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文学回顾・
二十世纪以来心学与明代文学
思想关系研究述评
左东岭
20世纪以来的明代文学研究,一般认
为促使明代文学思想发生转变的外在主要因
素有3种:王朝政治的腐败、心学派别的崛
起与经济领域中资本主义的萌芽。王朝政治
的腐败是传统的观点,已被学者广为接受。
资本主义萌芽是建国后长期讨论的问题,并
已被许多学者运用于文学研究之中,但由于
资本主义之概念、内涵及使用范围均存有较
大争议,以致令人怀疑该学术命题是否具有
真实性。但自上世纪后半期,心学与明代文
学思想的关系却受到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
从而成为明代文学研究的重心之一。认真总
结该命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将会极大地推
动明代文学思想研究的进展。
一、心学与明代文学思潮的演进
1、心学研究的5个阶段
心学与明代文学思想关系的研究一般要
牵涉到哲学与文学两个领域,而文学研究的
深度又取决于哲学研究的水准。
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期。该时期文
学研究几乎很少论及心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
问题,几部文学批评史甚至没有提及王阳
明。不过,该时期哲学领域对心学的研究,
却为以后的文学研究定下了一个基本的方
向。
当时对心学研究的整体思路,是建立在
“五四”所奠定的反儒家礼教基础之上的,
其中嵇文甫出版于1943年的《晚明思想史
论》特别值得注意,本书论述心学思潮大致
分为王阳明时期、王学分化时期与狂禅派时
期三个大的阶段。论王阳明的重心是:“处
处可以看出一种自由解放的精神,处处是反
对八股化道学,打破道学的陈旧格套。”①论
王学分化则区分为左派与右派,而尤其重视
以王畿与王艮为代表的左派王学,认为是他
们将“当时思想解放的潮流发展到极端”②。
而狂禅派则以李贽为核心:“这个运动以李
卓吾为中心,上溯至泰州派下的颜何一系,
而其流波及于明末的一班文人。”③这就构成
了晚明解放思潮的发展演变模式:王阳明发
端、左派王学发展、李贽变异并影响到晚明
之一班文人。与该书前后出版并对后来影响
较大的几部著作如嵇文甫之《左派王学》
(
1934
)、容肇祖之《李卓吾评传》(
1937
)、
吴泽之《儒教叛徒李卓吾》(
1949
)等,大
致均遵循此一思路。
・69・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
期。代表该时期研究特点的是侯外庐《中国
思想通史》,由于受到哲学研究中唯物与唯
心等研究模式的影响,由嵇文甫所设立的心
学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更改,即王阳明
哲学被定性为唯心主义体系而评价变低,降
低晚明解放思潮与王阳明心学的联系,更突
出泰州学派的人民性与平民色彩,更强调李
贽反圣教反道学的战斗精神与平等观及个性
说,当然同时也不忘一分为二地批判其唯心
主义“彼岸”的禅学思想。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此为上一时
期研究模式的延续,只是更趋于极端而已,
其突出特征在于以儒家与法家来区分心学思
潮中的各派人物,如将李贽与耿定向的冲突
说成是儒法二家的较量等,其政治意义大于
学术意义,故不必多言。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本时期的
前几年尚沿袭“文革”习气,但随着政治环
境的改变与学术的整体进展,心学研究在向
着20世纪上半期回归的同时又有新的进展。
在此一阶段,李泽厚的哲学与美学研究值得
关注。他出版于1981年的《美的历程》一
书,尽管有粗疏简略的种种不足,但却影响
了中国大陆的整整一代学人,甚至波及港台
学术界。该书将明代文艺分为市民文艺与浪
漫思潮两个侧面,并以李贽作为联结二者的
核心,同时突出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资本
主义萌芽。认为李贽所代表的异端思潮“更
鲜明地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在
经济领域是否存在尚可研究,但在意识形态
似很明显)”④。一是重新强调他与王学的关
系,认为“作为王阳明哲学的杰出继承人,
他自觉地、创作性地发展了王学”⑤。因限
于体例,本书未能对阳明心学本身加以阐
述,而在1985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思想史
论》一书则弥补了此一缺憾,作者在“宋明
理学片论”一章中认为宋明理学经由张载、
朱熹和王阳明,“是从自然到伦理到心理,
