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学

更新时间:2023-01-03 21:34:4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汤唯怎么了)

2014年1月

第34卷第1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Jan.,2014

Vo1.34 No.1

论史生荣的“大学系列”小说

侯玲宽

(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史生荣集合其高校生活体验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大学面貌和学院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作品,他彻底解

构和颠覆了象牙塔的神圣与教授的崇高,祛除了知识分子的精神神话,揭示了当今大学校园内学术的腐败、管理

体制的弊端、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人文精神的缺失等深层问题。知识贬值的危机、知识分子沉沦的危机以及高

校异化的危机严重困扰着高校的深层发展。但史生荣的小说也存在自身的危机。

关键词:史生荣;“大学系列”小说;知识分子;贬值;沉沦;异化;危机

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14)01—0057—06

21世纪初,中国的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与

此同时,中国的大学教育开始了由精英式向大众化

转换的进程。在以现代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消费社

会背景下,大学的种种问题日益暴露,在文学创作

上,本时期反映与揭露高校问题和教授生活的小说

得到了空前发展,从南翔的《大学轶事》、张者的

《桃李》到邱华栋的《教授》、阎连科的《风雅颂》

等等,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而几乎每部作品都

对当今大学的种种怪象和教授的种种行径进行了批

判和反思。其中,甘肃作家史生荣集合高校生活体

验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大学面貌和学院知识分子生存

状态的作品,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日常生

活描写显示了其创作的独特性。

史生荣在“大学系列”长篇小说——《所谓教

授》、《所谓大学》、《大学潜规则》中,全力还原了

一幅幅学院知识分子生活原生图,他彻底解构和颠

覆了象牙塔的神圣与教授的崇高,展示了发生在学

院知识分子身上的课题申报、职称评审、职位升

迁、情场波澜等杂乱无章的真情实态,不仅为我们

描绘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另一重面孑L,还揭示了当今

大学内管理体制的弊端、学术的腐败、知识分子的

人格缺陷、人文精神的缺失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困

扰着高校的深层发展。

、知识贬值的危机

知识现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个

词汇,但“知识”一词在古代却是分而用之,

“知”字本义是说的很准,一语中的;“识”字本义

为用语言描述图案的形状和细节,引申义为区别、

辨别之意。最早将“知”“识”合用的是《墨子・号

令》:“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人里巷

中。”此作“朋友”解,《吕氏春秋・遇合》亦言:

“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

但将“知”“识”合用更多地是表示“辨识”的意

思,汉刘向《列女传・齐管妾婧》云:“人已语君

矣,君不知识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院

主大相敬重,又见他知识事体,凡院中大小事务,

悉凭他主张。”鲁迅先生在《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

的概观》亦采用此意:“在文学界也一样,我们知

道得太不多,而帮助我们知识的材料也太少。”上

述皆为动词,其含义已与现在的大致相通,但离我

们的日常生活还相当遥远。“知识”作为常用词汇

则是在近代以后,知识成为智慧的象征,知识发达

则文化繁荣科技先进国力强盛,尤其是现代大学和

科研机构建立之后,知识有了专门的创新和传承之

地,知识的发展更为迅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亦

更为强大,但知识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像今天一样与

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最大程度上构成一个有机体。

可在今天这个一切都走向市场并转化为消费的

时代,知识也被置身于生死考验的艰难困境之中。

市场逻辑对知识价值起支配作用,能迅速地转化为

生产力从而获得市场效益的知识被认可、被推广,

而本身具有很大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却一时见不到市

场经济效益的知识则黯然失色,甚至连研究者本人

对自己的坚持也变得动摇起来。如果知识不能换来

物质和权力,如果知识不能让它的持有者变得富裕

和位高权重,那么知识的价值就会遭到质疑和否

收稿日期:2013—12—23

作者简介:侯玲宽(1982一),男,河北邯郸人,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兰州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研究”(LZ201212)阶段性成果

