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试验

更新时间:2023-01-03 17:29:3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3日发(作者:元旦ppt模板)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1-

珍藏世纪民族记忆,讲述大师人生传奇——

大师——01蔡元培

大师——02陈寅恪

大师——03邓稼先

大师——04丰子恺

大师——05黄炎培

大师——06梁思成

大师——07马相伯

大师——08马寅初

大师——09梅贻琦

大师——10陶行知

大师——11王淑贞

大师——12谢希德

大师——13张伯苓

大师——邓稼先

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

整整13年。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

年。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

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她回忆说:邓

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2-

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

工作了。”

【采访妻子】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

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

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

了了。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

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那一夜,许鹿希哭了。但她还是没想到,

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向来不爱照相的邓

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那一年的

邓稼先34岁。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但许鹿希以

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因为邓稼

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

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毛泽东说,“但

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

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

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

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3-

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

在这儿下错车了。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

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

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2002年,美国解密了41份绝密文件,文

件清楚地表明美国政府曾多次企图对中国发动核突袭。朝鲜战争期

间,装有原子弹的导弹一度运至日本冲绳岛。美国人扬言要将核武器

当做普通炸弹来用。国际舆论称,自广岛、长崎被毁后,没有任何一

个国家像新中国一样临近核威胁。居里夫人的女婿,一生为和平而战

的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通过自己的中国学生转告毛泽东,“要

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必须自己先有。”

邓稼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任核研究院理论部主任。理论设计是

制造原子弹的“龙头”.那天,邓稼先接受任务时,第一个反应就是

“我行吗”。这时理论设计小组,只有邓稼先和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而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仅诺贝尔得主就有14人。

1957年,《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苏联表示援助中国研

制原子弹,中国用农产品交换苏联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中国人充

满期待,希望在苏联指导下缩短研制周期和战线。但事实上,即使在

常规武器上,苏联老大哥也只允许中国人仿制他们将要停产的武器装

备。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4-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竺家亨:)“苏联专家

说你们不要太急躁了,你们现在技术也不行啊,你们就好好把书念一

下,包括俄文念一下,于是他们给我们指定了14本书。

邓稼先的工作任务,是向苏联专家学习原子弹的设计理论。但苏

联专家的这一招就好比将邓稼先的理论小组带进了一个迷宫。

【采访】(竺家亨:)老邓自己归纳了几个关键问题,也跟我们

讨论过,希望能够及时得到苏联专家的帮助。(胡思得说:)基本上得

到的答案是零。所以我们后来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哑巴和尚’。”

哑巴和尚不传真经,却列举出和制造原子弹有关的上百个专业,

其中还包括学习“花儿匠”。邓稼先很谦逊地向“老大哥”讨教,花

儿匠和造原子弹有什么关系?得到的回答是:“你为什么不问原子核

物理家要不要在开满鲜花的环境里工作呢?”

【采访】(竺家亨:)苏联专家不允许我们马上动手……老邓是

支持我们的,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开始调研,开始推测……万

一苏联专家来检查,赶紧把工作本往抽屉里一放,把教科书放桌子上,

让他一眼就看不到。

我们现在难以体会,在一穷二白的中国,一无所有的中国,邓稼

先所承受的压力。尽管他是留美博士,学的是核物理,但做原子弹同

样一无所有,还要受制于苏联专家。但很快,连这样不合格的老师也

没有了,因为中苏关系彻底逆转。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5-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李英杰)当时赫鲁晓

夫甚至说: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们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

毛泽东则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

这个账很难还。”

【采访】“我们的原子弹为什么叫‘596’,就是苏联撕毁协议

的那个日子(59年6月),所以我们的原子弹又叫‘争气弹’。”

但争气只是个口号,理论小组已组建一年多了,仍然没有人知道

原子弹究竟是怎样的,应该怎么办。据说,邓稼先每天深夜回家,总

是坐着愣神,愣神地看着月亮。许鹿希回忆说,那时的邓稼先很沉闷,

他好像有无穷的重担在身上。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李英杰)他经常靠在床

上,背靠着棉被的垛,两个手这样支着,眼睛就盯着老远老远,你可

以觉得他在想什么东西,小孩不管怎么玩,他好像就看不见小孩在旁

边玩。

妻子还是全然不知丈夫干的是什么。她只能常常梦见丈夫背着包,

拿着书,像是去工作,又像是去学习。问他上哪儿去?邓稼先回答:

“老地方”。“老地方是什么地方?”“你忘了,老地方就是保密。”

邓稼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但温文尔雅的邓稼先不知是性格,

还是压力太大的原因,接近他的同事都感受到他内心的紧张。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6-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

要画出一个原子弹的设计出来谈何容易,而且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学

科,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中子问题,力学问题,

哪一个问题如果出纰漏的话,这个原子弹就出不了。

后来的历史表明,苏联的断援竟成了分水岭,中国走上了独立自

主,发展核武器的道路。但这是一种怎样的艰难!而摆在邓稼先面前

的问题很现实,首先要在“迷宫”中找到方向。终于,他将目光锁定

在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这也是

对中国原子弹研究的最大贡献。方向确立了,邓稼先晚上备课,白天

给年轻人补习专业知识。有时上完课,站在黑板前便睡着了。

【采访】老邓就提出来,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当时的学术气氛也

确实是这样,(胡思得):谁都可以上去讲,非常开放,非常自由,非

常民主,并不是说哪个专家,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可以和专家

讨论,你说我这个错了,我说我这个对的,我为什么对的,所以这个

学术民主可以说一直保留到现在,我就说这是中国的原子弹为什么搞

得比较快的一个原因。

这支年轻的科学家队伍,每个人专长不同,性格各异,相同的只

有“争气”的劲儿和工作热情。他们为讨论技术问题经常通宵熬夜,

邓稼先也常跟年轻人拍桌子辩论。但就像他们对原子弹艰难的摸索一

样,学术民主也是需要学习的,讨论常常成了争辩,而缺少了倾听、

吸纳和修正。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7-

【采访】“他很忠厚,他并不用那些刻薄的话反唇相讥,从来不

这样,所以有时候人家也说这人挺窝囊,你怎么老受气啊,他有时候

回家也跟我说气得要命,可是我们在家里随便聊些别的事儿,讲讲开

心的事儿,他就马上笑容满面,就开心起来了。”

就这样,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在两年中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朝着

邓稼先确定的方向迈出了大步。他们走到关键之处,寻找制造原子弹

的一个关键参数。当年,苏联专家曾给过一个参数,竟导致邓稼先他

们首先用“成千上万的数据”去验证这一数据的准确性。

【采访】(竺家亨)总是觉得你们年轻人当中,譬如状态参数是不

是算对了,计算方法是不是对了,计算过程当中有没有误差。(胡思得)

我们什么都不会,所以总怀疑自己错了。

上万次的方程式推算的结果,与苏联专家的爆炸参数相差一倍。

计算用的纸装满麻袋,堆满了几个仓库。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办公室主任胡干达)24小时倒

班,带个军大衣,带面包,带着军用壶的开水,饿了以后就吃点面包,

或者吃点冷馒头,或者水。睡在那个计算机边上的地板上。

突然,邓稼先突然意识到,苏联专家给出的参数莫不是他们随

口一说而已。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8-

【采访】有一班人算题,有一班人画图,把计算结果画在图上。最

后大家讨论以后,觉得我们算的是对的。

终于,关键性的参数被确定了终于,整个核武器研制的“龙头”

昂起来了。数学家华罗庚说,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时,科学家们造精密、复杂的核武器,用的竟

都是最原始的工具。炼制炸药用的是铝锅,精确计算时用的是手摇计

算机,计算尺和算盘。这里有邓稼先和那一代科学家天才般的创造,

有他们义无返顾的热情。

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邓稼先和他的小组于1963年2月转战

青海221基地。基地在海拔3200多米的高原上,空气稀薄,年无霜

期仅40天。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每天只能靠酱油汤就饭。一米八

个头的邓稼先很快就全身浮肿。

【采访】(胡干达)生活上当时很艰苦,基本上油水很少啊,粮食

定量也很低,吃不饱。

工作到深夜,突然有同事拿出几个火烧,惹得大家一阵哄抢。邓

稼先忍了许久,终于还是禁不住说道,你们吃,也给我留一小块吧。

这是一个极度贫乏的年代。在北京的妻子听说“那边”没什么吃

的,所以每当“那边”有人过来,许鹿希就骑40多分钟单车,用自

己节省下来的粮票买回油炒面,托人带去。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9-

【采访】(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邓稼先妻子许露希)我说邓稼先你

怎么吃的这么快啊。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同事都很喜欢晚上开会,不

在会议室开,也不在办公室开,就专门到老邓的宿舍去开。每个人都

约好了,去了以后先找糖,每人口里含一颗糖。然后呢,都自备碗和

勺,提着开水壶去打开水,一人冲碗面茶。

但这时,比国内粮食短缺更严峻的,是紧张的国际局势。1963年,

美苏英签订条约,禁止大气层核试验,以阻止中国核试验。美国的探

测卫星徘徊在罗布泊上空。1964年,美国人探测到中国核试验正在

临近。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党委李英杰)他要准备破坏你这

个核武器基地嘛,动外科手术,他叫“动手术”。

与国际形势一样紧张的还有邓稼先的神经。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仁宇)