是理学的成形、烂熟到瓦解,倒正是趋向近
代的一种必然运动”⑥。由于阳明心学“致
良知”与“知行合一”包含有血肉之心与个
体个性,从而使之更重情感欲望,因而“王
学在历史上却成了通向思想解放的进步走
道。它成为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的巨大人
文思潮的哲学基础”⑦。从中可以看出嵇文
甫所设定的从王阳明到王学左派再到李贽的
传统模式,但由于将其与资本主义萌芽与市
民文艺结合起来论述,加之作者运用其良好
的理论思辨能力,深入分析了“良知”的理
论内涵与理论活力,从而在美学史、文学批
评史及文学史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
今仍可在不少学者的著作中看到其所提供的
思路。另外,该时期还出版了侯外庐、邱汉
生、张岂之的《宋明理学史》、蒙培元的
《理学的演变》与《理学范畴系统》等著作,
均对阳明心学的论述不仅采取了更为中性的
态度,同时对于王学的各派理论也论述得更
为深入详细,为文学研究界了解王学提供了
更为完整的哲学背景。
第五阶段:20世纪至现在。这是心学
研究走向深入与多元的时期,出版了许多有
分量的学术著作,如陈来的《有无之境》、
杨国荣的《王学通论》、姜广辉的《理学与
中国文化》、张学智的《明代哲学史》、李书
增等人的《中国明代哲学》、龚鹏程的《晚
明思潮》等。此外,还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
冈田武彦的《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沟口雄
三的《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曲折与展开》等著
作。其中尤其以陈来的《有无之境》最堪注
目,本书不仅深入研究了王阳明心学中心与
理、心与物、心与性、知与行、诚意与格
物、良知与致良知、有与无等理论范畴,更
重要的是作者以境界论阳明心学,概括出其
求自得之乐的无我之境和与物同体的仁者胸
怀,为理解王阳明的内心世界与王学影响下
・79・
二十世纪以来心学与明代文学思想关系研究述评
的士人心态提供了有效的诠释角度,并在某
些地方已接近文学的诗意层面。台湾与日本
学者著作的在大陆出版,为文学研究界理解
心学增加了不少新的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20年的研究中,
文学研究界已不满足于只依靠哲学研究界提
供成果来构成自己的知识背景,而是往往文
史哲兼融,依靠自我的能力来进行打通式的
研究,从而使理学与文学关系的研究被置于
更为圆融的位置。
2、心学家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研究
在20世纪上半期,还能偶尔见到对心
学家尤其是王阳明文学成就的论述,但在建
国后由于学科划分愈益细密,文学研究界很
少再提到心学家的文学贡献。但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正在改变。像陈献
章、王阳明、王畿、王艮、焦等人的文学
思想与文学创作,均已进入文学研究的视
野。现选取对明代文学思想影响最大的二家
研究状况介绍之。
陈献章的诗学研究:陈献章至今为止还
很少被文学批评史与文学史著作所提及,一
些诗歌史与诗歌理论史提到他时也是将其
“性理”诗的“陈庄体”作为反面对象而论
述的⑧。但如果从明代学术史的角度和文学
思想史的角度,则陈献章又是非常重要的,
黄宗羲曾说过:“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
微。其吃紧工夫,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
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两先
生之学最为相似。”⑨可知陈献章是心学的发
端,而其哲学上追求的重自我适意、重主观
情感、重自然真实的倾向,都与中晚明士人
的取径相一致。更何况他还有丰富的诗歌创
作与诗歌理论。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
来,其诗学思想逐渐被人所重视,并出版发
表了一些著作与论文,如陈少明《白沙的心
学与诗学》⑩,认为其学宗自然与归于自得
的理论是一种诗意的境界,并在诗作中表达
了其旷达洒落的风韵情怀。张晶《陈献章:
诗与哲学的融通》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7:3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56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