57

定,《所谓教授》中,宋义仁和刘安定的研究本无

高下优劣之别,但宋义仁的研究因成功走向了市场

而名利双收,刘安定的研究因没有走向市场以至活

得窘迫而仓皇。市场将一切都改写成了消费与被消

费的关系,知识被演变成了获取名利的资本,是一

项可以进行利益换算的商品,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

在它的交换价值以及它究竟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

上,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中最可怕的反精英主义的力量就是被称为市场的东

西,它消除一切差别,混淆一切等级,把一切使用

价值的差别通通埋葬在交换价值的抽象平等性之

下。”…“。

史生荣以反讽的叙事书写了知识在高校的贬

值,而知识的贬值更多是在一次次与物质和权力的

对比中凸显的。这是一个市场主导生产、消费主义

盛行的社会,高校也被深深地浸润其中,在某种程

度上,能体现一个人的成就和价值的不是知识,而

是金钱和权力,纯粹的知识再也不能让知识的持有

者获得内心的自足,亦不能拥有一种精神上的强

大,更不能提供一处可供于喧嚣中诗意栖息的心灵

家园。“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朝闻道夕可死

矣”的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的执著,于当今知识分子已成为一个遥远的绝

响。知识在当下的可悲之处就在于被置于了一种不

成对比的对比境地中,它抗争不过物质的富足与权

力的显赫,无论是刘安定、马长有、申明理,还是

杜小春、曹小慧,他们都是脚踏实地、有真才实学

的人,都是真正拥有知识的人,但他们也都是现实

中活得最窘迫的人,他们都被困顿的生活改变了人

生的轨迹,他们之所以丢下知识分子的尊严,向白

明华、胡增泉、鲁应俊等人靠拢,就在于后者掌握

着权力并拥有众多资源。作为知识的生产和传承之

所、知识分子的集结地,高校应是最重视和尊重知

识的地方,而知识的价值在这里却只有依靠权力才

能发挥出来,知识在这里向权力投降,对权力臣

服,这对大学构成了一个极大的反讽。刘安定经过

思想斗争和内心挣扎,忍痛把自己辛苦写出的论文

让给了朱校长,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与权力的学术同

谋换得仕途上的柳暗花明,知识在这里完全沦落为

交换的工具。杜小春之所以没能评上副教授,关键

的一点就在于她被评为优秀的论文没有得到政府机

构的认可,知识的价值并不能用其自身来证明,必

须要得到权力的认同。申明理去猪场做调研却得不

到猪场场长的配合,关键在于他的教授身份已经无

法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最终还是县委高书记的

一个电话让猪场场长变得前倨后恭,申明理他们也

58

得到了最好的招待;曹小慧去下面调研也遇到了同

样的情况;“教授不带长,放屁也不响”,虽带有调

侃意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宋义仁搞种猪实验

办养猪场带动了西台县的经济发展,但副县长王德

礼托他办事,他却无能为力,最后竟被教务处处长

白明华轻易解决了,在这个社会上畅行无阻的是权

力而不是知识,有了权力的保驾护航,知识也可以

“狐假虎威”了。当马长有将从高歌的科研经费里

支出的钱很神气很骄傲地拍在妻子面前时,马长有

已经完全从内心向金钱低头,从不想在别人手下委

屈打工到甘愿为自己的学生打工,知识在金钱面前

又一次惨败,马长有为高歌打工深层隐喻着知识为

金钱打工。

该如何定位与理顺知识、金钱与权力的关系?

知识的贬值及其所处的地位反衬出的是这个社会的

价值导向和价值诉求,这是一个时代的困惑。中国

古代知识人以超世间的“道”和世间的“势”相抗

衡,并以“道”自任和自重,不能为了富贵之故,

向权势臣服,而今天的知识人却“谋食不谋道”,

知识很轻易就匍匐在了权力和金钱的脚下,成为忠

顺的奴仆。在当下的语境下,知识不再做“朋友”

解,亦不再做“辨识”解,只做“工具”解,知识

的价值在于要么产生出利益,要么作为爬上权势的

阶梯,否则就一文不值,更不可能改变知识者的命

运。在这个追求感官享受的浮躁时代里,人们首先

认可的是利益和权力,知识反倒成了乞丐,我们的

社会一方面享受着知识的成果,一方面却又对知识

不屑一顾。史生荣在这里已经触及到了我们的社

会,尤其是高校的痼疾,道出了知识者的内心之

痛。当“知识无用论”一再在社会上泛起,当真正

以追求知识和真理为目标的学院知识分子一次次对

自己的道路进行质疑的时候,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

是什么?

