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交通工具
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轩,就是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帐幕的车
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夏朝交通工具的种类很多,如“陆行乘车,水行乘船,
泥行乘撬”。到了汉代,四川民间出现了“鸡公车”系用硬木制造,长4尺,车
架安设在独轮两侧,由一人掌扶两个车把推行,有时也可前拉后推,载人载物
均可。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在陕西县黄河镇发明了“木牛流马”
的交通工具,它比“鸡公车”进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鸡公车”的第二次
变革是在宋代,变一人推动为前后两人把架、两旁两人扶拐,前用驴拉,称“串
车”。第三次变革是在明代,在“串车”的基础上加拱形席作顶,用来拉客,称
为“双缱独轮车”。第四次变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风帆,巧妙地利用风力。“鸡
公车”后来跨江越淮,传到中原大地。到了20世纪初,城市里出现了双轮的人
力黄包车,作为主要的“客运”工具。黄包车又分“路车”和“街车”两种。“路
车”的任务是“长途客运”;“街车”专门在城内“行驶”跑“短途客运”,可以
全城跑,但也设有“站口”,相当于现在工交车的车站。人力客三轮历史并不悠
久,解放初期才出现的,它比黄包车又进了一大步,也可以说翻开了城市客运
的新篇章,至今仍然是城市客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行便捷,观市井浮华闹
市,比小汽车更悦目爽心,颇受旅游者青睐。再后来,汽车普及,火车,飞机
也成为常用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总的说来,可分为畜力和人力两大类,畜力交通工具有骡车、牛车、驴
车、羊车、大车、驴、骆驼、马等。人力交通工具有船、人力车、三轮车、轿和白桥、
扛肩、担挑、冰床等。
1、骡车,又称轿车,是用骡子驾辕的一种车。据陈育丞先生介绍,骡车是辛亥革命前
北京的一种主要载人工具。向有“京车”之誉。骡车由车身、车轮和车轴、车围、套具四
部分构成。车身有车辕、车前盘、车厢、车后尾四部分,主体是车厢。车厢有穹形顶棚,
有门有窗。官用骡车车轮较高,辐条较细。车毂凸形,车轴稍长,俗名“陕西脚”。普通
骡车车轮俗称“笨脚”,跑车车轮特别沉重,以免翻车。北京骡车的车轴(轴承)很有名,
车行时触发出一种极清脆悦耳的响声。车子跑快了时,远远听去仿佛是京剧鼓板“单皮”
在“放丝鞭”。只有北京的工匠具有制造这种车轴的技能。车围有内围、外围之分。外围
用蓝布,在距车底盘约半尺的地方向上翻卷,卷起的部分,改用杂色缎,镶以黑缎边缘,
名为挽手。内围,下部用杂色缎,镶黑边,名为卧厢。上部与车顶多为白色或淡蓝色。
夏天,外围两侧各开大小不同的纱窗。纱窗之上加蓝布遮阳,下熏黑绸飞瞻,名小帐子。
车前也架遮阳,名大帐子,夕阳西下或晚上行车,大帐子已不需用,便撤去。夏天,为
了车厢通风,撤去里围,只留卧厢及车顶,周围遮以熟罗帘子,以防日晒。雨天,车外
加油布。冬天,车上罩以灰色或黄色的氆氇雪顶。套具则包括骡子驾辕时用的鞍子、夹
板、笼头、缰绳等物。鞍子较大者,称为大鞍车,多是王公贵人、满族命妇乘坐的。车
夫三人,两人拿辕,一人牵骡,皆步行。另有小鞍车,用途较广,人人可坐。清末一些
纨绔子弟多在小鞍车的制作和装饰上争奇斗胜。北京骡车所用的骡子,多来自陕西,人
称“西口”,以颈长、胸宽、腰瘦、胫细者为优。毛色则以“缎子黑”、“野鸡红”、“菊花
青”、“墨里藏针”、“香青”等为上乘。北京车把式的技术是很高超的。在最繁华的大栅
栏,路仅容两车击毂而过,北京的赶骡车者也既能避人,又能避车,绝少事故。过去北
京的骡车,有自用的,也有营业性的。自用的,无需多说;营业的,就是专门拉送客人
