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歌手法语演唱非遗戏曲”作文讲评学案
执笔人:刘岚葛秀荣审核人:王伟使用时间:2017-03-30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渔鼓道情”又称“梆梆筒子”,是我国安徽萧县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
盛行于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
近在某综艺节目上,流行歌手尚雯婕将“渔鼓道情”的曲词进行改编,用汉语和
法语两种语言交替的形式演唱渔鼓道情的《要荆州》。尚雯婕的这次洋派改编引
来了老艺术家李谷一的不满:“我不太喜欢你们在中国的舞台上,用外语唱我们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的尚雯婕却有不同的看法:“音乐面对的听众不只是中
国人,如果太原汁原味,外国人可能就听不懂了。”二人的辩论也引发了网友们
的论战。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
体特征鲜明。
【材料解读】
有些网友赞成李谷一,“其他场合用法语唱歌可能还是有点意思的,但这个
节目展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真的不太合适”。“传统文化要有传承,所
谓发展也不能抛开原有的基础,否则可能是创新了,但也不是原来的东西了,也
就谈不上传承了”。“地方戏曲的本体特征应该是它的地方语言和曲牌曲调,如
果连这些都改了,都做不到原汁原味,那发展创新出来的,可能是一个怪胎”。
有些网友则表示支持尚雯婕,“艺术需要创新,这样才能保持生命力。只要它
依然是美的,精气神还在就好了”。“那个年代流行的《梭罗河》《三套车》《莫
斯科郊外的晚上》《重归苏莲托》等这么多外国民歌,你们听的、唱的都不是俄
罗斯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文化遗产确实有地域之分,但艺术创作一定
要抓住语言不放吗?我觉得只要改编得好听,能被‘受众’认同就好”;“人家
学过法语能用法语唱自己专辑里的歌怎么了,戏曲部分还是用汉语唱的”。
争论的焦点可以归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间的关系。
【立意角度】
正方〔从李谷一的角度立意〕: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原汁原味〔传统文化的坚守,民族文化的传承与
尊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拯救传统文化,塑造独立人格;——立论
一味西化是奴性表现;为迎合市场丧失根本,永远登不上世界舞台〔外来
文化冲击下的传统与传承〕。——驳论
2
1.“传统的弘扬在于维护传统的标准,经典的传承在于维护经典的本原”。
2.创新,应以尊重传统艺术为前提,不能丢弃“传统”二字,将其扭曲或
恶搞得面目全非。
3.一个国家,只有弘扬和发扬国家文化,才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4.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固然需要和新载体、新时代结合,不能固步自
封;但传统文化自有其时代性,没必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当下生命力”而去搞
哗众取宠的胡乱混搭。
反方〔从尚雯婕的角度立意〕:
真正优秀的艺术是无国界的〔文化具有包容性〕;坚持文化创新,让民族文
化更为耀眼。
1.在创新的道路上,利始终大于弊。
2.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在吸收其它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
体系。
3.中西结合,古今结合,把现代艺术元素与古典文化底蕴相融合,中国元
素与外国元素相借鉴,能取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4.文化也像生命体一样,需要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来维持活力,这血液便
来自创新。
综合〔从思辨的角度立意〕:
传承可以创新,但不应违背艺术的根本;创新要有原则、要有底线,要保
留本真;文化需要创新,但不是偏离传统的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活力,只有善
于传承才有根基。所以,文化既要传承也要创新。
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是鱼与水的关系,两者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粗暴地“拿来”尽管可能博得一时的眼球,可却也会落下或浅薄与无聊的骂名。
虽有继承,没有创新,好比有水而无鱼,不过一潭死水;只是创新,抛弃继承,
好比有鱼而无水,不过是涸辙之鲋。这样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不会有长久的生命
力。
【偏题立意】
1.爱国2.弘扬汉语3.张扬个性要适度
4.汉文化之美5.当遵守规则/常理6.选择须谨慎
7.变通8.理解
【素材举例】
1.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说:“我的作品是中国
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
独特的文化和风情。”
3
2.清代有名的书法家翁方刚一生研究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最佩服唐代
虞代南、欧阳询的书法;同为清代书法家刘石庵则善于发展自身的笔法,创造
出了一种新书法。有人问翁:“刘的书法如何?”翁说:“他有哪些笔是古人
的?”刘反驳:“他的哪一笔是自己的?”