二、知识分子沉沦的危机

余英时先生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里曾

说:“中国有一个顽固的道德传统,但是和西方相

对照,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的精神终嫌不

足。中国人对知识的看法过于偏重在实用方面,因

此知识本身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并未构成一独立自足

的领域。这一点自然也影响到知识分子的独立精

神。” ” 在实用理性盛行的今天,在缺乏“为知识

而知识”之精神传统的当下知识分子身上自然亦难

以维持其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在经历了由启蒙者到

被改造者身份的遽然倒置之后,面对市场经济的大

潮,除极少数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之外,大多成为

了市场经济下的边缘人和欲望时代中的迷失者。古

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士

志于道”、“士尚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的担当、“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清高、

“庙堂”与“江湖”之间的拯救与逍遥,在今天的

知识分子身上都已不复存在。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

促使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而传统的道德

理想却被日益解构,物欲的巨大诱惑使知识分子陷

入了“义”与“利”的矛盾冲突中,出于现实政治

或经济利益的考虑,他们不但放弃了自身的特殊担

当,而且还背叛了自己的道德良知和人格精神,有

独立思想,“具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0r)’

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

或意见的个人……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

(而不是制造)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

团收编”[31 的知识分子在当下几乎绝迹,而利奥

塔干脆宣布了知识分子的死亡。

史生荣的“大学系列”小说揭示了高校内真正

有志于知识和真理的知识分子日渐沉沦的危机。面

对职称评审的焦虑、课题申报的艰难、日益窘迫的

生活、家庭纠纷的困扰,他们再也无法安然于自己

平稳的脚步,于无奈中遽然改变了人生的轨迹。为

了利益,他们被迫纷纷向权力靠拢、献媚,正如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一样“躬行先前所憎恶,所

