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
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
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
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
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
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
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2
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
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
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
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
远利益不利。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注: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信用工具:
(1)信用货币:含义: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被利为信用货币。
职能:流通和支付手段。
(2)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外埠结算,银行汇票、商业汇票。
A、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
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B、支票: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
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近期和远期支票,记名或不记名支票,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
支票。
①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
②现金支票:是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6、外汇、汇率
(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例:人民币对美元,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则美元贬值,汇率升值。
①外汇汇率:一定单位的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兑换数量比以前多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币值升
值,兑换数量比以前少,外汇汇率降低。
②汇率波动的影响:
A、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上涨,
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和资金外逃。
B、一国货币汇率上涨(即货币对外升值),通常会引起出口减少和进口扩大,使一国对外贸
易环境恶化,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下降。但可以提高该国货币的信誉,提高该
国的经济地位,吸引外资流入。
由于汇率波动对经济影响作用,使它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为了刺激出口增长,往
往采取直接宣布本币贬值即本币汇率下降的做法。
③汇率合理稳定的重要性:
A、合理的稳定的汇率是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一国看,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
易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外贸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强国际储备。
B、从世界上看,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促使国际资本正常流
动等,相反如频繁急剧波动汇率会加剧国际经济竞争,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会刺激
国际投机,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
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
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3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
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
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处于有利地位。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高,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
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
的价值总量。
注:掌握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见导学)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
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
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
合理,高效配置)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见课本P17-19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影响
①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
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
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4
②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③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
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差距过大,影响消费需求)
(2)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平的关系:在人们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购买力
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则提高,消费水平也提高。
②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
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奢侈品低。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
量。此外,商品、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等
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
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
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
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4、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
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
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面面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
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①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
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②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③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
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④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
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6、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
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
5
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
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①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②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
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因此,一
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
展。
2、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
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
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
在国际上的地位。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
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
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
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
分
含义社会全体劳
动者共同占
有生产资料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
有
生产资料
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
则实
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
式中
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处于支配地
位是其支柱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
组
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
作用控制国家经
济命脉,在
国民经济中
起主导作用
体现共同富裕原
则,吸收资金,缓
解就业
压力,增加积累和
税
收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
公有
性,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
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
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②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
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
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含义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
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
体劳动和经营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
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
利润为目的
依法在内地设立的独资企
业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
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
分
特点以手工劳动为主,规
模人投资少,设备简
单,经营灵活
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
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投资分配
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
展商品生产,促进商
品流通,扩大社会服
务,方便人民生活,
增加就业等方面,发
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
人资金,吸收劳动者就
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
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
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
用
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
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
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
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
政收入
(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①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毫
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为非公有制的发展有利于提供
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扩大市场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
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三性”,对加快生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公有制经济
的发展是有利的,所以非公的发展不仅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还有利于巩固和发展
公有制经济。)
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中,
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应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
同发展。
7
(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①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经营与发展
1、企业。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②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
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
观基础。
2、公司制与公司。①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②公司是依法设立的,
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3、公司的组织形式。①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②在我国,
国家授权的投资公司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按
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我国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③除一人有限公司外,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特征,是“有限”和“合股”。“有限”是指股东
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合股”是指由若干人共同集资入股成立一个公司,这笔
资金被分成股份。
4、公司的组织机构。
①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
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②其中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
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
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③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
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6、其他企业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7、公司经营,是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公司
经营的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公司才能发展技术、更新设备、扩大
