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雨果》观后感
2021年《雨果》观后感1
金色闪耀的齿轮和发条,从熠熠生辉的凯旋门、埃菲尔,到
漫天大雪中缓缓进站的蒸汽火车,华丽丽的长镜头探索出小雨果
那双美丽的湛蓝色瞳仁和略显呆滞的脸庞。蒸汽、管道、齿轮、
发条,小主角穿梭于零件迷宫之间,一边维护车站大大小小的机
械钟表,一边修复着一具会写字画画的神奇机器人,他相信它连
接着过去,会给他带来死去父亲的讯息。甚至包括滑稽的车站警
察左腿上的辅助金属,机械的魅力引人入胜,直到雨果仿佛赐予
新生一般修复了机械老鼠,这一切达到最高。
巴黎、雨果,多么美妙的名字,再加上抢走了雨果秘密笔记
本的怪老头,略显做作的冒险少女,一对中年人的宠物情缘,车
站警察和忧郁的卖花姑娘的纠结情愫。一切伏笔尽皆到位,只待
主角揭开谜底。与此同时,一长串令人心跳的电影名单跃入脑海
——剪刀手爱德华、人工智能、查理的巧克力工厂、变人……
于是,故事大致应该是这样的:在害死父亲的势力以及邪恶
老头的阻挠下,雨果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夺回了自己的笔记本,并
且一起修复了神奇的机器人,最终了解了父亲死去的前因后果打
败了恶势力,结束了困苦的生活并且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惊
喜……顺带还可以思考一下:机器与人的矛盾关系(人类既享受
机器带来的便利,又恐惧被机器异化)、时间/钟表在生活中的
意义(作为现代零件式生活的象征,控制工作和余暇时间,也涉
及社会阶层构成)等等。
然而,没有摆弄机械零件的怪老头,没有害死父亲的恶势力,
没有神奇梦幻的机械世界冒险,没有智慧超群的机器人伙伴,没
有。在最初充满神奇色彩的工业魔术谜面下,这个谜底有些令人
失望。这竟是一部致敬电影魔术师乔治·梅里耶的半纪录片?卖
玩具的怪老头就是不得意的导演,雨果父亲完全是个意外,那台
机器画出的也只是梅里耶的一部电影画面而已。奇幻电影最初的
制作过程确实也十分有趣,但和本片前半部分堪称数字电影画面
典范的华丽镜头放在一起,就难免显得平淡,多少有些头重脚轻
的毛病。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以奇幻手段向奇幻导演致敬,但若非
忠实的电影史迷恐怕难以认同这一层意思和情感。而且,此片前
后风格转变实在令人不适,观影至此也觉缺乏一个震撼人心的高
潮情节。可以看出,为了满足观众对于工业魔术的好奇,导演特
意在四分之三处安排了小雨果奇幻的梦境,使得渐趋平淡的叙事
有个高潮,顺便在后面用车站警察的及时挽救抹平了这份突兀。
确实巧妙,但也同时欲盖弥彰了。
如果这样一部电影也可以获得奥斯卡11项提名,那就只有
一个可能——乔治·梅里耶是真实存在的,且此片包含很多史实。
2021年《雨果》观后感2
在这个暑假里,我观看了几部电影,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
一部名叫《雨果》的电影。初看片名,我还以为影片讲述的是法
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故事。但随着影片的放映才明白,原来
故事核心围绕的是一个天生热爱机械的小男孩雨果·卡布里特。
这部影片以20世纪初的巴黎为背景,讲述了主人雨果的父
亲在一场火灾中死去,雨果被迫去火车站工作。他藏匿于墙壁后
的秘密通道中,每天晚上借烛光给27座时钟上油、校准、保养。
他的父亲留给他的唯一遗产便是一个旁人眼中完全是垃圾的机
器人和一本神秘笔记。雨果从一本书中得知这个机器人一旦被修
好就可以写字作画。有一天,雨果在偷窃用来修机器人的齿轮时,
被玩具店老板乔治·梅里叶抓住。雨果害怕巡站督察,只好无奈
地交出口袋里所有东西,包括那本神秘笔记。在这难受痛苦时,
乔治的养女伊莎贝拉的出现就像一缕照进他心灵的阳光,成为他
的希望,两个人同样都有冒险精神,于是彼此温暖了对方,萌发
了孩童间的信任与理解,也让我们观影者有了温暖的期待。经过
雨果的努力,机器人终于修好了,但机器人作画后的落款是乔
治·梅里叶,这令雨果十分疑惑。最终,雨果通过调查发现玩具
店的古怪老板原来就是著名的电影大师,他的《月球旅行记》正
是雨果父亲生前最喜欢的电影,雨果最终结束了困苦的生活并且
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惊喜。
提到梦想,我们人人都有。但有几个人能像雨果那样勇敢地
去追求梦想呢?雨果为复兴魔幻电影,从一个流落火车站的孤
儿,通过冒险使乔治·梅里叶重获自信,同时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修理机器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正如雨果在电影中所
说:“世界就是一个大机器,机器不会有多余的零件。那我不能
是多余的零件,我一定有存在的理由。”雨果说的这段台词让我
印象深刻,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那个需要自己完成的工作。雨果
被造也许就是为了修复梅里爱的梦想,而整部电影又是为了修复
观众的梦想。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乔治·梅里叶一样的人,在事
业中有一次滑落就一蹶不振,试图忘记过去的一切。我想劝告这
些人:失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无法再次重燃信心与勇气。
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轻易低头,要克服困难,不断地磨炼自己,