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

史生荣通过刘安定、马长有、申明理、刘小春等一

系列形象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高校知识分子在消

费社会冲击下人生的变化轨迹,也反映出了知识分

子物欲的膨胀、精神的退化和人格的萎缩。

刘安定这一知识分子形象在当下最具典型性。

作为动物繁育方面的专家和省内的权威,刘安定具

备晋升教授的水平,却依然是个副教授,经济上又

捉襟见肘,十多年来为争取科研项目费尽心机。真

正促使刘安定转变的,是老同学白明华学问空空科

研无术却要风有风要雨得雨,不仅住房与办公室都

富丽豪华得令刘安定既惊又妒且恨,而且有钱出

书,顺利评上了教授,还与省上官员关系甚密,这

一切均因白明华做了教务处处长,手中掌握着权力

和资源,并以此打开了仕途和学术上的局面,这不

能不让刘安定产生震撼和反思。而白明华的“成功

学”更是祛除了刘安定“不合时宜”的迂腐思想,

点燃了刘安定冲锋仕途的希望。为了自己的前途,

刘安定咬牙把自己花多年心血做实验写出的论文拱

手让给了朱校长,以增加朱校长参评院士的资格和

实力,他甚至还不惜背叛一名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

修改实验数据,成了学术腐败的执行者和帮凶。凭

着自己的学术优势再加上刻意逢迎,刘安定很快就

迈人了权力的核心:不仅得到了朱校长的信任和重

视,在校县合作项目中担任了总工程师,还成了省

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博士生指导老师,顺利评上了教

授,当上了校长助理,并即将成为副校长。刘安定

的成功映照出的却是学术道德的沦丧与知识分子精

神沉沦的悲剧。杜小春与马长有的婚姻破裂缘于职

称的评审,这个再正常不过的事件却彻底改变了两

个人的命运,无助与绝望让他们每个人都反思自己

的活法和做人原则,结果每个人都背离了自己原有

的人生轨迹,在半推半就中陷入了名利场的角逐,

在是是非非的人际纠葛和与浮浮沉沉的职位升迁中

演绎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哀乐,只是终场时每个人

都无法再回到从前。孤独无助中的杜小春力图抓住

每一根可能挽救败局的稻草,可每一根稻草在潜规

则织成的秩序中都足以将她拖向不断沉沦的深渊,

她自己也无可挽回地裂变了,正如她在伤痛中的反

思:“那个孤傲不俗的杜小春不见了,那个清心寡

欲的杜小春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欲望

横流低三下四却反而以为在努力在上进的杜小

春。” 申明理和曹小慧的分道扬镳源于买房,住

房问题已成为压在中国市民心头的一座最沉重最焦

虑的大山,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中已成为首要

的生存难题,辛辛苦苦买下了房的二人彻底变成了

房奴,感情的危机也由此肇始,强大的经济压力让

他们越来越烦躁并逐渐失去了对彼此的信任。面对

生活的重压和事业的挫折,是依附他人并按潜规则

行事,还是保持清高与独立的人格?曹小慧陷入了

“哈姆雷特”式的深深痛苦与艰难抉择中。无论是

刘安定他们,还是杜小春她们,都是无法把握自己

命运的学院知识分子,面对体制和社会带来的生存

困窘,他们寄希望于现实的救赎,现实的混沌却让

他们迷失了方向,精神的危机伴随着他们的人生转

变,一旦背弃了自己的人格原则踏人了名利场,就

只能随波逐流并沉沦下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世人从学问和道

德两个方面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其身正,不令而

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从历史上因袭了更

多道德负担的中国社会中,道德在大众的心里占有

更重的份量,知识分子更是被视为道德的化身。大

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也是道德的高地,

教授是大学的支撑力量,是知识分子更高层次的象

征,他们更应该符合班达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

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

59

(phi—losopher—kings),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_3l1

但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消费社会中,他们却放弃了道

德操守,随欲望之流而波动起伏。如果说向权力的

投诚是出于一种重压下的无奈,那么感情的混乱和

背叛则显示出了他们的伦理失范和道德堕落。刘安

定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他却经不起外界的诱

惑,看到白明华的风流便羡慕不已,最终放弃了内

心的道德操守,以致玩火自焚,把一个完整圆满的

家庭弄得支离破碎无法收拾。白明华在道德堕落的

