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烈

更新时间:2023-01-03 17:40:4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starring role)

第26卷第6期

2011年12月

平顶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V0I.26 No.6

Dec.2011

《淮南子》的技术思想研究

王巧慧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 要:《淮南子》一书蕴涵着丰富的技术思想,主要包括以技合道、以道通技和重技轻器的技术观、默

会之知与言传之知的统一、实用至上的技术传统以及对机械技术使用的矛盾心态。《淮南子》的技术思想体现

了汉初技术知识和哲学思想的精华,至今仍有独特的价值。研究淮南子的技术思想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技

术的特点,获得对技术的一种理性认识,另外也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些颇具启示和借鉴意义

的观念。

关键词:《淮南子》;道;技;器;械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11)06—0031—04

《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是西汉淮南王

刘安率领众宾客集体撰写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该书

“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

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其中蕴含了秦汉

时期的科技思想与科技成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

学、物理、化学、医学、农学等各个方面。研究《淮南子》

的论文、论著颇多,因管见所及,未见到专门研究《淮南

子》技术思想的成果。本文以《淮南子》一书为主要研

究对象,以道、技、器和械四个重要范畴为主线探讨其

中所蕴涵的技术思想,揭示我国古代技术的特点,汲取

有益的思想,获得对技术的一种理性认识,既能深化我

国技术发展的思想文化内涵,也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些颇具启示和借鉴意义的观念。

、“以技合道”、“以道通技”及“重技轻器”的技术观

“如果要概括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思想,那就不可

能回避‘技’与‘道’的内在联系。” 淮南子认为,

“道”是本、体,“技”是末、用,“技”要合于“道”。所

谓“技”合于“道”,就是使人为规定的程序合于自然

程序的过程。这意味着技术要使人的生理心理活动

与自然蕴含的程序逐渐同步,以至于达到运用自如、

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之境。 ” ‘以技合道”说明了技

能是“道”的载体,“道”因“技”而彰显,技能因“道”

而展现着人的身与心、人与物、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

关系。“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

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

劳乐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世皆以为巧,

然未见其贵者也。”(《淮南子・览冥训》)王良、造父

之御充分发挥了人的心智在驾御中的作用,达到了驾

御者、车与马的有机协调统一,然而,王良、造父的高

超御技也比不上钳且、大丙之御,“除辔衔,去鞭弃策,

车莫动而自举,马莫使而自走也。进退屈伸,不见朕

垠,故不招指,不咄叱,骋若飞,骛若绝,纵矢蹑风,

……此假弗用而能以成其用也,非虑思之察,手爪之

巧也;嗜欲形于胸中,而精神逾于六马,此以弗御御之

者也”(《淮南子・览冥训》)。钳且、大丙之御,“以天

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借自然造化

“无为”之道以神御马使自己做到“无为却又无不

为”,同时在驾御的过程中达到“我”与世界相互交融

的天人合一之境。“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

蟹捕鼠,蟾蜍捕蚤,……故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

而无功。”(《淮南子・原道训》)一个人的技术既有高

超的技能又有优良的施展技能的载体,然而没有“大

道”的支撑,这种“技”只是术化的“小数”,而任数者

劳而无功,“以道载技”能够达到“逸而不穷”。“故得

道以御者,身虽无能,必使能者为己用。不得其道,技

艺虽多,未有益也。”(《淮南子・诠言训》)淮南子认

为,以道御技,无所不用,有技无道,“技”虽多而无

益。“技”要在“道”的引导下发展,失去“道”的引导,

不仅技术的功用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而且会出现技

术系统的各种技术要素彼此不协调的混乱状况,就会

各行其是,出现不择手段的技术应用。“有百技而无

一道,虽得之弗能守。”(《淮南子・诠言训》)因此,

“技”的根本在于体道、守道。

“道”本“技”末,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无疑

是正确的,郭象在为《庄子・天地》作注时,日:“夫本

收稿日期:2011—05一O3

作者简介:王巧慧(1972一),女,河南省汝州人,河南城建学院法律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科学思想史和科学哲学研究

・32・ 平顶山学院学报

末之相兼,犹手臂之相抱,故一身合则百节皆顺,天道

顺则本末俱畅。”这样的技术观将自然的内在价值与

人的价值融合于人的技术活动中,体现了对自然的深

度关切及对人的终极关怀。合于“道”的“技”即是人

的在世方式,也是展现自然的方式。但过分重“道”