的。但只有“站口儿”一项。所谓“站口儿”,就是骡车营业者白天在固定的一处胡同口等
待乘客赁坐。起初多自己赶车,待收入渐厚,便再拴一辆,可雇人执鞭代赶。
8、人力车,又称洋车或“胶皮”,南方多称东洋车或黄包车,是清末由日本传入中国的
一种人力载客车。这种车的车形,大家在电影电视中都看到过,两个车轮承托个一个半
圆形或方形车厢,车身前有长长的两根车把,一个人坐在车上,一个车夫拉着车跑。北
京出现的第一辆人力车,名叫铁皮车(车轱辘用铁皮做成,故名),是日本人送给慈禧
太后的御用车(现在颐和园内陈列着)。后来,北京便有人仿造,所以清末北京街市上
多见铁皮车。民国以后,车形多有变化,铁皮轮换成胶轮,车厢多改为半圆形。黑色、
棕色、黄色的都有。那时候,虎坊桥的“西福星”、崇外上三条的“东福星”、东华门大街
的“懋顺”、西四的“华馨”,还有“起顺”、“双和顺”、“悦来”等字号都是制造人力车较有
名车行。有钱有势以及社会名流之家,往往自购人力车,雇专人包拉。大量的人力车都
是一些车厂子的,穷苦的车夫租车拉客;像朝阳门大街的“马六”车厂、“繁华”车厂,崇
外上头条的“五福堂”车厂等,都属大型的,它们都拥有一二百辆车。一些小车厂仅有二
三十辆或一二十辆车。旧日的北京城里,人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在十字路口、胡同口,
常有三五辆或十来辆人力车在等座。尤其在戏园子、饭馆子、澡堂子、东安市场、西单
商场、旅店、火车站、天桥、公园、八大胡同(妓院)等处,候客的人力车更多。拉人
力车的,分白天班和黑夜班,又有拉包月车和拉散座的分别。比较有名的人力车夫,还
获得“一溜烟儿”、“伊犁马”、“花裤腰”之类的绰号。旧社会北京的人力车车夫是极为辛
苦极为悲惨的。他们忍受着车厂主的残酷剥削,又常常受到一些恶棍警察的敲诈勒索。
每天早出晚归,满街奔跑,挣几个钱仅能糊口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人力车才完全取消。
9、三轮车,是30年代后期才出现于北京城内街巷上的。据任有德先生回忆,北京的第
一辆三轮车是日本侵略者送给汉奸江朝宗的。后来三轮车逐渐增多,成为北京城内重要
交通工具之一。三轮车靠车夫登踏而行,比人力车省力,而且可以拉两个人。现在北京
街头上仍可见有载人三轮车。载货的三轮车是平板,叫平板三轮。
10、手推车,是一种独轮车。车轮在车身下面,居中。二车把在后,末端系有车襻。人
推车时,车襻搭于颈后和两肩,两手分握车把,向前用力,推动车轮运转。车轮车轴原
为木质,较笨重,推车费力。车行时,车轴摩擦车耳,发出吱咯吱咯的响声。后改进为
胶轮轴承,推车省力,且无噪声。手推车功用较广,既可载人,又可运货。旧日北京卖
水的、卖菜的、掏粪的,以及农民运土运粪、运稼运粮,大都用手推车。
11、喜轿和白轿。过去,北京的平民百姓也用轿。一般结婚时用的轿叫喜轿,送丧时用
的轿叫白轿。喜轿是结婚时新娘坐的,一般为红轿,轿夫4人,前后各2人,有的地方
除红轿外,另有两乘绿桥,是男方娶亲太太和女方送亲太太坐的。20年代后,流行新
式婚礼,北京人结婚才渐渐改用马车或汽车迎亲。白轿是旧时有钱人家发丧时用的。老
北京的风俗是,送葬的晚辈乘坐白轿。若是女人,限于已婚者,未嫁女子不能坐白轿。
12、扛肩、背负和挑担。扛肩俗称“窝脖儿”,是旧北京城里的一种行业。干这行的人主
要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极少数“窝脖儿匠”为皇室扛运贵重陈设,这样的“窝脖儿
匠”专归皇宫懋勤殿绳子库管。窝脖儿需有一定技能,一般人“窝”不了那些又长、又高、
又重、又易碎的物件。他们的“窝”法是,先将要搬运的物件放在一个一尺半长、一尺七
八宽的长方木板上,并用软线绳捆绑好。然后由二人抬起,放在“窝脖儿匠”的垫有一根
下铺棉布垫板条的肩上,“窝脖儿匠”一手扶物件,一手前后甩动,两眼向前平视,迈大
步急行。到达目的地后,仍需二人将肩扛物件接抬下来。除了肩膀能扛外,“窝脖儿匠”
还需有健步如飞和拆装各式家俱的技能。清末北京有名的“窝脖儿”范茂贵,仅用4天时
间,就把60斤重的铜狮子“窝”到遵化马兰峪的慈禧太后陵墓去。背负就是背运东西,
甚至背人。清末,北京多大雨,街路积水成河,没膝没腹的,一般人难以通行,遂有专
门背人过街而挣几文钱者。至于旧时北京卖菜的、卖鱼虾的、卖鲜花的以及煤铺送煤、