回忆说:“记得有一次,热试验以后,他紧张得都休克了,一下子血

压都测不到了。”

【采访】(胡思得)“他给周总理汇报工作,他的手都在发抖。后

来总理跟他开玩笑,稼先,你这么紧张,我们年纪都这么大了,

万一心脏病发了可不得了,跟他开玩笑,他稍微放松下来了。”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10-

一穷二白的国家,为科学家提供的条件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物质的匮乏,技术的落后,乃至粮食的短缺和封闭的环境,同样转化

成压力加剧了邓稼先的紧张。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高潮)作为那一代人,

只要把他放在这个岗位上面,他都要去这么做,我们这一代人讲精神,

就是敬业、奉献,把你放在这个岗位上了,我一定要把它做好,哪怕

我的生命都不要了,我都要把它做好。奉献,要团结协作。

终于,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爆炸了。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

3点。几乎在同时,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被窝中被人叫醒。但他在随后

发表的广播讲话中称,红色中国爆炸的原子弹是一个非常差劲的东

西,它要达到做核武器的能力还有很多年。然而,美国人通过大气云

层的取样分析,得到的结论却是中国原子弹爆炸当量远超过美国当年

砸在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有了原子弹,打破了美苏核垄断。一个

月后,在中美大使级第123次会谈上,美国代表第一次使用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称谓。日本记者这样写道:“在中国罗布泊这团蘑

菇云的辐射之下,人类的战争即将放慢脚步。”

【采访】(许露希)当天晚上一成功,好家伙,北京的街头满街都

是人,外面一车一车的号外,大家抢着号外。我父亲许德珩,他很高

兴。他拿着号外高兴极了,恰好严济慈来了,严济慈是中国科学院的

副院长,我父亲就问严济慈,谁有本事把中国原子弹搞出来,他这么

一说,严伯伯就哈哈大笑,你还问我,去问你女婿吧。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11-

就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第二天,组织上送来了一张回北京的机

票,邓稼先母亲病危。其实,原子弹爆炸之前就已病危了。邓稼先赶

回北京,母亲已不能说话,他跪倒在病床旁,捧着母亲苍老的双手,

长跪不起。

每一次核试验后,邓稼先都要回北京向中央作报告。这使他与家

人有难得的相聚,多少年,这是他惟有的探亲时刻。

邓稼先说自己的梦里常常会有两个场景:一个是中国第一颗原子

弹成功爆炸时的蘑菇云,一个是妻儿们欢笑的景象。

许鹿希终于见到了丈夫。丈夫已是一头白发,穿着灰布衣服、部

队的便鞋。她伸手去接丈夫的皮包,邓稼先也习惯性地紧紧拽着包。

两人面对面抓着同一只包,彼此相望却无言。

【采访】(许露希)“他已经把自己生命,不惜自己生命,全部

的精力和才智都贡献出去了。所以我们,怎么说呢,我觉得他这一生

活得是很有价值的。”

下集

1986年6月24日,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知道他

是两弹元勋,知道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方案设计者,

知道了他是一个英雄。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12-

【采访】(许露希)很多人给我打电话问,他一辈子这么隐姓埋名,

全都不说的,怎么一下子全说了,他就问了一句,邓稼先出什么事儿

了,还活着么?

