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_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方法
1、病原菌
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杆菌及B组
链球菌感染所致。事实上,病原菌因不同地区和年代而异,我国多年来一直以金黄色葡萄
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多见。而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和李斯特菌为发达国家新生儿感染常
见的致病菌,但国内极少见。
随着呼吸机、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等原因,使得机会
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沙雷菌、
微球菌等,厌氧菌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以及耐药菌株所致的感染有增加趋势。而空
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已成为新的致病菌。
2、免疫功能
细菌入侵后是否发展成为败血症,由细菌的毒力、数量、入侵方式、入侵时间、新生
儿当时的免疫状态等因素的所决定。
1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A.屏障功能差
皮肤角质层薄、黏膜柔嫩、脐残端的创面;胃液酸度低、胆酸少使消化液的杀菌力弱,
加上肠黏膜通透性大;血脑屏障功能薄弱楼以上因素都有利于细菌进入。
B.淋巴结发育不全
当淋巴结发育不全时,可缺乏吞噬细胞的过滤作用,不能将感染局限在局部淋巴结。
C.经典补体途径及替代补体途径的部分成分C3、C5、调理素等含量低,机体对细菌抗
原的调理作用差。
D.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和粘附性低,备解素、纤维素结合蛋白、溶菌酶含量低,吞噬和
杀菌能力不足,影响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能力。
E.单核细胞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细胞隐私的能力低下。
2特异性免疫功能
A.新生儿体内IgG主要来自母体,胎龄越小,其含量越低,因此早产儿更易感染。
和IgG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体内含量低,因此易感染革兰阴性
菌,也易患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
C.T细胞不嫩产生足量的细胞因子,对外特异性抗原的应答差。
D.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低。
3、感染途径
1宫内感染:妈妈在孕期有感染如败血症等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2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
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败血症。也可因
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
3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
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根据败血症的发病时间的早晚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
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一大肠杆菌等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
高。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机会致
病菌或医源性感染为主;常有起眼、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低。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
1、吃奶减少吸吮无力:新生宝宝吃奶量明显减少,吮乳时间短而且无力,吃奶时容
易呛奶,好像不懂得饥饿。
2、哭声低微如“猫叫”:败血症的宝宝常不哭闹,或只哭几声就不哭了,而且哭声
低微。
3、体温不升,手足发凉:新生儿患败血症时,体温很低,测体温时在35.5℃以下,
宝宝手足会发冷。
4、全身软弱四肢少动:败血症的宝宝四肢及全身软弱,拉伸上肢,也没有明显的屈
曲反应,一松开宝宝的手,他的上肢会自然坠落下来,也不会抓紧妈妈的手指,而且四肢
很少活动。
5、反应低下、昏昏欲睡:败血症的宝宝在受到刺激时,反应能力低下,不会做出适
当反应,例如惊醒、注视、微笑等,会表现得精神萎靡或昏昏欲睡。
6、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正常生理性黄疸应该逐步消退,新生儿败血症时生理性黄
疸持续不消退,反而加剧,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
7、体重不增:败血症的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会超过正常范围,在体重增长期体
重也不增加。
8、休克:面色苍灰,皮肤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
1、病因治疗
在发现新生儿患上败血症时,就要及时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医治。抗生素要选用带有
杀菌的作用,例如青霉素类、林可霉素等。倘若感染较严重,需要几种药物联合使用,但
要注意避免二重感染。最快的途径是采取静脉给药的方式,根据疗程情况而定,一般在一
周至两周,有特殊情况需超过三周,比如并发症患儿。
2、局部病症清除
身体局部有炎症,例如脐炎、口腔溃烂等,需及时处理,避免一切感染源头。
3、免疫治疗
新生儿易被病菌感染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免疫系统及其抗体还没有成人那么成熟,
所以可以直接在血液中加入各种免疫因子和抗体,提高免疫能力。有换血治疗、免疫球蛋
白治疗、粒细胞输注等多种方式。
4、支持疗法
多休息,多补充营养,摄入适量维生素,保证能量供应,保证体内酸碱、水、电解质
的必要平衡。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进行输血、输入白蛋白等治疗,倘若发生发热现象,可
采取物理方法降温。
5、对症治疗
败血症患儿体温不稳定,可能会发热,所以要采用一些办法来保持患儿的正常体温,
而对症治疗,采用的是物理方法。倘若患者有血液无法正常循环,可以适当补充血容量,
并且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倘若有脑水肿现象,理应选择脱水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20:23: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63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