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看完《雨果》这部电影,我还沉浸在无尽地回味中。“我不
能是多余的零件,我一定有存在的理由。”雨果的这句话仿佛如
阳光照进我的心灵。我认为我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好好学习,长
大以后为国效力。我一定要为实现梦想努力,不做多余的零件,
而是成为祖国发展的滚滚巨轮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来与我一起做梦吧”,其实也正如梅里爱临近结尾的说的
这句话,生活需要人类共同的梦想和做梦人的坚韧和勇气。
2021年《雨果》观后感3
看到这篇影评,努力的记起的'帐号上来说几句。
这部影片的出色之处就在视觉,完美的视觉。导演正是在极
力的表现这种视觉。影片的开始之处钟表变成了车流,车站里林
林总总的各种道具细节,以及色彩在每个画面的搭配——冷色和
灰色的暖色对比;鲜亮的湖兰和暖黄色系对比;灰蓝色冷冷的场
景和孩子浅灰蓝色的眼睛对比。。。细腻极了,简直就是视觉的
极致,就像一套满分的体操动作!如此高水平的视觉处理能力和
细节深入能力,貌似还没有出现在中国电影中,要多少年,拭目
以待。画面的每一个场景的各种要素的精心布置,如同是一件工
业时代法国玩具城市模型,实在是太棒了。甚至是梅里埃的电影
画面,我的理解是,与其说是导演对艺术大师单纯的革命意义性
质的致敬,更应该是他对梅里埃电影画面极其艺术性画面的赞美
和展示,以导演挑剔的艺术眼光水准,反复的出现这些画面,说
明他是多么的喜爱这些画面。我也喜欢这些画面,看到那些老电
影片段,真是不得不惊叹,100年前的影像艺术已经如此的前卫,
如此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这是导演想表达对艺术热爱的
致敬吧。
多数酷爱视觉艺术的人都会被这些画面所感动。为这些细
节!为梅里埃的梦想!十分的感谢这位了不起的导演,他为这贫
乏的世界,又投下了高水准的艺术一笔。
这是一部十分美好的电影,如果我有孩子一定会让他看,不
论多少年后。在这部片子里面寄托了人们对艺术和技术追求的梦
想,是一个纯净无污染的世界。如果影片中出现太多不论是表演
还是剧情上的“设计”,或许就是对这种对艺术无限致敬纯净的
破坏吧。西方导演至今还有如此“梦想”和“天真”,因此其剧
情“设计”能力尽然达不到一个普通影评人的高度,不得不令人
感慨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写小说的总在梦想更引人入胜,
搞视觉的总在梦想如何变得更符合自己内心的完美。如果以自己
所追求的梦想来作为判断别人的尺度是否有点像批评肖邦不如
贝多芬雄壮有力一样可笑?
艺术作品需要“共鸣人”来评判,同样也不需要获得所有人
的认同。但是,社会的文明程度决定大众对艺术作品认识的包容
程度和理解水平。看到如此多的打瞌睡的人抱怨,只能说,可惜
了因为这些人“高大全”革命思想,导致了他们的感官能力被弱
化,思维挂靠能力十分强大!没有教科书的指导,就没法思考。
如果艺术作品都是“高大全”那也十分地可怕,哈哈。
2021年《雨果》观后感4
《艺术家》是法国人向好莱坞的致敬。《雨果》是美国人对
早期欧洲电影大师的致敬(法国场景+英伦腔+美国观念=什么都
暧昧不明)。所谓的致敬很大程度上是暧昧不明的:一种想象性
的、回溯性的重构。重构并非是篡改,实际上,回溯性地重构是
今日观想过的主要方式,权力者借此勾勒出有利于其利益的意识
形态蓝图。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重构带有负面的价值判断,而
在于重构本身被蒙上致敬的外衣,一再被重复,因为成为神话(电
影,电影史)的神话,寓言的寓言。
神话的神话,寓言的寓言,这是《雨果》的运作机制所在,
即试图以电影(讲述对象)为依托讲述一个电影故事(真正意义
上的电影故事,即一个白日梦)——恰恰也正是在此处,影片非
常直白地道出电影的造梦机制(甚至非常直接地从电影鼻祖梅里
爱最终说出:“现在和我一起做梦吧”——由此获得一种认证式
的权威)。因此,影片呈现为某种性质的“元电影”,一部讲述
电影的电影。但这种“元电影”的性质是不彻底的,至少它被庸
俗化成一个致敬的口号,一个并不高明的寻找爱寻找家的故事
(这个故事被片尾小女孩作为叙事者的口吻加强了),一个关于
梅里爱的秘密(同时也被隐喻成一个电影的秘密,代表着电影对
自身历史以及运作机制的追寻)。在柏格森的《假面》中,影片
的开头和结尾以一种较为隐秘的方式构成了元电影的叙述,即关
于电影放映机的运作机制,电影内容、电影的游戏本质、电影创
作的性欲驱力等。《雨果》试图将这一部分的叙事嫁接在故事之
中,这是其高明之处,也是其失败之处——一个泛神话不足以支
撑这部分的叙述。
其中刻意为之的视觉奇观(开场的巴黎全景、全景式的20
世纪初的车站、超长的CG长镜头)似乎是对梅里爱的致敬——
这是新的技术条件下的“魔术”,类似于梅里爱的奇幻场景、剪
辑术。梅里爱的电影经历了“辉煌——受冷落——被重新发现”
的曲折经历(而这段经历首先被赋予一个小男孩寻找家庭寻找爱
的外衣,其次与传统电影史的经典叙述相重合),这就构成了新
技术运用者对电影技术的潜在态度,在表述对电影造梦机制的热
情的同时,带有一种技术主义的固执(只消想想小男孩将世界想
象成一个巨大的机械体,这全然是一种西方式的思维,尽管也带
上某些励志、温馨的外衣——每个人都是这个机械体中不多余的
一部分)。(好吧,我想多了~~囧~)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8:5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59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