灰铺送灰、饭馆送酒菜等,多是担挑。扛肩、背负、担挑,都是以人力为主的交通运输
形式。
13、船是主要的水路交通工具。古代的船也是多种多样。远的不必说,明代有黄船(御
用)、马船(由川滇转送马匹专用,永乐迁都北京后,专用运送官物)、快船(水军征战
用)、海运船(备使西洋诸国)、供应船(为皇室捕渔用)、后湖船(在南京后湖,为楼
座船,供游览用)、战船(征战用)、粮船(又分遮洋船和浅船二种,均用于漕运)等等
名目。②清代则有粮船(漕运用)、战船(又有外海与内河战船的区分)、水驿船(用
于水路驿站)、应差船(又有沙船、便民船、黄快船、楼唬船、宣楼船、大江差船等细
目,备官府随时差遣)、救生船(专于江河激流险滩处备抢险救生用)、浮梁渡船(藉以
渡河用)等等类分。③但是,在北京地区能见到的,仅黄船、粮船、水驿船、浮梁渡
船等而已。黄船,在上面的《御用交通工具》部分,曾谈到龙舟,就属黄船之类。《明
会典》载:“国初造黄船,制有大小,以备御用。至洪熙元年(1425年)计三十七只;
正统十一年(1446年)计二十五只。常以十只留京师河下听用。”④《养吉斋丛录》
所谓前明遗留于北京皇城西苑太液池中的“蓬岛飞龙”一船,是否就是明代留用于京师湖
中的黄船之一呢?颐和园内至今存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雕造的石舫,光绪十九
年(1893年)稍加改造,改名清宴舫。这个石舫虽然只具有象征意义,并无实用价值,
但通过它可以想见明清黄船的样子。明初南京后湖(即玄武湖)船或许与其相仿。
14、粮船,是专门用于漕运的船。海运粮船叫遮洋船,河运粮船叫浅船或剥船。北京作
为金、元、明、清的帝都,它的粮食供应和财源完全仰赖于东南。因此,在一定意义上
说,没有大规模的漕运,就没有北京作为千年帝都历史地位。正因为如此,当年北京的
粮船是很多的。永乐初,无论是海道运输的遮洋船,还是运河运输的浅船,都能由直沽
(今天津)溯白河而至通州。后来只有蓟州军饷用遮洋船海运,北京和通州国库里的粮
食,全由浅船运输。明万历年间,用浅船运达京、通仓的米粮达370万石,而遮洋船运
至蓟州的军粮仅24万石。同时间内,全国造船共12143只,其中浅船占95%以上。据
文献记载,一只四百料浅船,底长5丈2尺,头长9尺5寸,梢长9尺5寸,底阔9
尺5寸,底头阔6尺,底梢阔5尺,头伏狮阔8尺,梢伏狮阔7尺,梁头14座,底板
厚2寸,栈板厚1寸7分,钉1尺3钉,龙口梁阔1丈,深4尺,使风梁阔1丈4尺、
深3尺8寸,后断水梁阔9尺、深4尺5寸,两〓(上“广”下“敢”)共阔7尺6寸。
打造这样一只浅船,需用楠木7根,楠木短枋、连二枋、连三枋各一块,榆木1根,杂
木5根又3段,大小钉锔700斤,艌麻200斤,油灰200斤,桐油30斤。⑤清代的运
粮剥船大小有变。例如顺治初年造的粮船,船底长5丈2尺,中间阔9尺5寸,龙口梁、
使风梁阔均不过1丈4尺,断水梁阔不过9尺,船体大小与明代浅船相仿。康熙二十二
年(1683年)题准,各省粮船式样改定为长7丈1尺,阔1丈4尺4寸,较以前增大。
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因“各省漕船过于高大沉重,行走濡滞”为由,议准北河官设
剥船1500只,每只身长5丈8尺,中阔1丈8寸,后阔8尺1寸,九舱,每舱深3尺,
装米300石,⑥又比康熙时船小了许多。
15、水驿船是水路驿站专用的船只。样式不见记载。明代于通州设有水驿,必定有水驿
船无疑。
16、浮梁渡船,是以船作桥渡河涉江的交通方式。据《清会典事例》卷939记载:康熙
十八年(1679年),“将顺天(府)通州额设桥船五十内,拨给三河县泃河六船。”这样
以来,通州的桥船尚余44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拆造通州桥船二十二,作
为定额。”此后,通州则有22只桥船。雍正元年(1723年),“古北口滦河设渡船四,
交与汛官管理。”乾隆五年(1740年)题准,“直隶省古北口渡船朽坏,别设渡船二,
增设桥船十四。”作为浮梁渡船,需要的是坚固耐用,无需精雕细饰,所以这种船如同
运货的马车、骡车、大车一样,样式简单,制作省力。
无论黄船、粮船、水驿船和浮梁渡船等,除顺水时可借助水力、顺风时可借助风力之外,
