日的初次远行的困苦中,已深刻体验到了人生萍飘的艰

难,弟兄羁旅各西东的悲苦,而且预感到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将会有更多的艰难险

阻。

应当说,尾联才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它道出了苏轼对于人生的理解:士不可以不

弘毅,任重而道远。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正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正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所说:“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

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

热情。”[3]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生命中忧患始终相随相伴,

他却总是“出门一笑大江横”,始终心胸朗然,不染一丝尘埃。鲁迅先生说过“泪

和笑只隔一层纸,恐怕只有尝过泪的滋味的人才真正懂得人生的笑”。[4]站在苏

轼的人生角度上,才能理解他那种乐天知命的人格力量。在那特定的人生困境中,

苏轼正是以他特有的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把强加于己的种种误解、偏

见、仇视的蛛网轻轻拂去。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他用人生的七十二般磨

难换取了笑傲苦难、乐天知命的人生真经。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他弟弟深挚的情意与他旷达的胸怀。正是由于有

了苏轼和苏辙兄弟,才使得中国的文学史出现了耀眼和光彩的一段;也正是因为有

了这两个人,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做患难知己,什么叫做休戚与共,什么叫

做最为真实的、真诚的人心。无论是对于我们当下的境遇,还是对于未来的人生来

讲,苏轼和苏辙,就像两盏明灯,能够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路途,也能够照亮我们

每个人的心。

【相关文献】

[1]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陶文鹏.雪泥鸿爪喻人生——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J].文史知识,2011,(1).

[3]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4]张桂梅.旷达通脱的思想开朗宽广的襟怀——论苏轼的人生风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6).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22:2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69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冬九九
下一篇:宝镜空似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