3.书法界中,“板桥体”可谓独领风骚,它集几大书法优点于一身,说它
像草书,却又不同于草书,说它是行书,却又不是行书,那笔划龙飞凤舞,潇
洒淋漓,单看一个字,觉得不怎么样,斜斜歪歪,但从整体上看,每个字却错
落有致,给人视觉一个冲击,可谓完美。这也是一种创新,在书法的传统上的
创新。
4.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
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创新演
变形成的。公元1790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三戾班”随后又有
“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和以后陆
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人们的欢送。
5.没有西装的流行,又怎有孙文先生的中山装和APCE各国元首身上的唐
装呢?这其实是本土服装设计师在外来文冲击时对民族文化创新的成功例子。
6.第37届中国区比基尼小姐总决赛和全球总决赛的启动仪式上,参赛佳
丽们身着性感比基尼、戴着京剧头饰、进行含有京剧元素的比基尼展示。国际
比基尼小姐大赛组委会有关人士回应称,此举旨在向世界传递东方国粹美感。
7.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古典建筑轰然倒塌,原址已换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
传统的手工艺品,剪纸、泥人张、兔儿爷……已难觅踪迹;传统节日的喜庆气
氛也骤然下降,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已逐渐淡忘,
8.中华文化在韩国植根了上千年,甚至连文字也是汉字,经过漫长的发展
已然成为了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在20世纪时,韩国人受民族主义等多
种原因影响,进行了去汉化运动,如用不成熟的韩文取代汉字,这个运动造成
了韩国文化断层,如今文化危机越发明显,更多的韩国人呼吁重归传统。
【网络辣评】
艺术有规律,改造须有度
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昆曲《牡丹亭》你能接受吗?如果这个问题不难答复,
那么用法语演唱的另一种传统戏曲你又能接受吗?
这个问题不是空想,而是恰好出现在最近某综艺节目上,流行歌手尚雯婕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加以改编和填词,用法语的“花园”“伊甸”“善”
“恶”等唱出了渔鼓道情的《要荆州》。
4
据了解,渔鼓道情是安徽萧县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于2008年被列为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尚雯婕的这次洋派改编引来了老艺术家李谷一的不满:“我
不太喜欢你们在中国的舞台上,尤其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的时候用外语唱。”
对此,年轻的尚雯婕也有不同的看法:“世界音乐面对的听众不只是中国人,
如果太原汁原味,外国人可能就听不懂了。”两个人的辩论也引发了网友们的
论战,有人认为应当尊重民族传统艺术,不能搞得不伦不类;也有人认为传统
艺术也应当与时俱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
实际上,民族传统艺术在今天究竟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一直
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唱腔的通俗化究竟是不是戏曲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捷
径?声光电无所不有的舞台美术带来的视觉刺激,是否淡化了戏曲最核心的写
意性?而到了法语版的改编,则走到了又一个极端,语言变了、唱腔变了,民
族传统的艺术还称得上民族的和传统的吗?它真的还跟民族传统的审美有关系
吗?
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改造都是不好的。相反,传统艺术确
实应当与时俱进,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变,倘假设传统艺术总是固
步自封,怕是只能进了博物馆等落尘,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但传统艺术的改
造决不能没有边界和原则。任何一种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数百上千年,必然是
因其具有某些文化与形式上的独特性,以传统戏曲来说,虚拟性、程式化、写
意性就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倘假设这些特征都没了,戏曲还如何称得上戏曲?
年轻人关注传统艺术是好的,善意的改造也是好的,但任何一种艺术都有
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因此,改造须有度,这是发展文化的常识,也是对传统艺
术起码的尊重。
【优秀范文】
创新,不能伤其魂
在央视《叮咚咙咚呛》节目中,歌手尚雯婕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将花腔渔鼓
《要荆州》与《夜之缪斯》结合,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主持人的点赞,也引起了评
委李谷一老师的不满,更引得广阔网民围绕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个话
题争论不休。
——引材料
这让我不禁深思:死守传统文化一定好吗?一味地创新就好了吗?虽有继
承,没有创新,好比有水而无鱼,不过一潭死水;只是创新,抛弃继承,好比有
鱼而无水,不过是涸辙之鲋。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是鱼与水的关系,两者缺一不
可。因此,我认为:文化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只有善于传承才有根基,只有创
新才有活力。
——析材料,亮观点
5
很多人不了解京剧的来源与发展,其实,京剧就是继承了徽戏和汉戏的传统,
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逐渐创新而慢慢形成的地方戏曲。如果