此时的邓稼先躺在301医院。他已是癌症晚期。住院的363天里,

他动了三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

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

【采访】(许露希)他的癌症已经扩散,已经一切办法都没了。

邓稼先真的走了。没有人,也没有任何力量能留住他的生命。追

悼会将隆重举行,但这时,却找不到一张可以作为遗像的照片。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编辑侯艺兵)因为我们核武器研究

院是保密单位,所以对于照片拍摄是有严格的纪律要求。邓稼先去世

以后,连一张遗像都没有找到。家属没有,我们单位呢,我们单位也

没有。

后来,人们在邓稼先的档案里,找到了一张证件照,作为遗像。

照片拍摄于1971年,邓稼先47岁,正经受着“文革”的折磨。但就

在这时,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应邀回国,他要见的第一个人就是邓稼

先。

邓稼先与杨振宁一起长大,就读的都是西南联大,赴美留学主

攻的方向同是理论物理。1950年,两人的轨迹岔开了。邓稼先为中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13-

国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杨振宁则因诺贝尔奖名震世界。这是阔别

21年的挚友重逢。

【采访】(许露希)杨振宁和邓稼先在一起的时候妙极了。从来都

是邓稼先听杨振宁口若悬河,邓稼先问他,哪个科研方面国外是怎么

做的,国外哪些地方是怎么做的,哪些研究室做到什么程度,杨振宁

就说这个研究室谁谁谁做到什么程度,他碰到什么问题,然后用什么

办法去解决。他们说到最要紧的,或者说不清楚,两人就在纸上画,

公式就出来了。

荒诞闭塞的年代里,这次会面竟救了邓稼先全家。而杨振宁带来

的国际著名实验室的种种信息,让邓稼先又浸润在科学的乐趣和少年

的情谊中。

两人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了一个最敏感的问题,邓稼先的工作。要

上飞机了,杨振宁突然转身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采访】(许露希)他就问这句,稼先,我在美国听说,中国的原

子弹是美国人帮着造的,是不是真的,杨先生这句话是绝顶聪明。你

想他这么问邓稼先怎么回答啊。邓稼先说,我不知道,当然他就不泄

密。他当时不能暴露自己,说我是干这个的。他说我不知道的话,他

要骗人,他又不能骗老朋友。

无论邓稼先的回答,肯定还是否定,都可以证明邓稼先的工作。

因为他太了解邓稼先了。但邓稼先的回答是:以后再告诉你。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14-

后来,邓稼先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写信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

子弹、氢弹全部是中国人自己研制。在邓稼先生前,中国进行了32

次核试验,有15次是他亲自指挥。既然是试验,就有可能失败,但

又怎么能失败呢!另一方面,薄弱的工业基础,严重不足的经费,难

以想象的落后,但又不可能慢慢来,每一次试验必须做到大跨度的技

术进步。最后,总共45次的核试验,就基本达到了核大国上千次核

试验才到达的水平。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仁宇)在

这么短的时间,怎么用更少的钱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这点是逼出来

的,我的理解,是逼出来走出来这条路的。

在邓稼先生前,进行的核试验多由他最后签字。过去有作品描写

邓稼先签字,总是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但同事们说,这不是邓稼先。

每次老邓签完字后,手都是颤抖的,冰凉的。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

压力太大了,我们邓院长从头到尾一直是第一负责人,你想这有多大

的压力,你们看电视有时看到10,9,8,7倒数到零,这种感受在你

们听来好像是挺有意思的,我们听来绝对是心理上的压力之沉重啊,

邓稼先在这种场合里,压力最大。因为他在承担最终的,所有的问题

的最终的责任。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15-

整个核武研制在当时需要900多家单位的通力协作。仅理论就需

要百余家单位的通力协同。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存在未知的因素和失误

的概率。一次,就在临近爆炸的关键时刻,后方传来急报,说理论设

计有计算错误。要不要停止核试验?

【采访】(许露希)千军万马都摆好了,然后效应物都摆好了,就

等核弹下去,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一支笔,一张纸,还有计算尺,没

有什么东西。就在这种条件下,他用他的学问判断一个问题,就是计

算是有错,可错误的幅度不会让这次核试验失败。他得出这样算的粗

估以后,他说继续做,没问题。

这种科学地综合各种因素,在理论上确定一种参数的范围,叫“粗

估”。这需要物理直觉。科学史研究表明有这种直觉的就是大物理学

家。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竺家亨)“邓稼先有几个传

统的法宝,一个就是粗估与正确计算相结合。一个是理论与试验相结

合,都结合得很好。还有一个是学术民主,大力协同。还有一个是严

格的科学管理,这四方面他都是做得非常好的。”