轻“技”、重“自然”轻“人为”,却使主体的目的性被泯

灭于自然之道之中,限制了人对自然力的开发和利

用。在这样的技术传统影响下,我国的农业技术和手

工业技术长期停留在手工加工和操作的水平上而徘

徊不前。

现代技术哲学认为技术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

是技术的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的主体要

素包括技术主体的知识和技能,客体要素包括技术客

体的工具和器械,技术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既要求主体

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工具和器械方面的进

步。淮南子的技术思想体现着我国古代重技能而轻

工具的技术传统。“故射者非矢不中也,学射者不治

矢也;御者非辔不行,学御者不为辔也。”(《淮南子・

精神till})“故剞劂销锯陈,非良工不能以制木;炉橐

捶坊设,非巧冶不能以治金。……若夫规矩钩绳者,

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淮南子・齐俗训》)

淮南子认为工具再巧妙离开良工难以发挥作用,用现

代术语解说就是他们认为在整个技术系统中,技术主

体的技能相对于技术客体的器具在地位和作用方面

具有优先性。“淳均之剑不可爱也,而欧冶之巧可贵

也。故日:‘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之巧。”’(《淮南子

・齐俗till})“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

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

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

南子・览冥训》)为了方便之用,一个人不能得“器”

而知足,而要掌握器具的制造原理和技术。这种重

“技”轻“器”的传统固然有助于个人技能的充分发

挥,但却大大限制了工具性能的不断改进。工具形态

及性能的不断改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示器,长期

缺乏改进的简单的手工工具也就决定了人的生产能

力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缓慢发展着。

技术产生于人与环境的对立,是人的生存本能的

不完备性所决定的,正是人学会了制造工具才使自己

与动物揖别,也正是“技”的不断发明、改进和利用为

人开启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因此,技术的获得与提高

是人立足于社会并不断发展自己的根基。现代技术

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的

细化又加剧了技术的专业化,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

志。但是,技术具有对人的思维和自由异化的可能

性,这要求人在用“技”的同时又不断超越“技”,“以

道通技”为当今人们从专业化技术对人的心理结构的

限制和束缚中解脱出来提供了一种路径。技术若没

有“道”根的支撑和负载,长期从事专业化技术操作

必然使人不能处万方之际和究万物之情,导致人的思

维方式模式化、定型化,丰富和多样的人变得平面、简

单,同时,也使不同行业之间的人在生存实践的交往

中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但守道之人,能对“技”

度而用之,用“技”却不为“技”所异化。“奚仲不能为

逢蒙,造父不能为伯乐者,是日谕于一曲而不通于万

方之际也”,“察于一事,通于一技者,中人也;兼覆盖

而并有之,度技能而裁使之者,圣人也”(《淮南子・

缪称训》)。每一项技术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着

“道”,各种技术之间是互通的,“以道载技”的人可以

打破专业分工的壁垒和瓶颈。“昔者冯夷得道,以潜

大川;钳且得道,以处昆仑;扁鹊以治病,造父以御马;

羿以之射,任以之斫。所为者各异,而所道者一也。”

(《淮南子・齐俗till})“四方皆道之门户牖向也,在所

从窥之。故钓可以教骑,骑可以教御,御可以教刺

舟。”(《淮南子・说山till})淮南子对技能的专门化所

造成的偏于一隅的行为进行的批判,对传统技术的进

化及对现代技术给人造成的困境未尝不是一种有益

的借鉴和启示。

二、默会之知与言传之知的统一

技术知识按照认知结构可分为可言传知识和默

会知识,默会知识即不可言传的知识。“不可言传知

识是指无法清楚地确定一项技能和行家绝技的所有

细节,既使能清楚地确定这些细节,但我们把注意力

聚集在这些细节上,我们的行为就会崩溃。因为整体

具有不可逆性,它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可言传知识

是一种工具性知识和附带性知识,起到帮助人领会

‘经验力’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在更高的程度上发挥

默会能力。” 默会之知的获得是在具体的技术活动

中靠“凝神于一”之后的直觉体悟和虚静心体的观

照,而言传知识的获得依赖于言传和从书本中学习以

及持之以恒的训练。在淮南子的技术思想中,“道”