主要还是船夫的纤拉和撑划。也就是说,仍是一种以人力为主的水上交通工具。
17、骑马。马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本次论文主要介绍马。
历朝历代的驿站,都备有若干马匹,以供递送文书的人或过往官员骑乘。马跑得快,跑
得远,将士出征离不开它。但在北京城内,文武大臣上朝,除了少数高官之外,都要骑
马。清朝统治者为了保持满族尚武的传统,对于官员坐轿严格限制(上文已经详细谈过),
尤其要求武臣必须骑马。所以,在北京旧城某些地方,至今仍然可见“官员人等到此下
马”的下马碑。清代还有“前引”、“后从”的制度,即官员外出时,无论是乘车坐轿还是
骑马,总有若干仆从骑马前导后随,俗称“顶马”、“跟骡”。
我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5000
多年前已用马驾车,殷代即开始设立马政,是世界上最早的马政雏型。周代将马分为六
类即种马、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秦
汉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大规模经营马场,汉代在西北边区养马30万匹,唐
初在西北养马70余万匹,在经营管理上又有所改进。汉唐盛期,从西域引入良马7000
多匹改良军马。当时养马业的兴盛,不仅对国防起了重要作用,还进一步沟通了中原和
西域的文化。随着养马业的发展,历朝历代积累了丰富的养马经验,在
养马科学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远在周代出现善于养马的非子,善于赶马车的造父,
名入史册,传闻后世。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相马家,各家判断良马的角度不同,形成各
种流派,为我国古代相马学奠定了基础。赵国的王良,秦国的方九皋,特别出名的秦穆
公的监军少宰孙阳,世人敬仰选马技术超群,而喻为伯乐。伯乐著的《相马经》,是世
界上最早的相马著作,一直流传至今。唐代有其他相马经问世。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马在人类生活、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于评价功绩比喻为“汗
马功劳”。可见我国马是古代的一种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下面,有杜甫的一首诗为证: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杜甫一生怀有远大抱负和志向,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首诗借咏友人房兵曹胡马而
言心中之志,充分体现了杜甫蓬勃向上、锐意进取之精神及遒劲豪迈的诗圣风格。这首
诗非一般咏物诗生硬外加上的言志,而是于咏马之中表现出诗人的情与志。杜甫写马,
可谓已达形神俱似之境,首句点明来历不凡(大宛产良马),接着倒装刻画,“锋棱”置
前,给人顿生这匹胡马骨峻神清的第一印象;接着诗人尤极善相马的伯乐,观完骨相继
察双耳,尖削劲挺的双耳更衬映出马的精悍,复再述马的本领与功力,一个“入”字,韵
味十足,侧写马快,正写马疾驰时脚蹄几不落地的飞爽感受;咏马之后转入言志,诗的
后两联,借写胡马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
抱负。杜诗圣极口赞誉这匹宝马良驹能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末联既
是言马更又言人,鼓励友人房兵曹,身为兵曹参军,当有万里之志、英豪之气!这虽是
激励友人,更反映出诗人自己的壮阔胸襟!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20:2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63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