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城市形象打造已成为世界各国城
市规划建设发展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赣州城市营销者应立足于赣州市的具体
情况,在对赣州市资源优势与特色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赣州市的城市形象进
行“质”、“量”、“向”、“形”的四维定位,以帮助赣州找到营销城市的
准确路径和方式。
关键词:赣州;城市形象;定位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看法、观念和印象的综合,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
层次。广义的城市形象不仅指主要通过视觉识别的城市物质形态,即城市的
“形”(狭义的形象),同时也包涵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的城市行为与精神,
即城市的“质”(功能)、“量”(规模)和“向”(产业)。城市形象定位
是指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的目标指向,其实质是对城市形象建设的方向和城市
产品进行定位。城市形象定位要从城市的功能和性质(质)、城市规模(量)、
城市产业结构(向),特别是要从反映具体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的文物古迹等
形象要素和资源条件(形)出发,充分体现城市形象的视觉识别、行为识别和
理念识别三个特点,遵循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注重其整体
风貌特色及前瞻性。
1赣州城市功能(质)定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
城市形象是城市功能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特征表现,根据城市功能对城市
形象进行定位是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城市功能定位的核心任务就是确定城市的
主要功能,从而塑造城市的形象品牌。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
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
的经济活动。产业转移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前者指的是由发达
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后者指的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珠闽”地区相继进入工业化中后
期阶段,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迅速上升,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
和技术升级,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在全国和全球的竞争地位,必须将劳动密集
型和占用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的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赣州恰好具有承
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区位优势和条件。赣州地处江西省南部,东临福建,南
接广东,西靠湖南,辖18个县(市、区)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
区,是沟通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枢纽,是东南沿海地区通往中
西部地区的第一站,是商务部提出“万商西进”工程的“桥头堡”。为抢先构
建产业承接转移高地,赣州应着力打造香港产业园、赣州出口加工区、赣州市
综合物流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
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作、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生态环保的发展格局;
同时,应不断出台一系列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商务成
本,营造竞争优势,以实现赣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中西部地
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的功能。
2赣州城市规模(量)定位――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中心大都市
城市规模定位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确定城市的大、中、小。
经济学理论表明,200公里半径将崛起一座特大城市,50公里半径将建成
一座中小城市。以赣州为中心,以200公里半径画圆的10万平方公里近2000
万人口区域内,目前尚无一座特大城市,形成经济“塌陷区”。赣州构建特大
城市,是大势所趋和战略抉择。从国内发展环境看,赣州北有长三角经济区、
东有海西经济区、南有泛珠三角经济区、西有长株潭经济区,四大经济区都把
赣州列入其腹地范围,但其核心区域对赣州均难以带来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只有加快形成特大城市,赣州的发展才能避免被四大经济区“边缘化”的可能。
从城市自身发展要求看,赣州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等在全省及周边地市中均位
居前列,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只有加快建设特大
城市,方能在周边地市竞争中立于不败。把赣州打造成特大城市,不仅可实现
区域经济对接和覆盖,还可优化江西城镇体系格局,带动全省崛起。为了顺应
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赣州应围绕山水园林、低碳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目标,
不断完善便民服务公共设施;着眼于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路网密度、提升线
路等级,共同构筑“布局协调、衔接顺畅、优势互补、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
体交通网络和综合运输体系,从而把赣州打造成中心城区200至300平方公里、
人口200万至300万的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中心大都市。
3赣州城市产业结构(向)定位――工业主导产业、农业优势产业和现代
服务业协调发展
城市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城市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
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
本城市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赣州要加快发展,必须以工业新型
化、农业生态化、服务业现代化为重点,推进工业主导产业、农业优势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的叠加互动、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经济特色明显、产业布局合理、