的不可言传性和技能知识的可延续性和可传播性体

现着默会之知和言传之知的统一。

关于默会之知的获得即得技道的根本方法和途

径方面,淮南子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

用神专一,心无旁骛。“大司马捶钩者,年八十矣,而

不失钩芒。大司马曰:‘子巧邪?有道邪?’日:‘臣有

守也。臣年二十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

是以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而况持

无不用者乎?物孰不济焉!故老子日:‘从事于道者

同于道。”’(《淮南子・道应till})一个人的技能必须

有所专而精,方可拥有高超的技巧。捶钩者得道的根

第6期 王巧慧:《淮南子》的技术思想研究 ・33・

本在于于物无视、非钩无察、用神专一,从而才有可能

进入以“技”显“道”的境界;其次,精神内守,贵虚守

静。“尹需学御,三年而无得焉。私自苦痛,常寝想

之。中夜,梦受秋驾于师。明日往朝,师望之,谓之

曰:‘吾非爱道于子也,恐子不可予也。今日教子以秋

驾。’尹需反走,北面再拜日:‘臣有天幸,今夕固梦受

之。’故老子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

其复也。”(《淮南子・道应训》)用现代的术语解释也

就是说人在虚静的状态中,可以排除意识的干扰,各

种潜意识信息迅速地显现出来,从而发现各种信息之

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用神专一,是人的精神指向外部世界而言的,非与技

能有关的物无视,长久用神、用心在某一方面,持之以

恒,最后达到道、技和器一体,心、神和形一体,技能的

运用才能达到出神人化之境。但是,人的精神过分凝

滞到一个方面反而会遮蔽内在的智慧,而不能悟道,

此时,内心要消去一切外在的有限制的东西,精神虚

静、内守,内在的智慧才会显现出来。因此,用神专一

和贵虚守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两者并重,才

能掌握得道的要领,才能掌握默会知识。

技中之道不可言传,言者非道。淮南子以桓公与

轮扁的对话中进一步阐明了道的不可言传性,“轮扁

日:臣试以臣之斫轮语之:大疾,则苦而不入;大徐,则

甘而不固。不甘不苦,应于手,厌于心,而可以至妙

者,臣不能以教臣之子,而臣之子亦不能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老而为轮。今圣人之所言者,亦以怀