前人只单纯地继承而不敢改变,或者只单纯地创新而没有任何继承,那么,我们
今天就不可能看到京剧了。
——〔举例〕联系京剧,从正面论述何谓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尚雯婕的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固然需要和新载
体、新时代结合,不能固步自封;但是地方戏曲的本体特征应该是它的地方语言
和曲牌曲调,这恰恰是地方戏曲的精魂所在,如果连这些都改了,那创新出来的,
很可能是一个怪胎。因此,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创新,不应违背传统文化艺术
的根本,更不能为了求新求奇而直接把法语嫁接到《渔鼓道情》上。
——紧扣材料肯定尚雯婕的出发点〔传统文化要创新〕,同时指出其错
误之处〔违背了传统文化的根本〕,表达思辨性。
京剧老前辈们没有随便“拿来”拼接,他找到了属于北京本土的精气神,形
成了京剧之“魂”,他们的做法才是最好的传承与创新!然而,当你看到佳丽们
在最近的“维密秀”上身着性感比基尼、戴着京剧头饰进行展示,听到有关人士
说这是在向世界传递东方国粹美感时,恐怕你的想法也是:这样的不伦不类、简
单拼装的“传承与创新”,不要也罢。
——〔举例〕联系“维密秀”,从反面论述何谓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两者都要抓,然而,二者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也许粗
暴地“拿来”会博得一时的眼球,可却也会落下或浅薄与无聊的骂名,这样文化
的继承和创新是难以有长久的生命力的。
——总结
【作文升格】
1.练习旁批,从论点与论据角度去点评他人作文,尽可能提一些切实可行
的修改建议。
2.我的作文升格,使用2个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重写本次月考作文。可
采用议论文结构模式来写。
3.“引”要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
4.“议”要充分〔正反比照、假设因果、点面层进〕
5.“联”要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
6.“结”要点题〔寻找对策、建议劝勉、呼吁号召)
6
【佳作点评】
文化传承应该原汁原味
在最近的一档综艺节目上,歌手尚雯婕结合自己填词的法语歌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共同演绎了《三国演义》名段《要荆州》。
评委老艺术家李谷一提出了质疑:“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不太喜欢
你们用外国语言来唱。”我赞成李谷一的看法。〔引材料〕《辞海》中,文化是
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传承即交替继承。原汁
原味,是指保留了原本的核心价值和精髓。〔析材料〕我认为,原汁原味更能使
文化的精髓不被扭曲地代代传承,故文化的传承需要原汁原味。〔亮观点〕
原汁原味地传承文化可以保护文化的美学内涵。〔分论1——为什么〕诗词
的婉约,书画的酣畅,戏剧的跌宕,民俗的古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无可
复制的美学内涵〔阐释何谓文化的美学内涵〕。然而,近些年网络上却出现了大
批文化戏谑化流行的现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双截棍”,“后宫佳丽三
千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有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脚踏摩托的搞笑图片
红极一时,化“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非但没有普及文化精髓,反而会
对文化造成扭曲,不利于文化的传承。〔点题扣题〕
原汁原味地传承文化可以保持学术氛围的纯洁。〔分论2——为什么〕经典
文化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严肃性,本身就与通俗的大众文化有距离,其思想内
涵等内容也不乏难懂之处。而流行文化为了使大众接受,就要去掉其难懂的部
分,很可能恰恰是经典的精髓所在。被“阉割”的文化势必造成大众的片面理解。
更甚者,商业媒体为了盈利而用文化做噱头博取大众眼球,学者变得庸俗化乃
至功利化,长此以往,过度商业化的学术圈如何保证文化的传承?
原汁原味地传承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分论3——为什么〕如台
湾中小学生必修的国学课,83%的家长都表示支持,认为这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反观流行化的文化,曹丕成了富二代,孙尚香则成了白富美,穿越?恶搞?这样
典型的胡闹加搞笑,会使大众无法区分,尤其是青少年,看到这些庸俗的改编
之后,不知道文化本来的样子。竟有90%的香港小学生因为港版西游记而认为
白骨精与孙悟空在谈恋爱。当一代代青少年受到流行化的荼毒之后,谁来传承
我们的文化呢?
最后,“原汁原味”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我们可以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更
新载体。〔分论4——怎么做〕如使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而且,我们不否认文化
传承需要创新,且看,以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为形式的《梁祝》风行世界,其哀
怨凄美的基调没有变,梁祝爱情故事的底蕴也没变。以文化精髓为骨,以形式创
新为翼,原汁原味的文化也同样可以吸引大众眼球!
总之,我认为“文化传承应该原汁原味!”〔结论〕
亮点:
1.结构完整严密,条理清晰。分论点的设置合理贴切。
2.行文扣题严谨,就事论事,不管是行文议论或是材料的选择皆能紧扣传统
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是时评就事论事的重要原则之一〕
3.内容丰富,材料丰富新颖贴切,表达凝练,议例合理。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20:57: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65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