邓稼先的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都证明

他是完全应该登上物理学高峰的人。当年在美国,有著名物理学家执

意请他去英国做研究,就是看到了他是站在科学的前沿,能够登上高

峰的人才。但邓稼先却隐姓埋名。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16-

核试验最危险的,是为核弹插雷管。如果发生意外,人立刻化为

气体。每一次,邓稼先都是无声地站在现场,操作工人换班他不换,

有时一站就是一天一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

士傅依备说:“但就是这样子啊,他还是兢兢业业,战战兢兢啊,生

怕出问题,所以每次试验之前,他觉都睡不好。

困难重重的研制路上,是长年的紧张和不安。这种极度的紧张和

连轴转的工作状态、极不规律的生活,又长年消蚀着他的健康。

【采访】(邓稼先的警卫员游泽华)“他家里最大的一个笑话,他

们家连面条都做不好的面条都煮不熟的。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高潮)哎呀,他说下面条

要等水基本快开了才能下面条,我过去下面条啊,好像是和水同时放

进去。把面条都煮烂了,不对了。

【采访】(邓稼先的警卫员游泽华)在科学界,我跟着邓院长,

好多老科学家知道生活,会保养身体,他都不会。他不会保养身体,

他只知道工作。他也不讲究那些,经常稀里糊涂地过日子

在离世20多年后,同事们仍然有一个强烈的印象,邓院长衣着不

及一个普通的老农。除了当年北京新街口的狗不理包子,他不知道世

上还有什么最好吃的。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李英杰)他这个人憨厚

啊、实在啊,你要找他喝酒,你倒一杯他就喝,你倒两杯他喝两杯,

他也不讲。那一般的人到了一定量就不喝了,他喝醉了他也喝。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17-

杨振宁说,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看

他是最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

字所代表的品格。或许正是他的“纯”使他身上的智慧之光愈加明

亮。

但这位大科学家说:“在我们这里没有小问题,任何一件小事都

是大事情。小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酿成大祸。”

然而,大祸真的来了。

1979年,空投核弹。飞机携带核弹直飞爆心。时间分秒过去了,

核弹却没有爆炸。这次核试验也是邓稼先签的字,签字就是向国家保

证试验的成功。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彩华)老邓就站在我

旁边。他没有声音,大家都没有声音,鸦雀无声,我就思考了一会儿,

大概也没有多少时间,马上转过去要问老邓,不见了。哎呀,这个时

候我心里咯噔一下,我说老邓可别冲进去啊。

有将军拦住他:“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值钱。”但现场

没有人能拉住他。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要陪他进去,他坚决不让。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仁宇)邓

稼先非常难受,他一定会跑去,一定要了解一个究竟。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张彩华)他了解冲进去的危害性,