其实,穷而死,独其糟粕在耳”(《淮南子・道应训》)。

淮南子认为,“道”并非学而能得,从圣人之书中,学

到的只是可言传的知识,而真正的“道”不可言,而已

言者非常“道”,因此,人只能在实践活动中体道、悟

道。换而言之,出神入化的技能是个体在长期的技术

实践活动中用心体悟而形成的,是默会的,这种“口不

能言”的技能性知识,很难用量化加以规定以及用理

论进行分析。但是淮南子并没有像庄子那样停留在

技能的不可言传性上止步不前,而是认为学道者可以

借助前人遗留下来的言传知识并经过刻苦技术操作

和训练可以有效地掌握技能。“昔者,仓颉作书,容成

造历,胡曹为衣,后稷耕稼,仪狄作酒,奚仲为车,此六

人者,皆有神明之道,圣智之迹,故人作一事而遗后

世。……周室以后,无六子之贤,而皆修其业;当世之

人,无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贤之道者何?教顺施续,而

知能流通。由此观之,学不可已,明矣!”(《淮南子・

修务训》)学习和模仿是技术传承的有效方式,但从

前人那里学来技能知识的只是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

验是否正确以及能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还需要人在

亲身实践中进行摸索和尝试,“木直中绳,揉以为轮,

其曲中规,隐括之力”,(《淮南子・修务训》)从而在

刻苦的学习和实践中可以达到技能熟于心、巧于手。

淮南子既意识到了技能的不可言传性和不可交

流性,又强调了技能的可言传性、可学习性和可传播

性。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技艺之道的隐匿性和意会

性要求学技之人不能只重结果而忽视了得道的过程

和根本方法——在长期刻苦的实践中悟道,还要有意

识地把不可言传的知识转化为可言传的知识,使技能

中的精华不至于失传。技能的可学习性可以使学技

之人借助于圣人流传下来的言传工具知识走一点捷

径,但是要意识到学到的“技”只是一些术化的东西,

要通过这些言传知识增加自己领悟意会知识的能力

并不断刻苦训练,才能最终学到合于道的“技”。悟

道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与独特的个人生存体验和具

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这就要求个人在学

习前人的技能知识的过程中,即使前人的技能得以流

传,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技能知识

不断更新。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

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在其名著《个人知

识》中才区分了默会的知识和显性的知识,详细论述

了默会知识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两种知识之间的差

别,强调默会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事实

上支配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整个过程。

三、实用至上的器具传统与对机械技术

使用的矛盾心态

我国传统技术思想的特征在于“经世致用”。李

泽厚曾将这一特征概括为“实用理性”, 其特征在

于将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使用标准作为技术发

展准则明确规定下来,使之具有技术发展的导向作

用。 这种规定内化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具有相

对普遍的外在约束力。这种重实用理性的文化氛围

表现在器具上就是器具的制作标准以实用为主、美观

为辅。早在汉初的淮南子的技术思想就体现了这些

观念,对器具极尽文饰、雕刻之能事而不以实用为本

进行了批判,如“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

伪行,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乱世

则不然,为行者相揭以高,为礼者相矜以伪,车舆极于

雕琢,器用逐于刻镂。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于

用”(《淮南子・齐俗训》)。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器

具方面重实用、轻文饰的传统。这样的技术传统与封

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在自然经济的社会背景

下,如果使物质财富集中于奢侈品的制造和流通,会

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社会问题,因此要实现经

世致用的目标,必须反对奇巧淫技,这是社会与技术

・34・ 平顶山学院学报 2O1 1年

保持和谐的重要条件。但这重实用的标准难以在过

分的文饰与工具的革新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工

匠的工具革新思想可能会作为奇巧淫技而被扼杀,这

使得工匠的技术创新思维受到限制,阻碍了技术工具

的不断革新。

“械”,即机械,是利用一定的力学原理由多个零

件组合而形成的复合器具。 机械技术具有内在反向

效应,内含着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同化。所谓机械技术

的内在反向效应,是指劳作者在用机械去控制和改造

外部对象的技术活动过程中,机械装置的结构和效用

原理对技术主体心灵的塑造,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俘获

和征服。 淮南子重视器具的使用价值,对机械技术

的使用却表现出矛盾的心态。他继承了庄子技术思

想的忧患意识,对机械技术使人的素朴之性的丧失表

现出深刻的的忧虑。“故民知书而德衰,知数而厚衰,

知券契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也。巧诈藏于胸中,则

纯白不备,而神德不全矣。”(《淮南子・泰族训》)淮

南子也如庄子一样,认为人的本性是纯真素朴,但机

械技术的机构非常复杂,人在长期使用机械技术的过

程中必然产生机巧之心,使人的素朴之性丧失。但

是,淮南子并没有像庄子那样因噎废食地反对一切机

械技术的使用,而是根据机械技术的特性及功用价值

为其存在留下余地。“伯余之初作衣也,锬麻索缕,手

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

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

而樵,抱甄而汲,民劳而利薄;后世为之耒耜梗组,斧

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古者大川名谷,冲

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故地

势有无得相委输。乃为靼屦而超千里,肩荷负儋之勤

也,而作为之揉轮建舆,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

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

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淮南子・汜论训》)

机杼、耒耜、桔槔、揉轮、兵刃等机械产生于方便人们

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具有用力少、见效多、抵御灾害、

保证安全等功能。淮南子对机械技术的使用,既洞察

到机械技术对人性的宰制,又对机械的功用价值又给

予了合理的肯定。这是对庄子机械技术思想的超越,

也是淮南子以道家为主兼蓄各家思想的结晶。

四、小结

《淮南子》的技术思想显示了道家自然主义的技

术传统和儒家的实用主义的技术传统的融合。一方

面,淮南子继承了道家的“以技合道”和“重技轻器”

的技术传统,肯定了“技”中之道的不可言传性和技

术所内含的对人性的异化;另一方面,他吸收了儒家

“重德、利用、厚生”的思想,肯定了技术在推动社会

发展方面的功用价值、技能的可学习性和可传授性以

及重实用轻文饰的器具传统。尽管其技术思想存在

着调和的倾向,但其技术思想的意义“不在于标新立

异地展示‘前人没有说过的’,而在于‘综合地传承前

人所说的’,在于对传统的切实的延续”。 淮南子的

技术思想是西汉初年技术发展状况的略影,体现了汉

初技术知识和哲学思想的精华,同时也奠定了以后技

术传统的雏形,直到明清我国的技术还是一直在自然

主义和实用主义张力中发展着。

《淮南子》的技术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重自然而

轻人为、重技能而轻器具、重人力而轻物力的技术传

统。重“道”轻“技”的技术传统使我国古代的技术达

到精妙、高超之艺境,体现身与心、人与物、人与自然

的有机的协调统一,但由于缺乏从理论上探讨技术发

明的原理,道的不可言传性使技能多为私人所拥有,

而传授下来的技术知识多是零碎的、素朴的经验,这

些造成了我国古代许多技术的发明方法一旦失传,后

人只得重新进行摸索。重技能而轻器具、重人力而轻

物力的技术传统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重

实用轻文饰的技术传统有助于形成实用工具坚固、耐

劳的特点,但技术系统中的知识、技能和器具不能形

成一种互相推进、互相制约的技术进化机制,不利于

工匠创新思维的有效发挥和实用工具的革新。这种

技术传统不适应自动化逐渐增强、实用至上的现代技

术体系,但却体现着对大自然的关爱和对人的终极关

怀,这对现代技术工具理性主义日益膨胀的今天颇具

历史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宁.淮南子集释・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437.

[2]陈光忠.淮南子科技思想[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O0o.3.

[3]王前.中国技术思想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Oo4.

[4]刘则渊.工程・技术・哲学——中国技术哲学年鉴

(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19—325.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

1986:303—_306.

[6]倪文杰.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

1994:436.

[7]邓联合.庄子的机械批判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8).

[8]戴黍.淮南子中的“无为”及其思想史意义[J].哲学

研究,2006(3).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7:40: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56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心理档案
下一篇:橡皮轮胎
标签:鸿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