科技水平较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主导产业――矿业、机械电子、现代轻纺。赣州自然禀赋好,资源富
集,特别是矿产资源在国内独树一帜。现已探明的固体矿产种类达64种,其中
黑钨储量、重稀土储量全国第一,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之誉,
是全国重点有色和稀土金属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赣州工业领域已初步
形成了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机械电子、现代轻纺等主导产业。主导产业要依托
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制定高水平、高标准的
产业转移承接布局规划,重点承接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拓
展产业升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配套,实现集群发展,使赣州成为
全国有影响的集矿产开采、生产、加工贸易和科研为一体的有色冶金产业区,
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工序的重要加工区。
农业优势产业――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以生猪为主的畜禽业、花卉苗木、
商品蔬菜。农林资源方面,赣州是全国得天独厚的脐橙、柑桔生产基地。赣南
脐橙2004年成功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果品品质可与美国“新奇士”
媲美。另外,有关部门先后命名赣州市内的信丰县为脐橙之乡、南康市为中国
甜柚之乡、安远县为中国九龙蜜柚之乡、寻乌县为中国蜜桔之乡、赣县为中国
板鸭之乡、会昌县为中国肉兔之乡、石城县为中国白莲之乡、大余县为中国瑞
香之乡;崇义县为中国毛笔竹之乡。赣州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
园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着力引进一批优势产业规模
种养基地,嫁接改造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加工品牌,逐渐形成以生产和加工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客家特色食品为主的一系列生态产业,并注重产业链的
提升。
现代服务业――红色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现代服务业要坚持生活
性与生产性并举,既要发展诸如旅游业等生活型现代服务业,又要发展商贸物
流、金融保险等生产型现代服务业。赣州凭借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可突出发展
红色旅游业,构筑以长征体验、文化休闲、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业体系。
同时,赣州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高起点规划建设各类商品市场和贸易体系,
完善物流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建立区域、城镇、企业等多种层次的,与国
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城市高效物流圈。鼓励和支持
企业逐步将物流服务业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
发展专业物流公司。另外,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市场开
拓、贷款担保等服务。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多元股权结构的市中小
企业信用担保投资公司,为各种所有制企业融资服务。完善出口服务体系的建
设,建立保税仓库,强化海关、商检等部门的服务功能,提高通关能力和通关
效率。
4赣州城市形象(形)定位――“江南宋城”、“红色故都”、“客家摇
篮”
城市形象定位(狭义)是指确定视觉识别的主要特征,包括自然资源、地
形地貌、标志性建筑、名胜古迹等外在的物化形象。
“江南宋城”――赣州。赣州城是一座有2200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内遍布历代文物,尤以宋城文化最为璀璨,被誉为“宋城博物馆”。这里人
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有巍然高耸的八镜台和郁孤台、岩深谷幽的通天岩、
岭南雄关梅岭以及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七里古窑遗址等历史文化名胜。
“红色故都”――赣州。赣州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真正的红色故
都――瑞金,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还有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
功劳的将军县――兴国,还有举世闻名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红井、“长征第一渡”等等红色旅游景点。总之,赣州红色旅游资源之多,范
围之广,在全国的城市中实属罕见。并且,赣州因其红色文化而成为了全国12
大重点红色旅游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客家摇篮”――赣州。据考证,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
人最早的集散地,是当今设区市中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
祥地,客家人占赣州总人口的95%以上。客家文化是赣州金不换的“宝”,是
客家摇篮的精髓。神奇的客家围屋,古朴的客家民居,美妙的客家山歌,浓郁
的客家风情,精美的客家菜肴,展现出客家文化的无穷魅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城市又是时代和空间地域的产物。因此,在赣州的
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要勇于推进时代创新。一方面,下
大力气保护、挖掘赣州博大精深的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土文化,以彰显赣
州城市的风范、根基和灵魂。另一方面,在城建中以开放胸襟吸纳一切优秀文
化成果,彰显时代特色;用高品位现代建筑装点城市,使每座建筑都注入时代
元素,成为城市地标和时代缩影。
参考文献:
[1]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王苏洲.基于4Ps的赣州市城市营销组合策略探析[J].新余高专学报,
2010(4).
[3]赖军平.赣州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
(6).
[4]杨春季,肖玉琴.基于反梯度理论的赣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分析[J].
企业经济,2009(6).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7:39: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56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