比我们要了解得多。一个就是现在没有响,也许是冲到地下去再响呢,

也许触碰了地面再响呢,也许是它摔碎了呢?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18-

摔裂的弹片散落在荒垣上。防化兵没有找到核心部件。邓稼先来

了。他找到了。他用双手捧起。

【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放射化学家傅依备)。那种情况之下,

应该是要求防护措施很高的,因为那是散布在地上,这个粉尘啊浮到

空气里,就很容易呼吸到身体里面去,而这个钚239最怕的就是跑到

身体内部去。

【采访】(许露希)回到车里就告诉赵敬璞副部长,他说平安无

事,“平安无事”这四个字,是对全中国老百姓平安无事,可他自己

就完了。

人们沉重地迎接了从辐射核心区归来的邓稼先。不知为什么,邓

稼先违反规定,竟主动要求与赵敬璞合了影。

在捧起碎弹体的刹那间,生命的倒计时被点燃了。他已经受过多

次辐射伤害,但这一次是致命的。邓稼先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白

血球内染色体呈粉末状,尿液有极强的放射性。

【采访】(许露希)他身上所有的指标都一塌糊涂,中医大夫就问

我,吃了什么毒药了,中了什么毒了,破坏性这么厉害,邓稼先不肯

说,我也不敢说。

事故的原因是核弹掷投时降落伞没有打开,核弹呈自由落体,还

没有爆炸就摔碎了。后来查明,“降落伞问题”正是文革十年混乱酿

造的恶果。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19-

三年后,邓稼先又回到了这个因降落伞没及时打开而失败的试验

场。戈壁滩上风沙依旧。大自然中放射性钚元素的半衰期是24000年。

【采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张彩华)当时反对阻止,但是他不

听,他说既然来了我们就必要把它搞清楚,必须要看到它现在是怎么

样一个情况。失败的现场去的人很少,因为那是绝对封锁的。当时他

去看这一片残迹,而且还用手啊去刨这个坠毁的这个东西。看他的心

情是非常沉重的。

1984年,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

最后的一次核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第二代核武的重大突

破。然而,这时的邓稼先已被癌细胞严重侵蚀,但没有人知道。

【采访】(胡仁宇)他路都走不动,从装配工房到他住的地方,因

为我跟他比较熟,他就趴在我身上,他说你背我回去吧。不是背,我

也背不动他,就是整个人靠在我身上,这么回去。我当时还不知道他

得这么重的病,我就觉得他比较累。

通往试验场的途中,他采摘下一朵马兰花。

【采访】(李锦秀)他特别喜爱这个马兰花。这种花的生命力特强,

就是在那个戈壁滩,那种环境当中,这种花还长得非常好看,非常的

茂盛。

【采访】(许露希)实际上他非常热爱生活,大家都知道,非常乐

观开朗,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20-

【采访】(游泽华)游泽华邓院长,邓老一生太可怜了。他没有

享受到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一点没有享受到。

邓稼先为中国的核事业最持久的付出,竟是他不能像一个普通人

一样享受生活。

【采访】(张彩华)他很富态,也很魁梧,很高大,又谈笑风生,

我们老跟他讲,老邓啊,你是一个老寿星啊,你会跟你父亲一样,他

父亲听说是活到九十多岁,是北大教授。他说我不会,我肯定比我父

亲先走。

就像每次核试验完成后,都要按惯例向中央报告一样,邓稼先回

到了北京。老将军张爱萍见到邓稼先,吃了一惊。

【采访】(李锦秀)张爱萍将军知道了以后说不行,你把会议停下

来也要去体检。

【采访】(任常义)人家给他检查的时候,肛门的手指都捅不进去

了,癌已经形成那样了。最后人家说,你不能走了,赶快住院,给你

办手续,他说我请假了,我请了半天假,我还开着会呢,他说你请假

也不行,你既然到我们这儿看病,必须得听我们的,你这个不住院不

行了,那个大夫出来问我们,说你是他什么人,我说我是他司机,他

说,他今天不能回去了。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21-

1985年,邓稼先回到了北京。他回到了妻子的身边。但这时,

生命却已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他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

天。生命最后的时光,占据他脑海全部的仍是中国的核事业。

【采访】(许鹿希)在他意识还比较清楚的时候,他跟我聊了很

多,他想搞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这个问题是他和他的同事们都已经看

到了这点,就是我们中国搞核武器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

另一方面,可是搞核武器你不要只看到就是几个弹,不是这个,你把

这一套系统,就是原子核这套东西,我们中国人掌握了以后,它往前

面走,和平利用那是无穷无尽。

体内在不停地出血,疼痛难以忍受。邓稼先坐在能减缓压力的橡

皮圈上,写他一生的积攒,写他最后的思考。

【采访】(游泽华)他疼的难受,他歇一会儿又写,歇一会儿又写。

写了之后,有时候他写的不好他就撕了,纸篓里面我每次要给他倒多

少啊。

《建议书》完稿时,邓稼先交给妻子,让她亲手送到九院。

【采访】(许鹿希)很大一包。我抱着这一包走出病房的时候,他

就说他叫我希希,他说这个比你的命还重要。我懂。

《建议书》的内容至今仍是保密的。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在生命

的终点,邓稼先着重思考和平利用原子能。他已无法亲自实现了。有

问渠推送梦飨未来

-22-

人曾这样评价邓稼先,“他的一生是有方向的、有意识地前进。”

在医院,他请求警卫员带他去一次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

龙,他似乎感到陌生,他问道:三十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生命旅程。

邓稼先,1924年生于安徽。13岁经历卢沟桥事变。16岁跟着姐

姐从沦陷的北平流亡,经上海、香港、越南到昆明。17岁考入西南

联大。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邓稼先救国图存的信念,终身如一。1950

年8月,获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博士学位九天后,启程回国。

人类不需要原子弹,但中国不能没有邓稼先。

问渠五月,同心筑梦。“问渠”系列群组愿为一线能够轻松备课

出一份力。我们主要推送高中阅读材料、优质word文档(带答案解

析)、时文及PPT课件等。君可加微lncyms入“问渠群”分享。科学

备考,筑梦未来。疫情将过,愿山河再无恙,人间永平安。

本文发布于:2023-01-03 17:29: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855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对称矩阵
下一篇:alpha blending
标签:中国核试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