道路上走得更远,他的婚外情完全是一种欲望的放

纵,有欲而无情,有f生而无爱,情人只是供他玩弄

的工具,仕途和利益才是他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为

此,他眼睁睁地看着妻子与老书记通奸而忍气吞

声,他忍痛把自己的情人当礼物送给上司还强颜欢

笑,这是一个丧失了人格底线、阴险而可怕的人

物,也是一个人格严重分裂的典型。申明理对婚姻

的背叛绝不仅仅是家庭氛围的紧张压抑令他窒息以

及对曹小慧的报复,而是面对异性的诱惑他根本无

法抵御,申明理的出轨让曹小慧最后的防线彻底崩

溃,婚姻也终以解体。门亮无视他幸福美满的家庭

和贤妻,他直接导致了申明理和曹小慧婚姻的破

裂,最终也让他的妻子绝望而去。作为一名学院知

识分子,道德在他们心中化为乌有,道德的失范映

照出的是知识分子人格的坍塌。

史生荣在他的“大学系列”小说中真切地再现

了高校知识分子的现状,描绘了潜规则下中国当代

大学知识分子沉沦的悲剧,发人深思。中国传统知

识分子注重内向超越,当代知识分子则由内向超越

走向外向拥有,他们对黑暗、不义与恶不再反抗,

对现实世界不再拯救,而是全力顺从,并竭力融人

其中。他们纷纷远离了知识分子独立自由之人格和

坚守良知、追求真理之精神,急切地陷入到权力纠

葛和利益纷争中无法自拔,在形而下的器具生存中

流连忘返。“今天知识分子的最可悲悯的一面,就

是他们实际上已经无所信,而一个国家,一个社

会,如果知识分子都走到了无所信的地步,那就确

实是危机深重了。” 史生荣祛除了知识分子的精

神神话,不仅对教授的卑劣行径进行了严厉批判,

也流露出了对大学校园内人文精神的失落与知识分

子沉沦的深深忧虑。当下知识分子最大的危机并不

是生存于对金钱和权力顶礼膜拜的世俗社会中,而

是在世俗社会的潜规则中沉沦下去,并推波助澜。

三、高校异化的危机

当年蔡元培就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

60

也。”梅贻琦亦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

也,有大师之谓也。”今天,每所大学都高楼林

立,唯大师却极难出现。面对“钱学森之问”,高

校只有沉默,体制也只有沉默,大学虽明确了自己

的功能,却仍有“近3O年中国大学没有培养出优

秀人才”之诘。在今天这样一个泛政治化和利益化

的时代,大学也在不断地被行政化和商业化,这座

曾经高雅的殿堂、神圣的象牙塔正迅速地“荒漠

化”。

大学本应是一个自主的机构,它的发展特点和

规律是实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然而,当今的大

学却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学校的大多事务由行政

机构管理,学术管理机构也大多由行政机构的负责

人掌控,职称的评审、项目的审批、学术成果的鉴

定等这些对学院知识分子的学术声誉具有致命影响

的环节都是通过行政权力的作用实现的,行政权力

广泛渗透于学术空间,致使大学的自治与学术的自

由和公正遭到极大伤害。《所谓大学》通过处分马

长有事件借武书记之口道出了高校行政化的现状,

对一个副教授很草率很随便地就处理了,而对一个

科长就会慎之又慎,马长有凭一名知识分子的良心

批评了高校评估的劳民伤财和弄虚作假,发泄了一

下对学校的不满就被处分了,而这些话又是大家想

说不敢说的事实。如果不是校党委武书记出面,马

长有的冤屈将永不可能昭雪,而这种昭雪却是在领

导干预下完成的,依据的并不是制度条例。在官文

化盛行的高校,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知识分子争先

恐后地挤进官场,有了官位就有了权力,有了权力

就有了资源,就能做平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让胡增

泉费尽心机殚精竭虑的是如何当上副厅,如何谋得

一个有实权的职位;叶天闻做了校领导后,儿子的

工作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满意的解决;白明

华做了教务处处长后,科研无术却一切应有尽有;

而刘安定的一切窘境也正是在跟着白明华步人行政

之后才彻底解决的,他甚至还用校长助理的身份帮

情人挽回了败局。与此相对的却是,宋义仁的科研

带动了一个县的经济发展,但他自己在系里连最起

码的尊重和地位都没有,两系合并后,宋义仁不但

连教研室主任都当不成了,而且还成了没人要的丧

家犬,当初为系和教研室做出的重大贡献都已被人

遗忘,表面上看,是因为宋义仁受了奖励挣了外块

却没向系里交钱,导致系里向他暗地发难,本质上

却是宋义仁只有一个看似风光荣耀的教授职称却没

有行政权力,他不是官也就没有支配权没有政治地

位,因此他也就只能被别人奈何而奈何不了别人。

最后宋义仁身患癌症,还是刘安定动用行政的力量

才让他得到最好的治疗。“教书的不如当官的,科

研的不如弄权的”道出了当今高校体制中暗藏的隐

性腐败,在大学校园里,一群群知识分子为物欲和

权欲费尽心机殊死挣扎,也是在这样一个场所,暗

流涌动,权力所致,规则纷纷让路。

史生荣通过大学内官、学、利之间的互渗与纠

结,展现了大学在官本位思想和市场利益原则下被

异化的危机,大学成为市场经济下的一个利益实

体,各色人都以“学”为资源,为“官”和“利”