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8、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
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就
会遭受挫折,甚至导致破产。)
(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
如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这些优势的取得,或是由于企业掌握了独
特的技术和技能,或是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或是由于企业采取了较好的经营策略,
或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因此,企业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
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
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
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也不会成功,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9、企业兼并、破产、联合(掌握各自的含义和意义P46-47)
二、劳动和就业
1、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
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8
2.就业的意义:
(1)对劳动者讲: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
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②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2)对社会生产讲: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
(3)对社会发展讲: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
进经济的发展。
3、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
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4、解决就业问题的方针和途径:
(1)解决就业的方针: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2)途径:①党和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②劳动者要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自主择业
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各种方式就业观等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
③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
三、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原因:(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2)劳动者权利是保障劳
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2、内容: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①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
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⑥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基础、依据、途径:①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②我国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当自
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
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同时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的含义:指个人将属于其合法的所有人民币或者外币储蓄机构,储蓄机构等具存
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
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
机构。
3、储蓄存款的目的:①直接目的:为获得利息②最终目的:因人而异
4、储蓄存款的分类。
(1)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
①活期存款:A.优点:没有存期和金额限制,可随时存取,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
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B.缺点:作为投资方式,利率低,收益低。
②定期存款:A.优点:较活期利率高,储户收益也较高。B.缺点:由于存期有限定,且不
到期一般不能提前支取,因而流动性较差。
(2)风险来源:①是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②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9
5、关于利息:
(1)含义: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
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2)决定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3)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4)利息税:20%
(5)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费用
(6)利率变动的影响(略)
二、和商业银行
1、含义: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
营目标的经营机构。
2、组成:(1)主体: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2)其他: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
3、地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主要业务有三类:
(1)存款业务。存款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2)贷款业务。它是我国商业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3)结算业务。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
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
保险箱等服务。
三.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其持有
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
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2)买卖:①实质:购买或转让取得股息得权利。②场所:股票市场上(即证券交易所)
③可以自由转让,可以作为抵押品,不能要求公司退股。④流通性是股票生命力所在。
(3)股票的价格:
①形成:本身无价值,但具有价格,其价格形成于出卖股票要索取相应的代价
②股价≠股票票面额
③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股价=预期股息/银行存款利率
④影响因素:供求关系、重大政治事件影响。
(4)股东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①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②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5)股票投资的特点: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6)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
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债券。
(1)含义:债券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
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债券的分类。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①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
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目
的,往往是弥补国宾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费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
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
因此风险小,而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10
②金融债券: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与企业债券相比,违约风险
较小。与此对应,其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利率。
③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券。由于企业主要
以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与此相对应,企
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注:我国的债券中,有的可以上市交易,从而使相关债券具有较好的流通性。
3、保险。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购买保险,正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1)保险的种类: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2)商业保险。
①商业保险(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
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
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在我国,只有依法
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②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
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
输保险等。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3)近几年,国内保险市场上出现了诸如分红保险的新险种。随着保险品种的日益多样化,
保险的功能会越来越多。
(4)各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
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
劳少得。
3。原因:①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条件下,产品分配
必然按照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前提条件)
②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在生产
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达,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
会成员各方面需要的情况下,现实的选择即“按劳分配”。
③必要性。(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
原因,目前,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脑体差别还存在,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
的第一需要,而是谋生的手段。因此不能实行平均分配,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
自然成为制约实现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
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5。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
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虽然公有制企业的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是,在
劳动者的各种收入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仍然占较大比重。
11
6。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
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
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A、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B、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
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③原因: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B、确立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
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
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
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
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
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
又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
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
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
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
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
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
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①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率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
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②兼顾公平,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
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12
(2)如何体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
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
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
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国家收和支出就是财政。
(1)主体:国家
(2)本质: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3)内容:是对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征收具有强制性特点。
(4)实现形式:国家预算(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包括财政的收入与支出,是国
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
支计划,称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奖金。
(2)形式: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
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征收而最广。
(3)影响因素: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
因素。
3。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形式或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
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
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注: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种费
用。
其内容: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保险等。