寻租,作为人文精神和知识集聚的最后殿堂和堡

垒,大学被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原则与消费价值观轻

易瓦解了。服务社会是当今大学的一项基本功能,

在农大和西台县的校地合作项目中却充满了诸多

“官”、“学”、“利”的交易与纠葛。农大要与西台

县合作申请项目,副县长王德礼的儿子高考分数刚

够专科线却想上本科,在白明华等人的巧妙安排

下,最终上了农大的本科,校县合作打好了基础,

走出了第一个“双赢”,大家皆大欢喜;省委组织

部刘副部长想拿个硕士文凭,计委的赵副主任和刘

副部长是同学,在职位调动和升迁上受到刘副部长

的管制,而校县合作项目申请成功与否以及经费的

多少很大程度上赵副主任又起着决定作用,这就形

成了一个利益交错的关系链,在白明华的聪明撮合

下,利用政策的空子,最终让刘副部长一举读了个

博士,项目也申请到上亿元经费,连赵副主任的本

科文凭也解决了,校县合作走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

“多赢”;县委徐书记需补办一个农大专科毕业证,

若一旦遭拒绝,校县合作便受影响,双方甚至再无

法共事,在大的利益面前,这就成了一桩小事,在

白明华的努力周旋下也办成了。整个项目的实施过

程存在着数不清的利益纠葛交缠其中,包括工程的

承包、建筑的用料都有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掺杂其

间。机智圆滑又融通的白明华在整个项目的申请与

合作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他深谙官场的潜

规则,能深刻洞察各级领导的细微心理而投其所

好,他是双方合作的润滑剂,没有他整个项目甚至

就不会成功,即使成功也不会Jl ̄lJ合作下去,白明

华在这里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体,而归根到底他又是

我们这个社会的产物。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另一重要功能,科学研究是

为了探索、认识未知,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国

家每年拿出大量经费资助各项科研,可这笔经费却

成了“唐僧肉”,科研申请的过程也成了拉关系做

交易的过程。管理体制的弊端导致了腐败和垄断的

滋生,有能力做科研却没有关系跑路子的人反而申

请不到科研项目,刘安定一心研究学问、做实验,

但经常陷入经济的困境,十多年来,为争取科研项

目费尽了周折,有一次还居然栽到了骗子的手中,

令刘安定想起都心酸不已。而另一方面,大批经费

却给了有关系能做交易的人,农大与西台县校地合

作项目的上亿元经费是与省上官员拿文凭做交易获

得的,高校真的如蔡元培所言成了“贩卖文凭的机

构”,门亮申请的项目是通过现已是财政厅副厅长

的老同学于利明与科技厅的刘处长搭线才拿下来

的,朱雪梅二百九十万的经费是与车处长的肉体交

易获得的。这些辛苦申请下来的项目并不完全是为

了科研,而是为了捞资本,为了评职称,为了发一

笔横财。门亮申请到经费后,立即拿出一部分为情

人还了房债;朱雪梅在经费到账之后也先拿出一部

分为自己买了车和房。他们为科研项目的挣扎本质

上却是为利益而挣扎,科研项目的背后是知识分子

学术道德的沦丧,是体制对规则和真理的消解与亵

渎,折射了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对大学异化的悲

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大学本应是闪耀着理想光辉的所在,是思想

文化与道德的高地,大学的最高价值就是追求真

理、捍卫真理,追求人生理想,追求真善美,它应

以其大学精神凝聚成民族正气的风标和时代精神的

旗帜。百年前,大学初诞,古老的中国迎来了现代

文明之光,灿若星辰的大师构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

理想围。而百年后的今天,利益的诱惑挤掉了大学

精神,中国大学的精神脊梁正迅速瓦解,质量危

机、诚信危机、道德危机、学术危机、人文精神危

机等使积弊深重的中国高校正在背离大学精神的道

路上渐行渐远。“如果大学失去守望社会的职能,

不能给人类以终极关怀,那么就会异化为追求利益

最大化的另类机构,从而被边缘化,失去独立存在

的基本理性。” 中国大学的问题折射出的是整个社

会的问题。

史生荣的“大学系列”小说为我们勾勒了当今

大学的全貌和学院知识分子的生存概观,揭示了当

下高校体制的沉疴、大学文化的病态,表现出了作

者对中国高校全部情况的思考,作品的语言、情

节、结构以及对人物的刻画都显示出了作者的独到

之处。但史生荣的小说也存在自身的危机。首先,

史生荣对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根源显然还缺乏深层

次的探究和思考,他把知识分子沉沦的原因归为物

化的冲击和情欲的膨胀,这显然是不能令人完全信

服的,知识分子在史生荣这里是无根的,其对知识

分子的审视也缺乏一种灵魂的深度,这都使作品的

思想流于浅显视野失于狭窄。其次,作者对高校的

61

腐败仅止于现象的揭示,缺乏对其根源的探讨与挖

掘。另外,每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都必然要发生婚

外情然后婚姻破裂,这种过多婚外情的描写使其作

品有一种滥情的倾向,这种婚外情也消解了知识分

子的悲剧,甚至给作品的整体格调造成了败笔,有

参考文献:

[1】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0.

些婚外情硬加在某些男女主人公身上显然很牵强, [31

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造成了硬伤。纵观史生荣的三

部作品,除视角的切入发生了变化外,后一部作品

并没有对前一部作品形成超越,反而出现了前后细

节、情节、结构、主题等方面的重复,知识分子对

权欲、物欲和情欲的过度痴迷趋之若鹜,让其作品

陷入了一种无边的颓废,这也使其作品失去了一种

理想的光辉。

【5】

[6】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史生荣.所谓大学[MI.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摩罗.不死的火焰[MI.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王英杰.大学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J].探索与争鸣,2005,

f3):34—38.

[责任编辑王小风]

On Shi Shengrong’S“University Series”Novels

Hou Lingkuan

(School ofCommercial Media,Lanzhou University of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Gansu 730020,China)

Abstract:Shi Shengrong,who collects his college life experience,has created a series of works reflecting the uni-

versities and the survival state of the academic intellectuals.He thoroughly deconstruets and subverts the sacred of

the ivory tower and the sublime of professor,dispels the spirit myth of intellectuals,proposes the deep proposition of

academic corruption with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today,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the intellectu—

als of personality defects,the lack of human spirit.The crisis of knowledge devaluation,intellectuals’sinking and

universities’alienation seriously plagues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However,Shi Shengrong’S novels

have their own crisis.

Key words:devaluation;sink;alienation;crisis

62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21:3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66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谓大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