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困难户救济等。
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
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
为者奖励等。
4、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
(1)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
(2)注:①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
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得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
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②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意味着要靠借
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④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一部分经济资源未
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
13
经济发展过热(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
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
“降温”(支大于收)。
二、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
(1)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即资源配置职能)
(2)调控经济平稳运行。(即经济稳定职能)
(3)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职能)
①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②促进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竞争力。
2、人民生活有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即政权的保障)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即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
(3)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即收入公
平分配的保障)
第九课、征税与纳税
一.税收和依法纳税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
形式。
(1)主体:国家。(有国就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
供物质保障。同其他财政收入相比,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
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2)依据:税法。(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三性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关系:①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②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③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我国税收的种类: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
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最大的两个
税种。
(1)增值税:①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②它的纳税人是在
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③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
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
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2)个人所得税:①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②我国个人所得税,按照应
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③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特
色:纳税人所得越高,(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税率越高;所得越
低,税率越低。④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
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
入。⑤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
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
1、纳税人和负税人:
(1)纳税人含义: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负税人含义: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
14
(2)联系:①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②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③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
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①从一般意义上讲税收是国家存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②在我国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税
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
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
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公民要增强纳税人意识:
①义务意识:自觉成信纳税,反对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②权利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
(1)配置资源
①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
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
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
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②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计划配置资源的实现(途径)及优点:(略)
(4)市场配置资源的实现(途径)及优缺点。
①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
②优点:A.市场能够灵活地反映出供求变化B.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
C.能够给市场主体以压力和动力,调动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实现优胜劣汰。
③缺点:即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即市场失灵):
a.不能调节: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b.不让调节:枪支弹药惯用语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
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
气,影响社会安定。)
B、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a.自发性。由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实现的→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不
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的→可能会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经济
现象。
b.盲目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独立,分散的地位→不可能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决
策必然带来盲目性→结果必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15
c.滞后性。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资源配置的实现方式决定市场调节的一般过程
是: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实现供求平衡→必然有一定的时间差→必
然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村及大型建设项目上影响更大)
注:导致后果、表现及联系
①后果和表现
A、自发性[制假售假,环境污染等不正当市场行为的发生,造成经济混乱,收入差距拉大,
甚至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B、后两者[资源浪费,经济波动,社会经济不稳定]
②联系:都是市场调节固有的弊端,都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和负面影响。
补充:关于市场经济,我们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①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二是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
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
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2、含义,主要目标。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
①经济手段
A、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B、表现:a.经济政策和计划,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除此还有购销
政策,产业政策等。
b.经济杠杠: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奖金等。
C、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②法律手段:
A、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B、作用: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
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③行政手段: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
济的手段。
(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协调,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使用,
否则不利于市场信用的发挥)
三、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
(1)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
①没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
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
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2)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①含义: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
规定。
②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其中,市场准入规则
规定符合什么条件的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用于维护市场的公
16
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
规则中的核心。
③市场交易原则:
A.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
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B.a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任何一桩商品、服务交易的成功,都必须以自愿为前提。
强买强卖,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规则,损害对方的利益,造成买卖双方的矛盾,使
交易不能实现。
b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交
易双方都是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市场主体。销售者与销售者之间,销售者与购买者
之间,购买者与购买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竞争、平等交换的关系。因此,买者与卖者
应相互尊重。
c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实价,秤平尺准,
童叟无欺。公平原则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规范的试金石。
d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
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个原则,市场主体从事各项交易活动便有章
可循,买卖双方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从而使交易顺利进行。坚持“自愿、平等、
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4、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1)必要性(意义)
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
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
策。
③建立诚信制度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
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④为此,要切实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
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2)加强诚信建设的措施:
①国家:要加强完善宏观调控,重视和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A、出台《信用监督管理条例》用法规范社会信用。
B、自身抓好政府的信用,通过提供政府公共信用力度带动社会信用的根本好转。
C、继续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人们的诚信意识。
D、要以信息化推动市场监管职能拓展,有利于竭制践踏诚信,破坏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
②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依法经营。
③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①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把握含义应注意:一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市场经济,必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即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二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
2、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就
在于二者运行的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上,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17
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包括:A、“先富带后富”政策;B、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等调节收入分
配走向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
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
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人力、
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20:0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62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